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类型与学生伤害类型的关系调查,预防医学论文.docx
家庭类型与学生伤害类型的关系调查,预防医学论文伤害是中国 014 岁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占儿童总死亡的 31.3%.伤害因其高发生率和致残率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严重威胁青少年的健康与生命,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1、2.家庭因素在儿童伤害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父母不良婚姻状况、家庭成员相处常有矛盾是未成年人伤害的危险因素之一3.父母的情感支持行为能够减轻儿童的社交退缩、违纪、攻击行为和强迫行为4.有调查发现,溺爱、专制和听任型管教方式的家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显着高于民主型管教方式家庭5. 家庭的和睦程度、家庭气氛、家庭类型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等都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有关4、6、7.也有调查显示,家长学历对儿童伤害的影响不甚明显,家长职业的影响也无统计学意义关联2.为了讨论家庭类型与学生伤害类型之间的可能关联,2008-2018 年,对辽宁省部分学生家庭伤害发生情况进行大样本调查. 1 对象与方式方法 1.1 对象 于 2008-2018 年在辽宁省的沈阳、鞍山、阜新、本溪、丹东、辽阳及盘锦 7 个地级市的城市,每个城市随机选取普通中学、职高 / 高中和大学 / 大专若干,整群抽取全体学生.华而不实初中 8 822 人(男 4 418人,女 4 404 人),高中 12 324 人(男 5 543 人,女 6 781人),大学 4 564 人(男 2 162 人,女 2 402 人),合计男生 12 123 人,女生 13 587 人,共 25 710人. 1.2 方式方法 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分为初中、高中和大学 3 种不同问卷8、9.伤害类型分为 15 类-类型 1,交通事故;类型 2,下落物击中;类型 3,跌坠伤;类型 4,锐器伤;类型 5,硬物击伤;类型 6,扭伤;类型 7,烧伤 / 烫伤;类型 8,动物咬伤;类型 9,电击伤;类型 10,中毒(如煤气中毒等),简称 中毒 类型 11,溺水;类型 12,窒息;类型 13,他伤;类型 14,自伤;类型 15,爆炸伤. 1.3 家庭类型 分成 5 类:核心家庭、大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和隔代家庭.华而不实,前 2 个合称为稳定家庭,后 3 个合称为不稳定家庭9. 1.4 统计分析 使用 EpiData 3.1 和 SPSS 11.5 对资料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男生伤害类型与家庭类型的关系 经检验,没有统计学意义关联的类型仅有 3 种-跌坠伤(类型3)、硬物击伤(类型 5)、他伤(类型 13);有统计学意义关联的类型占 80%,到达 12 种(下面重点分析这 12种),大多数伤害类型与家庭类型有关.见表 1. 2.1.1 稳定家庭 一般而言,稳定家庭的报告率较低.两类稳定家庭相比,报告率相差通常不大;但大家庭略高于核心家庭的占绝大多数,华而不实,差距较大的有烧伤 / 烫伤、动物咬伤和自伤. 2.1.2 不稳定家庭 3 类不稳定家庭的报告率通常较高.归纳起来:只要隔代家庭明显高的伤害类型较多,包括交通事故、下落物击中、中毒、溺水和爆炸伤,并且,交通事故、溺水是两种后果严重的伤害类型.单亲家庭、隔代家庭都较高的有:动物咬伤、电击伤、窒息和自伤.以单亲家庭为最高的是扭伤,单亲家庭较高的还有烧伤 / 烫伤.很多伤害类型,重组家庭却比拟低,包括:下落物击中、扭伤、动物咬伤、电击伤、中毒、溺水和窒息.也有个别类型,以重组家庭为最高,这个类型是锐器伤;除此之外,烧伤 / 烫伤,重组家庭较高. 2.2 女生伤害类型与家庭类型的关系 与男生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关联的种类明显增加,到达 7 种,占 46.7%;并且,男生没有统计学意义关联的 3 种(跌坠伤、硬物击伤、他伤),女生却反而有统计学意义关联.见表 2. 2.2.1 稳定家庭 与男生一样,也通常表现为稳定家庭的报告率较低.两类稳定家庭相比,绝大多数类型表现为报告率相差不大;3 种略有差异不同的(跌坠伤、硬物击伤、中毒),都是大家庭略高于核心家庭. 2.2.2 不稳定家庭 3 类不稳定家庭的报告率通常较高.归纳起来:有 2 种伤害类型表现为 3 类不稳定家庭都较高,且 3 类家庭相差不大,它们是中毒、他伤.有 4 种伤害类型表现为重组家庭明显高,高于隔代家庭、单亲家庭,它们是锐器伤、硬物击伤、动物咬伤和自伤.余下 2 种伤害类型却表现为重组家庭略微低于隔代家庭、单亲家庭,它们是扭伤、电击伤. 3 讨论 伤害类型上,与稳定家庭相比,不稳定家庭需要关注.关于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以为,遗传因素的影响为 55%,环境因素的影响为 45%10.父母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因素是影响家庭环境的主要因素7.一项研究表示清楚,抚养方式、父母健康问题、父母婚姻问题、住房问题、家庭气氛和家庭经济收入都会对儿童行为产生影响;父母失业、离异和分居等,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多10.另一项研究表示清楚,父母在儿童早期离婚对孩子日后的焦虑、多动和违纪行为有着长期的、直接的负面影响11.父母离异后家庭构造的不完好,来自社会和学校舆论影响,会给这些儿童带来心灵创伤,增加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3、11. 有调查发现,单亲、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父母经常吵架,近 2 年内月平均吵架次数 2 次)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和谐家庭(父母相互尊重与体贴,很少吵架)5.单亲家庭的子女行为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比完好家庭(稳定家庭)差11.