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第10章最优通货区理论课件.ppt

    • 资源ID:73430033       资源大小:193.50KB        全文页数:7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10章最优通货区理论课件.ppt

    第第1010章章 最优通货区理论最优通货区理论第一节第一节 货币集团和通货区概述货币集团和通货区概述一、货币一体化的含义一、货币一体化的含义二、货币一体化具体表现二、货币一体化具体表现三、加入通货区的利弊分析三、加入通货区的利弊分析货币一体化区域货币同盟区域货币合作通 货 区一、货币一体化的含义一、货币一体化的含义区域货币合作 有关国家在货币问题上实行的协商、协调乃至共同行动。区域货币同盟 通过法律文件(共同遵守的国际协议)就货币金融的某些重大问题进行的合作,是区域货币合作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货区 区域货币同盟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也可称货币区,具有5个显著特征:n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名义比价相互固定;n具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货币作为各国货币汇率的共同基础;n这种货币与成员国货币相互间可充分地自由兑换;n有一个适当的协调和管理机构;n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主权受到削弱。n1961年中美洲一些国家成立了中美洲经济一体化银行;n1962年西非6国成立了西非货币联盟;n1968年和1977年拉美5国分别成立了安第斯开发公司和安第斯储备基金;n1972年21个阿拉伯国家建立了阿拉伯货币基金;n1963年前苏联和东欧诸国建立了以转账卢布为中心的经互会货币区;n1972年西欧诸国实行的货币汇率联合浮动(蛇形浮动),并进而演变为较紧密的欧洲货币体系,再发展到更紧密的欧洲货币联盟;二、货币一体化具体表现三、加入通货区的利弊分析(一)利益分析(一)利益分析 n通货区内实行固定汇率可以避免汇率波动对贸易和物价的不利影响,有助于商品的流通和物价的稳定;n通货区内实行以主导货币为中心的货币自由兑换,有利于多边贸易和多边支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资金在区域内的自由移动,从而有助于国际分工及投资机会和生产空间的扩大;n通货区有一个协调与管理机构,有助于加强各成员国之间在货币问题上的合作,获取资金融通,减少摩擦。(二)弊端分析(二)弊端分析 n通货区内的固定汇率制度使成员国运用汇率政策的自由受到了限制,对非稳定性资本流动的控制能力也下降;n当本国利益与区域整体利益(或另一成员国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运用货币政策加以调节的能力也下降。第二节第二节 最适度通货区理论最适度通货区理论 一、最适度通货区理论的产生一、最适度通货区理论的产生二、生产要素的高速流动二、生产要素的高速流动三、经济高度开放三、经济高度开放四、低程度的产品多样化四、低程度的产品多样化五、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五、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六、政策一体化六、政策一体化七、通货膨胀率的相似七、通货膨胀率的相似八、最适度通货区理论的新发展八、最适度通货区理论的新发展一、最适度通货区理论的产生一、最适度通货区理论的产生产生背景产生背景n1953年,米尔顿弗里德曼就鼓吹浮动汇率的理由。n素门是灵活汇率论的集大成者,他在1961年出版的灵活汇率一书,系统地总结了灵活汇率的优点,批判了盯住汇率的缺点。n以金德尔伯格为代表的另一些学者则竭力推崇固定汇率。二、生产要素的高速流动二、生产要素的高速流动 1961年,罗伯特蒙代尔首先明确提出最适度通货区理论。他提出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作为确定最适通货区的标准。(一)主要观点(一)主要观点 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发生了需求转移。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两个不同通货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而不能解决同一通货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同一通货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只能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若要在几个国家之间保持固定汇率并保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必须要有一个调节需求转移和国际收支的机制,这个机制只能是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二)评(二)评 价价 n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反而可能使货币同盟中的富国越富,穷国越穷。n蒙代尔没有认识到区分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的重要性。n当国际收支发生失衡时,资本高度流动很可能是非均衡性的。至于劳动力的高度流动,由于迁移费用很高、时效滞长、数量少,因而也不能成为调节收支的一个机制。因此,不能仅凭此标准来判断最适度通货区。三、经济高度开放三、经济高度开放 1963年,罗纳德麦金农指出,应当用经济高度开放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一个标准。