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53页).pdf

    • 资源ID:73492531       资源大小:3.24MB        全文页数:5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1.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1.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53页).pdf

    第二单元 科学与发现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用各种方式探索着未知的世界,用各种奇思妙想解释着脑中那些困惑。在一步步的成功探索中,时至今日,人类已能自由地活动于海陆空,甚至在外太空也留下了踪迹,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就是科学与发现的魅力。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幻想美丽的琥珀身上发生的奇妙故事,找寻恐龙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成凌空飞翔的鸟儿的证据,探究新奇的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变化,回顾中国千年飞天梦想终成现实的经过。让我们跟随作者,一步步走近科学,在科学发现中寻找答案,获取真知。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与发现”,选编的每一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科学技术的神奇。在阅读时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课 文 琥珀 课文生动具体地说明了一块奇特的琥珀形成的过程,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科学依据,增进了我们对化石的科学知识的了解。了解琥珀的样子及价值,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及 必 备 的 条件;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2 课时 飞向蓝天的 恐龙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恐龙变化为鸟类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培养他们钻研科学的精神;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2 课时 纳米技术就 在我们身边 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等科学知识,并展示了纳米时代纳米技术美妙的应用前景。引导学生探究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新奇的表现,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2 课时 千年梦圆在 今朝 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和追求,重点记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体会中国航天人所体现的精神。1 课时 口 语 交 际 说新闻 选一则感兴趣的新闻和同学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培养学生介绍新闻和评价新闻的能力,努力表 达 自 己 的 见解。1 课时 习 作 我的奇思妙想 合理发挥想象,写一种自己想发明的东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大胆想象,将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奇思妙想写下来。2 课时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交流如何解决不懂的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中的有关内容,从中明白解决不懂的问题的方法和介 绍 事 物 的 方法;通过查资料、请教等方式,积累新词;通过加减偏旁来识字汉字,背诵古诗。2 课时 识字加油站 学习用加减偏旁的方法来积累汉字。词句段运用 积累近年出现的新词,了解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日积月累 背诵并积累古诗江畔独步寻花。快 乐 读 书 吧 十万个为什么 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及其他科普读物。创设情境,分组阅读,分享读书的乐趣;迁移拓展阅读,培养广泛的兴趣。1 课时 5 琥珀 文本分析 琥珀是一篇说明文。作者由一块稀世珍宝琥珀,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采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推测并再现了这块少见的琥珀的形成过程。文章布局严谨,语言细腻形象,逻辑推理严密,真实与想象相结合,使文章具有神奇色彩。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体会真实情景描写的简洁翔实,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深切感受想象中的故事情节,感受其描写的生动传神、细致巧妙。教学目标 1.会认 12 个生字,会写 15 个生字(包括 1 个多音字),重点理解“柔嫩、拂拭、推测、前俯后仰”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4.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课时安排 2 课时 1.会认“琥、珀、嗡”等 12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 15 个生字,正确读写“怒吼、松脂、成千上万”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正确读写字词,积累重点词语和句子。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琥珀的图片。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琥珀的样子,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未知的知识,本文作者就推测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现在,让我们和琥珀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去看看几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发生了怎样的故事。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琥珀 古代松柏树脂的一种化石,有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一般透明。固体,很脆,燃烧时有香气,可以用来制造琥珀酸和各种漆,也可以做装饰品,可入药。蜘蛛 节肢动物,身体圆形或长圆形,分头胸和腹两部,有触须,四对脚。肛门尖端突起,能分泌黏液,黏液在空气中凝成细丝,用来结网捕食昆虫。多生活在屋檐和草木间。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3)思考:琥珀是什么?琥珀有何特点?课文讲了琥珀的哪些内容?