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里学角度探讨央视主持人口误成因,心理语言学论文.docx
从心里学角度探讨央视主持人口误成因,心理语言学论文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出现言语失误的现象,称为口误(slips of the tongue)。例如,一次电视台专题节目主持人讲道 大家对雷锋这个名字已经不熟悉了 ,又如,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讲道 下一个出丑的明星是 XX 。这些央视主持人的口误,常使听众忍俊不禁,在娱乐节目中造成诙谐效果,但假如在严肃的节目中,言语失误频繁,则影响播出效果,也损坏主持人形象。 什么叫口误?它属于心理语言学范畴。Boomer Laver(1968)以为 口误是讲话人对其试图表示出的一种偏离 。张宁(1990)则以为 口误是正常人在言语行为中偶尔不由自主地偏离想要使用的语音、语义或语法形式的失误现象 。Fromkin(1980)称口误不是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的失误,而是语言运用(language performance)的错误。WilliamSpooner 提出的首音互换现象(Spoonerism),仅仅是很多口误现象的一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口误的历史发展、类型、原因,及用心理语言学视角来解释央视主持人的口误现象。 二、口误历史发展 最早时期,在公元 8 世纪,阿拉伯语言学家 Al-ki-sa 写了(群众的语误(Errors of the Populace)。R.Meringer 和 C.Mayer 在 1895 年收集了八千余条德语的口误材料,进行语言学分析。弗洛伊德(S.Freud)在 1901 年发表(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对口误进行心理学分析。Chomsky 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出现后,口误研究的语言学分析占主流,主要研究方式方法是自然采集口误和录音机的广泛使用,有个别学者开场运用实验方式方法。80 年代前后,口误的研究引起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尤其 Culter(1982)在(口误与言语生成(Slip ofthe Tongue and Language Production)中分析的口误研究方式方法,为研究口误奠定理论基础。 三、口误的类型 由于表示出方式不同,学者对口误类型有不同的划分。 Fromkin(1973)提出 7 种口误的类型。 Gamham(1985)也将口误类型分为 7 种。 Carrol(l1994)提出了 8 种类型:转移(shift),倒置(exchange),提早(anticipation),延缓(perseveration),增加(addition),减少(deletion),代替(substitution)和混合(blend)。本文主要以这 8 种口误类型来分析央视主持人的口误现象。 (一)转移(shift) 转移是一个音段从它合适的地方消失,而出如今别的地方。Carroll 举的例子为:she decide to hits it(decides to hit it()括号中为正确的)。 在笔者收集的央视主持人口误的材料中也有转移的错误用法,如例 1:例 1.这是真(zheng)正(zhen)的榨菜。(央视广告)正确的发音应该是真(zhen)正(zheng)。本来应该在后面的音(g)转移到了前面,导致 真正 的音错误。 (二)倒置(exchange) 倒置是指两个语言单位互换位置。例如:Fancy gettingyour model renosed (getting your nose remodeled). 请看下面例子:例 2.在上周刚举行了一场别开婚面的生礼。(韩乔生体育讲解评说)例 3. 巴乔在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的情况下带球冲入禁区.(.韩乔生体育讲解评说)在例 2 中正确用法是 别开生面的婚礼 ,婚 与 生 位置互换;例 3 中正确用法是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 堵截 和 追兵 倒置。