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道德人格思想的理论渊源,伦理学论文.docx
-
资源ID:73338770
资源大小:22.06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弗洛伊德道德人格思想的理论渊源,伦理学论文.docx
弗洛伊德道德人格思想的理论渊源,伦理学论文题目:引言:第一章:弗洛伊德道德人格思想的理论渊源2.1 2.2:2.3:第三章:结论/以下为参考文献:一、 弗洛伊德道德人格思想的构成背景及理论渊源一 弗洛伊德道德人格思想的构成背景1. 社会背景弗洛伊德出生于摩拉维亚Moravia的小镇弗莱堡Freiberg,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管辖如今为捷克的普莱波,Pribor。摩拉维亚经济比拟发达,仅仅五千人的弗莱堡就有数十家各式各样的手工工厂,其民族矛盾却特别尖锐,自从十七世纪二十年代沦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之后,原捷克民族所特有的一切就被扼杀了,而外来的犹太民族更是处于这种歧视与压迫的最底层。纵观当时的社会背景,十九世纪末的奥匈帝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垄断时期,大资产阶级占有了大量的生产资料,他们纸醉金迷,挥霍无度,而中小资产阶级则面临着停工倒闭的境地,大批工人因而失业,生活极度困苦。与此同时,在奥匈帝国内部,日耳曼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愈演愈烈,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动乱不安。除此之外,陈腐伪善的社会道德与宗教禁忌在当时的奥匈帝国占据了统治地位,它们抛弃了一切 人性 的东西,高高在上,成为了人性的桎梏,这导致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由此观之,在这种情况下,弗洛伊德的理论正是作为时代的兴奋剂与镇痛剂而提出的。2. 家庭环境弗洛伊德的父亲是一位特别单纯、乐观的人,弗洛伊德形容他像狄更斯CharlesDickens的小讲(大卫 科波菲尔中的人物米考伯Micawber一样,是一个乐天派,始终对将来充满了希望。弗洛伊德遭到父亲这种性格的影响,喜欢简单并厌恶复杂。在生活方面,他的常用衣物只要三套,并且外出旅行时,行李也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地步。在学术研究方面,他始终相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最简单的元素构成的,并且遵循着一条极简的规律,他对于本能以及人格构造的划分正是最好的证明。弗洛伊德的母亲对他十分宠爱。幼年时,其他妹妹的房间都用烛光照明,只要他的房间是一盏汽灯;为了不影响他看书,妹妹安娜放弃了练习钢琴。 1931 年,弗洛伊德的故土弗莱堡市为他立了铜牌,在他给弗莱堡市市长的感谢中,他回首了他生命的变化历程,深深地触及了他心智当中最私密的层面,讲出了他无法被压抑的欲求,渴望着去爱慕年轻美丽母亲的那段光阴,渴望着逃离他年老的父亲。由此观之,弗洛伊德对母亲的深切厚重感情,正是他后来提出 俄狄浦斯情结 这一概念的基础。3. 个人成长经历在弗洛伊德幼年时,他的父亲曾花费了不少时间研究犹太教的法典(塔尔姆特,因而在其教授给弗洛伊德的知识中,宗教知识尤其是与犹太教有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占据了绝大部分,这使得弗洛伊德从小就对伦理道德和神话传讲特别熟悉。1865 年,弗洛伊德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文理中学Gymnasium。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生,他讲: 我连续七年名列前茅,所以享受了很多特权,得以保送到大学里就读。他非常重视语言的学习,除了很熟悉自个祖先的希伯来语之外,还精通拉丁语、希腊语等六种语言,这为他扩大视野、吸收知识打下了牢固的底子。1872 年,在弗洛伊德准备考大学的前夕,由于遭到了当时最热门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他将兴趣转向了探寻求索人类本身。在听了卡尔 布鲁尔Carl Bruhl教授朗读大自然的优美散文之后,他决定学习自然科学,这是别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大学期间,他学习了动物学家克劳斯Karl Krauss、生理学家布吕克ErnstWihelm von Bruche以及哲学家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讲授的所有课程,这为他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根基。