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古书的注解课件.ppt

    • 资源ID:73426480       资源大小:2.92MB        全文页数:5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书的注解课件.ppt

    古书的注解古书的注解壹、古注的产生壹、古注的产生n n清朝陈澧说:清朝陈澧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通之使人知也。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邻国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邻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陈澧东(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十一塾读书记卷十一“小学小学”条。)条。)贰、古书注解的重要性n n一、尚书一、尚书泰誓中: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同心同德。”n n孔安国尚书大传:孔安国尚书大传:“我治理之臣虽少,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心德同。十人:周公旦,召公奭,太公而心德同。十人: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及文母。南宫适及文母。”n n二、楚辞二、楚辞大招:大招:“察笃夭隐,孤寡存察笃夭隐,孤寡存只。只。”n n王逸注:王逸注:“笃,病也。早死为夭。隐,匿也。笃,病也。早死为夭。隐,匿也。言察知万民之中,被笃疾病,早夭死,及隐言察知万民之中,被笃疾病,早夭死,及隐逸之士,存视孤寡而振赡之也。逸之士,存视孤寡而振赡之也。”n n洪兴祖在楚辞补注说,笃,厚也。洪兴祖在楚辞补注说,笃,厚也。n n王念孙在读书杂志:笃与督同,说文王念孙在读书杂志:笃与督同,说文:“督,察也。督,察也。”隐,穷约也。言察督夭隐,穷约也。言察督夭死及穷约之人,存视孤寡也。死及穷约之人,存视孤寡也。n n四、战国策赵策四:“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郤也,故愿见太后。”n n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徐,慢慢地;趋:快步走。当时臣见君,按礼节当快步走,只因触龙脚上有毛病,所以只能徐趋,其实只不过作出趋的姿势罢了。”n n礼记礼记 玉藻玉藻:“:“君与尸行接武君与尸行接武,大夫继武大夫继武,士中武。士中武。徐趋皆用是徐趋皆用是,疾趋则欲发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母移而手足母移,圈豚行圈豚行,不举足不举足,齐如流。齐如流。”n n孔颖达说:孔颖达说:“徐趋徐趋徐趋徐趋皆皆迟行也迟行也迟行也迟行也。皆,皆於君、大夫、士。皆,皆於君、大夫、士也。是,此也。言皆用此与尸行步之节。也。是,此也。言皆用此与尸行步之节。“疾趋则欲疾趋则欲发发”者,疾趋,谓他事行礼,须直身速行时也。发,者,疾趋,谓他事行礼,须直身速行时也。发,起也。既无所执持,而映兖头恒起,无复继接之异,起也。既无所执持,而映兖头恒起,无复继接之异,其迹或疏或数,自若寻常,故注云其迹或疏或数,自若寻常,故注云“疏数自若疏数自若”,贵,贵贱同然也。贱同然也。“而手足毋移而手足毋移”者,移,谓靡匜摇动也。者,移,谓靡匜摇动也。虽屦恒欲起,而手足犹宜直正,不得邪低靡匜摇动也。虽屦恒欲起,而手足犹宜直正,不得邪低靡匜摇动也。“圈豚圈豚圈豚圈豚行行”者,此者,此释释释释言言徐趋徐趋徐趋徐趋之形也。圈,转也。豚,之形也。圈,转也。豚,循也。言循也。言徐趋徐趋徐趋徐趋法曳转足循地而行也。法曳转足循地而行也。“不举足不举足”者,者,谓足不离地。谓足不离地。“齐如流齐如流”者,齐,裳下缉也。足既不者,齐,裳下缉也。足既不举,身又俯折,则裳下委地,曳足如水流状也。举,身又俯折,则裳下委地,曳足如水流状也。n n“徐趋徐趋”是古代行走的一种姿势,缓慢行走,走时身是古代行走的一种姿势,缓慢行走,走时身体稍微前倾,脚跟不离地。体稍微前倾,脚跟不离地。叁、古注的源流与发展n n一、先秦时期一、先秦时期一、先秦时期一、先秦时期萌芽期萌芽期萌芽期萌芽期n n“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言语异声,文字异形”n n先秦时期的训诂尚未尚未独立和系统化,它属于先秦时期的训诂尚未尚未独立和系统化,它属于先秦时期的训诂尚未尚未独立和系统化,它属于先秦时期的训诂尚未尚未独立和系统化,它属于训诂的萌芽时期,它因思想交流的需要而产生,训诂的萌芽时期,它因思想交流的需要而产生,训诂的萌芽时期,它因思想交流的需要而产生,训诂的萌芽时期,它因思想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由语言的分化与文字的演变所引起。由语言的分化与文字的演变所引起。由语言的分化与文字的演变所引起。