倒置使语义不清楚明晰,但是一般中国人多能听懂,在体育讲解评说放松状态下,起到娱乐群众加强诙谐感的效果。 (三)提早(anticipation) 提早将后面的音段提早到前面。例如:bake my bike(take my bike),前面音受后面影响提早了。如下面例子:例 4.缺乏(zhu)之(zhi)处还望指出。此例子正确应是缺乏(zu)之(zhi)处,后面 zhi 音的 h 影响到前面 zu 的发音,使其错误发成了 zhu。 (四)延缓(perseveration) 延缓将前面的音段延续到后面。例如:He pulled apantrum(tantrum),与提早正好相反,央视主持人也有类似口误:例 5.守门员将球回传给门将。(韩乔生足球讲解评说)此例子将 守门员 的 门 延缓到后面,影响了 门将 ,两者指的是同一人,事实上是前面的思维影响到后面思维,进而影响发音。 (五)增加(addition) 增加是指添加一些语言资料。例如: I didn t explain thisclarefully enough (carefully enough),增加了音,导致发音及语义错误。例 6.这名队员的身高到达了 1.90 厘米。(韩乔生体育讲解评说)身高应是 1.90 米,增加了 厘 的发音,主持人的口误造成了语义上的错误。 (六)减少(deletion) 减少是指略去一些语言资料。例如:I ll just get up andmutter intelligibly (unintelligibly). 由于音的减少,造成歧义现象。例 7 由于阿曼的攻势很猛,所以中国队千万要大意。(韩乔生足球讲解评说)事实上这句话是讲中国队不要大意 ,不 字的减少,造成整句话语义的歧义,前后不一致,让人忍俊不禁。例 8.显示牌上显示的数字,是 XXXX(三级跳运发动)起跳点距踏板的距离,也就是讲,他是在距离踏板 15 米处起跳。(韩乔生世界田径锦标赛讲解评说)此例句正确应是 15 厘米处起跳,减少了 厘 使整句话变得滑稽可笑。 (七)代替(substitution) 代替是用一个部分代替另一部分。例如:At low speedsit s too light(heavy),直接用其他的音或词代替了要讲的那部分,这种现象在主持人口误中非经常见。例 9.乔丹又习惯性地舔舔自个的舌头。(韩乔生 NBA 讲解评说)正确用法应是乔丹舔自个 嘴唇 ,这里用 舌头 代替 嘴唇 ,按常识来讲人是不能舔舌头的,此处用两个相近的器官造成语义的歧义,使整句话变得可笑。例 10.随着守门员一声哨响,比赛结束了。(韩乔生讲解评说)吹响结束哨声的是裁判员,此处用 守门员 代替 裁判员 ,不符合常识,也使听者觉得滑稽,造成整句话的错误。 (八)混合(blend) 混合是将两个词混合成为一个词。例如:That child islooking to be spaddled (spanked/paddled),将两个词混合在一起,让听者费解。例 11.XXX 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将球传出。(韩乔生亚运会讲解评说)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形容动作快速 ,掩耳盗铃 是指自欺的一种状态,此处将两个俗语混合在一起,前言不搭后语,是完全错误的用法,网友常用此句来调侃韩乔生。 四、口误产生的原因 言语失误产生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语言本身的因素 口误的产生受语言本身因素的影响,如语言的类似性、使用频率、表示出复杂性等。 1.语言的类似性 语言间的类似性使词语使用错误,造成口误。例 12. AC 米兰就像一台计算机,内存挺大,大到奔腾代,可是运行不快,可能是感染病毒,看来主教练需要一张杀毒的硬盘。(韩乔生体育讲解评说) 硬盘 是电脑用来储存的, 杀毒软件 是电脑中常提的概念,电脑中硬盘和软件有类似性,两者容易混用构成口误。 2.语言使用频率 语言使用频率越高的音或词,在主持人口中出现的频率就高,有可能就会造成口误。例 13.在打击车匪路霸的行动中有他的身影,在拐卖儿童中有他的身影。(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后一句应是 在打击拐卖儿童中 ,少了 打击 二字,整句话意思就不一样了。由于拐卖儿童这个词语经常被媒体使用,出现频率较高,所以造成主持人的口误。 3.表示出复杂性的影响 语言单位的复杂性也有可能产生口误的现象。例 14 .移动联通的小用户们请 (央视某节目互动时段)此例子应是 移动联通小灵通的用户们请 当一句话过长过于复杂,容易出现口误,不过听者能够理解其大概意思。 (二)心理因素 口误现象也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三方面分析。 1.本身习惯的影响 有些口误,是讲话者本身在生活中已构成习惯,一种惯性思维,直接脱口而出。例 15.如今我们 连线在现场的记者。(央视播音员)应该是 在场外的记者 ,连接在现场的记者本来就讲不通,是明显的口误现象。由于,播音员在现场,有个惯性思维,出现了口误。 2.注意力不集中的影响 当讲话者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容易出现口误。例 16.各位好,这里是气象台。(播音员新闻播报)正确介绍应是 这里是电视台 ,播音员在注意力不集中时,出现了口误,造成听者的费解。 3.情感 据语言学家观察,口误容易在人们感到疲惫、紧张或醉酒时产生(Jay, 2003)。例 17 .各位观众,如今站在跳台上的是英国裁判。(韩乔生奥运会讲解评说)例 18 .假如您对我们的节目和意见有什么看法 (播音员)当讲话者处于焦虑紧张状态的时候,容易出现口误,他的精神状态影响语言。 (三)文化环境因素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处于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往往存在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示出可能会出现口误。例 19.菲律宾是中国固有领土。菲律宾的主权归中国,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电视台新闻频道)菲律宾是个国家,可是在当时菲律宾与中国发生冲突的背景下,播音员为强调主权问题,出现这样的口误也是能够被理解的。例 20.场边带绿帽子的就是沙特队的主教练。(韩乔生讲解评说某场沙特队的比赛) 绿帽子 在其他国家的文化里,也许就单单是个绿颜色,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 绿帽子 被赋予了某些贬义的意思,这样的口误讲解评说,使中国听者觉得误解。 五、口误的解释 很多语言学家致力于解释口误现象,华而不实最被人们所接受的有两种。第一种,Freud 以为口误的出现是由于多种想法同时在脑中出现(Carroll, 2008:196)。华而不实一个想法是讲话人的意愿,而另一个想法是属于干扰前者的活动。当这种干扰不被压制时,冲突就会变成口误。Freud 的观点是,口误是无意识中被压制的想法侵入到有意识的言语输出。 例 21.两队队员在场上你争我抢,两队教练也在场下争风吃醋。(韩乔生体育讲解评说) 争风吃醋 也有争抢的意思,因而在球场上两个队员的争抢,容易使人在头脑中想到这个词,两种 争抢 发生冲突,结果就出现了口误 ,争风吃醋 用在这里处完全不适宜。 例 22.据新华社消息,今天凌晨,伊拉克已经成功地切断了科威特的两条输卵管道。(央视新闻节目)也许新闻播报员头脑中存在 两条输卵管道 的意识,因而在形容 输油管道 的时候受头脑中意识的影响,两种意识发生冲突,出现口误现象。 第二种,心理语言学家以为言语失误来了解人的语言机制,而非意识动机,与言语障碍症也有关。心理语言学家致力于通过口误找到一个言语产生的信息处理模型。 Garrett(1975, 1980) 使用言语失误的数据论证了独立的句法处理器的存在。 例 23.王楠这个运发动手感很好,所谓手感,就是球打到球拍上时手的感觉。(蔡猛乒乓球讲解评说)讲解评说员本身缺乏关于 手感 的正确理解,头脑中没有关于 手感 的理解机制,只是凭字面意思进行解释,造成笑话。 六、结束语 在电视台主持人中,口误现象时常出现,不可避免。 例如在央视某问答节目,由于选手提早抢答,女主持讲: 我的 始 还没出来,你就抢了 。诸如此类的口误现象,经常使听众忍俊不禁。本文主要讨论了口误的历史发展、主要的 8种口误类型、口误产生的原因,以及用心理语言学视角来解释央视主持人的口误现象。在严肃正式的节目中,主持人的口误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在放松娱乐的节目中,主持人的口误起到了诙谐听众的效果。总之,口误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能引起研究者的兴趣,为人们理解言语产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