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质量员培训教材.pdf

    • 资源ID:73490556       资源大小:8.05MB        全文页数:1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1.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1.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质量员培训教材.pdf

    质量员培训教材目录1概述1.1 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1.1.1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1.1.2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1。1.3质量管理的原则与程序1。1。3.1质量管理的原则1。1。3.2质量管理程序1.1。4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1。1.4.1事前控制1。1.4。2事中控制1.1。4。3事后控制1。2质量管理的发展1.2。1质量检验阶段1.2.1.1质量检查制度形成1。2.1.2质量检验的特点1.2。1。3检验制度的缺陷1。2。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1。2。2.1统计质量控制的形成1。2。2.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的特点11。2.2.3统计质量控制的缺陷1.2.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2。3.1全面质量管理的形成1.2。3。2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1.2.3。3全面质量管理的缺陷1.2。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阶段1。3质量检查员的要求1.3.1质量员的工作职责1。3。2质量员的专业要求1.4我国工程质量检查制度的演变1.4.1单一的施工单位内部质量检查制度1.4.2第二方建设单位质量验收检查制度1。4.3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形成2我国工程建设技术标准2.1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概述2。1。1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地位和作用2.1.2标准化工作的管理2.1.3标准种类2.1.4标准的分级2。1。5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的关系2.2建筑施工标准体系2.2。1体系确定原则22.2.2层次划分2.2。3施工标准体系层次的划分2.3施工验收规范的演变过程2。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标准(GB 50300-2001)2.4。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系列规范修订背景2。4.1。1原标准已不适应当前工程质量管理的需要2.4。1。2贯彻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工程技术标准提出新的要求2。4.1.3建设部的指导意见2。4.2 验收规范本身修改的主要内容2.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标准(GB 50300-2013)2.6有色金属工业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标准2。6.1有色金属工业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标准的出台背景2.6.2主要内容3施工阶段质量控制3。1施工现场质量检查3.2材料、构配件的质量控制3.2。1材料控制的重点3。2.2材料质量控制的内容3。3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3。3.1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3。3。2生产机械设备的控制33。4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3.4.1工序控制及其重要意义3。4.2工序分析3。5成品保护3.5.1施工顺序与成品保护3.5.2成品保护的措施4施工质量验收和评定4。1工程的划分4。1.1划分的目的4.1。2单位工程的划分4。1.3分部工程的划分4。1。4分项工程的划分4。1。5检验批的划分4。2质量验收和评定4.2。1检验批4.2.1。1检验批的验收4。2.1。2检验批评定优良的条件4.2.2分项工程4.2.2。1分项工程的验收4.2.2.2分项工程评定优良的条件4。2.3分部工程4.2。3。1分部工程的验收44。2。3。2分部工程评定优良的条件4.2.3.3分部工程验收资料要求实例4。2.4单位工程4.2。4.1单位工程验收条件4。2。4.2工程竣工验收及质量评定程序4。2。4.3验收记录表的填写4.2.4.4单位工程评定优良的条件4.2.4.5其他优良评价体系介绍4.3质量控制资料4.3。1工程质量控制资料的作用4.3。2工程质量控制资料的分类4.3。3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的判定附: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资料名称5混凝土工程5。1主要依据5.2质量控制要点6钢结构工程6.1主要依据6.2质量控制要点7有色矿山工程7.1简述7。2主要依据57.3质量控制要点61 1概述概述1.11.1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1.1.1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1、质量的定义质量的定义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之总和。质量主体是“实体。实体可以是活动或过程,也可以是活动或过程结果的有形产品,如建成的厂房,或无形产品,如监理规划等;也可以是某个组织或个人,以及以上各项的组合。质量的主体不仅包括活动、过程、组织体系或人,以及他们的组合.“需要”通常被转化为有规定准则的特性,如适用性、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美观等等。在许多情况下,需要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明确需要是指在合同、标准、规范、图纸、技术文件中已经作出明确确定的要求;隐含需要则应加以识别和确定,一是指顾客或社会对实体的期望;二是指那些人们公认的、不必作出规定的需要,如住宅应满足人们最起码的居住功能即属于“隐含需要”。“满足”不仅是对客户的还应考虑到社会的需要,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如某些产品虽然能适应某些地区顾客的需要,但该地区从总体规划上来考虑不允许发展,因此,这样的产品也就不能“满足需要,不具有所要求的质量。2、工程项目质量工程项目质量简称工程质量。工程质量是指满足业主需要的,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工程合同规定的特性综7合.也可定义为工程固有的特性、安全和使用功能满足相关标准规定、合同约定和隐含要求的程度。