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萨特的哲学思想解读《小城畸人》,外国文学论文.docx
运用萨特的哲学思想解读(小城畸人),外国文学论文舍伍德 安德森是 20 世纪早期美国着名的小讲家,在美国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1919 年发表的短篇小讲集(小城畸人(直译为(俄亥俄州,温士堡城是他的代表作,由序言(畸人志和 24 篇短篇小讲构成,主要描写了一系列平凡、真实而又畸形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各色畸人的品性、本能、欲望、对人生的愿望以及在人生中探索的历程,揭示了 一群被当代文明社会所遗弃的 畸形人 皮建华 19不知足于当下的生活状态,不断地在人生路途上探寻求索和追求,想要争取个人的解放和自由。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让-保尔 萨特深入敏锐地揭露了世界和人存在的荒唐性以及人生的虚无与存在;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表现人在荒唐、绝望的境况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以为人的存在是绝望中的希望。(小城畸人中的人们普遍地以荒唐的形式畸形地生活,由于被压抑、禁闭的内心困扰而不能适应环境,但又不能知足于当下的生活状态,不断地想要争取个人的解放和自由。这正和萨特存在主义的观点相契合,因此,能够用萨特的哲学思想分析文本,解读小镇上畸人们的精神世界。 一、荒唐的世界,畸形的人 萨特以为 存在先于人的本质 即人不是上帝创造的,没有先验的性善、性恶之分。每个人只能根据不断选择自个超越自个,给自个下定义,每个人都处在动态的行为选择中,所以,每个人的存在,只能在可能性的意义上存在。同时,萨特以为存在分为 自为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 。前者通常指人,是一种意识的存在,缺少预先决定的内容,没有固定普遍的 人的本性 。后者标志着 外部世界,物质的范畴 。龚翰熊 134:135存在的可能只要通过 自为存在 的分离和毁坏灭亡使自个变的 虚无 才能证明 自在存在 的真实即 自为存在 证实 自在存在 的存在,但不是 自在存在 的一部分。 自为存在 通过一系列的自我否认,借此显示自个的 虚无 陈宣良 138。因而,物质世界本身不能从任何东西推演出来,不能由任何东西来讲明。它的存在是纯粹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是不可思议和荒唐的。作为 自为存在 的人则在自我否认中化为虚无,没有归属而导致内心的畸形。 (手中的阿道夫 迈尔斯来到温斯堡镇前,在宾夕法尼亚一个镇上的学校当教师, 他温和而充满热情, 是年轻人的天生良师 。吴岩 9当他和学生们呆在一起时,他通过用双手抚摸学生的肩膀和头发,摆弄孩子们的脑袋来表示出自个内心的情感。但是, 他的这种表示出方式却引起了人们对手的误会。由于一个学生四处乱讲自个梦幻想象的一些讲不出口的情景,在一个雨夜,他被赶出小镇。之后,改名飞翼的他寓居在 俄亥俄州温斯堡小城附近一个山谷旁边的一所小木屋里 ,压抑着自个的情感,游离于社会群体之外,把这双手 永远想方设法藏在口袋里或身后 吴岩 3,过着孤单的隐居生活,很少与人联络。 (纸团里的里菲医生总是在繁忙地建造自个真理的金字塔。他听凭心灵驰骋,任由思绪如泉涌,但是 他从不开窗 以致于 他想开窗了,却发现窗子轧得紧紧的,打不开了。 吴岩 12最终,包在纸球里的思想无人阅读,狭小憋闷的环境造就里菲医生畸形、扭曲,很难令人相信鲜活的心灵能够得以生存。 牧师柯蒂斯 哈特门在钟楼上祈祷,无意间看到邻居楼上房间内有一个裸着身子的女人躺在床上,他的内心开场了灵与肉的挣扎与斗争,当他看到这个女人光着身子向上帝祈祷时,他打碎了窗户,声称在她身上看到上帝的启示。 小城畸人不是体态上的畸形,也不是精神上的变态,而是一副拥有完好体格和健全心灵的人,由于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他们在精神上总显得寂寞孤单,进而表现出一些怪诞的语言和行为。以一种畸形方式存在的他们使得小镇荒唐怪异;然而事实却是由于小镇本身的荒唐不经,导致了人的异化,畸人的出现。终究,这是一个变态的社会,是一个荒唐的世界。正如萨特所讲, 自为存在 证实 自在存在 的存在,但不是 自在存在 的一部分。 自为存在 通过一系列的自我否认,借此显示自个的 虚无 陈宣良 138。 二、存在与虚无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提出 自为 的人是虚无的存在,是一种对自在存在 外部世界的意识,但本身又不属于华而不实的一部分,是一种没有归属感的存在。