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十五至十八章件.pptx

    • 资源ID:73438183       资源大小:1.16MB        全文页数:183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十五至十八章件.pptx

    1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含义1、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2、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二、作用机制及其影响1、作用机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其中,财政政策的实施将使IS曲线左右平移;货币政策的实施将使LM曲线左右平移第1页/共183页2可用下图说明:财政政策传导机制:G AD Y L r i AD Y 与 中的Y差,就是挤出效应(相反的方向同学们自己演绎)(相反的方向同学们自己演绎)第2页/共183页32、影响:(基于图14-17的说明)减少所得税:T c GDP L1 r i AD GDP 与 中的GDP之差,就是挤出效应增加政府开支:g c GDP L1 r i AD GDP 与 中的GDP之差,就是挤出效应增加投资津贴:g i GDP c AD GDP 扩大货币供给:m c GDP r i AD GDP 第3页/共183页4政策种类对利率的影响对消费的影响对投资的影响对GDP的影响财政政策(减少所得税)上升增加减少增加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上升增加减少增加财政政策(投资津贴)上升增加增加增加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下降增加增加增加第4页/共183页5第二节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果财政政策效果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政策效果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第5页/共183页6第6页/共183页7IS曲线越平缓,由公式可知d值越大,由i=e-dr可知:利率变动一定幅度将引起投资i较大幅度的反向变动(称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较为敏感)。此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国民收入y增加的同时,对货币的交易需求L1也会增加,引起利率r上升;而利率r的上升必将使投资i减少许多,“挤出效应”较大,国民收入y增加的幅度较小。因此,IS曲线越平缓,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挤出效应就越大,被挤出的投资i就越多,国民收入y增加得越少,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第7页/共183页8IS曲线越陡峭,可知d值越小,由i=e-dr可知:利率r变动一定幅度将引起投资i较小幅度的反向变动(称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不为敏感)。投资i需求对利率r的弹性越小,政府支出增加产生的“挤出效应”较小,因而国民收入y增加得较多,财政政策效果较大。第8页/共183页9LM越平坦,收入变动幅度越大,扩张的财政政策效果越大。2 2、ISIS曲线斜率不变、曲线斜率不变、LMLM曲线斜率变化曲线斜率变化对对财财政政政策效果的影响政策效果的影响LMLM曲线三个区域的ISIS效果r4r1y1r2r3r5y2y3y4y5yLMIS1IS2IS3IS4IS5IS6vLM越陡峭,收入变动幅度越小,扩张的财政政策效果越小。此时位于较高收入水平,接近充分就业。r%第9页/共183页10由公式可知LM曲线较陡峭,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值越小,由L=ky-hr可知:货币需求L对利率r的反应较不敏感,一定货币需求L的增加需要利率r较多地上升,利率r上升得越多,对私人投资i挤占得就越多,“挤出效应”越大,导致了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同时,LM曲线越陡峭,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k越大,一定的国民收入水平y提高所引起的货币需求L增加得越多,在货币供给量m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L增加得越多,利率r上升越高;利率r上升得越高,私人投资i减少得越多,国民收入y增加的就少,财政政策的效果就小。第10页/共183页11LM曲线越平坦,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越大,说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越敏感,当政府增加支出,即使通过发行公债向私人部门借了大量的货币,也不会使利率r上升许多,利率r上升得越小,对私人投资i产生的影响越小,挤出效应越小,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将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许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同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k越小,在货币供给量m不变的情况下,一定的国民收入水平y提高所引起的货币需求L增加得越少,利率r就上升得越少,从而私人投资i减少得也越少,“挤出效应”则越小,国民收入y增加的就多,财政政策的效果就大。第11页/共183页12(1)IS 曲线越陡峭(d 越小),“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2)LM 曲线越平缓(h 越大),“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问题:最大的财政政策效果出现在什么条件下?最小的效果呢?结论:第12页/共183页13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IS IS 曲线为垂直线,LM LM 曲线为水平线。这是一个极端情况:财政政策显著(极大),货币政策无效。二、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二、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第13页/共183页14凯恩斯主义极端ryy0LMISr0Oy1LMISlIS垂直: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d为零,由i=e-dr可知;投资i不随利率r变动而变动。货币政策无效。