建设工程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除具有一般产品共有的质量特性,如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及其属性外,还具有特定的内涵.工程项目一般都是按照合同条件承包建设的,因此,工程项目质量是在“合同环境”下形成的。合同条件中对工程项目的功能、使用价值及设计、施工质量等的明确规定都是业主的“需要”,因而都是质量的内容.从功能和使用价值来看,工程项目质量又体现在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外观质量与环境协调等方面.由于工程项目是根据业主的要求而兴建的,不同的业主有不同的功能要求,所以,工程项目的功能与使用价值的质量是相对于业主而言,并无一个固定和统一的标准。工程质量包括工序质量、检验批质量、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和单位工程质量。工程项目质量也包含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是指参与工程建设者,为了保证工程项目质量所从事工作的水平和完善程度。工程项目质量的好坏是决策、计划、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各方面、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而不是单纯靠质量检验检查出来的。要保证工程项目质量,就要求有关部门和人员精心工作,对决定和影响工程质量的所有因素严加控制,即通过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和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3、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8活动。是为使产品和服务质量能满足不断更新的质量要求而开展的策划、组织、计划、实施、检查、监督审核、改进等所有管理活动的总和.质量管理应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负责和推动,同时要求企业的全体人员参加并承担义务。只有每一位员工都参加有关的质量活动并承担义务,才能实现所期望的质量。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活动。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要考虑到经济性的因素,有效的质量管理活动可以为企业带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利润等经济效益。4、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1)质量方针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质量方针是企业总方针的组成部分,它是企业的质量政策,是企业全体员工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行动纲领。它是企业长期或较长期内质量活动的指导原则,反映了企业领导的质量意识和质量决策.(2)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指与质量有关的、企业所追求的或作为目的的事物。是建立在企业质量方针的基础之上,质量方针为质量目标提供了框架。质量目标需与质量方针以及质量改进的承诺相一致。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确保在企业的相关职能和各个层次上建立的质量目标,在作业层次上,应是定量描述的并且应包括满足产品或服务要求所需的内容。5、质量体系质量体系是指实现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等组成的有机整体.9(1)组织结构是一个组织为行使其职能按某种方式建立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通常以组织结构图予以规定.一个组织的组织结构图应能显示其机构设置、岗位设置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资源可包括人员、设备、设施、资金、技术和方法,质量体系应提供适宜的各项资源以保证过程和产品质量。(3)一个组织建立的质量体系应既满足本组织管理的需要,又满足顾客对本组织质量体系要求,但主要目的应是满足本组织管理的需要。顾客仅仅评价组织质量体系中与顾客订购产品有关的部分,而不是组织质量体系的全部。(4)质量体系和质量管理的关系是:质量管理需通过质量体系来运作,即建立质量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是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6、质量策划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中致力于设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作业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其质量目标的部分。最高管理者应对实现质量方针、目标和要求所需的各项活动和资源进行质量策划,并且策划的输出应文件化.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中的筹划活动,是组织领导和管理部门的质量职责之一.组织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胜地位,就必须根据市场信息、用户反馈意见、国内外发展动向等因素,对老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进行筹划.就研制什么样的产品,应具有什么样的性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并进一步为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和实现这些要求从技术、组织等方面进行策划。7、质量控制10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1)质量控制的对象是过程控制的结果应能使被控制对象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按实施者的不同,包括以下三方面:1)业主与监理方面的质量控制,其特点是外部的、横向的。2)政府方面的质量控制,其特点是外部的、纵向的。3)承包商方面的质量控制,其特点是内部的、自身的。(2)为使控制对象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就必须采取适宜的有效措施,包括作业技术和方法.8、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是指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以表明企业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1)质量保证定义的关键是“信任,对达到预期质量要求的能力提供足够的信任。质量保证不是买到不合格产品以后的保修、保换、保退。(2)信任的依据是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因为这样的质量体系将所有影响质量的因素,包括技术、管理和人员方面的,都采取了有效的方法进行控制,因而具有减少、消除、特别是预防不合格的机制。一言以蔽之,质量保证体系具有持续稳定地满足规定质量要求的能力。(3)供方规定的质量要求,包括产品的、过程的和质量体系的要求,必须完全反映顾客的需求,才能给顾客以足够的信任。(4)质量保证总是在有两方的情况下才存在,由一方向另一方提供信任.