由语言的分化与文字的演变所引起。n n特点特点特点特点 :(:(:(:(1 1)有关字词的训诂出现在正文中。是正)有关字词的训诂出现在正文中。是正)有关字词的训诂出现在正文中。是正)有关字词的训诂出现在正文中。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老子: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老子: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老子: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老子:“视之不见视之不见视之不见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n n(2 2)训诂重点在于补充材料,阐发思想。如论)训诂重点在于补充材料,阐发思想。如论)训诂重点在于补充材料,阐发思想。如论)训诂重点在于补充材料,阐发思想。如论语语语语 颜渊:叙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颜渊:叙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颜渊:叙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颜渊:叙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说:说: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n n三、魏晋隋唐时期三、魏晋隋唐时期深入与扩展期深入与扩展期n n、再度注释的出现:孔颖达五经正义、再度注释的出现:孔颖达五经正义、皇侃礼记义疏和论语义疏。皇侃礼记义疏和论语义疏。n n、训诂范围的扩大:裴骃史记集解、训诂范围的扩大:裴骃史记集解、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称为称为“史记三家注史记三家注”。n n、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何晏的论语集解的分立:何晏的论语集解、顾野王玉、顾野王玉篇、李登的声类篇、李登的声类、张揖广雅。、张揖广雅。n n四、宋元明时代四、宋元明时代革新期革新期n n宋元时期的训诂就是对汉唐经常充满怀疑,宋元时期的训诂就是对汉唐经常充满怀疑,因而力求摆脱汉唐的影响,纷纷另创新说的因而力求摆脱汉唐的影响,纷纷另创新说的时期。时期。n n宋儒的疑古创新毫无根据的怀疑一切,随心宋儒的疑古创新毫无根据的怀疑一切,随心所欲地空衍私说,打破了汉唐时期注不违经、所欲地空衍私说,打破了汉唐时期注不违经、疏不破注的守旧局面,开创了一个无拘无束、疏不破注的守旧局面,开创了一个无拘无束、敢想敢说的训诂新时期。敢想敢说的训诂新时期。n n朱熹的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朱熹的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诗集传。肆、古注的内容n n第一、注音释词通句n n一、注音n n(一)给难僻字注音n n百里而趣利者蹶蹶上将。(史记孙吴列传司马贞史记索引:“蹶,音巨月反。”n n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搴旗之功。(汉书司马迁传)颜师古汉书集注:“搴,音骞。”n n二、释词n n(一)解释本义n n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泳之游之。”n n笺云:“潜行为泳。”说文水部:“泳,潜行水中也。”n n(二)说明引申义n n左传襄公十一年:“围郑,观观兵于南门。”杜注:“观,示也。”n n国语周语:“先王耀德不观兵。”韦昭注:“观,示也。”n n尔雅释言:“观,示也。”n n(三)说明假借义n n汉书陈汤传:“明日,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傅傅阵。”n n颜师古注:“傅,读曰敷,布也。”n n(四)说明方言俗语n n曲江对酒:“纵饮久判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n n杜诗详注引方言:“楚人凡挥弃物之谓之判。俗作拚。”n n三、通句n n(一)阐明句意n n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毛传:“甘,厌也。”郑玄释句:“愿,念也。我念思伯,心不能已,如人心嗜欲所贪味而不能绝也。我忧思以生首疾。”n n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遨以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n n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笺云:“匍匐,言尽力也。凡于民有凶祸之事,邻里尚尽力往救之,况我于君子家之事,难易乎因当黾勉。以疏喻亲也。”