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会写的字:怒n 吼hu 松 脂zh 拂 拭sh 美 餐cn 划hu动 晌shn午 热辣l辣 渗shn出 挣zhn扎 一 番fn 埋mi在 冲 刷shu 推测c 详xin细 会认的字:琥h 珀p 嗡wn嗡 前俯f后仰 挣 扎zh 澎pn 湃pi 需注意的字音:“珀”读“p”,不要读成“b”;“脂”读“zh”,不要读成“zh”;“湃”读“pi”,不要读成“bi”;“渗”是翘舌音,读作“shn”;“挣”“扎”都是多音字,在“挣扎”中分别读作“zhn”“zh”。(2)重点词语释义。晌午 中午。前俯后仰 形容身体前后晃动。约莫 大概。估计。拂拭掸掉或擦掉(尘土)。推测 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4.学生练习书写、识记,教师巡视、纠正。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预设:(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这块奇异的琥珀形成和被发现的过程。)(2)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个蜘蛛躺在里面。)(3)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清楚叙述顺序。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故事发生的时间。第二部分(第 212 自然段):琥珀的形成过程。该部分可分为两层:松脂球的形成;化石的形成。第三部分(第 1317 自然段):琥珀被发现的过程。第四部分(第 18 自然段):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小结: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结: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到一些词语,如_,也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文中这块神奇的琥珀包含了_、_两种动物,文中讲述的故事其实是_。在课堂上,同学们表现大胆积极,如_同学展示了他 搜集的琥珀图片;同学把琥珀的形成过程制成了动画演示,真是够形象的。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2)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怒吼 松脂 拂拭 灰尘 美餐 划动 晌午 热辣辣 淹没 挣扎 成千上万 冲刷 断绝 推测 详细 情形 2.教师激情导入新课。过渡:陆沉海漫,沧海桑田,那包裹着苍蝇和蜘蛛的松脂球变成了化石琥珀。那么你想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吗?科学家又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学生讨论交流:句中“约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几万年”前要用上“约莫”这个词?(“约莫”,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大概是几万年)教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2.自由读第 212 自然段,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1)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板书。(板书:松脂球、化石)(2)请学生当科学家,研究松脂球形成所需要的条件。a.介绍形成松脂球的段落:第 29 自然段。b.松脂球形成所需要的条件:太阳光、松脂、苍蝇、蜘蛛。3.默读第 29 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1)提出汇报要求:我会读: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句子,再说说原因。我会演:大方表演写得精彩的部分,可以加入自己的语言,自由发挥。(2)学生汇报。“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苍蝇的活动写得很生动)“忽然,有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后一句语气轻柔,语速稍缓,读出小心翼翼之感)“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一切发生得很凑巧,作者的想象真丰富)“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能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粘稠的黄色泪珠里。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预设:你觉得这两只小动物怎样?谁还想读?哪位同学能表演“前俯后仰”?师:这么说,就会留下黑色的圆环,这就与我们观察到的吻合,原来科学家是这样推测的。(同桌互读。)4.请默读第 1012 自然段,找一找松脂球变为化石需要哪些条件,画出有关句子。(1)学生标画。(2)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板书。(3)视频播放琥珀形成的过程。学生认真观看后要做复述。(4)设问:我们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家推测出来的,这样的想象有哪些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海滩发现的,由此想象大水淹没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 面,逐渐变成化石;二是从琥珀的样子可以想象它们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教师小结:想象要合理,要以现实为依据。5.请默读第 1318 自然段,探讨交流。(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经风吹浪卷来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见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3)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有什么价值?(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几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几万年以上了)三、拓展提升,学有所获 1.作者根据这块琥珀里面的两只小动物的特征,运用有关知识想象出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也可以发挥想象,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和大家交流交流。要求:(1)必要条件:故事发生在炎热的夏天,这个条件不能变。因为只有炎热的夏天才会有松脂流出,昆虫更活跃。(2)重点改写两只小虫如何被裹在松脂里这一部分。其顺序是:树受伤,松脂淌入伤处苍蝇落入松脂里蜘蛛捕食苍蝇松脂不断淌出,形成了松脂球。示例:一个夏天,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海边的树林。树林里一棵大松树受伤了,一小块树皮凹了进去,松脂从上部和两边淌进了凹处,已经有一小片了。这一小片松脂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黄色的光彩,散发出一股香味。