(一)主要观点(一)主要观点n一个社会的总产品区可以分成可贸易商品和不可贸易商品,经济开放性是指可贸易商品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比重,这个比重越高,经济越是开放。n一个经济高度开放的小国难以采用浮动汇率。n一些贸易关系密切的开放国家应该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共同货币区,并在区内实行固定汇率安排,而整个货币区则对其贸易往来关系不大的地区实行浮动汇率安排。一个经济高度开放的小国难以采用浮动汇率的理由一个经济高度开放的小国难以采用浮动汇率的理由 n由于经济高度开放,市场汇率稍有波动,就会引起国内物价的剧烈波动;n在一个进口占消费很大比重的高度开放的小国中,汇率波动对居民实际收入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存在于封闭经济中的货币幻觉会消失,由此,汇率变动在纠正对外收支失衡方面会失去作用。(二)评(二)评 价价 n麦金农理论的缺陷首先在于他以世界各国普遍具有物价稳定为前提来考察汇率变动的后果。n麦金农考察的主要是经济高度开放的小国,如果小国的贸易伙伴主要是一个大国从而盯住该大国的货币,或几个小国彼此在贸易上有密切联系而结成货币同盟,麦金农的标准是有意义的;若一个小国的贸易分散于几个大国而大国之间的货币又彼此浮动,则麦金农的经济开放性指标就失去了意义。n麦金农的重点仅放在贸易账户上,忽略了资本移动对汇率制度和国内经济的影响。四、低程度的产品多样化四、低程度的产品多样化 彼得凯南在1969年提出以低程度的产品多样化作为确定一个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一)主要观点(一)主要观点n假设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的需求波动。n产品多样化国家可以可以采用固定汇率,而产品非多样化的国家应当是一个采用灵活汇率的独立(最适度)的通货区。(二)评(二)评 价价 n凯南的基本出发点在于按国际货币的被动性权力(不受别人制约的能力)来划分最适度通货区。但凯南没有考虑国际货币的主动性权力(阻止别人采取不符合自己愿望的行为的能力)在汇率制度选择中的作用。n凯南忽视了资本移动对国际货币被动性权力的影响,没有考虑国内经济比世界经济具有更大不稳定性的情况,因而犯了同麦金农类似的错误。五、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五、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 詹姆斯伊格拉姆在1973年提出用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作为一个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一)主要观点(一)主要观点 一个区域内各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同资金的移动有关,尤其同缺乏长期证券的自由交易有关。假如国际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尤其是长期资本市场高度一体化),只要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利率发生小幅变动,便会引起足够的均衡性资本(非投机性短期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从而汇率的变动就可以避免。(二)评(二)评 价价 n伊格拉姆只强调了资本要素的流动,但资本要素的流动不一定能成为国际收支的一种有效调节机制。n伊格拉姆忽视了经常账户。n伊格拉姆是从固定汇率的维护机制来考虑最适度通货区标准的,并局限于把资金融通看成是平衡国际收支的唯一方法。而在现实世界中,即使在货币同盟中,盈余国是不愿意无止境地向赤字国提供融资的。六、政策一体化六、政策一体化 1970年,爱德华托尔和托马斯威莱特提出用政策一体化作为确定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一)主要观点(一)主要观点n一个具有不太完善的内部调节机制的成功通货区,最重要的或许在于各成员国对通货膨胀和失业增长的看法,以及对达成它们两者之间交替的能力具有一种合理的一致性;n一个不能容忍失业的国家是难以同另一个不能容忍通货膨胀的国家相处的。(二)评(二)评 价价n这个建议是以政策合作作为国际收支的平衡机制,要求建立一个超国家的统一的中央银行和一个统一的财政制度,这显然是困难的。n即使建立了这样的机构和制度,各国不平衡的问题仍然不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反而可能恶化。n通过区域中央银行实现的银行业务集中化,不一定能促进短期利率的均衡化和全通货区的均衡性资本流动。七、通货膨胀率的相似七、通货膨胀率的相似 1970年和1971年,G.哈伯勒和G.M.弗莱明明确提出用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作为确定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一)主要观点(一)主要观点n根据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将注意力从宏观经济的供需条件波动转移到宏观经济的现象。n国际收支失衡最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各国发展结构不同、工会力量不同和货币政策不同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的离散趋势,它除了会造成国际收支基本账户(经常账户加长期资本账户)的失衡外,还会引起短期资本的投机性移动。因此,如果区域中各国的通货膨胀率趋于一致,便可避免汇率的波动。