意识是虚无的,作为意识存在的载体 人既是虚无;人又先于本质而存在。因而,人就是存在与虚无。 (成年描绘叙述的是主人公乔治 威拉德从青年的纯真、幼稚转向成年的成熟。他追求成熟、老练的聚焦点是对海伦特殊而真诚的爱。在乔治的成长经过中,他也实现了一种精神上的顿悟 人的存在的虚无。即将离开温士堡的乔治在街上漫无目的的漂泊,徒有孤单陪伴。一方面,他对自个选择的将来憧憬向往;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的限制,他肯定当下自个的存在却又对将来充满不安。看到数不清的人群,他不禁感慨 他们在他的时代之前从虚无出生,度过一生,又消失于虚无之中 魏金生183。忽然,他感觉自个就像一片微缺乏道的落叶,随风飘落在小镇的街道;像一株随处可见的秸秆,在强烈的日光中枯萎。他希望有一只温顺的女性的手,抚慰他焦虑的内心,了解他存在的价值。文章无时无刻不与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相契合。所以, 每个活人的存在,只是一种实现本质的可能性,即他不能在结论的意义上存在,只能在可能性的意义上存在。 郑克鲁 185人的虚无成为了一种流变的状态 否认自个的如今,寄希望于将来。乔治 威拉德对与海伦在一起的那个夏夜,对年少无知的自个的表现,充满否认。他希望再一次与她见面时,自个会成为一个史无前例的 大人物 ,做出一番事业。然而,物质世界本身不能从任何东西推演出来,不能由任何东西来讲明。它的存在是纯粹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是不可思议和荒唐的,导致了人的异化,畸人的出现。固然与海伦再次相见,坐在她的身边,乔治却感到一种存在的毫无意义。 在这个夜晚,他们就好像两个 人类原子 ,微缺乏道。他逐步听见了死亡的脚步声。死亡,是不断1化为虚无。 三、自由选择和责任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 我命定是自由的,这意味着,除了自由本身以外,人们不可能在我的自由中找到别的限制,或者能够讲,我们没有停止我们自由的自由。 陈宣良 565而这种 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不选择的自由,不选择,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不选择。 陈宣良 17但是, 自由选择 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萨特为自由选择添加了一个制约因素,指出 自由选择的同时,必须负有责任 郑克鲁 183,即责任与自由严密相连。 (母亲和(死集中讲述的是乔治的母亲伊丽莎白 威拉德的一生。年轻的伊丽莎白活泼外向,充满热情。她梦想参加戏班,给形形色色的人带去自个精彩的表演,同时也能接触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狭小的生活圈并不能给她的生活带来宏大的动乱。于是,她希望通过与不同的人交往追求刺激或者获得一种真实。然而,舆论的气力使她委屈服从,最后选择以婚姻的方式结束自个作为别人情人的生活。当然,她的希望是梦幻想象通过婚姻来逃避精神上的空虚。但是,她的丈夫,一生平凡、无所作为,看见甚至想到她,就会生气、咒骂。婚姻生活只是加剧了她内心的痛苦。于是,伊丽莎白将爱与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乔治身上,以致于当发现丈夫与儿子的谈话影响了自个与儿子的关系时,她恨透了丈夫,将裁衣的剪刀取出来想当作匕首杀死丈夫。同时,她又不能很好地与儿子沟通沟通,每一次单独谈话她只会冲动地浑身颤抖。最后,当她死亡的一刻来临时,也没有见到自个心爱的儿子。一辈子渴望激情、爱情,婚姻家庭却充满了冷漠、痛苦;一辈子溺爱儿子,最终只要自个,孤单地迎接死亡。但是,既然已做出选择,就要负责。伊丽莎白当初选择与汤姆 威拉德结婚,就应该履行妻子的责任;选择生下乔治,就要履行母亲的责任。正如萨特所讲: 这种绝对的责任,不是从别处接受的;它仅仅仅是我们的自由的结果的逻辑要求。 陈宣良 708(曾经沧海讲述的是女店员艾丽斯 欣德曼坚守爱情的故事。那年,十六岁的艾丽斯和一个年轻小伙子恋爱了。然而,甜蜜美妙的时间总是短暂,年轻人选择离开去大城市发展。这段爱情似乎耗尽艾丽斯所有爱的力气,在年轻人离开之后的岁月里,她选择了无尽的等待。十一年,她拒绝了所有示爱的人。而在绝望的等待中,艾丽斯也变的孤单,甚至有些许癫狂 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她赤裸裸地在大街上奔跑、呼喊。然而,这是艾丽斯自由选择所必须承当的结果,固然痛苦,但是自由与责任是严密相连的。既然选择等待,就要学会享受孤单;既然选择坚守或者一种固执,就要懂得接受痛苦。 四、别人即地狱 所谓别人即地狱,萨特以为 要是一个人和别人的关系恶化了,弄糟了,那么,别人就是地狱。 