一只饥锇的小苍蝇大概闻到了香味,或许把这闪光的松脂看成是什么可吸食的东西。它毫不犹豫地扑到松脂上吸食起来,可是一点儿也没吃到。它想飞走,抬抬脚,糟糕!脚被这东西紧紧地粘住了。它拼命地挣扎,使劲地扇翅膀拔腿,想赶快逃走,可是没用。最后连翅膀也被粘住了。一只贪吃的小蜘蛛看见了被困的小苍蝇。它心中暗喜,飞快地向小苍蝇爬去,从小苍蝇的背后扑上去。它要用两只长长的“手”把小苍蝇紧紧抱住美餐一顿,可是没想到还没抱着小苍蝇,它的“长手”就被松脂粘住了。它拼命地挣扎,使劲地拔着手和脚,可一切都是徒劳。看着眼前的美食吃不着,想逃走也不能,小蜘蛛懊丧极了!多可怜的两只小虫!连动一动的力气也被松脂夺去了。松脂继续慢慢地流出来,两 只小虫都淹没在大松树粘稠的黄色泪珠里,最后积成了一个凝固的松脂球,把两只小虫紧紧包裹在里面。2.当解说员。假设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博物馆的官网上有一则招聘广告,招聘琥珀解说员,同学们想试试吗?(出示招聘广告)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1)学生练习。(2)汇报。(3)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颁发聘书)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师:(生默读后)大家首先考虑要想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必须先弄清什么?(板书:过程)生:必须先弄清琥珀形成的条件。师:对。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板书:条件)生:发生在炎热的夏天。师:为什么能断定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夏天?(板书:夏天)生 1:因为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松树渗出的松脂才多。生 2:只有渗出的松脂多,才有可能不断地滴下来,将两只小虫裹在里面。师:对。请大家再默读第 35 自然段,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生:先写一只苍蝇飞进树林,再写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后来又写一个蜘蛛爬过来,想吃掉苍蝇。师:这三个语段写的是在一个古老的树林里,苍蝇和蜘蛛有趣的活动。(板书:苍蝇和蜘蛛)请同学们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要读出感情来。注意第 3 自然段要读得轻快,第 4 自然段要读出苍蝇悠闲自在的样子,第 5 自然段要读出小苍蝇将要被蜘蛛吃掉时的紧张气氛。(生轻读课文。)师:正当蜘蛛要吃掉苍蝇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第 69 自然段。(生默读)生 1: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正当蜘蛛扑向苍蝇的时候,一大滴松脂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生 2:后来,松脂继续滴下来,又刚好滴在树干上,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积成一个松脂球。师:(板书:刚好)“刚好”这一词说明了什么?生 1:事情的发生是一种偶然的巧合。生 2:这件事是极少见的,是刚好发生的一件巧事,是极个别的现象。生 3:所以这个松脂球成了不同一般的东西。师:回答得很好。下面请大家再看幻灯片,根据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推理,把松脂球的形成过程复述一遍。(出示幻灯片,慢速度抽、拉活动投影片,屏幕上再次出现苍蝇飞、苍蝇停,引出蜘蛛过来,蜘蛛正要扑过去,大滴大滴的松脂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重重包裹在里面。学生边观察,边推理,边复述,最后大家评议。)师:松脂球形成了,那么松脂球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谁先说说这个松脂球原来在什么地方?后来呢?最终起了什么变化?我们看下面三个语段。(指名读。)生:这个松脂球起初挂在一棵老松树上,后来淹没在泥沙下面,最后变成了化石。师:这个化石就是 生:(齐)琥珀。师:大家现在来想一想,松脂球变成化石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生 1: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生 2:又是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变成了化石。师:(板书:地壳运动,时间漫长)我们已经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那就把笔记认真地誊写下来吧!赏析:这个教学片段,重点是引导学生去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教学活动落到实处,也注意到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能自由交流、阅读和抒发感悟。文中这个故事只是科学家的一个推测,但在师生的共同演绎下,似乎许多年前就真的发生过一样。琥珀一课刚刚讲过,现将教学中的优点及不足总结如下: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琥珀一课,我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二、电教手段的运用 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态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色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使学生掌握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四、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针对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可就一个或几个重点语段来进行朗读指导,不应盲目地多读。6 飞向蓝天的恐龙 文本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 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目标 1.会认 13 个生字,会写 15 个生字,重点理解“演化、开辟、崭新”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浓厚兴趣。教学重点 1.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2.树立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钻研科学的精神。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课时安排 2 课时 1.会认“钝、仅、描”等 13 个生字,会写“笨、谈、鸽”等 15 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笨重、毫不相干”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1.正确读写字词,积累重点词语和句子。2.划分层次段落,抓住课文的中心内容。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有关恐龙的课件,板书课题,提问式导入。(1)看到“飞向蓝天”四个字,同学们想到什么?