由于两方的具体情况不同,质量保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质量保证是为了使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确信本企业部门能够达到并保持预定的质11量要求而进行的质量活动;外部质量保证是使顾客确信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而进行的质量活动。9、质量改进质量改进是指为了向企业及其顾客提供增加的效益,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所采取的旨在提高过程的效率和效益的各种措施。质量改进是通过改进产品或服务的形成过程来实现的。因为纠正过程输出的不良结果只能消除已经发生的质量缺陷,只有改进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产生缺陷的原因,因而可以提高过程的效率和效益。质量改进不仅纠正偶发性事故,而且要改进长期存在的问题。为了有效地实施质量改进,必须对质量改进活动进行组织、策划和度量,并对所有的改进活动进行评审。通常质量改进活动由以下环节构成:组织质量改进小组,确定改进项目;调查可能的原因,确定因果关系;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确认改进效果;保持改进成果,持续改进。1.1。2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其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工程项目的特点:一是具有单项性;二是具有实施一次性与寿命的长期性;三是具有高投入性;四是具有生产管理方式的特殊性;五是具有风险性。所以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控制,一般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影响质量因素多如决策、设计、材料、机械、环境、施工工艺、施工方案、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施工人员素质等均直接或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2、质量波动性很大工程建设具有复杂性、单一性,不象一般工业产12品的生产那样,有固定的生产流水线,有规范的生产工艺和完善的测试技术,有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有相同系列和相同功能的产品,所以它的质量波动大.3、质量变异大由于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多,任一因素出现质量问题,都会引起工程建设系统的质量变异,造成工程质量事故。因此,要想在施工中严防出现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就要把质量变异控制在偶然性因素范围内。4、容易产生虚假性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艺交接多、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如果不及时检查并发现存在的质量问题,事后看表面质量可能很好,容易产生第二判断错误,即:将不合格产品认为是合格的产品.也可能产生第一判断错误,即:将合格产品认为是不合格产品。以上两种情况都是虚假性,在进行质量检查验收时,应该特别注意。5、终检局限大过程项目建成后,不可能像某些工业产品那样,可以拆卸或解体来检查内在的质量。所以工程项目的终检验收时难以发现工程内在的、隐蔽的质量缺陷。1.1。3质量管理的原则与程序1。1。3.1质量管理的原则1、质量第一: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使用年限较长,是“百年大计”,直接关系到人民财产的安全。所以,工程项目在施工中应自始至终地把质量第一作为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2、以人为本: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控制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13观念;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的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保工序质量、促工程质量.3、预防为主:就是要从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质量的检查。这是确保施工项目成功的有效措施.4、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必须通过严格检查,用数据说话。5、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在处理质量问题的过程中,应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客观、公正,不持偏见;遵纪守法,杜绝不正之风;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热情帮助他人。1。1。3.2质量管理程序1、进行质量策划,确定质量目标。2、编制质量计划。3、实施质量计划。4、总结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提出持续改进的要求。1.1。4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任何建筑工程项目都是由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所组成的,而工程项目的建设,则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因此,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从工序质量到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工程;也是一个由投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开始,直到完成工程质量检验为止14的全过程的系统工程。1。1。4。1事前控制施工前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指在各工程对象正式施工活动前,对各项准备工作及影响质量的各要素和有关方面进行的质量控制,也就是对投入工程项目的资源和条件的控制。质量事前控制有以下方面的要求:1、施工技术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1)组织施工图纸审核及技术交底。1)应要求勘察设计单位按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标准和合同规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勘察设计工作。2)在图纸审核中,审核图纸资料是否齐全,标注尺寸有无矛盾及错误,供图计划是否满足组织施工的要求及所采取的保证措施是否得当。3)设计采用的有关数据及资料是否与施工条件相适应,能否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4)进一步明确对施工中具体的技术要求及应达到的质量标准。(2)核实资料。核实和补充对现场调查及收集的技术资料,应确保可靠性、准确性和完整程度。(3)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应重点审查施工方法与机械选择、施工顺序、进度安排及平面布置等是否能保证组织连续施工,以及所采取的质量保证措施。