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本真性传承与保护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文化论文.docx
-
资源ID:73342243
资源大小:24.65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非遗本真性传承与保护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文化论文.docx
非遗本真性传承与保护研究结论与以下为参考文献,文化论文【题目】 【第一章】 【第二章】 【3.1 3.2】 【3.3】 【第四章】 【结论/以下为参考文献】非遗本真性传承与保卫研究结论与以下为参考文献 5结论与讨论 5.1关于湘西苗族鼓舞保卫实践的讨论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悠久,承载着苗族的历史记忆和民族认同,是苗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彰显的主要外在形式之一。它的击鼓技法由苗法师把握并代代传承,受新的社会条件的冲击,其表现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德夯的湘西苗族鼓舞保卫实践固然呈现出对非遗本真性的传承和保卫,使得鼓舞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和缺乏。 第一,在主体性的问题上,政策对非遗传承人的支持力度不够。一方面,传承人认定范围狭窄,对非遗的认定方式、场合进行了太多的行政干涉。另一方面,存在非遗传承人的补贴落后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湘西苗族鼓舞第二代鼓王石顺明由于得到国家成认,在补贴上相对丰厚一些,然而她的鼓舞传习所并没有资金支持。之后的几代鼓王,补贴更是寥寥无几。第四代苗鼓王龙菊献曾表示,成为鼓王后,她的收入并没有明显改善,只不过相对于一般的鼓舞演员多了三百元的补贴。生活条件的落后必然影响传承人传承非遗的积极性,从长远看,这对非遗保卫和传承是不利的。 第二,对非遗传承人的义务规定不明确。当前,在制度上,并没有对湘西苗族鼓舞传承人的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几代湘西苗族鼓舞的鼓王们对于其传承鼓舞的责任内容并不特别了解,他们的责任感源于本身的理解,而没有遭到制度的规范。这样模糊的理解无法让传承人真正把握传承的内涵,反过来也将影响传承人的主体地位。 第三,旅游开发对湘西苗族鼓舞亦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旅游开发为湘西苗族鼓舞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但旅游开发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当地旅游公司对于外界游客审美偏好的过分依靠,如过度重视肢体表演,强调炫技,而忽略了与鼓本身的沟通。旅游公司是推动德夯湘西苗族鼓舞的重要气力,然而企业毕竟要以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他们需要长久的吸引游客增加收益,这就很难避免旅游公司对鼓舞的表演形式进行干涉,传承人的再创造遭到限制。 5.2结论与瞻望 总体而言,湘西苗族鼓舞的保卫实践呈现出对本真性保卫和传承的努力,尤其是对传承人创造性的尊重,以及开放互动的气氛,对湘西苗族鼓舞的保卫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是值得被推广和借鉴的。从变迁的角度看,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一种必然。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是历史某一时刻固定下来的 遗留物 ,而是一套身于各种开放场域,被传承者、观众、专家学者等不断添加、修改的知识体系,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依靠于文化共有者的主观选择。非遗有其本身的变异性,对它的保卫绝不是将其凝固在某一个时间或空间的保卫,而是一种尊重其活态变迁规律和和传承方式的本真性的传承和保卫,将文化置于当下的环境下,尊重文化本身的发展和变迁的规律,这样非遗才能在一种健康的方式下得到传承。 基于湘西苗族鼓舞保卫实践具体表现出出的一些问题,本研究以为,在今后非遗的本真性保卫与传承上,应该首先明确介入鼓舞保卫传承的主要气力的角色分配,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鼓舞的生成、传承、保存、创新都不是在封闭的框架内进行的,而是要面临着政治、时代、制度、市场、文化等复杂语境的考验,而文化遗产与语境的遭遇则是通过传承人来实现。传承人的个性、技艺、禀赋、家传、兴趣、际遇对文化遗产的表示出又不无刻印着个人的痕迹。 因而,在非遗保卫和传承的经过中,传承人必须发挥主体作用。 脱离了本真性的学习和宣传,对于非遗的传承和保卫是适得其反的。文本记载的缺乏,使得湘西苗族鼓舞在教育和传承上缺少指引,很容易造成鼓舞学习者无法深入了解苗族文化、领悟鼓舞内涵,而单纯的动作复制模拟永远不能领会鼓舞的本真性。这就需要学者发挥推动作用,对苗族鼓舞进行深切进入和严谨的研究,进而构成具备教学意义的文本,作为鼓舞活态传承的辅助材料。同时,应该将鼓舞纳入教学体系,以解决传承人断代的问题。从鼓舞的内涵、苗族的历史到鼓舞的动作语汇进行系统的教育,将鼓舞当做有机的生命体,保存和增加它的活力,加强它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能力。 另外,在非遗保卫中应该发挥引导作用,为保卫非遗提供更多资源,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制度上明确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权利,给予政策保卫和法律保障,在资金上给予充分的支持,从制度、政策、立法、资金等方面为非遗保卫保驾护航37.同时,在非遗的传承上,不应越俎代庖,取代以传承人为代表的民间对非遗的传承,尊重传承人的主体地位。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以 本真性 传承和保卫的视角切入,一方面呈现鼓舞演变的历史脉络,另一方面讨论旅游开发等政策的参与与非遗保卫和传承的互动,力求以一个生动的案例呈现非遗保卫和传承的前进方向。但湘西苗族鼓舞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可能对一些非遗事项不够适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以下为参考文献 1阿尔伯特 贝茨 洛德着。尹虎彬译。故事的歌手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安学斌。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历史价值与现代生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8-22. 3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J.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20081:6-17. 4别金花,梁保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利用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083:446-450. 5陈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视野中的湘西苗族鼓舞探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2020. 