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视角下教育扶贫理论研究进展,教育社会学论文.docx
-
资源ID:73346963
资源大小:17.98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多个视角下教育扶贫理论研究进展,教育社会学论文.docx
多个视角下教育扶贫理论研究进展,教育社会学论文教育扶贫,是指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教育大系统为主体,以贫困人群为客体,以传播知识技能和提升文化素质为内容,以脱贫致富为目的的一种扶贫方式。上世纪 40 年代开场,国内外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系统科学等多个视角对教育扶贫理论进行了研究。及时梳理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对促进教育扶贫理论发展,指导我们国家当下教育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经济学视野下的教育扶贫理论 1.1 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研究 国外教育扶贫思想最先起源于经济学反贫困理论。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减贫的关系时,注意到教育对促进经济增长和资源分配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了基于经济学反贫困理论的教育扶贫思想。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是最早从经济增长视角关注贫困问题的人,早在 18 世纪末,他就提出了土地报酬递减理论,以为人口增长速度大于生活资源的增长速度会使生态环境恶化和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经济的增长,最终会导致人口贫困,应当通过限制人口增长和加大资源投入来消除贫困。11943 年,罗森斯坦 罗丹提出了大推进理论,以为只要通过国家主导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投资才能使贫困地区摆脱贫困。2到 1956 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发表了(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平衡陷阱理论,他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人口增长,产出增长和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讲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难以增长的现象,并以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 陷阱 ,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才能冲出 陷阱 ,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另外,美籍爱沙尼亚经济学家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莱本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等,都阐述了通过增加资本投入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进而摆脱贫困的观点。 在国内,教育扶贫思想研究始于对西方反贫困理论的总结比拟,或结合中国反贫困实践进行理论的检验、分析和整合。3姜德华等人是较早从经济学视角研究教育扶贫问题的国内学者。在 1980 年代末,姜德华通过研究完成了对中国区域性贫困的分类和描绘叙述,以为资源匮乏和基础设施落后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4杨能良、黄鹏也以为,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十分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有利于改善经济环境,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率。5 1.2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研究 从经济学视角研究教育扶贫思想的另一个关注点是人力资本投资与脱贫关系问题。相关研究者以为,贫困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经济因素,而在于人的素质和能力,是个人不适应或缺乏生产性行为导致了贫困,强调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力商品化水平。6持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学者舒尔茨。1960年,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指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贫困地区之所以落后,不在于物质资源的匮乏,而在于人力资本的缺乏;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构成、经济构造的转换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7继舒尔茨之后,丹尼森也研究了教育对经济的增长作用问题,并在其着作(美国经济增长趋势一书中通过计算分析,对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国内,王小强、白南风是较早对人力资本贫困论和素质贫困原因讲进行研究的人,他们在(富饶的贫困-中国落后地区的考察一书中,把人口素质确定为贫困的原因,并通过 进取心量表 对人的素质量进行测量。8到 90 年代中期,阎文学也分析以为贫困落后的本质在于人的素质差,甚至通婚圈狭小而造成的落后乃至违法的婚姻方式也会导致人口智力素质低下,造成贫困。9龚晓宽则运用计量模型对近年来的扶贫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扶贫形式的创新要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为核心理念。10何家理、查芳、陈绪敖等人通过对陕西 7地市18个贫困县教育扶贫效果调查,对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扶贫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以为教育扶贫具有推动人口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减轻当地环境承载压力、引起家庭收入来源构造发生变化、外出务工的工资同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农户由单一的种粮转向种粮与经济作物相结合、人们生育观念发生变化等方面的成效。 可见,经济学视野下的教育扶贫理论研究,国内外学者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以为资源的匮乏导致了贫困的发生,主张通过加大资本投入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摆脱贫困。另一种观点以为人力资本的欠缺导致了贫困,主张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来摆脱贫困。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持何种观点,学者们都是在认同教育对摆脱贫困具有积极功能这一假设基础上进行的阐述。 1 李兴隆,朱超. 教育扶贫理论研究综述J. 科教诲刊(下旬),2021,01:6-8+10. 相关内容推荐 相近分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