第14页/共183页15IS IS 曲线(即使不垂直)在凯恩斯陷阱中移动,(也)不会产曲线(即使不垂直)在凯恩斯陷阱中移动,(也)不会产生生“挤出效应挤出效应”ryy0ISr0Oy1LMIS第15页/共183页16ISISISIS曲线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无效曲线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无效ryy0LMISr1OLMr0E0E1lLM水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由m=L=ky-hr可知,货币供给量增加不会降低r和促进i,对于收入没有作用。货币政策无效第16页/共183页17三.挤出效应 Crowding out effect n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及消费)的现象vLM不变,政府支出增加,IS右移,Y增加,均衡点利率r亦上升v利率上升会抑制私人投资与消费,Y下降,v这两种情况下的Y之差,称之为“挤出效应”LM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y1y2y3y IS1IS2r%r第17页/共183页18政府支出在多大程度上挤占私人支出?因素利率挤出效应机制支出乘数的大小。越大,利率提高多,投资减少导致民间投资少。k货币需求对产出的敏感程度k的大小。k 越大,交易需求多,投机需求少,利率大,挤出效应越大。h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h的大小。h越小越敏感,利率变动越大,挤出效应越大。d+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d的大小。d越大,挤出效应越大。L=ky-hr第18页/共183页19(1)支出乘数(kg);(2)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d)。其中,支出乘数(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比较稳定。因此,“挤出”效应的大小决定于货币需求和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第19页/共183页20货币幻觉货币幻觉 Monetary illusion Monetary illusion 人们不是对收入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收入作出反应。l短期内,当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下降时,人们感觉不到工资下降。l政府支出增加引起P上涨,短期内,wage不会同步调整,实际wage下降,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就业和产量增加。第20页/共183页212、挤出效应的表现一是挤占投资。由于政府支出增加,物价水平上涨,如果在这时货币的名义供给量不变,实际的货币供给量必然会由于价格的上涨而减少。由于产出水平不变,用于交易需求的货币量(m1)不变,只有使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量(m2)减少。结果,债券价格会下跌,利率上升,必然导致私人投资支出减少。私人投资的减少。二是挤占消费。短期中,如果工人由于存在货币幻觉或受工资契约的约束,货币工资不能随物价上涨同步增加,企业会由于工人实际工资水平的降低而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因此,短期内就业和产量会增加,消费不变。但从长期来看,工人会由于物价的上涨要求增加工资,企业也将把对劳动的需求稳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工人的收入不会相应增加,因此,政府支出的增加只能完全地挤占私人的投资和消费,“挤出效应”是完全的。第21页/共183页22第三节第三节 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p货币政策,如果能够使得利率变化较多,p并且利率变化导致的投资较大变化时,货币政策效果就强。货币政策效果y1y2yLM1LM2ISn货币政策效果是指变动货币供给量对于总需求的影响。r%n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第22页/共183页23货币政策效果的简化图示货币政策效果的简化图示 货币政策效果y1y2yLM1LM2ISr%y3m/k hr/k r第23页/共183页24 货币政策效果因ISIS的斜率而有差异y1y2y3yLM1LM2IS1IS2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y2-y1 y3-y1r%1、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IS曲线的斜率变化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n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第24页/共183页25证明:ISIS曲线越平缓曲线越平缓,可知d值越大,由 和i=e-dr可知:利率r变动一定幅度将引起投资i较大幅度的反向变动(称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较为敏感)。当货币供给量m的增加导致利率r下降时,投资i将增加许多,国民收入y水平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就大。ISIS曲线越陡峭曲线越陡峭,可知d值越小,由i=e-dr可知:利率r变动一定幅度将引起投资i较小幅度的反向变动(称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不为敏感)。当货币供给量m增加使LM曲线向右移动而导致利率r下降时,投资i不会增加许多,国民收入y增加就越小,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小。第25页/共183页26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增加LMLM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小。LMLM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大。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大。2 2、ISIS曲线的位置不变,曲线的位置不变,LMLM曲线的斜率不同对曲线的斜率不同对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货币政策效果因LMLM的斜率而有差异y1y2y3yLM1LM2IS1IS2y4y2-y1 y4-y3r%vLMLM平坦时,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的少,对投资和国民收入造成的影响小;v反之,LMLM陡峭时,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的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的影响大。