(2)读了课文题目,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生 1:飞向蓝天的风筝,飞向蓝天的雄鹰,飞向蓝天的飞机 生 2:恐龙飞向蓝天,这是真的吗?那么笨重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2.教师过渡,导入本课时学习。过渡:笨重的恐龙能飞向蓝天,这是真真切切的!那么,笨重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呢?快快打开课本,去看看考古学家的最新发现吧!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有关资料。恐龙 古爬行动物。蜥龙类和鸟龙类的通称。1842 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创建了“恐龙”这一名称。它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活在陆地或沼泽附近。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中生代恐龙极繁盛,称霸一时,至中生代末期灭绝。2.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1)出示字词,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会写的字:笨bn重 迟 钝dn 谈tn起 鸽子 毫ho不相干 末m期 描mio绘 隧su道 形 态ti 十 吨dn 公 斤jn 膨pn大 前 肢zh 鸟翼y 开辟p 会认的字:不 仅jn 繁 衍yn 脑颅l 敏 捷ji 树栖q 崭zhn新 读准字音:“笨”和“斤”都是前鼻音;“吨”读“dn”,不要读成“dn”和“dn”;“崭”是翘舌音,读作“zhn”。多音字:zhn 重量 bn 奔跑 chn 重复 bn 投奔 形近字示例:重 奔 钝(迟钝)描(描写)辟(开辟)吨(吨位)猫(猫腰)僻(荒僻)顿(顿悟)瞄(瞄准)避(躲避)盹(打盹)锚(抛锚)癖(癖好)书写指导:“鸽”的第二笔是点,不是捺;“钝”第五笔是竖提;“末”的两横上长下短。(2)重点词语释义。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五彩斑斓 灿烂多彩。凌空翱翔 在空中回旋地飞。欣喜若狂 非常欢喜、快乐。隧道 在山中、地下或海底开凿或挖掘成的通路。繁衍 逐渐增多或增广。茹毛饮血 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毋庸置疑 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4.学生练习书写、识记,教师巡视、纠正。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握每段意思,然后划分段落层次。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大量的化石显示,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第二部分(第 3、4 自然段):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类的。第三部分(第 5 自然段):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进程。2.指名朗读第 1 自然段,感知文章的中心。预设:(1)几亿年前的地球霸主却和今天的鸟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能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吗?(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2)句中的“似乎”“一支”“漫长”能否去掉?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不能去掉,“似乎”一词告诉我们表面上二者不相干,其实是相干的。“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这样表述更准确)(3)这一段是怎样引出观点的?(把恐龙与鸟类对比)小结:第 1 自然段揭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此段最后一句是本文的中心句,同学们在朗读中要重点感知、体会。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不仅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词语,如_、_、_、_;还获知了在科学界一个大胆的假设:_。这是多么神奇呀!同学们在观看老师的资料和课件图片的同时,自己动手搜集了一些有关恐龙的资料,如_、_、_等。同学们搜集到的这些资料也很有说服力,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要多动手和脑。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2)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树立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钻研科学的精神。1.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2.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恐龙 笨重 迟钝 谈起 鸽子 毫不相干 根据 末期 描绘 隧道 形态 公斤 膨大 前肢 鸟翼 具备 开辟 脱离 2.教师激情导入新课。过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飞向蓝天的恐龙是化作了鸟儿。那 么,恐龙是如何飞上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一看恐龙的演化过程吧!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2 自然段,讨论探究。(1)画出文中表示假说的句子,并朗读。(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这种假说成立吗?教师出示句子引读“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点睛之笔”。预设:同桌读句子。不就是一块小小的石头吗?为什么要苦苦寻找?(只有找到证据,才能证明这种假说是成立的)一百多年后,终于找到了这块化石,你能想象出科学家们此时的心情吗?(非常高兴)“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研究者们为什么会欣喜若狂?(因为这一发现可以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的恐龙演变而来的)“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学家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科学家们根据恐龙与鸟类骨骼上呈现的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缺少强有力的证据。直至 20 世纪末,在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有了辽西的重大发现,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这无疑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2.指导读第 3 自然段,说说这段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确:过渡段。