(4)建立保证工程质量的必要的试验设施.2、现场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15(1)检查场地平整和压实程度是否满足施工质量要求。(2)测量数据及水准点的埋设是否满足施工要求。(3)检查施工道路的布置及路况质量是否满足运输要求。(4)检查水、电、热及通讯等的供应质量是否满足施工要求。3、材料设备供应工作的质量控制(1)检查材料设备供应程序与供应方式是否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2)检查所供应的材料设备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及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设备应具有产品详细说明书及附图;进场的材料应检查验收,验规格、验数量、验品种,做到合格证、化验单与材料实际质量相符。1.1。4.2事中控制即对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所有与施工有关方面的质量控制,也包括对施工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工序产品或分项工程、分部工程产品)的质量控制。事中控制的策略是:全面控制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具体措施是:工序交接有检查;质量预控有对策;施工项目有方案;技术措施有交底;图纸会审有记录;配制材料有试验;隐蔽工程有验收;计量器具校正有复核;设计变更有手续;钢筋代换有制度;质量处理有复查;成品保护有措施;行使质量控制有否决;质量文件有档案(凡是与质量有关的技术文件,如水准、坐标位置,测量放线记录,沉降、变形观测记录,图纸会审记录,材料合格证明、试验报告、施工记录、隐蔽工程记录,设计变更记录,调试、试压运行记录,试车运转记录,施工图等都要编目建档)。1.1。4.3事后控制是指对通过施工过程所完成的具有独立功能和使用价值的最终产品16(单位工程或整个建设项目)及其有关方面(例如质量文档)的质量进行控制。具体工作内容有:1、组织联动试车。2、准备竣工验收资料,组织自检和初步验收.3、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4、组织竣工验收。1.21.2质量管理的发展质量管理的发展1.2.1质量检验阶段1。2。1。1质量检查制度形成20 世纪初,制造工业复杂了,第一批专职的检验人员从生产工人中分离出来,走上了质量管理的第一阶段,即质量检验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工程师、科学管理者泰罗,他的主要贡献是首次将检验作为一种管理职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建立了专职的检验制度,包括设立专职检验人员、检验机构,制定检验的技术标准,使质量检验从经验走向科学。1。2。1.2质量检验的特点1、质量检验所验证的是确定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属静态的符合性质量;2、主要职能是把关、报告;3、基本环节是测量、比较、判断和处理;4、基本方式是全数检验。1.2.1。3检验制度的缺陷171、“事后检验制度。主要是在产品生产之后,将不合格的废品从产品中选择出来,造成产品较大浪费,无法补救.2、检验产品为 100的逐个检验,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3、对质量管理的组织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没有予以重视.1。2。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1。2。2。1统计质量控制的形成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由于大量生产的需要,企业的质量检验的弱点越来越显示出来,质量检验成了生产中最薄弱的环节,生产企业无法预先控制质量,检验工作量很大.此时,休哈特首创工序控制图和巴奇与罗米特提出统计抽检检验原理和抽检表,取代了原始的质量检验方法。1.2。2.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的特点1、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对质量进行控制;2、将事后检验转变为事前控制;3、将专职检验人员的质量控制活动转移给专职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承担;4、改变最终检验为每道工序之中的抽样检验.1.2.2.3统计质量控制的缺陷1、过分强调质量控制而忽视其组织管理工作,使人们误认为统计方法就是质量管理;2、因数理统计是比较高深的理论,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是统计学家们的事情.尽管有一些弱点,但是,统计方法仍为质量管理的提高做出了显著18的成绩.质量控制理论也从初期发展到成熟.质量控制的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产品质量的统计观点。1.2.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2。3。1全面质量管理的形成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在现阶段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菲根堡姆和米兰等人。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通过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通过对产品的形成和使用全过程管理,全面保证产品质量;通过形成生产(服务)企业全员、全企业、全过程的质量工作系统,建立质量体系以保证产品质量始终满足用户需要,使企业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佳的效益。1.2。3.2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1、是针对不同企业的生产条件、工作环境及工作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对每一个生产环节加以管理,做到全面运行和控制。强调执行质量职能是全体人员的责任,应使全体人员都有质量的概念和参与质量管理的要求;2、全面质量管理不排除检验质量管理和统计质量管理的方法;把组织管理、数理统计方法以及现代化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质量管理,建立适用和完善的质量工作体系.3、进一步采用现代生产技术,对一切与生产产品有关的因素进行系统管理,保证建立一个有效的、确保质量提高的质量体系。19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提出后,很快被各国所接受,尤其是日本。50 年代日本向美国学习,引进了美国的先进经验,日本叫做全公司质量管理.全面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工业产品质量方面迅速提高,有些产品(如汽车、家电等),一跃成为世界一流水平。1。2。3。3全面质量管理的缺陷1、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的质量标准不尽统一,全面质量管理无力解决;2、在世界经济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低价竞争愈演愈烈,使质量管理面临一个新的课题。