1882 年 7 月 31 日,大学毕业以后的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他先后担任了外科、内科、精神科、皮肤科等八个科的医师。1883 年 5 月,他进入着名精神病学家和脑解剖学家梅纳特Theodor Meynert的精神病研究所。在这里,他研究男性精神病患者两个月,女性精神病患者三个月,并且第一次获得了有关精神病治疗的知识与方式方法。1885 年 10 月,他远赴法国巴黎的萨尔拜特里尔Salpetriere医院,向精神病学大师沙可Jean-Martin Charcot学习。在巴黎留学的半年多时间里,沙可对于癔症、催眠以及性病因的研究,使他大感兴趣。1889 年 7 月,他再次远赴法国东北部城市南锡Nancy向李厄保Ambroist-Auguste Liebeault和波恩海姆Hippolyte Bernheim学习催眠技术。当看到波恩海姆在病人身上完成的惊人实验后,他反思道: 由此我得到了一个最深入的印象:很可能在人的意识之后,还有一个相当有力的精神经过尚未被发现。1895 年,他与好友布洛伊尔Joseph Breuer合着了(癔症研究一书,这部书的问世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讲的理论奠基与正式起点。二 弗洛伊德道德人格思想的理论渊源1. 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1 快乐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的快乐主义者伊壁鸠鲁重视个体幸福的实现,他指出,幸福是生活的最终目的。不仅如此,他还反对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将善定义为理性的主张,提出了最高的善应该是幸福。在实现幸福的途径上,他反对纯粹的理性思辨,他以为只要快乐才能使个体获得幸福。需要注意的是,他所讲的快乐并不是单纯的肉体享乐,而是包含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快乐。至此,快乐成为了伊壁鸠鲁思想的核心概念,它是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动机与评价标准。17 世纪的霍布斯继承了快乐主义的一贯主张,他同样重视个体的快乐,在他看来,快乐能够保持有机体的活力,促进生命的运动,因而快乐就是善;而不快乐则会阻碍生命的运动,因而其就是恶。19 世纪的密尔进一步发展了快乐主义,他从人性趋乐避苦的角度出发,主张根据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来进行道德行为评价。他同样将快乐作为实现幸福的手段,他指出, 快乐之所以是幸福,就由于它能使人知足一定的欲望,因此能够使人感到幸福 弗洛伊德也遭到了快乐主义的影响,他重视个体本能欲望的知足,并将道德的目的直指向个体幸福的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与快乐主义的一贯主张是高度一致的。2 情感主义的影响沙夫茨贝里提出了 道德感 概念,他以为个体作出道德行为选择并不是依靠理性的气力,而是一种先天的识别善恶的情感,即道德感。哈奇森继承了沙夫茨贝里的思想,他重视情感在道德之中的作用,并十分阐述了仁爱的感情,在他看来,人的美德就表现为仁爱。18 世纪的休谟发展了情感主义,他以为理性是服从于情感并为情感服务的,并且其在道德行为选择中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他指出, 善与恶的道德价值不是由于快乐和痛苦推断出来的,而是在人们感觉到愉快或不快的同时,就感到了善恶。善或恶就直接涵摄在快乐或痛苦之中。 弗洛伊德也遭到了情感主义的影响,他重视情感-尤其是罪疚感与焦虑感-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与自沙夫茨贝里以来的情感主义又存在着契合之处。2.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科学思想1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不仅影响了弗洛伊德的人生抉择,还影响了他的思想。一方面,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视角观察人,将人看作是像动物一样拥有各种本能;弗洛伊德也受其影响,不仅重视个体本能欲望的知足,还重视本能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在这里基础上,他将本能划分为爱欲本能与死的本能。