n n(二)解释篇题n n王逸楚辞章句九章:“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卒不见纳,委命自沉。楚人惜而哀之,世论其词,以相传焉。”n n西都赋李善注:“自光武至和帝,都洛阳,西京父老有怨,班固恐帝去洛阳,故上此词以谏,和帝大悦也。”n n第二、解释语法修辞现象 n n一、说明语法现象n n(一)辨析名词动用n n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条桑。”疏:“条其桑而采之,谓斩条于地,就地采之也。”n n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围曹,门门焉,多死。”n n(二)辨明使动,意动用法n n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疏云:“故远方之人有不服者,则当修文德,使远人慕其德化而来。”n n(三)说明特殊词序n n诗经邶风谷风:“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孔颖达疏:“当倒之,云不能慉我。”n n二、说明修辞手法二、说明修辞手法n n(一)代称(一)代称n n吕氏春秋吕氏春秋 求人:求人:“铭于金石,著于盘盂。铭于金石,著于盘盂。”高注:高注:“金,钟鼎也。石,丰碑也。金,钟鼎也。石,丰碑也。”n n汉书汉书 陈传:陈传:“将军身披坚执锐。将军身披坚执锐。”颜师古注:颜师古注:“坚,坚甲。锐,利器。坚,坚甲。锐,利器。”n n(二)比喻(二)比喻n n蔡邕陈太后碑文:蔡邕陈太后碑文:“於皇先生,抱宝怀珍。於皇先生,抱宝怀珍。”吕吕向注:向注:“宝、珍,喻道德。宝、珍,喻道德。”n n(三)委婉(三)委婉n n战国策战国策 秦策:秦策:“王之春秋高,一旦山陵崩。太子王之春秋高,一旦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高注:高注:“山陵,山陵,喻尊高也。崩,死也。喻尊高也。崩,死也。”n n第三节、校勘n n一、校勘内容n n(一)校文字n n1、校异文:n n异异文就是指同一语言环境中同一位置上的不同的文字。n n史记五帝本纪:“涿鹿”作“浊鹿”n n2、校讹文n n讹文即文献中的错别字 n n 荀子性恶:“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若佚之以绳,是士君子之知也。”n n唐杨倞注:“佚犹引也。佚以绳,言其直也。”n n清孙诒让曰:“案:杨释佚为引,甚迂曲。疑佚当为扶。管子宙合篇: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扶、佚形近而误。扶者,辅之借字。”(札迻卷六荀子杨倞注)n n3 3、校脱文、校脱文n n脱文为古籍中不明显的缺脱文字,亦称夺文。脱文为古籍中不明显的缺脱文字,亦称夺文。n n“太后怒,鏦嘉以矛,王止太后。太后怒,鏦嘉以矛,王止太后。”王念孙读书杂王念孙读书杂志:志:宋祁曰:宋祁曰:“鏦字上别本有鏦字上别本有 欲欲 字。字。”念孙按:念孙按:别本是也。若无别本是也。若无“欲欲”字,则与下文不合。景祐本及字,则与下文不合。景祐本及史记皆有欲字。史记皆有欲字。n n墨子墨子 鲁问:鲁问:“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三日不下。”在唐代初学记在唐代初学记 果木部、白氏六果木部、白氏六帖九十五引此作帖九十五引此作“公输子削竹木因为鹊,鹊成而飞公输子削竹木因为鹊,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之,三日不下”,则今本脱一,则今本脱一“鹊鹊”字。字。n n墨子墨子 法仪:法仪:“是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是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相恶相贼也。”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念孙读书杂志 墨子第一说:墨子第一说:“是以是以 下有下有 知知 字,而今本脱之,则文义不明。字,而今本脱之,则文义不明。上文曰:上文曰:奚以知天之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奚以知天之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恶相贼也,奚以知奚以知 正与正与 是以知是以知 相应。相应。”n n、校倒文 n n倒文,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被颠倒。n n淮南子人间训:“家富良马”。王念孙指出:“良马”本为“马良”,与“家富”相对为文。n n荀子议兵:“明道而分钧之。”清卢文弨说,史记、韩诗外传引该文作“均分”,“钧”、“均”相通,当依史记、韩诗外传乙转。n n“史有十二人。”(周礼天官)阮元【校勘记】:“毛本十有倒。”n n(二)校篇章n n此指校勘一部书篇章的存佚真伪情况,使读者对此书有全面真实的认识。如毛传、郑笺对诗小雅前三篇南陔白华华黍的亡佚时间作了说明。n n校篇及考校篇次:一部书内的篇目前后安排不同,应加以考校说明。