以设问的形式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下文,再现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3.过渡: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这个漫长的过程?(第4 自然段)预设:(1)边读边想: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一边读一边用“/”划分恐龙飞向蓝天经历的阶段。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第一种恐龙庞大的家族一些猎食性恐龙。(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来介绍“第一种恐龙”“庞大的家族”以及“一些猎食性恐龙”的。4.汇报展示,全班交流,在读中体会写法。预设:(1)师出示句子: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你能想象到第一种恐龙的样子吗?给大家说说它可能什么样?两亿四千万年前的恐龙,我们没见过,你怎么能这样清晰地想象出来?(是啊,狗我们都见过,用我们熟悉的事物来描写我们从未见过的恐龙,就能使我们很容易地想象它长什么样子。这种说明方法叫“类比说明”)在这一句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第一种恐龙的什么?(形态或样子)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恐龙都是一些庞然大物,可是大家看,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却和狗一般大小,多有趣呀!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吧!(2)师出示句子: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有些有些“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讲了哪几种形态的恐龙?(课件展示恐龙图片)课文为什么将每两类之间用分号隔开?(分号变类)大家先读读第一个分句,写的是什么?(都是讲它们的行走方式)第二个分句呢?(身形、体重)第三个分句呢?(性情、食性)本来是六类,现在根据恐龙的共同特点,又将这庞大的家族分成三大类,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说明”。自己再读读句子,每个分句除了有共同点,还有不同点呢!你发现了吗?(每一个分号中的两个语句描绘的又是相对的内容,这种说明方法叫“对比说明”)同桌对读这三个分句的内容,读中感受结构,体会句与句之间的关系。(3)出示句子: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课件出示句子,学生对比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一些”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逐渐”指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变化,慢慢地变小,不是一蹴而就的)课文中还有像这样用词准确的地方吗?请大家读一读本段后面的句子,一边读一 边画。(如:越来越长、一些种类、可能、慢慢等)这段话的第一句和上一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上了分号)一个分句就是讲了一个共同点,看看这里讲了恐龙和鸟类有哪些共同点?朗读这段话,体会分号的用法。5.朗读第 5 自然段,体会科学精神。预设:(1)体会重点句子: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这句话是说科学工作者十分希望在现有资料与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搜集到更多的化石、更丰富的资料,力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如标本复原、动画展示),将其演变的全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世人面前。(2)说一说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最后一段?(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它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坚韧的毅力)6.主题解说。小结:本文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三、学有所获,拓展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和表格的提示,与小组同学合作填写下面的表格,再次熟悉恐龙家族。庞大的恐龙家族 繁衍生息的情况 它们的特点 作者说明的角度 第一代恐龙 大小似狗,后腿粗壮有力 从形态上 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有的两足奔跑 从行走方式上 有的四足行走 有的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从身形、体重上 有的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有的凶猛异常,茹毛饮血 从性情、食性上 有的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其中的)猎食性恐龙 身体渐小,越来越像鸟类 从形态、习性、体表的不断变化上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 骨脑颅膨大,行动敏捷 前肢渐长,像鸟翼,会拍打 体表长出羽毛,无鳞片或鳞甲 转移到树上生存,渐渐具备滑翔、飞行能力(注:此表格中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取舍,即教师给出一部分,其余部分由学生合作完成)2.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作方法,学生练习写话。小练笔:读下面的语段,注意画线的部分,再照样子写一段话。(课件出示)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提示:这段话采用了对比说明的方法,每一个句子均描绘了两种相对的形态。例文示例:蝴蝶馆里的蝴蝶种类真多。有的蝴蝶大如成人的巴掌;有的蝴蝶小似食指的指甲盖。有的蝴蝶色彩斑斓,引人注目;有的蝴蝶通体灰暗,毫不起眼。有的蝴蝶喜欢早晨或傍晚出来活动;有的蝴蝶夜间才会出来。3.可以围绕“恐龙”开展一期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制作手抄报,也可以制作一些动物卡,也可以想象远古时候,恐龙是怎样生活的,进行写作。四、课堂回顾,深化主题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结:恐龙是如何生存的?又为何突然消失了?它们与鸟类有怎样的关系?所有这些问题都成了谜一样的难题。但在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在渐渐被攻克,“飞向蓝天的恐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无疑,问题还很多,探索空间还很大。自然界还有很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发掘、去探索、去解答。在这节课上,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_ 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理解“形态各异”,体会表达方法 师:看到“恐龙”这两个字,你会想起哪些恐龙?