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 n国际收支失衡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以X和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以g、s、m分别代表商品、证券和货币,以B表示国际收支差额,则有下列恒等式:nB(XgMg)(XsMs)(MmXm)n分析以西方经济学中的瓦尔拉定律为基础:在固定汇率下,如果国内的实际货币余额大于预期的货币余额时,这部分超额货币必然形成额外支出,除了购买本国货币外,还会增购进口货物和外国证券,于是,货币的出口便大于货币的进口(XmMm),进而引起商品进口大于商品出口(MgXg)或证券进口大于证券出口(MmXs),这就意味着国际收支(B)的恶化。(二)评(二)评 价价n货币分析法关于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及具有完善的传递超额需求的市场机制等等假定前提令人怀疑;它颠倒了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关系,把货币流通从属于商品流通歪曲为商品流通从属于货币流通。n事实证明,通货膨胀不一定是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以它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唯一标准是令人怀疑的。国际收支逆差是由滥用国际货币发行特权、各国经济结构差异、国际交换中的不平等、劳动生产率差异、利率差异和通货膨胀率差异等等因素共同造成的,前面几项因素有时甚至更加重要。八、最适度通货区理论的新发展八、最适度通货区理论的新发展 (一)背(一)背 景景 n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努力和预定将于90年代末实现的欧洲货币一体化;n前苏联解体引起的如何在前苏联各共和国之间划分最佳货币区的讨论;n近期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八、最优通货区的综合分析法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通货区问题转向了从综合的角度,即成本与收益比较的角度进行研究。八、最优通货区的综合分析法1、收益(1)通货区内实行固定汇率制可以消除因汇率变动而对贸易和物价产生的不利影响;(2)主导货币实行有利于建立多边贸易体制和多边支付的制度,可以实现区内资金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区内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3)超国家的协调监管机构,有利于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各项政策的调节效率。图中的横轴表示加入国与通货区的经济紧密程度。它可以用经济交往的量占GNP的百分比表示;纵轴表示加入国的货币效率收益,即加入通货区所能代来的收益。图中的GG线即为货币效率收益与经济紧密度的关系,其斜率为正,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与其加入的货币区的一体化程度越高,加入的收益越大。八、最优通货区的综合分析法2、成本(1)区内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使各国汇率政策的操作空间受到制约,从而增大了调节成本;(2)由于区内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尽相同,会使成员国家之间在某些政策上产生磨擦与冲突。3、是否加入货币区取决于收益与成本的关系,参见图15-1。克鲁格曼认为,一国与通货区的一体化程度与加入后的克鲁格曼认为,一国与通货区的一体化程度与加入后的经济稳定性呈负相关关系。经济稳定性呈负相关关系。可以看出,一国在其与通货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大于可以看出,一国在其与通货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大于时,时,将选择加入通货区,因为此时加入的收益大于成本。当一将选择加入通货区,因为此时加入的收益大于成本。当一体化程度小于体化程度小于时,选择不加入通货区。时,选择不加入通货区。为一国是否加入为一国是否加入通货区的一体化程度临界值。通货区的一体化程度临界值。若经济环境的变若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加入国的经化使加入国的经济稳定性效率损济稳定性效率损失曲线由失曲线由LL右移右移到到LL,则在相同,则在相同的一体化水平上的一体化水平上的产出与就业的的产出与就业的不稳定性损失较不稳定性损失较LL有所提高,因有所提高,因而也使一国是否而也使一国是否加入通货区决策加入通货区决策的一体化水平由的一体化水平由提高到提高到。第三节第三节 货币同盟的演进及欧洲货币体系货币同盟的演进及欧洲货币体系 一、货币同盟的演进一、货币同盟的演进二、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二、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三、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三、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1.1.第一阶段(第一阶段(1960196019681968年)年)判断货币区是否存在的主要标准有两条:一是有关国家的汇率制度;二是有关国家的主要储备资产的形式。三个跛行的货币黄金集团法郎区英镑区一、货币同盟的演进一、货币同盟的演进英镑区 n各成员国储备资产的形式主要是英镑,各国的货币也盯住英镑。但是英镑本身却又盯住美元。n1967年爆发了英镑危机,意味着英镑区实际上崩溃了。由于1968年“巴塞尔协议”对英镑区国家持有的全部英镑储备给予了美元价值的担保,才使英镑区在名义上存在下来。黄金集团 n由西欧各国组成,各成员国的主要储备资产是黄金。黄金集团各国的货币又同美元保持着固定比价。n1967年,前联邦德国为了获得美国的军事支持而被迫退出了黄金集团。