6春节黄金周吉首市旅游全线飘红7天揽金3107万元。2020-2-4. 7邓小艳。基于建构主义原真性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解读J.贵州民族研究,20182:90-95. 8董晓萍。非遗与民间非遗-从两种知识的角度切入J.西北民族研究,20202:84-93. 9弗朗兹 博厄斯着。金辉译。原始艺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10高丙中,李立。用民族志方式方法书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作为知识生产的场所的村落关于写文化的对话J.西北民族研究,20183:131-138. 11高丙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J.河南社会科学,20072:15-17. 12关芳芳。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活化研究一以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图书馆,2018. 13郭颖,赵晓宁。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相关研究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20203:91-99. 14黄胜进。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价值考察J.青海民族研究,20064:10-12. 15黄涛。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工作中角色的定位偏误与矫正J.文化遗产,20203:8-14. 16黄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卫主体J.河南社会科学,20201:109-117. 17霍布斯鲍姆,兰格着。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18吉首市地名录内部资料Z.1982:47. 19古首市人民编印。(湖南省吉首市地名录内部资料。1983:51. 20贾婷婷。民族乡村社区介入旅游发展研究-以德夯苗寨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2018. 21理查德 鲍曼着。杨利慧,安德明译。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2李华成。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中的地方角色-基于湖北省荆州市非遗保卫的实证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3-76. 23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的主要原则与方式方法J.广西民族研究,20082:185-190. 24李昕。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产业化运作合理性讨论J.广西民族研究,20181:165-170. 25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6刘安全。旅游与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评述J.贵州民族研究,20181:65-69. 27刘超祥。民族旅游村寨的人口移动与文化变迁-以湘西德夯村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民族大学图书馆,2020. 28刘朝晖。中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比拟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分析视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24-29. 29刘建平,陈姣凤,林龙飞。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J.贵州民族研究,20073:65-69. 30刘金萍,贾鸿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与开发研究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170-172. 31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卫的整体性原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8. 32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享性、本真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4-67. 33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J.河南社会科学,20071:25-34. 34刘晓春。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J.学术研究,20082:153-158. 35刘永明。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的原则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191-199. 36刘壮,牟延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比拟与解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83-187. 37龙文波。湘西苗族花鼓舞的动态传承-以花鼓舞鼓王为例。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2:82-86. 38龙先琼。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及其保卫原则的理论考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47-52. 39罗婉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湘西洲的考察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5:9-12. 40麻国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表示出与文化的文法J.学术研究,20185:35-41. 41明跃玲。乡村旅游语境下民间技艺的变迁-基于湘西德夯苗寨的个案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6:48-52. 42莫代山。旅游背景下禁忌文化的变迁与固守-以德夯苗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204:74-77. 43潘存奎。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保卫J.艺海,20186:118-119. 44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的新手段J.文化遗产,20061:47-51. 45彭兆荣,郑向春。遗产与旅游:传统与当代的并置与背离J.广西民族研究,20083:33-39. 46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综述J.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64-69. 