虽然全面质量管理有不足,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出现使仅仅依赖质量经验和运用统计方法的管理,形成交付全体人员的质量管理,使全体人员都参加到质量管理之中.把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最后把关转变为事前控制,把分散管理转变为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管理。1.2。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阶段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在多年协调努力的基础上,总结了各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经验,经过各国质量管理专家近10 年的努力工作,于 1986 年 6 月 15 日正式分布 ISO8404质量-术语标准,1987 年 3 月正式分布 ISO9000-9004 系列标准。ISO9000 系列标准的发布,使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概念、原则、方法和程序统一在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它标志着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走向规范化、程序化的新高度。回顾质量管理的发展史,可以清醒地看到质量管理发展的过程是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相适应的,随着世界经济20的发展,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我们会面临新的挑战,人类会进一步研究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推进到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1 1。3 3质量检查员的要求质量检查员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第二章“建筑许可中对建筑施工许可制度和从事建筑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从业资格制度作出了规定。三项许可制度(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制度、从事建筑活动的单位资质制度、从事建筑活动的个人资格制度)体现了国家对建筑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进行从严和事前控制的管理,对规范建筑市场,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建筑生产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提高投资效益,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所提“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在执业资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是指注册建筑工程师师、监理工程师、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和建造工程师师,对专业质量检查员并没像上述人员规定必须有什么技术职称才行,但是在建筑工程施工强制性条文有规定:“参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各方人员应具有规定的资格”。质量检查员作为检验批和分项工程质量验收的参加者,必须持证上岗。施工单位的质量检查员是掌握企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具体人员,是施工单位的质量把关人员,要给他充分的权力,给他充分的独立执法的职能。各施工单位以及各地都应重视质量检查员的培训和选用。1.3.1质量员的工作职责1、参与进行施工质量策划;2、参与制定质量管理制度;213、参与材料、设备的采购;4、负责核查进场材料、设备的质量保证资料,监督进场材料的抽样复验;5、负责监督、跟踪施工试验,负责计量器具的符合性审查;6、参与施工图会审和施工方案审查;7、参与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措施;8、负责工序质量检查和关键工序、特殊工序的旁站检查,参与交接检验、隐蔽验收、技术复核;9、负责检验批和分项工程的质量检查、评定,参与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10、参与制定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11、负责监督质量缺陷的处理;12、参与质量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13、负责质量检查的记录,编制质量资料;14、负责汇总、整理、移交质量资料。1.3.2质量员的专业要求1。3.2.1应具备的专业知识1、熟悉国家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2、熟悉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3、掌握施工图识图、绘制的基本知识;4、熟悉工程施工工艺和方法;5、熟悉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通用知识)226、熟悉相关专业力学知识;7、熟悉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和建筑设备的基本知识;8、熟悉施工测量的基本知识;9、掌握抽样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基础知识)10、熟悉与本岗位相关的标准和管理规定;11、掌握工程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12、掌握施工质量计划的内容和编制方法;13、熟悉工程质量控制的方法;14、了解施工试验的内容、方法和判定标准;15、掌握工程质量问题的分析、预防和处理方法。(岗位知识)1.3。2.2质量员应具备的专业技能1、能够参与编制施工项目质量计划;2、能够评价材料、设备质量;3、能够判断施工试验结果;4、能够识读施工图;5、能够确定施工质量控制点;6、能够参与编写质量控制措施等质量控制文件,并实施质量交底;7、能够进行工程质量检查、验收、评定;8、能够识别质量缺陷、并进行分析和处理;9、能够参与调查、分析质量事故,提出处理意见;10、能够编制、收集、整理质量资料。1 1。4 4工程质量检查制度的演变工程质量检查制度的演变231。4。1单一的施工单位内部质量检查制度建国初期到 50 年代末,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实行的是单一的施工单位内部质量检查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占领了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工程建设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工程建设各参与者的根本利益基本一致。任务由上级安排,投资由政府下拨,建筑材料按需调拨,工程建设费用实报实销。在这种格局中,建设、施工、设计单位只是被动的任务执行者,是行政部门的附属物。由于当时全国没有统一的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标准,建设单位又大多为非建筑专业领域,因而建筑工程质量完全由施工企业内部自行检查评定,自我控制和管理。