如仪礼十七篇,两汉大戴、小戴、刘向三家传本篇次各一,郑玄作考校说明。n n一、形训一、形训n n形训,是通过分析汉字形体来探求它所表示的词义。形训,是通过分析汉字形体来探求它所表示的词义。形训,是通过分析汉字形体来探求它所表示的词义。形训,是通过分析汉字形体来探求它所表示的词义。这是基于汉字的表意特征而形成的一种训诂方法。这是基于汉字的表意特征而形成的一种训诂方法。这是基于汉字的表意特征而形成的一种训诂方法。这是基于汉字的表意特征而形成的一种训诂方法。n n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来说解字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来说解字义的著作,这是我国第一部义的著作,这是我国第一部形训的代表作形训的代表作形训的代表作形训的代表作。n n说文说文 口部:口部:“吠,犬鸣。从口、犬。吠,犬鸣。从口、犬。”n n字,说文:字,说文:“字,乳也。从子而在宀下,子亦声。字,乳也。从子而在宀下,子亦声。”说文:说文:“乳,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乳,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本本义义“生子生子”。广雅。广雅 释诂一:释诂一:“字,生也。字,生也。”山海经山海经 中山经:中山经:“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郭璞注:郭璞注:“字,字,生也。生也。”论衡论衡 气寿:气寿:“妇人疏字有子活,数乳妇人疏字有子活,数乳者子死。者子死。”n n二、声训二、声训n n声训,就是依据汉字的读音来解说词义的一种训声训,就是依据汉字的读音来解说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音近则往往义通,声训实际上是用与被诂方法。音近则往往义通,声训实际上是用与被释词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通的词来注释被释释词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通的词来注释被释词,前人也叫词,前人也叫“因声求义因声求义”。n n礼记礼记 哀公问:哀公问:“政者,正也。政者,正也。”n n论语论语 颜渊:子曰:颜渊:子曰:“仁者,其言也讱。仁者,其言也讱。”朱熹论语集注:朱熹论语集注:“讱,忍也,难也。讱,忍也,难也。”n n汉刘熙释名纯以声求义之探索事物得名之由。汉刘熙释名纯以声求义之探索事物得名之由。是是声训的代表作声训的代表作声训的代表作声训的代表作。n n释名释名 释衣服:释衣服:“襟,禁也,交于前,所以襟,禁也,交于前,所以禁御风寒也。禁御风寒也。”n n三、义训n n义训是指不借助字形或字音直接分析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n n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其中的释义大多是通过义训的方式,是义训的代表作。n n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n n论语颜渊: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朱熹论语集注:“片言,半言。折,断也。”陆、古注的体例n n一、注释类一、注释类一、注释类一、注释类n n1.1.诂、训诂、训诂、训诂、训n n 汉汉汉汉 许慎说文许慎说文许慎说文许慎说文 言部:言部:言部:言部:“训,说教也。训,说教也。训,说教也。训,说教也。”“”“诂,诂,诂,诂,训故言也。训故言也。训故言也。训故言也。”意思是:意思是:意思是:意思是:“训训训训”是解释字词,用以教是解释字词,用以教是解释字词,用以教是解释字词,用以教人;人;人;人;“诂诂诂诂”是解释古代的语言。是解释古代的语言。是解释古代的语言。是解释古代的语言。n n 唐唐唐唐 孔颖达毛诗孔颖达毛诗孔颖达毛诗孔颖达毛诗 周南周南周南周南 关雎诂训传疏:关雎诂训传疏:关雎诂训传疏:关雎诂训传疏:“诂诂诂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意思是:意思是:意思是:意思是:“诂诂诂诂”是解释古代是解释古代是解释古代是解释古代与现在不同的词语;与现在不同的词语;与现在不同的词语;与现在不同的词语;“训训训训”是解说事物的形貌。是解说事物的形貌。是解说事物的形貌。是解说事物的形貌。n n都是都是都是都是“解释解释解释解释”的意思的意思的意思的意思 。n n阮元经籍籑诂、贾逵尚书训、毛亨毛诗阮元经籍籑诂、贾逵尚书训、毛亨毛诗阮元经籍籑诂、贾逵尚书训、毛亨毛诗阮元经籍籑诂、贾逵尚书训、毛亨毛诗故训传、何休论语注训故训传、何休论语注训故训传、何休论语注训故训传、何休论语注训n n2.2.注注注注n n是注释的通称。是注释的通称。是注释的通称。是注释的通称。n n仪礼仪礼仪礼仪礼 士冠礼贾公彦疏:士冠礼贾公彦疏:士冠礼贾公彦疏:士冠礼贾公彦疏:“注者,注义于经下,注者,注义于经下,注者,注义于经下,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若水之注物也。