47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114-1231 48曲艳,裴小松。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的战略方向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187:26-27. 49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50谭卫华。权利: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以德夯苗族民俗文化村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0611:10-12. 51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02-106. 52吴丹。身体二重性:构造与艺人能动性-以湘西苗族花鼓舞及艺人龙英棠和石顺明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332-36. 53吴晓。旅游景观展演与民间艺术的消费-湘西德夯个案的文化阐释J.文艺争鸣,20186:127-129. 54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55向延平。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对民族文化影响的模糊分析-基于两头羊、老洞和德夯三苗寨的个案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39-42. 56谢菲。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述评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3-98. 57许忠伟,林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述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9:18-27. 58杨敏。现代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刍议。硕士学位论文.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2020. 59 杨志强。从 苗 到 苗族 -论近代民族集团构成的 他者性 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6:1-7. 60姚岚。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特征J.大舞台,20186:129-130. 61余金枝。经济转型与双语变迁-德夯村双语变迁个案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35:61-64. 62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主体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8. 63苑利。(名录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63:13-18. 64张博,程圩。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J.人文地理,20081:75-79. 65张春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讨论-以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2008. 66张鸿雁,于晔。从赫哲族 乌日贡 大会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艺术研究,20081:50-51. 67张世均。我们国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137-140. 68张先飞。理论辨析与实践反思-国内 非遗 保卫工作的反思及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76:19-21. 69张瑛,高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与旅游行政管理研究-以云南民族歌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4:79-84. 70赵德利。主导 主脑 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中的角色定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2-74. 71赵世林,田婧。民族文化遗产的客位保卫与主位传承-以傣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52-56. 致 谢 转眼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很快过去,此刻,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恩。 感谢我的导师-马威副教授。感谢马教师将人类学变得如此生动,从马林诺夫斯基、列维斯特劳斯到生活中的一部电影、一件小事,都是人类学的缩影。感谢她在研一期间,带着我一本一本书地阅读,让我学会阅读和反思。感谢她教会我田野调查的详细方式方法,让我明白做调研其实是一种享受。感谢她的博学广知,感谢她的谆谆教导,感谢她让我明白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究竟能做什么呢?估计就是希望多明白一些道理吧。那种在马教师面前由于她的学识和睿智而战战兢兢的感觉,就是我如今以及以后多读点书的动力。同学们都讲我是幸运的,由于她亲切有趣。确实,我是幸运的,由于马教师教会我的,我这一生都将受用无穷。万分感谢! 感谢这近两个月的调研经历。单独一人到偏僻的苗寨做调研,一住就是四十五天是什么感觉呢?也许有人觉得,在异族他乡研究别样的风土人情是一件浪漫的事情。确实,带上简单的行囊穿行于古朴的异族村落,着实有几分探险小讲中新奇与刺激。然而,褪去新奇和刺激,你要面对的是不一样的语言、不一样的饮食、不一样的风俗习惯 在一片完全陌生、举目无亲的土地上,处处都充满着宏大的挑战和难以言表的孤单。语言不通,只要愈加耐心的沟通;饮食不适,只要强迫自个渐渐习惯。为了完成我的研究,我需要进行大量的访谈来收集资料。但作为一个外来人,这并非易事。主动地与人攀谈,换来的却是大量的拒绝。幸运的是,数不清的拒绝同时也拉近了我和当地居民的距离,渐渐地,大家习惯了,也认识她了。我开场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访谈也变得容易起来。天天,我都能听到不同的人生故事,见证不同的生命历程。老奶奶会给我切上几片西瓜,让我一边吃,一边听她回忆和老爷爷的往事。小朋友会热情地邀请我和他们一起上山采蘑菇,我摇身一变,成为 采蘑菇的大姑娘 .没有人再把我当成奇怪的外来研究者,我和他们一样,成为了街里街坊的 本地人 .起初的无所适从早已不在,我天天都能收获很多,天天都能感遭到自个的迅速成长。感谢这一次经历带给我的成长!感谢配合我调查研究工作的德夯村民! 感谢社会学系的所有教师,正是你们的辛勤教诲为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感谢我的同学们朋友们给予我的陪伴和鼓励。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和我的男友。感谢家人最坚固最暖和的支持和鼓励,感谢男友教会我克制惰性,永远保持学习的心态。三年研究生生活的结束,也是新的开场,愿勿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