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术175年的发展历程,摄影论文.docx
摄影技术175年的发展历程,摄影论文1839年的这一天,法兰西艺术与科学院的大厅里,院士和外国学者们济济一堂,主席台前的小桌子上放着一个大约50厘米长的木质方盒子。科学院常务秘书长、科学家阿拉贡(Francois Arago)自豪地公布了 法兰西对世界的新奉献 达盖尔法摄影术 。桌上那个木盒子就是新发明使用的照相机。从此,这一天被公以为摄影术的诞生日。 和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摄影绝对是个小字辈。绘画、雕塑、音乐、戏剧?论历史哪个不是动辄数万年、几千年?可是在这些艺术门类中,又有哪一个像摄影这样在短短175年的 历史 中,本身样貌改变如此之大、发生过这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有哪一个像摄影这样,如此迅速地扩展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出如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深入的影响? 摄影术是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这是不争的事实。摄影活动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拍照,手里总得有部照相机(或者如今的智能拍照手机)吧?就算是不需要照相机的 物影照片 ,还得有感光材料呢。所以,从摄影的技术和物质基础出发来梳理摄影史,本来是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曾任职美国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主任的著名摄影理论家约翰 萨卡斯基(John Szarkowshi)就讲过: 或许值得讲一下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照相机是我们了解摄影的关键。 可是,做摄影的人,似乎羞于谈 术 ,仿fo一谈器材、一谈技术,层次就低了。一般的摄影史都把 技术 和 艺术 割裂开来,把技术的发展与实践中的艺术创作分开来谈,全然不顾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摄影艺术进程产生的直接影响。研究摄影史的专家学者,往往只是在描绘叙述摄影最初五六十年的发展时才以技术变革为线索;一讲到1900年之后,就立即撇开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的发展,一屁股坐在了 艺术 的华美沙发上,迫不及待地大谈摄影的美学和社会学特点。 从根本上讲,人类之所以发明摄影术,是渴望找到一个科学的方式方法,将我们的视觉记忆固化下来。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获取器官。在人类的五大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中,当前只要视觉、听觉具有机械模拟物 照相机作为眼睛的替代物,留声机则是耳朵的替代物。由此可见,摄影术对我们何等重要。 早在155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波尔塔(Giovanni Battistadella Porta)就已经发明了照相机的雏形 暗箱 ,小小的水晶镜头将世界投射在磨砂玻璃上,影像栩栩如生,遗憾的是无法固化留存。直到19世纪初,随着物理学(光学)、感光化学的进步,经过尼埃普斯(Joseph Nic phore Ni pce)、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 Daguerre)、塔尔伯特(WilliamHenry Fox Talbot)等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将 暗箱 上的影像永久固定下来的科学方式方法,宣告了摄影术的诞生。 此后的175年间,人类对影像的渴求几乎到了 欲壑难填 的地步,希望摄影这双 眼睛 能看得更广、更远、更清楚。纵观摄影史,这个进程就是一部摄影技术进步引发的影像变革史:各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科技不断地突破,促进了摄影器材和技术的不断进化,这些技术变革又深入地影响到影像的获取方式和传播方式,影像的意义也不断被重新诠释。 例如20世纪60年代,日本照相机厂家依托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电脑等电子科技的发展,掀起了以35mm单反照相机为核心的自动化浪潮:1968年,第一台自动曝光单反照相机 柯尼卡 Autoreflex问世,快门优先自动曝光出现;1978年, 柯尼卡 又推出了FS-1,初次内置了马达自动过片和倒片;1985年, 美能达 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35mm自动对焦单反照相机 7000?自动曝光、自动过片、自动倒片、自动对焦、自动闪光装备在各种类型、不同档次的照相机上,出现了所谓的 傻瓜 照相机, 全自动 使每个业余摄影喜好者都能满怀自信心地拍出技术上完美的照片。 此后电子科技的发展催生了今日流行的数码照相机和智能拍照手机,摄影彻底成为普罗群众的全民欢娱。依托互联网,十分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如今我们掌中小小一只手机便能完成拍摄、传送、共享等等,摄影的门槛越来越低,影像的 娱乐化 和 消费化 倾向越来越强烈。摄影正在数码技术、网络技术的催化下,发生着宏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所有摄影技术的进步,没有一项为哪一项为了摄影艺术而发明的。 比方,1913年?1914年, 徕卡之父 奥斯卡 巴纳克(Oskar Barnack)陆续试制出三台 原型徕卡 (Ur- Leica),开启了35mm照相机时代。 徕卡 这种能够手持、快速连续拍摄的小型精致细密照相机让摄影家告别了笨拙的大画幅照相机和三脚架,走上街头,杀入战场,成就了亨利 卡蒂埃-布勒松(Henri Cartier-Bresson)、罗伯特 卡帕(Robert Capa)、阿尔弗雷德 艾森斯塔特(Alfred Eisenstadt)等一众大师,以 决定性霎时 理论为代表的 快照抓拍美学 从此占据摄影美学霸主地位数十载。但是, 徕卡 照相机并不是为 决定性霎时 而研发的,初衷不过是患有哮喘的巴纳克先生希望在远足时能有一台画质不错的小型照相机来代替自个那堆笨重的5 7英寸设备。 宝丽来 是摄影器材品牌中另一个最具艺术气息的名字: 波普艺术 创始者之一安迪 沃霍尔(Andy Warhol)与 宝丽来 Big Shot形影不离;大卫 霍克尼(David Hockney)用 宝丽来 相片组成拼贴式作品,来实践他的 多透视 理念;1972年著名的折叠式单反照相机SX-70登场后,艺术家们用圆珠笔、筷子等工具挤压、刻画正在显影的相片外表,构成独特的 绘画 效果;另一些艺术家发展出 影像转印 、 乳剂剥离 等独具魅力的 宝丽来 技法?据讲,这个伟大的影像 魔术 发端于一个小女孩的问题:1943年底, 宝丽来 创始人埃德文 兰德(Edwin Land)正在加州圣达菲与家人一起度假,按下 禄莱 照相机的快门后,3岁的小女儿詹妮弗问他: 为什么我不能如今就看到照片呢? 于是,这位宠爱孩子的父亲开场了历时三年多的研发,直至1947年2月21日在美国光学学会的纽约年会上揭开 立拍立现 的大幕。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摄影技术的创新并不是为艺术而生,但从摄影作品的角度来看,技术、艺术密不可分 艺术家们在影像技术的变革中看到了新的艺术可能性,利用这些新的摄影手段来达成自个的艺术创作。摄影的内涵随之不断被挖掘,摄影的外延也不断被扩展。 正是源源不断的技术变革给予了摄影独特而强大的生命力,迅速而深入地改变了我们对这个世界、对我们自个的 看法 。 回顾摄影史,请自技术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