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发展历程,德语论文.docx
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发展历程,德语论文中德两国经济关系的不断向前发展,也使两国之间的文学沟通问题备受译介和文学研究界的关注。文学沟通作为文化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接东西方之间智性和美学的桥梁、探究他者历史和文化世界的窗户。德语文学的勃兴虽与欧洲其他文学大国相比晚了二三百年,但是擅长思辨的日尔曼民族却为人类奉献了一大批哲学家、文学家。与表现人生常理的英国文学、诙谐感性的法国文学相比,德语文学内涵深邃博大,被视为 思想者的文学 ,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精神气力,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 中德文学关系源远流长,可追溯到 16 世纪大批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时期。在传播西方宗教、西方学术的同时,他们也翻译了大量中国典籍,奠定了西方了解中国文学的基础。而中国真正关注德国文学却要等到 19 世纪后期洋务运动的兴起。随着中国时局的变迁,德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也经历了萌芽、繁荣、沉寂和复苏,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洋务运动拉开了德语文学汉译的序幕,此时的作品译介当始于政治社会的急需,因而爱国诗歌和小讲大量涌现。 五四 前后文学翻译进入了繁荣期,被译介的德语作品数量空前,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逐步意识到,文学不光是政治社会斗争的反映,更是融汇了东西方智性与美学的成果。十分是对以尼采、歌德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译介,促进了现代中国作家的情感解放。然而随着 1937 年抗日战争的爆发,本应顺势发展的译介繁荣被迫中断,德语文学译介整体陷入颓势,但值得一提的是以里尔克为代表的唤醒人们自我探寻求索的经典作品译介与控诉法西斯暴行的反战文学并驾齐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政治标准,痛感中国缺少国魂,并全文转录王韬译诗,称其为德国国魂之所在。鲁迅先生也曾在其(摩罗诗力讲中对阿恩特及其作品进行了精辟的品评 : 于是有爱伦德者出,着(时代精神篇,以伟大壮丽之笔,宣独立自繇之音,国人得之,敌忾之心大炽 。 王韬、鲁迅两位用笔唤醒国人思想的爱国文人在精神上碰撞到了一起,都为中外文化沟通奉献了自个的才智和气力。 二、 五四 时期德语文学汉译的繁荣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进,文学杂志纷纷创刊,并成为外国文学译介的首要阵地,各大出版机构也争先推出文学翻译作品。德语戏剧、小讲不断被介绍到中国,且风格类型悬殊,进一步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了解德语文学的窗口。这一时期对中国文学界影响最大的当属尼采。有中国学者就以为,尼采在 五四 前后对中国文学界的影响远大于对当时中国哲学界的影响。 众所周知,德国文学作品以思辨见长,饱含哲理,而看似偏离文学范畴的哲学作品又文风优美,富有诗歌韵味,所以很多德国文学家既是诗人,也是哲学家。 因而,尼采在中国学人心中的身份摆荡在哲学家与文学家之间。其思想最早由梁启超于 1902 年介绍到中国,之后陈独秀、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胡适、茅盾、郁达夫等都曾撰文介绍尼采思想或发表尼采着作的译文。鲁迅先生在 1907 年和 1908 年发表了(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讲(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等多篇文章,数次提及尼采,并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称尼采为 个人主义之至雄桀者矣 。此处个人主义是指尼采提出的,以个人对抗群体的超人口号,这唤起了当时满足自谦的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同时,尼采对传统的批判态度,即 把社会上一切信条、一切人生观道德观重新价值估定 的口号,也促使鲁迅用犀利的笔锋向中国传统主义宣战,致力于用文笔改造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以拯救中国。(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讲 是集尼采一生思想结晶的代表作,鲁迅先后用文言文和白话文翻译了这部着作的序言部分,另有郭沫若于1923 年至 1924 年发表其译文,连载于(创造周报,在当时引起热烈反响并影响了中国作家的文艺创作。 郭沫若不但译介了尼采的作品,同时也是 五四 时期另一位时代偶像歌德的作品的主要译者,他想通过译着传播尼采、歌德的思想,进而到达改造国民性、影响社会的目的。1914 年歌德诗作(鬼王由应时翻译成中文,随之他的很多抒情诗和叙事诗便蜂拥而入,1922 年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更是奠定了歌德在中国的宏大影响力。能够讲,这部表现个人意志和客观现实之间矛盾的书信体小讲是歌德乃至整个德国文学在我们国家广受欢迎的小讲(我是谁 ?(蜗居;作家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以及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这些作品在很多方面都借助了卡夫卡的想象,留下了 虚无与变形 的烙印。 中国在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社会逐步步入一个和平稳定、开放多元的发展期,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显现出其对文学出版的指挥作用。因而,这一阶段文学出版盛行丛书道路,外国文学经典着作大量复译与再版 ;同时,诺贝尔文学奖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项,成为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与出版的风向标和重要的考量标准。 五、结束语 从 19 世纪末德语文学进入中国便为我们国家文学和读者输送了一大批重量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尼采、歌德、席勒、里尔克、卡夫卡等。他们在创作技巧、思想文化和诗学观念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相貌,而在这一输送和改变的经过中,产生直接影响的便是文学译介。20 世纪初爱国诗歌的译介激发了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 ; 五四 前后浪漫主义文学的译介唤醒了作家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解放 ;40 年代当代派的译介引导诗人们走出一己悲欢 ;80 年代现实主义的译介促使人们进行自我批判 ;90 年代多元化的翻译和学术界的思想解放,使我们看到了更多探寻求索人性和人生真理的佳作,也带领我们考虑当代人的生存窘境。以严肃思辨见长的德语文学作品固然在引进、出版和销量上无法与英美文学匹敌,但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 以下为参考文献 : 12 卫茂平 . 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 : 晚清和民国时期 M.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3,60 356 范劲 . 德语文学符码和当代中国作家的自我问题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9,21,23 4 叶隽 . 另一种西学 中国当代留德学人及其对德国文化的接受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