若水之注物也。若水之注物也。”n n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颜师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颜师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颜师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颜师古汉书注。古汉书注。古汉书注。古汉书注。n n3.3.笺笺笺笺n n说文:说文:说文:说文:“笺,表识书也。笺,表识书也。笺,表识书也。笺,表识书也。”n n始于郑玄毛诗笺始于郑玄毛诗笺始于郑玄毛诗笺始于郑玄毛诗笺 。这种注释,一般是对原注隐。这种注释,一般是对原注隐。这种注释,一般是对原注隐。这种注释,一般是对原注隐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者记下自己的不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者记下自己的不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者记下自己的不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者记下自己的不同看法。同看法。同看法。同看法。n n“笺笺笺笺”和和和和“注注注注”的不同:的不同:的不同:的不同:“注注注注”只是对原著作注释,只是对原著作注释,只是对原著作注释,只是对原著作注释,“笺笺笺笺”既有对原著的注释,也有对注释作的注释。既有对原著的注释,也有对注释作的注释。既有对原著的注释,也有对注释作的注释。既有对原著的注释,也有对注释作的注释。二、疏解类二、疏解类n n1 1、传、传、传、传n n不仅对字词作解释,对原文的思想、义理等也有不仅对字词作解释,对原文的思想、义理等也有不仅对字词作解释,对原文的思想、义理等也有不仅对字词作解释,对原文的思想、义理等也有阐发,或补充材料,或提供背景。阐发,或补充材料,或提供背景。阐发,或补充材料,或提供背景。阐发,或补充材料,或提供背景。n n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n n“传传传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之分。之分。之分。之分。“内传内传内传内传”是与经义比附的注解;是与经义比附的注解;是与经义比附的注解;是与经义比附的注解;“外传外传外传外传”是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是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是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是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大传大传大传大传”就是大义的就是大义的就是大义的就是大义的意思;意思;意思;意思;“小传小传小传小传”与与与与“大传大传大传大传”相对;相对;相对;相对;“补传补传补传补传”与与与与“补注补注补注补注”同义;同义;同义;同义;“集传集传集传集传”与与与与“集注集注集注集注”同义。同义。同义。同义。n n2、微、微n n是是“释其微指释其微指”的意思。后世注述,有发微、的意思。后世注述,有发微、阐微、显微、明微、见微、表微、解微、析阐微、显微、明微、见微、表微、解微、析微、探微、述微、穷微、参微、指微,及微微、探微、述微、穷微、参微、指微,及微旨、微言、精微等称,都是这同一种体式的旨、微言、精微等称,都是这同一种体式的别称。(徐畸周易解微、赵匡春秋阐别称。(徐畸周易解微、赵匡春秋阐微)微)n n3、解、解n n“解解”就是分析语义。就是分析语义。对原文意义进一步解对原文意义进一步解释。释。n n苏辙孟子解、张居正书经直解苏辙孟子解、张居正书经直解n n4、章句、章句n n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意思。n n特点是特点是解释词义解释词义;把重点放在串讲全句或全;把重点放在串讲全句或全章的大意,解说繁琐。章的大意,解说繁琐。n n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n n5 5、义疏、义疏n n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常常旁征博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n n皇侃论语义疏、孝经义疏皇侃论语义疏、孝经义疏 三、考校类三、考校类n n1 1、集解、集注、集解、集注、集解、集注、集解、集注n n汇集众说并加上汇集众说并加上汇集众说并加上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编者意见的一种编者意见的一种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注释。