第26页/共183页27证明:由公式可知LMLM曲线越陡峭曲线越陡峭,由L=m0+m1=ky-hr可知: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值越小,表示货币需求L受利率r影响较小,货币供给量m只要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r下降许多,因而货币供给量m变动对利率r变动的作用较大,使得增加货币供给量m的货币政策将对投资i和国民收入y有较大的影响。第27页/共183页LMLM曲线越平坦曲线越平坦,由L=m0+m1=ky-hr可知: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值越大,表示货币需求L受利率r的影响大,利率r稍有变动会使货币需求L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m变动对利率r变动影响较小,货币政策对投资i和国民收入y的影响较小,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小。第28页/共183页294 4、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的货币政策效果极大化分析、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的货币政策效果极大化分析u水平IS和垂直LM相交,是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u货币政策十分有效;财政政策完全无效L=L1+L2=ky-hri=e-dr第29页/共183页ryLMISr0OLMIS古典主义极端: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效果极大古典主义极端: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效果极大第30页/共183页31财政政策完全无效的原因一方面,垂直的LM曲线说明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h等于零,推出投机需求所持的货币量L2=-hr为零。此时,人们会将手中的全部货币拿去购买有价证券,这时,政府如果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向私人部门借钱的话(出售公债),由于私人部门的手中没有闲置货币,财政部门只能通过私人部门投资支出的减少来获得货币,而私人部门认为只有投资支出的减少量等于政府借款的数目是合算的时候,政府才能借到这笔款项。因此,政府的借款利率r一定得上升,直到上涨到政府公债产生的收益大于私人投资的预期收益。政府支出增加多少,将使投资支出减少多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就是完全的,因此,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完全无效。另一方面,水平的IS曲线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d无限大,由i=e-dr,利率r的稍微变动都会使投资i大幅度反向变动。当政府因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而向私人部门借钱时,利率r稍有上升,私人投资i便会大大减少,使挤出效应达到完全的地步。第31页/共183页32货币政策的完全有效性的原因 垂直的LM曲线表明当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为零,由L2=-hr为零可知,不论r如何变化,人们不会对利率r的变动作出任何反应,即人们没有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因此,增加的货币供给会被人们全部用来增加交易需求,为此,国民收入y必须大大增加。另外,水平的IS曲线说明投资对利率极为敏感,货币供给m的增加使利率r有一点点下降,都会使投资i极大地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y增加极大。第32页/共183页33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第一,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第二,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进而对于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如果这一前提并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于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第三,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货币从投放到产生效果有一个时间差。第四,在开放的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第33页/共183页(1 1 1 1)LM LM LM LM 曲曲线线越越平平坦坦,财财政政政政策策效效果果越越大大,货货币币政政策策效效果果越越小小。反反之之亦然。亦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析小结h h h h 变大变大d d d d 变小变小(2 2 2 2)IS IS IS IS 曲曲线线越越陡陡峭峭,财财政政政政策策效效果果越越大大,货货币币政政策策效效果果越越小小。反反之之亦然。亦然。IS IS 曲线曲线LM LM 曲线曲线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货币政策d d 变变小小陡峭陡峭效果明显效果明显效果不明显效果不明显h h 变变大大平坦平坦效果明显效果明显效果不明显效果不明显d d 变变大大平坦平坦效果不明显效果不明显效果明显效果明显h h 变变小小陡峭陡峭效果不明显效果不明显效果明显效果明显第34页/共183页凯凯恩恩斯斯主主义义极极端端、古古典典主主义义极极端端都都是是现现实实中中少少见见的的极极端情况。现实情况是端情况。现实情况是 LM LM 曲线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区域。曲线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区域。财财政政政政策策、货货币币政政策策都都会会对对经经济济起起到到一一定定的的稳稳定定作作用用,各自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各自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在经经济济衰衰退退时时期期,要要多多用用财财政政政政策策(?);在在通通货货膨膨胀严重时期,应多用货币政策(?)胀严重时期,应多用货币政策(?)。讨论讨论第35页/共183页36第四节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一、混合使用的效果单独使用,会引起利率大起大落;而搭配使用,能实现利率稳定的充分就业下的收入。v初始点E0,收入低v为克服萧条,达充分就业,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IS右移;v两种办法都可使收入增加。但会使利率大幅度变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r%yy y0 0y y2 2E E1 1E0E E2 2IS2IS1LM1LM2r r2 2r r1 1r r0 0y y1 1v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LM右移。