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类住区的节能问题和空间改造对策,低碳经济论文.docx
R类住区的节能问题和空间改造对策,低碳经济论文摘 要: 为了改善及提升住区品质,通过空间引导减少碳排放量的 低碳 理念,为当今住区的空间改造提供新思路。文章尝试借助 低碳 理念作为住区空间改造的核心观点,从公共空间、雨洪管理、建筑能耗、交通出行等方面提出相应空间改造策略。 本文关键词语: 温室效应; 低碳; 住区; 空间改造;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residential areas, the low-carbon concept of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guided by space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spatial reconstruction of current residential areas. This paper tries to take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as the core point of residential space re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patial reconstruction strategies from some aspects like public space, storm and flood management,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ransportation. Keyword: greenhouse effect; low-carbon; residential area; spatial transformatio; 1 、引言 1.1、 背景概述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处于高速发展状态。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自然资源保卫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凸显,温室效应等现象对城市的损害愈演愈烈,对于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用地面积占比拟高的R类寓居用地而言,易遭到极端气候的影响。当寓居用地遭到温室效应冲击时,会给住区居民带来不好的生活体验,住宅建筑能耗也会因而要增加,住区的宜居性将大幅度降低。生态环境的品质关系着每个人,土地作为城市空间的实物载体,一旦自然环境遭到毁坏,城市空间体验感也会变差。气候变化、碳排放与城市化经过相交织,低碳城市遂成为遏制全球增温的首要选择1。我们需要考虑怎样通过空间引导人的行为进而减少碳排放,缓解气候变暖。 1.2 、相关概念 1.2.1、 低碳理念(Low-Carbon) 在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了 低碳经济 ,2007年日本提出了 低碳社会 。低碳理念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为核心观点的理论形式。通过借助科学与技术手段,避免人类在城市发展活动中制造太多的碳排放,以实现城市的较低水平碳排放,甚至是零排放的目的,缓解自然资源保卫与利用的矛盾,以最低的能源损耗实现更高层次的经济价值。 1.2.2 、住区(Settlement) 泛指城市中集中布局的地区,是人类寓居生活的基本载体及沟通互动的重要空间场所?一个完好的住区除了有住宅建筑外,还应包括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公共绿地及便民服务设施?在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R类寓居用地属于本文讨论的住区范畴。 2 、R类住区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户外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人们在住区进行活动沟通的重要场所。R类住区在设计经过中关注点太多地放在怎样在现有的用地面积提高容积率,保证更多业主入驻,而忽视人的生活行为需求。很多住区的公共空间并不能知足居民的精神物质需求,公共空间缺乏会使居民户外活动与交往遭到限制,居民选择待在家里进行活动,而大部分居家行为如夏季开空调、使用大功率电器等都会增加更多的碳排放量,而室外活动相对而言更为健康、环保,还能知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沟通需求,健康宜居的住区应更深切进入考虑公共空间设计。 2.2、 雨洪管理不到位 在温室效应的影响下,R类住区遭受洪涝灾祸的频率明显要频繁得多。首先,随着极端天气的出现,住区容易遭受暴雨冲击,出现内涝积水现象,这一现象在地形高差大的住区尤为明显,雨水不能快速进入土壤下层,大面积的地面积水特别影响居民日常活动。其次,内涝灾祸会在短时间带来的高降水量会加重住区的排水系统负担,早期的住区排水系统设计无法承受瞬时大负荷的排放量,无法发挥其作用。 2.3、 住宅建筑能耗过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例越来越大,现有住区的建筑在建造及使用经过中消耗损费的能源仍较多且能耗大,而在这些经过中我们有很多环节能够节省建筑能耗,保卫环境。