注释。注释。n n如王先谦荀子集解:如王先谦荀子集解:如王先谦荀子集解:如王先谦荀子集解: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下,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下,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下,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下,直接跟在正文后的小字直接跟在正文后的小字直接跟在正文后的小字直接跟在正文后的小字是唐杨倞的注,圆圈以是唐杨倞的注,圆圈以是唐杨倞的注,圆圈以是唐杨倞的注,圆圈以后是所集清人各家的注后是所集清人各家的注后是所集清人各家的注后是所集清人各家的注解,如王念孙、郭松焘、解,如王念孙、郭松焘、解,如王念孙、郭松焘、解,如王念孙、郭松焘、卢文弨等,如果王先谦卢文弨等,如果王先谦卢文弨等,如果王先谦卢文弨等,如果王先谦自己要发表意见,则用自己要发表意见,则用自己要发表意见,则用自己要发表意见,则用“先谦案先谦案先谦案先谦案”表示表示表示表示 。n n2、补注、补注n n在前人注解基础上,对旧注作补充或订正。在前人注解基础上,对旧注作补充或订正。n n洪兴祖楚辞补注、王先谦汉书补注洪兴祖楚辞补注、王先谦汉书补注n n3、校、校n n考核古书叫做校。有两种情况:一是辨章学考核古书叫做校。有两种情况:一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二是校对文字,改正脱误。术,考镜源流;二是校对文字,改正脱误。n n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n n4、证、义证、证、义证n n通过广泛征引材料来证验原书的意旨。通过广泛征引材料来证验原书的意旨。n n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刘芳礼记义证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刘芳礼记义证n n5、疏证、疏证n n在校勘古书的情况下,通过古训及古书用例在校勘古书的情况下,通过古训及古书用例进行疏解,并阐明自己的观点。进行疏解,并阐明自己的观点。n n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念孙广雅疏证n n6、音义、音义 n n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n n陆德明经典释文、慧琳一切经音义陆德明经典释文、慧琳一切经音义n n7、句读、句读n n断句和停顿断句和停顿n n王筠说文句读王筠说文句读柒、古注常用术语柒、古注常用术语n n一、曰、为一、曰、为一、曰、为一、曰、为n n使用这类术语时,被释词在后,用来解释的词在使用这类术语时,被释词在后,用来解释的词在使用这类术语时,被释词在后,用来解释的词在使用这类术语时,被释词在后,用来解释的词在前,构成了前,构成了前,构成了前,构成了“甲曰乙甲曰乙甲曰乙甲曰乙”、“甲为乙甲为乙甲为乙甲为乙”的格式。的格式。的格式。的格式。n n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诗经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诗经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诗经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诗经 南南南南 关睢)关睢)关睢)关睢)毛亨传:毛亨传:毛亨传:毛亨传:“水中可居者曰洲。水中可居者曰洲。水中可居者曰洲。水中可居者曰洲。”n n燎之方扬。(诗经燎之方扬。(诗经燎之方扬。(诗经燎之方扬。(诗经 小雅小雅小雅小雅 正月)郑玄笺:正月)郑玄笺:正月)郑玄笺:正月)郑玄笺:“火田为燎。火田为燎。火田为燎。火田为燎。”n n“降丧饥馑,斩伐四国。降丧饥馑,斩伐四国。降丧饥馑,斩伐四国。降丧饥馑,斩伐四国。”诗经诗经诗经诗经 小雅小雅小雅小雅 雨无雨无雨无雨无正毛亨传:正毛亨传:正毛亨传:正毛亨传:“谷不熟曰饥,蔬不熟曰馑。谷不熟曰饥,蔬不熟曰馑。谷不熟曰饥,蔬不熟曰馑。谷不熟曰饥,蔬不熟曰馑。”n n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学而)学而)学而)学而)郑玄注:郑玄注:郑玄注: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n n二、谓之、之谓二、谓之、之谓二、谓之、之谓二、谓之、之谓n n被释词在后,用以释义的部分在前。被释词在后,用以释义的部分在前。被释词在后,用以释义的部分在前。被释词在后,用以释义的部分在前。n n博闻强记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博闻强记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博闻强记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博闻强记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记记记记 曲礼上)曲礼上)曲礼上)曲礼上)n n礼仪之谓治,非礼仪之谓乱也。