第36页/共183页37vIS和LM移动的幅度相同,产出增加时,利率不变。如果既想增加收入,又不使利率变动,可采用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相混合的办法。v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同时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保持原有水平,投资不被挤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r%yy y0 0y y2 2E E1 1E0E E2 2IS2IS1LM1LM2r r2 2r r1 1r r0 0y y1 1二、稳定利率的同时,增加收入二、稳定利率的同时,增加收入第37页/共183页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应应应政策组合政策组合产出产出利率利率适用条件适用条件1 1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不确定上升不严重的经济萧条2 2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不确定严重的通货膨胀3 3紧缩性财政政策膨胀性货币政策不确定下降不严重的通货膨胀4 4扩张性财政政策膨胀性货币政策增加不确定严重的经济萧条第38页/共183页ISIS曲线的中国特色曲线的中国特色我国的IS曲线与IS-LM模型的描述没有明显的不同,只是更加陡峭一些而已,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在于我国投资的利率弹性比较小,储蓄水平相对较高(意味着MPC的下降)。我国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政府投资、包括国有企业的投资还是我国投资的主要部分。这两部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影响,所以对利率的反应不敏感。尽管我国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了明显的上升,但是,其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重仍比较有限,这就决定了投资曲线I陡峭。另一方面,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而储蓄倾向较高,导致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第39页/共183页40简单总结1、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可以使两个市场同时均衡,但却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为此需要依靠国家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调节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有多大,取决于政策出台时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这种实际情况如果用IS-LM图形来分析,则是取决于两条曲线的斜率变化3、从 IS-LM图形来分析,LM形状不变时,IS曲线较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较大;LM形状不变时,IS曲线较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较小;IS形状不变时,LM曲线较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小;IS形状不变时,LM曲线较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较大;IS呈水平形状,LM呈垂直状,货币政策效果极大4、根据政策调节的需要,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搭配使用第40页/共183页41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核心问题:宏观经济政策是如何实现的?(1 1 1 1)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目标 (2 2 2 2)财政政策)财政政策 (3 3 3 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 (4 4 4 4)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第41页/共183页第一节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目标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政策目标(一)充分就业(二)价格稳定: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四)国际收支平衡第42页/共183页43(一)充分就业一般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西方经济学家通常用失业率来衡量充分就业的状态:公式说明:劳动力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愿意工作的人;老人、小孩以及由种种原因放弃找工作的人不能算作劳动力。失业者是劳动力中那些想找工作但未找到工作的人。*凯恩斯认为:如果非自愿性失业已经消失,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与自愿失业的话,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第43页/共183页摩摩擦擦失失业业是是指指生生产产过过程程中中由由于于难难以以避避免免的的摩摩擦擦造造成成的的短期、局部性失业。短期、局部性失业。自自愿愿失失业业是是指指工工人人不不愿愿意意接接受受现现行行工工资资水水平平而而形形成成的的失业。失业。非非自自愿愿失失业业是是指指愿愿意意接接受受现现行行工工资资但但仍仍然然找找不不到到工工作作的失业。的失业。失业失业摩擦失业摩擦失业自愿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失业的类型第44页/共183页(1 1)对对个个人人来来说说,自自愿愿失失业业给给他他带带来来闲闲暇暇的的享享受受;非非自自愿愿失失业业会会使使得得他他的的收收入入减减少少,从从而生活水平下降。而生活水平下降。