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多于稳定家庭,他们更害怕被父母任一方所抛弃,缺少家庭安全感,情绪长期处于抑郁状态,表现出明显的强迫异常感觉和状态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两性比拟,此调查发现很多差异,归纳如下:女生有统计学意义关联的伤害类型比男生少,提示家庭类型对男生的影响更大.男生没有统计学意义关联的仅有 3 种(共 15 种),女生却反而有差异.可致严重后果的几种伤害类型,女生没有统计学意义关联,而男生有家庭间的差异.需要重点关注的家庭类型也不同,男生,隔代家庭最需要关注(且交通事故、溺水这两种后果严重的伤害,隔代家庭最高),单亲家庭也需要关注;而女生却是需要重点关注重组家庭. 同一种家庭环境特征对男女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不同,如亲密度(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主要影响男童的违纪和强迫行为,而主要影响女童的攻击、残忍行为;情感表示出(鼓励家庭成员公开活动,直接表示出其情感的程度)主要影响男童的交往不良行为,而主要影响女童的社交退缩行为;尤其是控制性(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布置家庭生活的程度),家庭的控制性强易致女童的抑郁、社交退缩行为,而对男童的行为发育却是有利的. 男孩行为问题的检出率高于女孩,可能与社会化经过和社会期望水平等因素对性别的广泛影响,即男孩、女孩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待遇和要求不同有关4、14.社会文化中要求男性英勇、坚强,富有竞争性、冒险精神,而女性应当文静、贤淑,举止端庄、文雅,这就限制了女性的活动水平和竞争性14、15. 离异家庭儿童存在的行为问题有性别差异,男童多表现为攻击、多动和暴躁等外向型行为(A 行为)问题,女童则表现为焦虑、抑郁等内向型行为问题(N 行为)10.相比而言, 社会更认可女生的情绪反响(N 行为)和男生的攻击性行为(A 行为).而且不管男、女生,两类稳定家庭相比,存在大家庭略高于核心家庭的倾向.女生 8 种有统计学意义关联的类型,有 3 种如此,它们是跌坠伤、硬物击伤和中毒;男生大家庭略高一些的种类更多,尤其是烧伤 / 烫伤、动物咬伤和自伤. 有研究表示清楚,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里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核心家庭的学生,这可能是与祖父母过度娇惯迁就等不良教养方式有关12.有研究者以为,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和孩子两代人组成的家庭)的儿童社会化发展程度优于大家庭(即三、四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10. 以下为参考文献 1 苏耀安,孙蕊蕊,黄少光. 英德市农村小学生意外伤害及其危险行为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8,26(2): 198-200. 2 吴明玉,张艳,李青. 上海市黄浦区学龄前儿童伤害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20,28(6): 800-801. 3 唐跃军, 孙秀成, 黄四新. 永州市零陵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况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 2018,16(4): 1106-1108. 4 王秀珍. 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15(7): 667-668. 5 龚建华. 深圳市城区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家庭因素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06,22(1): 95-96. 6 马姝娟, 戴美林, 陈霞. 高校学生成人依恋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15(9): 793-794. 7 陈道 ,姚玉华,俞爱青, 等. 家庭环境与社区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预防医学,2018,38(14):2771-2773. 8 潘炜,袁宝君. 江苏省城市青少年伤害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8,31(3): 323-325. 9 王智勇, 徐小冬, 李瑞, 等. 学生精神压力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 2020,33(8): 951-952,955. 10 高茗, 陶芳标, 张金霞, 等. 少年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学校因素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05,21(9): 1045-1048. 11 王爱琴. 家庭因素与儿童行为问题相关性的讨论J.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6,22(11): 69-72. 12 鲍丽俊, 范佳丽.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 中国校医, 2018,24(7): 494-496. 13 杨鲁静, 徐勇, 李学来. 家庭环境对学龄儿童行为的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 2002,18(11): 1 356-1 358. 14 MOLLENCJ, FEINJA, LOCALIOAR,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events involving young adolescent girls vs events in-volving young adolescent boysJ. Arch Pediat Adolesc Med,2004,158(6):545-550. 15 黄朝辉, 屠春雨, 何炳福, 等. 绍兴市青少年伤害相关因素心理易感性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8,31(12): 14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