(荀子礼仪之谓治,非礼仪之谓乱也。(荀子礼仪之谓治,非礼仪之谓乱也。(荀子礼仪之谓治,非礼仪之谓乱也。(荀子 不苟)不苟)不苟)不苟)n n三、谓三、谓三、谓三、谓n n释词时被释词在前,用来解释的话语在后。用来解释词时被释词在前,用来解释的话语在后。用来解释词时被释词在前,用来解释的话语在后。用来解释词时被释词在前,用来解释的话语在后。用来解释词语,串讲句子大意。释词语,串讲句子大意。释词语,串讲句子大意。释词语,串讲句子大意。n n击鼓其堂,踊跃用兵。(诗经击鼓其堂,踊跃用兵。(诗经击鼓其堂,踊跃用兵。(诗经击鼓其堂,踊跃用兵。(诗经 邶风邶风邶风邶风 击鼓)击鼓)击鼓)击鼓)郑玄笺:郑玄笺:郑玄笺:郑玄笺:“此用兵,谓用兵时。此用兵,谓用兵时。此用兵,谓用兵时。此用兵,谓用兵时。”n n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楚辞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楚辞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楚辞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楚辞 涉江)朱熹注:涉江)朱熹注:涉江)朱熹注:涉江)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阴谓小人,阳谓君子。阴谓小人,阳谓君子。阴谓小人,阳谓君子。”n n四、言四、言n n被解释的对象在前,解释的内容在后。它被解释的对象在前,解释的内容在后。它解释的对象可以是词、短语,也可以是句解释的对象可以是词、短语,也可以是句子、篇章。子、篇章。n n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诗经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诗经邶风邶风谷风)郑玄笺:谷风)郑玄笺:“匍匐言尽力也。匍匐言尽力也。”n n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诗经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诗经小雅小雅无羊)郑玄笺:无羊)郑玄笺:“此言牧人有余此言牧人有余力则取薪蒸,捕禽兽以来归也。力则取薪蒸,捕禽兽以来归也。”n n五、犹五、犹n n被解释词在前,释义内容在后。被解释词在前,释义内容在后。(1)用近)用近义词解释;(义词解释;(2)用今语释古语;()用今语释古语;(3)指出)指出该词在句中用的是引申义。有该词在句中用的是引申义。有“相当于相当于”、“等于说等于说”的意思。的意思。n n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n n北溟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成玄英疏:“溟犹海也,取其溟漠无涯,故谓之溟。”n n六、貌、之貌、然六、貌、之貌、然n n表示动词、形容词等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情表示动词、形容词等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情貌,说明事物、行为的性质、状态。相当貌,说明事物、行为的性质、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的样子”。被释词在。被释词在前,所释之词在后。前,所释之词在后。n n诗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毛传:“习习,和舒貌。”n n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经卫风氓)毛亨传:“蚩蚩,敦厚之貌。”n n七、之言、之为言七、之言、之为言n n声训专用术语,其作用是用来说明被释词声训专用术语,其作用是用来说明被释词与释词之间存在着音同音近的关系,也就与释词之间存在着音同音近的关系,也就是要么同音,要么双声叠韵。被释词在前,是要么同音,要么双声叠韵。被释词在前,释词在后。释词在后。n n礼记礼记 曲礼下: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郑玄郑玄分别注云:分别注云:“后之言後也。后之言後也。”“”“夫之言扶。夫之言扶。”“”“孺之言属。孺之言属。”“”“妇之言服。妇之言服。”“”“妻之言齐。妻之言齐。”n n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以德。(论语 为政)朱熹注:为政)朱熹注:“政,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也,得于心而不失也。”