(2 2)对对社社会会来来说说,一一方方面面失失业业会会增增加加社社会会福福利利支支出出,造造成成财财政政困困难难;另另一一方方面面,失失业业率率过高也会影响社会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过高也会影响社会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失业的经济损失第45页/共183页 凯恩斯主义认为,如果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就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凯恩斯主义认为,如果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就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货货币币主主义义提提出出,自自然然失失业业率率是是指指在在没没有有货货币币因因素素干干扰扰的的条条件件下下,让让劳劳动动市市场场和和商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一般认为,一个国家存在一般认为,一个国家存在 4%4%-6%-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的失业率是正常的。对充分就业的讨论对充分就业的讨论第46页/共183页奥肯法则奥肯法则(Okuns lawOkuns law)奥奥肯肯(Arthue Arthue OkunOkun,1928198019281980)是是一一个个新新古古典典综综合合派派的的美美国国经经济济学学家家,奥奥肯肯法法则则是是 1960 1960 年年提提出出的的。该该法法则则说说明明了了失失业业率率和和实实际际国国民民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该该规规律律表表明明:失失业业率率每每增增加加 1%1%,则则实实际际国国民民收收入入减减少少 2.0%2.0%3.0%3.0%;反之,失业率每减少反之,失业率每减少 1%1%,则实际国民收入增加,则实际国民收入增加 2.0%2.0%3.0%3.0%。第47页/共183页48(二)价格(基本)稳定1、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达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2、常用价格指数有:消费物价指数(consumption price index);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DP implicit deflator)3、物价稳定就是避免或减少通货膨胀,但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第48页/共183页49(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产生的人均产量与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年均GDP或年人均GDP来衡量。(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从长期看,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无论是赤字还是盈余对一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会对其他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造成障碍。第49页/共183页50v三、经济良性发展要求:v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v经济要适度增长v国际收支则既无逆差也无顺差v二、四个目标间的关系 既统一又矛盾:v1、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v2、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居民有钱后购买外国商品,会形成逆差压力。v3、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第50页/共183页51第51页/共183页国家财政国家财政政府收入政府收入政府支出政府支出税收税收公债公债政府购买政府购买转移支付转移支付财产税财产税所得税所得税流转税流转税短期短期中期中期长期长期第52页/共183页531、政府支出:政府转移支付: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所有权无偿转移出去。只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没有发生直接商品交易行为。公共项目工程所需的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维持政府系统运行的购买性支出,如机关公用品购买。直接投资的购买性支出:军需品2、政府收入:税收:国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财政收入手段。我国长期以间接税为主体,会拉大贫富差距。第53页/共183页54公债 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券和地方政府的债券。性质:“临时挪用、影响供求”短期债中期债长期债分类:第54页/共183页55二、财政政策的特点二、财政政策的特点1、自动稳定器 Automatic stabilizers:财政政策本身具有一种自动调节经济、减少经济波动的机制,在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萧条时自动增加需求。(1)税收自动变化(2)转移支付自动变化(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农产品价格保护支出的自动变化。调节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适用于轻微经济波动。v衰退时,产出下降,个人收入下降,税率不变,税收会自动减少,可支配收入会自动少减少一些,使得消费和需求下降的少些。v累进所得税,衰退使得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税收下降幅度超过收入下降幅度。反之,如此。v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增加,社会转移支付增加,抑制可支配收入下降,抑制需求下降。第55页/共183页56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应审时度势,斟酌使用,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斟酌使用的具体表现:按照逆经济风向而行的原则,交替使用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或扩张或紧缩,斟酌使用,权衡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萧条时,总需求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采取减少开支、增税等措施,以刺激供给、抑制需求的政策。第56页/共183页57三、功能财政与平衡预算财政西方财政预算思想的发展*1、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具体包括组织收支活动,调节控制活动和监督管理活动等。2、财政思想是财政活动中的指导思想。它有几种表现:平衡预算思想。基本思想为:财政预算应当努实现年度收支平衡。功能财政思想。