这个阶段形成了一种自然经济色彩浓厚的工程建设格局,否定了建筑生产的物质生产的本质和商品交易的属性.1。4。2第二方建设单位质量验收检查制度由于单一的施工单位内部质量检查制度使工程施工和质量检查工作在同一个施工企业领导之下,当工期、进度与质量要求产生矛盾时,往往牺牲质量,使工程质量检查工作不能有效地展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改由施工单位建立独立的质量检查管理机构负责自控,建设单位以隐蔽工程验收为主的质量监督检查,从而形成了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相互制约、联手控制的局面,通常也称作建设单位质量验收检查制度。1963 年颁发了建筑安装工程监督工作条例,要求企业实行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把不合格工程消灭在施工过程中,并开始编24制国家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使每个工种的检验项目、检测工具、检验方法和评定标准做到四统一,有效地对工程质量进行了控制.这个阶段的结果是:各部门之间协调较好,工程质量基本能保证。1。4。3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形成80 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建设领域的工程建设活动发生了巨大变化,投资开始有偿使用,投资主体开始出现多元化;建设任务实行招标承包制;施工单位摆脱行政附属地位,向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转变;工程建设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得到强化,追求自身利益的趋势日益突出。原有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要求,单一的施工单位内部质量检查制度,第二方建设单位质量验收检查制度,由于各自经济利益的冲突已经无法保证基本建设新高潮的质量控制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而至,我国的经济体制处在改形阶段,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到市场经济。在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的形势下,建筑市场总体技术素质下降,管理脱节,工程建设单位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工程质量隐患严重,坍塌事故频频发生。为改变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存在的严重缺陷,1984 年 9 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决定在我国实行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工程质量第三方监督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的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由原来的政府单向行政管理向专业技术质量监督转变,使我国工程建设质量监督体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一种对工程建设活动较全面、较完善的社会监督方式开始出现,这就是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在建设工程上,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专业25技术专家的监理公司按国际合同惯例委派监理工程师,代表建设方进行现场综合监督管理。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有了监理单位的社会监督的扎实基础,标志着我国工程建设质量监督体制开始走向更完善的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理相结合阶段。这个阶段的结果是工程质量管理和认证制度走向进步和完善,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2 2我国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我国工程建设技术标准2 2。1 1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概述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概述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化工作是加强基本建设全过程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工程建设各类技术标准是建筑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促进了建筑业的科技进步,保证了工程质量。目前,我国各类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的数量达到 3600 项,基本上解决了工程建设领域标准规范的有无问题,满足了各行业、各环节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对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规范建设市场行为、促进技术进步、提升传统产业、强化标准规范的实施监督力度、确保建设工程的安全和质量、逐步形成政府对建设活动宏观调控和有效管理,已经成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任务。2。1.1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地位和作用1、技术标准是衡量工程质量的尺度。工程符合标准就是质量合格,否则就是不合格.2、技术标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进行建设,使26工程质量达到安全适度,经济合理.3、利用资源、节约原料、材料,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4、推动和促进企业高效率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手段.2.1.2标准化工作的管理1、标准化管理具有政策性、约束性、技术性、群众性的特性.2、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并存.3、标准化法制管理的基本原则。一是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二是上级标准是下级标准的依据,下级标准是上级标准的补充.2.1。3标准种类根据不同目的,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对标准进行分类。1、层级分类法。是按标准审批权限和作用范围对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可以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性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2、性质分类法.