n1968年,美国实行了黄金双价制,黄金集团各国兑换美国黄金的可能性遭到严重削弱。n美国前联邦德国协议和黄金双价制标志着黄金集团走上逐步解体的道路。2.2.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691969年至今)年至今)货币区分化和重组的阶段。表现为:n黄金集团迅速解体而代之以西欧货币的联合浮动乃至发展到欧洲货币体系;英镑区从名存实亡发展到名存实亡,英国也部分地参加了欧洲货币体系;n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合作组织纷纷出现。二、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二、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 n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际,欧洲经济共同体有关国家于1972年开始实行货币汇率的联合浮动联合浮动。n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西欧各国继续维持联合浮动,为了强化联合浮动,西欧各国于1979年3月将联合浮动发展成了欧洲货币体系。联合浮动联合浮动 按当时的规定,参与联合浮动的西欧六国,其货币汇率的波动不超过当时公布的美元平价的上下各1.125%,这样一来,六国货币汇率便在基金组织当时规定的上下各2.25%幅度内形成一个小幅度,实行集体浮动,犹如“隧道中的蛇”,故又被称为蛇形浮动。三、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三、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欧洲货币体系欧洲货币单位(ECU)欧洲货币共同基金(EMCF)稳定的汇率体系(ERM)1.欧洲货币单位(ECU)n类似于特别提款权,其价值是欧共体成员国货币的加权平均值,每种货币的权数根据该国在欧共体内部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和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规模确定。以这种方式计算出来的欧洲货币单位具有价值比较稳定这个特点。n德国马克、法国法郎和英镑是最为重要的三种货币,其中德国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所占比重最大,马克汇率的上升或下降,对欧洲货币单位的升降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2.欧洲货币单位的主要作用 n确定成员国货币汇率的依据,各参与国的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保持固定的比价,然后再据此套算出同其他成员国货币的比价;n进行汇率干预的手段;n用于官方之间的清算和信贷手段。稳定的汇率体系(ERM)n欧洲货币体系实行稳定的汇率体系。参与国都都确定本国货币同欧洲货币单位的(可调整的)固定比价,称为中心汇率,并据此套算出与其他各参与国货币相互之间的货币比价。n比价允许波动的幅度是中心汇率的上下各2.25%,英镑和意大利里拉为上下各6%。1992年9月中旬,里拉和英镑“暂时”退出了中心汇率体系,而变成了独立浮动的货币。n在汇率体系中,欧洲货币单位是中心,当成员国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的偏离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要进行干预。为确定干预的时间,欧洲货币体系确定了一套偏离界限指标,当市场汇率偏离达到偏离界限时,就进行干预。欧洲货币共同基金(EMCF)为了保证欧洲货币体系的运转,欧洲货币体系还设立了欧洲货币共同基金,各参与国缴纳各自黄金外汇储备的20%作为共同基金的资金来源,并以此作为发行欧洲货币单位的准备。由于各国储备的变动以及美元和黄金价格的变动,欧洲货币共同基金每隔一段时间便要重新确定其金额。欧洲货币共同基金的主要作用是干预汇率和向成员国提供相应的贷款,以稳定外汇市场,度过暂时性的国际收支困难。第四节第四节 走向欧洲货币一体化走向欧洲货币一体化一、德洛尔报告和马斯特里赫特条一、德洛尔报告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约二、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发展二、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发展三、欧元启动三、欧元启动四、四、欧元的国际地位及影响欧元的国际地位及影响一、德洛尔报告和马斯特里赫一、德洛尔报告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特条约(一)德洛尔报告产生的背景(一)德洛尔报告产生的背景1989年,欧共体发表了“经济与货币同盟研究委员会报告”,简称“德洛尔报告”(DelorsReport)。该报告在列举了经济和货币联盟(EMU)将给共同体带来的好处后,建议采取渐进和平行的办法使欧共体各国的货币更加一体化。(二)主要内容(二)主要内容 n货币一体化将给欧共体各国带来更多的好处;n为达到货币联盟,必须建立一套新的货币管理制度和机构,以取代分散的各国中央银行各行其事的做法;n达到货币联盟的条件之一是各国在经济上的差异要缩小;n一种新的统一的货币能减少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从而能增加货币一体化的潜在好处。(三)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产生背景(三)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产生背景 为了进一步加强欧洲经济共同体各国经济的一体化,欧共体首脑们于1991年12月在荷兰小镇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就欧共体政治、经济和货币同盟的进一步强化达成了一个协议,称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三)主要内容(三)主要内容 马约关于货币联盟的最终要求是在欧共体建立一个负责制定和执行欧共体货币政策的欧洲中央银行并发行统一的货币。