其基本思想为:财政预算目标应当服从于宏观调控的目标由实现收支平衡转向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3、功能财政实施中也有一定的难度第57页/共183页58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1、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2、实际的预算盈余是指以实际国民收入水平衡量的预算盈余。3、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和实际的预算盈余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的差额。如果以BS*代表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BS代表实际的预算盈余,y*代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y表示实际国民收入水平,分别表示边际税率、既定的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支出,则:第58页/共183页59如果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大于实际预算盈余,即y*y时则有:BS*BS反之,如果实际国民收入水平高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就小于实际预算盈余,即:y*y时有:BS*BS 如果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等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等于实际预算盈余,即y*=y时有:BS*=BS第59页/共183页604、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提出有两个重要的作用。第一,把国民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时的水平上,消除了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就能更准确地反应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并为判断财政政策究竟是扩张性还是紧缩性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依据。如果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者预算赤字减少了,就说明财政政策是紧缩性的,反之则说明政策是扩张性的。第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提出,使政策的制定者更加重视充分就业的问题,把充分就业作为目标来确定预算盈余或赤字的规模,以便正确地确定财政政策。5、这一概念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或者说潜在的国民收入很难被较为准确地估算出来。第60页/共183页61五、赤字与公债五、赤字与公债*1 1、财政赤字是国家的预算开支超过收入的结果。、财政赤字是国家的预算开支超过收入的结果。2 2、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v外债构成真实负担。若推迟外债归还会大大影响政府信誉,使用要更为谨慎。v向中央银行借债实际是央行增发货币,即货币筹资,结果是通货膨胀。p国内借债是购买力向政府的转移。往往引起利率上升。要稳定利率,必须增加货币供给,最终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再分配性质,不视为负担。v向国内公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居民)借债。v向国外公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居民)借债。第61页/共183页62我国我国2000-2007年财政收支及赤字年财政收支及赤字年份年份年份年份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支出财政支出财政支出赤字或结余赤字或结余赤字或结余赤字或结余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13395.2316386.0418903.6421715.2526355.8831627.9839343.6251321.7815866.5018902.5822053.1524649.9528360.7933708.1240213.1649781.35-2491.27-2516.54-3149.51-2934.70-2004.91-2080.14-2749.951540.43注注:该表财政收支不含债务收支数;该表财政收支不含债务收支数;表中数据为决算数。表中数据为决算数。第62页/共183页63 公债公债公债公债我国我国2000-2007年发行公债年发行公债年份年份年份年份发行公债发行公债发行公债发行公债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4180.104604.005679.006153.5370226923.435381.68(年末国债余额)37865.53(年末国债余额)单位:亿元单位:亿元注注:表中表中04、05年数据为预算数,其余年份为决算数;年数据为预算数,其余年份为决算数;第63页/共183页643、公债的本质是一种负债,不宜过大。与税收不同,发行公债是要还本付息的,当每年累积的债务构成了巨大的债务净存量时,这些债务净存量所支付的利息又构成政府预算支出的一个重要的部分。4、衡量一国债务负担率的指标是债务收入比率,它是一国债务与GDP的比率。债务收入比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公债的实际利率、实际GDP的增长率和非利息预算盈余的状况。当非利息预算盈余不变时,公债的利率越高,GDP的增长率越低,这一比率将会上升;若非利息预算盈余不断增加,实际利率有所下降,实际GDP不断提高,则这一比率将会逐步下降。六、西方财政的分级管理模式*第64页/共183页财政分级管理体制;税收:地方税,中央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分别规定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支出同样被划分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支出;中央政府预算与地方政府预算分开,自求平衡;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调节。主要依靠税收退还制度和中央政府支出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形式进行。