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是从事其工作的当事人必须遵守的,不得违反,推荐性标准是鼓励企业自愿采用,当合同双方在合同中指定采用的推荐性标准,就成为必须遵守的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他是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的范围界定为以下几方面:(1)工程建设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包括安装)及验收等通用的综合标准和重要的通用的质量标准;(2)工程建设通用的有关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的标准;27(3)工程建设重要的通用的术语、符号、代号、量与单位、建筑模数和制图方法标准;(4)工程建设重要的通用的试验、检验和评定方法等标准;(5)工程建设重要的通用的信息技术标准;(6)国家需要控制的其他工程建设通用的标准。3、属性分类法。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1)技术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制定的标准。(2)管理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制定的标准.(3)工作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制定的标准。4、对象分类法。根据标准化对象的特征,技术标准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卫生标准、环境保护标准;根据标准化对象的作用,管理标准分为营销管理标准、设计和开发管理标准、采购管理标准、生产管理标准等;工作标准分为通用工作标准和岗位工作标准。5、专业分类法.2.1.4标准的分级标准可以根据其协调统一的范围及适用的范围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级别。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协会标准、公司标准三级。我国根据标准化法规定,我国的标准分为四级,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1、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是全国性标准,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由国务28院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发布。行业标准是在某行业内需要统一的而又没有国家标准的技术要求。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发布,并进行备案.2、地方标准地方标准是根据各地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习俗情况,由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标准,主要是补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不足,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3、企业标准企业标准,一方面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时,企业可以依据产品特性制定企业标准,作为企业组织生产的依据;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制定严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以便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标准由企业法人代表或其授权领导人发布。企业标准不得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的强制性标准。在同一企业内,企业标准之间应协调一致.2。1.5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的关系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的关系密切.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没有标准就没有管理,进行管理必须形成标准。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就是标准的制定、贯彻、修订的过程;而标准和标准化工作又是在质量管理过程中,按 PDCA循环不断改进、提高、完善和发展。因而,标准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时,要贯彻“始于标准、终于标准的原则,力求使施工项目管理处于标准化的控制管理状态.就是将工程施工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技术要求、生产活动以及经营管理方法,都纳入规范,形成制度,根据标准组29织、指挥项目全体职工的行动。2 2。2 2建筑施工标准体系建筑施工标准体系2.2。1体系确定原则标准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建立标准体系是搞好标准化工作的首要任务,然后通过标准体系找出标准化发展的方向和工作重点,有步骤地建立和完善各项标准,从而使得标准化走向科学、建立良好的秩序、达到最优的经济效益.参与建筑工程施工活动的有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材料设备供应单位以及监督、试验检测机构等各有关方面,建筑施工标准体系应以国家、行业标准为主导,建立起相关各方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建立建筑施工标准体系的目的是协调和统一建筑施工活动。各个标准之间应是相互协调、相互补充,而不是互不衔接,甚至相互矛盾。直接表达一种标准化对象的个性特征的标准为个性标准,体系内各个标准是按照一定的层次排列的,一定范围内的若干标准化对象组成一个系列,具有共性特征的组成共性标准,构成标准体系中的同一个层次。上层次的标准具有通用性和综合性,对下层次的标准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使用时上、下层次的标准应当配合使用。2。2.2层次划分在整个施工标准体系的建立中,应当首先确认一项影响各方责任主体的标准层次,以此为中心,将各个方面相互关系、相互协调的内容协调起来,形成统一的规定,并对其余个体标准进行约束。这就是30“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定位.1、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是整个施工标准规范的主干,指导各专项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验收这一主线贯穿建筑施工活动的始终.施工质量要与事前控制、过程控制结合起来,分为生产控制和合格控制.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属于合格控制的范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标准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所制定的标准被称为“生产型”标准.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建设

    注意事项

    本文(质量员培训教材.pdf)为本站会员(w****)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