n n八、读如、读若八、读如、读若八、读如、读若八、读如、读若n n相当于相当于相当于相当于“读音象读音象读音象读音象”。被注音的词在前,注音的词在后。被注音的词在前,注音的词在后。被注音的词在前,注音的词在后。被注音的词在前,注音的词在后。n n昕,旦明也,日将出也。从日,斤声,读若希。昕,旦明也,日将出也。从日,斤声,读若希。(说文(说文 日部)日部)n n可用来说明假借。例如:可用来说明假借。例如:礼记礼记 儒行:儒行:“起居竞信其志起居竞信其志”郑玄注:郑玄注:“信,信,读如读如 屈伸屈伸 之伸。之伸。”n n九、九、读为、读曰读为、读曰读为、读曰读为、读曰n n用来说明通假关系的。被释词在前,释词在后。用来说明通假关系的。被释词在前,释词在后。用来说明通假关系的。被释词在前,释词在后。用来说明通假关系的。被释词在前,释词在后。n n汉书汉书 邹阳传:邹阳传:“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颜颜师古注:师古注:“伯,读曰霸。伯,读曰霸。”n n读曰、读为的主要作用是用本字注释通假字,揭示通读曰、读为的主要作用是用本字注释通假字,揭示通假现象,主要目的不是注音。读如、读若的作用主要假现象,主要目的不是注音。读如、读若的作用主要是注音,但有时也用来说明通假或异体字现象。是注音,但有时也用来说明通假或异体字现象。n n十十、如字、如字、如字、如字 n n按照本义的音来读的字就叫如字,也称按照本义的音来读的字就叫如字,也称“依字读依字读”。n n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经典释文注为:经典释文注为:”知,如字,又音智。知,如字,又音智。”n n十一、脱、衍十一、脱、衍十一、脱、衍十一、脱、衍 n n“脱脱”是脱落的意思。是脱落的意思。“脱脱”是指古籍在传抄、是指古籍在传抄、刻印过程中造成的文字脱漏现象,又称刻印过程中造成的文字脱漏现象,又称“夺夺”。“衍衍”是多余的意思。指古籍在传抄、刻印过程是多余的意思。指古籍在传抄、刻印过程中造成文字增加的现象叫中造成文字增加的现象叫“衍衍”。n n是以圣人之治也,静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是以圣人之治也,静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正名自治之,奇身名废。(管子正名自治之,奇身名废。(管子 白心)王白心)王念孙读书杂志:念孙读书杂志:“引之曰:引之曰:名自名自 二字因二字因下文下文“正名自治正名自治”而衍。而衍。”n n十二、或作、十二、或作、或为;当为、当作或为;当为、当作 n n由于抄写,刊印古书时造成了不同的版本由于抄写,刊印古书时造成了不同的版本在文字上的差异,古人便在训释内容里用在文字上的差异,古人便在训释内容里用“或作或作”加以说明。加以说明。n n处终而能全其终。(易经乾卦)陆德明经典释文:“能全,一本作能令。”n n古人在刻版、抄写时由于字形相似或声音相近而出现一些错误。n n四者有一至,败敌人谋之。(管子君臣下)王念孙读书杂志云:“败当作则,字之误也。”n n十三、对文、散文(对言、散言)对文、散文(对言、散言)n n对文又叫对言,简称“对”。散文又叫散言,简称“散”。说明同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共性或差异性。“对文”就是同义词相对出现,主要说明同义词的差异;“散文”指同义词中的一个单独出现,主要说明同义词的共性。n n毛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豸亘兮?”笺云:“冬猎曰狩,宵田曰猎。”孔疏:“经云不狩不猎,则狩与猎别,故以猎为宵田。此对文耳,散即猎通于昼夜,狩兼于四时。n n十四、浑言、析言(统言、别言)十四、浑言、析言(统言、别言)十四、浑言、析言(统言、别言)十四、浑言、析言(统言、别言)n n浑言就是笼统地说,笼统地指出同义词的共同点,浑言就是笼统地说,笼统地指出同义词的共同点,又叫又叫“通言通言”、“统言统言”;析言就是分析地说,;析言就是分析地说,又称又称“别言别言”,分析说明同义词的不同点。,分析说明同义词的不同点。n n宫,室也。(说文宫,室也。(说文 宫部)段玉裁注:宫部)段玉裁注:“按:按:宫言其外也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则宫言其外也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则不别也。不别也。”n n浑言、析言与浑言、析言与“散文散文”“”“对文对文”的区别的区别:对文、:对文、散文多随文释义,所释词义与具体的语言环境关散文多随文释义,所释词义与具体的语言环境关系密切,而且这组术语还用于修辞、校勘;而浑系密切,而且这组术语还用于修辞、校勘;而浑言、析言,是对词的一般意义的分析、明辨,指言、析言,是对词的一般意义的分析、明辨,指出同义词通常意义上的异同,不受具体语言环境出同义词通常意义上的异同,不受具体语言环境的影响。的影响。

    注意事项

    本文(古书的注解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可****阿)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