六、西方财政的分级管理模式六、西方财政的分级管理模式第65页/共183页66第三节第三节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Monetary Policy)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1、银行的分类按照各种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业务性质划分 第66页/共183页67商业银行(chartered bank)主要业务负债业务:吸收存款 资产业务:放贷(making loans)和投资 中间业务:委托支付等事项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 国有控股银行工行、农行、建行、中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厦银行、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海南发展银行以及烟台、蚌埠储蓄银行。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青岛国际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外资银行第67页/共183页68中央银行(central bank)是一国最高金融当局,它统筹管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三个职能: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国家的货币;作为银行的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还为各商业银行集中办理全国的结算业务。作为国家的银行,代理国库,为政府提供资金,代表政府与国外发生金融业务关系,执行货币政策,监督、管理全国金融市场活动等等。第68页/共183页69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中央银行具有如下特征:1、不以盈利为目的;2、不经营普通的银行业务,只与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往来,不办理厂商和居民的存贷款业务;3、具有服务机构和管理机构的双重性质,有执行金融监管、扶持金融发展的双重任务;4、处于超脱地位,在一些国家中甚至独立于中央政府,免受政治周期的影响。第69页/共183页70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一般是指由政府设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不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1994年,我国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不设分支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只设省一级中国进出口银行不设营业性分支机构第70页/共183页71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不同资本来源不同。政策性银行多由政府出资建立,业务上由政府相应部门领导。商业银行多采取股份制的形式,业务上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资金来源不同。政策性银行一般不接受存款,也不从民间借款。而商业银行以存款作为其主要的资金来源。经营目的不同。政策性银行是为了支持某些部门的发展而专门成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与相应的产业部门关系密切。而商业银行则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业务范围广泛。第71页/共183页72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1)城市信用合作社(2)农村信用合作社(3)信托投资公司(4)财务公司(5)金融租赁公司(6)证券公司(7)证券交易所(8)保险公司(9)其它 投资基金组织 典当行 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第72页/共183页73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一)几个基本概念1、活期存款(D):事先不用通知就可以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2、存款准备金(R):银行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称为存款准备金。3、法定存款准备金(RR):按照法定准备率提取的(大约10%左右)上交给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叫做法定存款准备金(RR)。4、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RR)与(D)的固定比例叫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RR/D。第73页/共183页(二)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供给的组成)把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按照流动性的大小进行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式。狭义货币供给(M1)包括:通货(现金)、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给(M2)M1+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其他我国的货币分类:M0:流通中现钞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城乡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第74页/共183页75第75页/共183页银行银行银行银行AA银行银行银行银行B B银行银行银行银行C C公司乙公司乙公司甲公司甲公司丙公司丙公司丁公司丁100100100100万万万万20万80万64万16万12.8万51.2万银行的存款创造银行的存款创造准备金准备金准备金准备金准备金准备金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20%第76页/共183页商业银行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商业银行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银行银行(1 1)银行存款银行存款(2 2)=(3 3)+(4 4)银行贷款银行贷款(3 3)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4 4)=(2 2)X 20%X 20%A1008020B806416C6451.212.8合计合计500400100第77页/共183页78第78页/共183页79第79页/共183页(1)如果原始存款是来自中央银行增加的一笔原始货币供给,情况会怎么样?(2)如果改变法定准备率(rd),结果会怎么样?(3)如果公众得到的货币中的一部分不存入银行呢?讨论

    注意事项

    本文(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十五至十八章件.pptx)为本站会员(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