要求分三步走:n第一阶段,从1990年7月1日1993年底,主要目标是实现所有成员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n第二阶段,从1994年1月1日1997年,进一步实现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建立独立的欧洲货币管理体系,称为“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作为欧洲中央银行的前身;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上下2.25,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的幅度为上下6)进一步缩小并趋于固定。n第三阶段从19971999年1月1日之间开始,其目标是在这段时间内最终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和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进入阶段三的规定 在1996年底,由欧共体理事会对各国的经济状况按是否符合加入第三阶段的条件进行一次评估。如果至少有7个国家(不包括英国)达标,并且当时欧共体的情况允许,则这些达标的国家将首先进入阶段三,其余国家则等到以后条件成熟时再加入。如果达标的国家少于7个,或者欧共体理事会认为于1997年实施阶段三不合适,则改为于1999年1月l日起将已达标的国家先进入阶段三,其余国家待以后条件成熟时再加入。也就是说,到1999年1月1日,不管有多少国家达标,阶段三都将开始。在阶段三中,将建立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和发行统一的欧洲货币。进入阶段三的条件进入阶段三的条件 n通货膨胀率不能超过欧共体3个最低国家平均水平加1.5%;n政府长期债券的利率不能超过欧共体3个通货膨胀率最低国家平均水平加2%;n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必须达到或小平3%;n公共债务的累计额必须达到或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n货币汇率必须维持在欧洲货币体系规定的幅度内,并且至少有两年未发生过贬值;n其中央银行的法则法规必须同马约规定的欧洲中央银行的法则法规相兼容。动态解释动态解释 考虑到静态达标的实际困难,意大利代表团曾在马斯特里赫特会议上提出一个“动态解释”方案,即在1996年欧共体首脑会议评估各国是否达标时,以动态趋势取代静态水平来评估各国是否有条件进入阶段三。所谓动态趋势,是指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是否多年来一直朝向马约规定的绝对值标准。如果是朝向这个标准,就有资格进入阶段三。该“动态解释”方案已被马约所采纳。1.欧盟各成员国满足马约趋同标准的进展n实现马约所规定的货币一体化,最关键的是欧盟各国要满足上述六项条件,而其中可以量化的是通货膨胀率、政府长期债券利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公共债务累计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四项指标。n虽然欧洲货币一体化第三阶段未能在1997年开始实施,但各国的经济发展却是朝向马约规定的趋同标准迈进的。为了增加与美国、日本抗衡的实力,欧盟各国政府近年来不断调整各自的经济政策,努力压缩公共开支,减少财政赤字,排除各种干扰以争取达到马约规定的趋同标准,从而为1999年第三阶段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二、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发展二、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发展2.2.九月危机九月危机 n1992年爆发“九月危机”由德国本国的抑制通货膨胀政策引起,结局导致英镑和里拉“暂时”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其后西班牙货币比塞塔和法国法郎也先后遭到冲击,不得不“暂时”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或对马克大幅度贬值,从而使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遭受沉重打击。n“九月危机”是欧洲货币体系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造成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各国经济政策内外目标上的差异及其政策的不协调。3.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制度准备 n1993年1月1日,欧盟实现了包括资本项目在内的四大要素(商品、劳务、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建立了欧盟内部的统一大市场,并宣告其单一银行业市场(Single Banking Market)的成立。n1994年1月1日,欧盟在法兰克福成立了作为未来欧洲中央银行前身的欧洲货币局欧洲货币局(European Monetary Institute,EMI),从事欧洲中央银行的各项技术准备工作。n1997年6月,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批准了稳定和增长公约、欧元的法律地位和新的货币汇率机制等三个文件,为欧元1999年1月1日按期启动完成了技术准备和法律保障。