另一方面,达尔文还以为 只要根据人的本性,才能提出最佳的道德 6;弗洛伊德也有类似的阐述,他指出, 伦理观上行动的规范是以人性为根本源头;道德规范是以人的秉性为基础。 72 赫尔姆霍茨学派的影响赫尔姆霍茨学派的核心人物、弗洛伊德的教师兼好友-布吕克在其着作(生物学讲义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激进的观点,即他以为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又精致细密的系统,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同样适用于华而不实。弗洛伊德受其影响,一方面,他以为在人体之中,不仅包含着物理能量与化学能量,还包含着心理能量,他将其命名为 力比多 ,意指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他进一步发挥了赫尔姆霍茨学派的观点,他以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不但适用于人体,同时也适用于其人格构造。他指出,这种心理能量,即力比多,在个体人格构造内的移动与储存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方式。3 潜意识理论的影响莱布尼茨首先提出了 微觉 的概念。他以为, 微觉 是指发觉不到的 微小知觉 ,它们决定着个体的思想与行为,并构成了个体的欲望与快乐。赫尔巴特发展了莱布尼茨的理论,他在 微觉 的基础上,提出了 统觉 的概念。他以为,某一观念能否成为 统觉 ,取决于其与意识之中的其他观念能否保持一致,假设不能,则其将被排挤在意识之外,即保持 微觉 状态。费希纳继承了二人的思想,他以为个体的心理活动好比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海面上的部分意识只是冰山一角,而冰山的运动是由海面下的暗潮潜意识所推动的。潜意识理论的发展为弗洛伊德提出自个的潜意识学讲奠定了基础,固然潜意识这一概念并非是他的首创,但他却是系统地阐述潜意识的第一人。基于对潜意识的研究,他指出,个体在道德情境之中的行为选择并没有多少 自由意志 可言,而是由其潜意识决定的。3. 病理学理论1 癔症治疗理论的进步1883 年 5 月,弗洛伊德进入梅纳特的精神病治疗所,在这里,他第一次获得了有关精神病治疗的知识与方式方法,例如电疗法、冷热水浴法、溴化物镇静剂法。通过对大脑神经错乱症患者的观察,他对 愿望知足 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是他研究个体潜意识的开端。1885 年 10 月,弗洛伊德前往法国巴黎向精神病学大师沙可学习,沙可的研究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弗洛伊德。在一次讨论中,沙可讲: 我毫不惭愧地向诸位同仁成认,今天我们在病人身上能够看到过去三十年来一直没有看到的东西。一个医生怎么只能看见自个学过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复考虑、不断反省。同时,沙可的性病因观也给弗洛伊德留下了深入的印象。在一次与巴黎大学法医学教授布罗阿代尔P.C.H.Brouardel的讨论中,沙可用特别有力的语气大声答道: 在这类病例中,它总是牵涉生殖器的问题-总是!总是!总是! 对弗洛伊德讲来,这种评论是一种启发性的和能感动人的见识;此后他对病人的性问题的暗示十分加以注意。2 催眠技术的发展1889 年 7 月,抱着完善催眠技术的愿望,弗洛伊德远赴法国南锡实地考察李厄保和波恩海姆所采用的催眠疗法。在这段时间里,他对催眠术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他明白暗示是催眠的核心,也是入门的钥匙;他对催眠的机理有了深切进入的考虑-他猜想在人的意识背后,还有一个强有力的精神经过尚未被发现;同时,他也对催眠术的局限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波恩海姆曾坦率地告诉他,催眠疗法只能在医院里获得成功,而对他私人收治的患者却不大管用。除此之外,布洛伊尔在催眠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癔症治疗方式方法,即宣泄法。他发现当病人吐露出隐藏在其异常感觉和状态背后的真实情感并回忆起过去的经历时,其异常感觉和状态就会减轻甚至消除。布洛伊尔的研究深深地启发了弗洛伊德,他在(癔症研究中写道: 宣泄法是精神分析的直接先驱,尽管有各种经历体验的扩展和理论的修正,但它还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