生 1:鸭嘴龙、禽龙。生 2:肯龙、海拉尔龙、鹦鹉嘴龙、多刺甲龙。师:能说这么多,看来大家对恐龙也有所了解。恐龙的种类很多,请大家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概括一下吧。生: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板书:庞大家族)师:这个庞大的恐龙家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读句子)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师:可以用哪个词概括恐龙庞大的家族?生:形态各异。师:(指生读这个词语)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让我们看看这个庞大的恐龙家族是如何形态各异的。生 1:有些恐龙长得像老鼠一样。生 2:有些恐龙站在树下,有些恐龙则在天空飞翔。生 3:有些恐龙虽然身形庞大,但从它们的眼神里我可以感受到它们的温顺可爱。生 4:有些恐龙站在树上,像仙鹤一样美丽。生 5:还有的恐龙能在水中游。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让我们再读读句子,边读边在脑中想象一下画面。(课件出示句子,生读:有些恐龙以植物为食)师:六个“有些”写出了恐龙庞大家族的形态各异,为什么每两类之间用分号隔开呢?生:因为每两类可以用一种形态来概括,第一个分句讲两类恐龙的行走方式。师:第二个分句呢?第三个分句呢?生 1:第二个分句讲两类恐龙的身形、体重。生 2:第三个分句讲两类恐龙的性情、食性。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本来是六类,现在根据恐龙的共同特点,又将这庞大的家族分成三大类,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说明”。(板书:分类说明)六个“有些”、三个分句把恐龙这个庞大的家族清楚明白地展现了出来。再读读这三个分句,你还会有新发现的。生 1:每个分句除了有共同点,还有不同点呢!生 2:我来补充,每一个分号中的两个语句描绘的又是相对的形态。师:你真棒,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这种说明方法叫“对比说明”。你能通过朗读把恐龙这个庞大的家族展现出现吗?(出示句子,生读句子)生不看屏幕读。(学生已经基本背下来)师:你是怎么背下来的?生 1:分清楚三类。生 2:想每一类主要讲了什么,然后再背。师:这就是会学习,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些句子吧!生:(齐读)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 赏析:本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本教学片段植入教学重点,抓住“形态各异”一词展开教学,并利用“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的句子,图文结合练习说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感受恐龙家族的庞大。既积累了语句,又落实了教学重点,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达到了学习的目的。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了兴趣引导的方式唤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首先,我让学生欣赏了恐龙与鸟类的图片,其中穿插本课的部分词语,进行分类导 入。这个环节由于图片激趣,引导学生产生了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之后,让学生自学课文,读词语。然后就重点分析设计了几个点:一是第 1 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初读完毕,我引导学生重点对科学家的观点句“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进行探讨分析,重点抓住“中生代时期、一支、漫长”这三个词语进行理解,帮助学生厘清这一科学概念。二是课文的第2 自然段讲述的是科学家提出的观点的依据。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将文本内容概括成简练的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排序。这一设计既让学生再次梳理了课文的内容,也让学生感悟到科普类文章语言的有序性。科普类文章同样注重情感。我在教学第 2 自然段最后两句话时,重点抓住“欣喜若狂”,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科学家们此时的心情,然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达到情感和语言的外显和内化。第 4 自然段是按顺序写的,很有条理。我就让学生以填表为主,让他们填好后再交流,并指导朗读。其次,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我留给学生较多的读书时间,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由浏览读课文再到默读课文,引导学生作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发现孩子们朗读和领悟能力较差,还需平时多加练习。而在教学方面,我考虑最多的是让课文内容本身去打动学生,很少考虑一些别的激发手段。另外,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过多,导致一些文本内容挖掘得还不够透彻。看来,这些都是我需要学习、改进的方向。7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既简洁又准确地向我们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等内容。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使我们对纳米这一陌生而又新奇的科技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们对科技的未来有了美妙的畅想。教学目标 1.会认 12 个生字,会写 15 个生字,重点理解“特性、灵敏、检测”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纳米的相关知识。3.自主、合作探究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新奇的表现。4.领会纳米的新奇所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 自主、合作探究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新奇的表现。教学难点 有科学依据地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 学 精 神 和 创 造 能力。课时安排 2 课时 1.会认“乒、乓、拥”等12 个生字(包括1 个多音字),会写“纳、箱、臭”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纳米、无能为力、拥有”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纳米的相关知识,培养搜集信息的能力。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53页).pdf)为本站会员(ylj18****70940)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