欧洲货币局 n主要是以德意志联邦银行的运作模式为蓝本的。n在制度架构上,主要分欧洲中央银行本身和由欧洲中央银行及所有参加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两个层次,各国中央银行按照其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向欧洲中央银行认购股本。n欧洲中央银行的决策机构是理事会,日常管理职能则由执行委员会行使。n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的稳定,在不与此相抵触的情况下,也可在促进就业、经济增长等方面提供支持。n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将在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指数之间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贷款便利和最低存款准备金要求。4.欧洲货币一体化第三阶段的实施 n1998年3月25日,欧洲货币局就欧盟各国完成马约趋同标准的情况发表报告。n同日,欧盟委员会也发表了各国经济趋同情况评估报告以及人选首批流通欧洲统一货币欧元国家的名单。n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第三阶段,发行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欧元作为11个参加国的非现金交易的“货币”,以支票、信用卡、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进行流通。n自 2002年 1月起,欧元 11国将总计 700亿欧元现金投入流通领域。n在2002年7月1日后,欧元11国各自的货币由欧元完全取代,终止流通。三、欧元启动三、欧元启动 欧元的启动从1999年1月1日开始,时间是3年。1.1.在此期间的立法规定在此期间的立法规定 n欧元立即成为一种独立货币,欧元以1:1比价取代ECU,欧元各参加国货币与欧元确定了不可更改的永久性固定汇率。n欧洲中央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正式成立,采用欧元实施单一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n欧元市场的所有行为者,包括银行、保险公司、机构投资等通过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用欧元进行运作。n在欧元启动到2002年1月1日之间为货币转换期。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现金开始投入流通,在2002年7月1日之前,欧元现金将与各成员国的现金货币同时流通。到2002年7月1日以后,成员国的货币将最终退出流通,欧元成为欧元区内流通的单一货币。n制定欧元的汇率。欧元的汇率欧元的汇率 欧元区国家要处理两方面的汇率问题,一是欧元与非欧元区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二是欧元与第三国货币(美元、日元等)之间的汇率。为了防止非欧元区国家货币的竞争性贬值,法国和德国提出应在欧元区国家与非欧元区国家之间建立一种类似于欧洲汇率机制的一种新机制,可以称为“汇率机制2”(ERM2)。ERM2ERM2的特点的特点 n汇率机制以非欧元参加国货币与欧元的中心汇率为基础,允许一定范围的波动。中心汇率和波动幅度由欧洲中央银行、欧元区国家的财政部长以及非欧元区国家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共同协商制定。nERM2可以采取双轨制的办法,即接近马约趋同标准的国家可以采用较小的波幅。nERM2只有对欧元的中心汇率,而不像以前的汇率机制那样有成员国之间的双边中心汇率。nERM2是一种不对称的汇率机制,即当非欧元区国家的货币对欧元的汇率波动超过规定的限度时,进行政策调整以稳定货币的责任落在非欧元区国家的身上。欧洲中央银行虽也有责任进行汇率的干预,但当非欧元区国家的货币汇率跌幅过大时,欧洲中央银行没有义务向该国提供无限制的欧元贷款以帮助其货币汇率回升。n欧洲中央银行的一般理事会将负责管理ERM2制度下的汇率干预所需要的一种新的基金。四、四、欧元的国际地位及影响欧元的国际地位及影响 一种货币的国际地位是指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一种货币要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取决于诸多因素:一是发行国的经济实力;二是发行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三是该种货币的币值是否稳定;四是发行国是否具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发达的金融市场。1.1.欧元的国际地位欧元的国际地位 n就经济和外贸实力来看,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GDP接近美国,并大大超过日本。n从金融业来看,欧盟国家拥有发达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还拥有众多的国际大银行。n从规模因素来考虑,一是欧元区范围还在继续扩大,二是随着欧元的成功运作,欧元区经济、政治乃至社会各方面融合会进一步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和范围会迅速扩大,欧元区内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额和国际地位会进一步提高。n从货币的稳定性看,欧盟各成员国已达成一致要保持欧元汇率的稳定,并将采取相应的长期政策,虽然短期内影响欧元汇率稳定的因素有很多,但从长期来看欧元的汇率可能会相对稳定。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欧元已具备成为主导国际货币的条件。