辨析针灸学中常用理气类腧穴的功效,针灸推拿论文.docx
辨析针灸学中常用理气类腧穴的功效,针灸推拿论文医案教学方式方法在指导学生详细分析病案的经过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应用,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知常达变的辩证思维能力。本次课堂教学以辨析理气类腧穴的成效为主题,采用课堂讨论和老师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对3则医案的深切进入讨论和点评总结,辨析针灸学中常用理气类腧穴的成效,旨在使学生把握理气类腧穴的临床应用。 1、医案陈述、分析 1.1病案 1 咽嗌案 (针灸大成) 明隆庆五年,刑部王念颐,患咽嗌之疾,好似有个核状物在咽喉部忽上忽下。东皋徐公推荐杨继洲为其行针刺疗法,杨氏上取膻中、气海,下取双侧足三里灸数十壮,治愈。分析:这是一例典型的循经取穴的病案,(灵枢 经脉篇指出足阳明胃经之脉的分支: 下人迎、循咽喉,入缺盆 (素问 骨空论篇指出任脉 上关元,至喉咙 ,咽喉乃胃经与任脉所过之处。本病案病位正在咽喉,为气机不畅所致。故取这两条经脉穴位治疗。膻中又名上气海,居两肺之间,宗气生成和会聚之处,擅于理气化痰;与气海上下相配,可益气理气、调畅气机;足三里属足阳明胃,具有和胃降逆、升降气机的作用,在这里是上病下取,二穴相伍则气机调达、调畅适宜,则咽嗌自除。这是一例典型的脉循经取穴的病案,结合所取穴位的穴性,收效迅速。 1.2病案 2 痞案 (针灸大成) 明隆庆二年,吏部观歧李邃麓公,胃旁有一痞块,大小似倒扣之杯状,形体消瘦,长期服药也不见好转。杨继洲为其诊治,取肿块的中点,用盘针的针刺手法行针,再施灸于食仓和中脘穴,治愈。分析:痞证为无形之邪气痞塞于心下胃脘部,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症的一类病症。此病因邪气痞塞不通,聚于心下所致。中脘为胃之募穴,施灸于中脘和食仓,可健脾和胃、通降腑气,气机通调畅达,痞块得以消除。 1.3病案 3 怪病案 (扁鹊心书) 辛未年间,武选王会泉公亚的夫人,患了怪病,半个月不进饭食,眼睛总是闭着睁不开。为她诊脉,发现六条经脉都似有似无。于是同寅诸公就推荐窦材用针刺的方式方法为其治疗。窦材遂即为其针刺双侧内关穴,患者眼睛即刻睁开了,随后便能喝些米汤,又渐渐地以乳汁徐徐调理而康复。 分析:癔病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样,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引起。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 (包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均没有器质性病变。本案例中患者为女性,属于典型的癔病发作,考虑到患者的生活年代和环境,造成其 怪病 的缘由应该是气机郁结,无法畅怀,日久气机逆乱所致。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与胸中之阴维脉相通,不仅有理气宽中,降逆和胃,疏通气机的作用,还有醒神开窍的效应,其功能在这里病案中得到了很好的具体表现出。 2、教学体会 在针灸医案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查阅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以及先前课堂上学过各学科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对现有的资料作综合分析判定,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这一经过中得到强化,对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非常有利,对提高针灸临床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气机运行障碍的致病范围广泛,临床表现多样,假如单纯依靠理论讲解的方式方法,往往比拟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也无法教会学生怎样区分应用理气类腧穴在临床中的应用。通过上述3则典型病例的讨论讲解,能够使学生逐步清楚区分这类腧穴临床应用方面的差异。 即:膻中功擅理气宽胸,适用于上焦气机不畅所致的心胸疾病,如配伍风门、肺俞、天突等之治肺气壅滞所致的胀满疼痛、咳嗽、气喘等证;中脘主调中焦气机,适用于中焦气机不畅所致的胃肠疾病,如配伍公孙、梁丘、脾俞、胃俞、大肠俞等主治中焦气滞所致的胃脘胀痛、恶心呕吐、大便失常等证;太冲疏调肝胆气机,配伍期门、足临泣、丘墟、膻中、肝俞、胆俞主治等肝郁气滞所致的胁肋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月经不调等证;而内关穴不仅有理气通经之效,更具开窍醒神之功,适用于气机郁滞而致神志异常的疾病;同时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则,将病位和经脉循行结合取穴,对调理经脉气机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最后,提示学生在临床上治疗由于气机运行失常所导致的各类病例时,一定要对患者辅以适当的心理开导,在患者面前做一个好的倾听者。通过上述讲解,学生不仅加深对上述腧穴主治功用的理解,更能加深对气机运行失常致病这一复杂机制的理解。 以下为参考文献: 1杨继洲.针灸大成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53-457. 2瞿彬,李修洋,伍悦.针灸医案选读M.1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18:166. 3张静,冉晔,杨逢柱.讨论式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考虑J.中医教育,2018,30(4):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