世界上确实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狱里,由于他们太依靠别人的判定了。但这并不是讲,和别人就不可能存在另一种关系。 郑克鲁188首先,假如你不能正确地对待别人,那么别人便是你的地狱。(寂寞讲述的是画家伊诺克 罗宾逊的故事。年少的伊诺克来到纽约艺术学校学习绘画,因而结交了很多画友。他们经常聚会,议论相互的作品。伊诺克却渐渐感到一种厌恶感,他驱逐了所有的客人,醉心于自我的评价,而排挤所有外来者即别人。排挤别人产生的即时效应就是内心的孤单。于是,他选择婚姻来结束个人的孤单。婚后,伊诺克有了孩子,但是家庭生活长久的困扰以及家庭成员永久的束缚,使他觉得失去了个人的自由,以致内心再次产生一种莫名的排挤感。伊诺克感觉,在别人的凝视与关注下,他被物化成为观察的对象,而自个的世界开场崩溃、倒塌。最终,他选择了离婚。后来,他又爱上了一个女人,希望她能了解明白自个,但是,他却告诉威拉德 我不能忍耐,我要她明白,可是,你不觉得吗,我又不能让她明白。我觉得我会被淹没,溺死了。 吴岩 134作为个体的伊诺克,处在社会的群体生活中,他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又担忧会失去本身的挑战性和神秘感。伊诺克是痛苦的,他选择了个体自由,维护自我的世界,排挤外在的群体,因而,他只会感到孤单。 其次,假如你不能正确对待别人对你的判定,那么别人的判定就是你的地狱。(乖僻讲述的是温士堡考利商店埃尔默 考利一家被小镇上的居民认定是乖僻的代表,因而,在小镇上缺少朋友的一家,就更少与外界沟通。一天,一位推销员如往日般向他们推销考利一家也不知道能否卖出的乖僻的商品 别针。小考利怒喊着: 我们在这当傻瓜的日子过去了。我们不要再买什么东西了,我们开场卖得出去时才买呢,我们不再傻得古里乖僻,惹起人家的瞩目窃听了。你滚出去。 吴岩 147显然,小镇居民对他们一家的评价已经对小考利产生了影响,他似乎对自个的本性产生了怀疑,又想竭力撇开别人的评价。最后,他选择离开小镇。别人的判定虽然重要,但也只能参考,不能依靠,不可看作最高裁决,更不是自个行为的最终目的。但凡介意别人对自个评价的人必定陷入精神的痛苦。 最后,假如你不能正确地对待自个,那么你也是自个的地狱。人生旅途,每出错误过失,人们很容易去找社会原因、客观原因和别人原因,往往看不到自个的原因,正确对待自个常被我们所忽略。(乖僻中的小考利正是由于别人的原因 过于注重他者的评价,不能正确地审视认清自我,最终,离开了家,离开了小镇。(寂寞中的伊诺克以为周遭的人、环境都是对自我的个人自由的捆绑与束缚,会导致个人世界的崩溃、倒塌而失去他原有的挑战性和神秘感。他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本身存在的十分,最终,他也只是在没有人能够理解的自我的世界里孤单地活着。 五、结束语 通过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对(小城畸人的解读, 我们能够知晓,小城畸人不是体态上的畸形,也不是精神上的变态,而是一副拥有完好体格和健全心灵的人,由于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他们在精神上总显得寂寞孤单,进而表现出一些怪诞的语言和行为。但是,小镇上的每一个人都试图通过自我的行动来克制缺陷,摆脱环境的局限。他们挣扎着要冲破障碍,重塑自我。然而,物质世界本身不能从任何东西推演出来,不能由任何东西来讲明。它的存在是纯粹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是不可思议和荒唐的。作为 自为存在 的小镇居民则在自我否认中化为虚无,没有归属而导致内心的扭曲,异化为各色 畸人 。 以下为参考文献: 1舍伍德 安德森.小城崎人M.吴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9,3,12,134,147. 2让-保罗 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38,565,17,708. 3魏金生. 探寻求索 人生奥秘 萨特与存在主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183. 4皮建华.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9. 5龚翰熊.20 世纪西方文学思潮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134-135. 6郑克鲁 .外国文学史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5,18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