n但从各方面情况分析,欧元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无法取代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n但欧元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超过了日本,所以未来会形成美元第一、欧元第二、日元第三的国际货币格局。欧元无法取代美元国际地位的原因n一方面,从长期来看,一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最终还要取决于该国经济实力的变化。n另一方面,尽管欧元区的实际经济规模与美国大致相当,但金融市场的规模与美国相比则要逊色得多。欧元区的资本市场还很分散,对外部资本的吸引力也无法同美国市场相比。而且欧元最终能否赢得国际社会的信赖还取决于欧盟的政治一体化能否顺利进展,取决于欧元成员国遇到非均衡经济冲击时,不脱离该体系能否渡过难关,取决于它是否能促进欧元区内的公平竞争,促进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为欧盟的经济增长作出贡献。2.2.欧元给成员国带来的成本和代价欧元给成员国带来的成本和代价 货币联盟使各成员国丧失独立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制定权,并对其财政政策的制定也实施某种限制,这不利于各成员国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出发,自主能动的采取相互配套的政策措施,实现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尤其对那些经济状况同联盟的一般情况相距较远的成员国带来的成本和代价更大。3.3.欧元给成员国宏观和微观欧元给成员国宏观和微观效应效应 n一是直接和间接节省交易成本;n二是提高市场透明度,促进区内贸易和市场一体化;n三是通过“激活效应”增加资本积累;n四是消除汇率波动,减少汇率和价格不确定性和资本的风险成本;n五是有助于稳定价格,降低通货膨胀成本;n六是可以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n七是降低官方储备,节省储备成本;n八是可以提高提高欧盟在国际经济金融中的地位;n九是欧元启动会推动统一大市场最终形成,并促进政治联盟建设。4.4.欧元利弊分析欧元利弊分析 从经济上讲,货币联盟及欧元的最终引入对欧盟大部分成员国来讲可以说是利大于弊。另一方面,正如我们在前面分析指出的,欧洲货币联盟及欧元的诞生从一开始就包含了重要的政治动机,即希望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以消除战争根源,促进欧洲的政治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的联合意味着向政治上的联合迈出更为实质性的一步,它使欧洲人在心理上、利益上得以更紧密地联合。5.5.欧元对国际金融的影响欧元对国际金融的影响 l欧元将直接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和管理成本,降低全球性跨国公司及金融机构的投融资风险,金融运作效率因此会大大提高,融资领域也会相应扩大。l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会发生相对变化。l欧元的启动给资本市场带来诸多的变化,为欧洲资本市场发展及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l国际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外汇政策合作与协调会有加强。6.6.欧元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欧元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n使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时也将对北美、亚洲等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n欧元作为一种多国发行使用的统一货币,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将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n欧盟国家实现货币一体化后,经济政策上还有很多不协调之处。n随着欧盟不断的扩张,未来更多的国家加入欧洲货币联盟,将会加剧成员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经济政策的不协调。n欧洲联盟政治经济一体化是当前国际区域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先锋,如果获得成功必将推动其他地区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反之则会使全球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受阻。7.7.欧元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贡献欧元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贡献 n欧元是由欧元区国家集体管理的,既有独立的中央银行,又有政府间对话,协调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还有一些惩罚不守纪律的条款。这是一种集体管理的、兼顾各种利益、比较公平又可以避免过去其他国际货币体系弊病的一种“国际货币体系”。n欧元的成功短期内会促使世界其他地方更多的国家进行模仿,长期看可能会促使人们呼吁创建一个全球统一的共同货币体系。

    注意事项

    本文(第10章最优通货区理论课件.ppt)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