根据欧盟等机构的预测,2020年到2030年,全球能源的使用将到达史无前例的高峰。在当今提倡低碳理念的社会,我们也在积极寻求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频率。假如能够做到建筑节能,除了降低对能源消耗和成本,还能缓解温室效应? 2.4、 公共交通缺乏体系 很多公共交通工具如轻轨、地铁、公交车、分享单车主要以清洁能源为主,而私家车在使用经过中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提高碳排放量。很多时候我们进行寓居区设计时并没有充分考虑人的行为需求,空间无法做到引导人的行为,导致私家车出行的便捷程度远远高于公共交通,人们通勤过于依靠私家车,加剧温室效应现象。 3 、R类住区空间改造策略 3.1、 低碳绿芯:提供多样化开放公共空间 住区内应该具备多样化的公共空间提供应居民使用,让居民有沟通、活动的场所,加强邻里关系,减少室内活动,降低碳排放量。一个能够吸引居民的公共空间应当具备下面特点: (1)具有安全性和舒适性,对所有人,尤其是老人、小孩和残疾人能够前来活动。 (2)具有复合性和连通性,对于住区的居民而言,针对不同距离会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出行,假如我们通过空间设计提高公共空间的联通及可达性,提供多样化慢行步道选择,居民就会减少使用私家车的频率。 (3)有足够的趣味性,丰富多样的空间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多种视觉联络与偶尔性的邂逅,住区设计时应考虑规划多样的立体步行系统,除了知足使用者提供的诸如上班、购物等功能性的需求外,还能知足使用者的休闲、锻炼、娱乐等需求。 3.2 、低碳海绵:收集雨水循环利用 针对频繁的大流量降水,能够通过源头处理、滞留排放、净化回用三大步骤实现住区内部水循环利用。 1源头处理 发生降水时,雨水首先经过屋顶绿化系统过滤处理,补充绿化系统水分。 2滞留排放 其余雨水经过生态滞留沟聚集,经简单处理排入市政管网? 3净化回用 收集生产生活废水加以净化利用;收集雨水有效利用2。收集后的雨水可用来冲洗地面、植被灌溉和构成人工湿地,或将雨水收集构成调蓄湖,保卫自然且具备景观效益? 3.3 、低碳节能: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污染极小且利用价值高,基本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毁坏,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因而,在住区生活中我们应鼓励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进而节约常规能源减少碳排放量,最终到达降低由于建筑使用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毁坏的目的。通过安装屋顶太阳能板、风能设施进行能源收集,借助发电系统进行一定转化经过后储存为电能供居民使用。另外,针对住宅单体本身而言,外墙保温节能效率高,可考虑使用积蓄热量的材质,温度高时蓄热,温度降低释放。 3.4、 低碳出行:推行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出行方式 城市建设首先要考虑以良好步行环境为导向的开发,再优先考虑方便自行车使用为导向的开发建设,在这里基础上倡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建设3,减少私家车使用量。提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是降低碳排放量的有效手段。2021年更新的(城市寓居区规划设计标准将住区分类进行了大幅改动,将以往的组团、寓居小区、寓居区分类变更为五分钟、特别钟、十五分钟生活圈。从新版寓居区规范可见,住区强调的是生活二字,我们更需要切实考虑人的需求通过公共空间进行人的行为引导,让人们在住区里更愿意使用公共交通作为出行代步工具。推行公共交通出行方式,进行住区公共交通规划,打造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通过住区内公交系统与城市交通枢纽连接,减少私家车出行比例。在住区内可建立与公共设施?公交系统连接的步行和自行车专用道,实现交通绿色出行无缝衔接?同时考虑电动车使用量增加,提供电动车充电位,鼓励环保电动车使用。 4 、结束语 住区作为城市重要的寓居空间,是人类在生活的重要场所。在温室效应影响下,住区暴露出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文章从公共空间、雨洪管理、建筑能耗、交通出行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减少碳排放量,以 低碳 作为规划理念,提出相应空间改造策略,对类似住区改造提供参考意义。 以下为参考文献 1顾朝林,谭纵波,刘宛,于涛方,韩青,刘合林,戴亦欣,刘志林,郑思齐.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8(3):38-45. 2黄文娟,葛幼松,周权平.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8,38(11):5968-5970+5972. 3潘海啸.轨道交通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交通,2008(4):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