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复学.pdf
1.正常人的开口度:3.74.5cm 2.下颌侧方运动下和最大侧方运动范围正常情况下约为 12mm 3.牙松动幅度计算:一度松动幅度不超过 1mm,二度松动幅度为 1-2mm,三度松动幅度大于 2mm.4.牙槽骨修整一般在拔牙后一个月左右。拔牙后 3 个月行固定义齿修复。5.修复时松动牙对于牙槽骨吸收达到根 2/3 以上,牙松动达三度者应拔除。6.健康成人牙槽嵴顶位于釉牙骨质交界根尖方向 1.5mm 左右。7.前磨牙和第一磨牙近中接触区多在颊 1/3 与中 1/3 交界处,第一第二磨牙接触区在邻面中1/3.8.修复体边缘设计在沟内时一般距龈沟底至少 0.5mm 9.牙体预备时聚合以 2-5 度为宜。10.嵌体洞深一般大于 2mm,洞缘一般在牙釉质内预备出 45 度斜面,斜面一般起于釉质层的1/2 处,宽度 0.5-1mm。嵌体的所有轴壁均应相互平行后向外展 2-5 度。11.铸造全冠牙体预备聚合为 2-5 度,颌面预备一般为 0.5-1.0(第七版人卫教材 0.8-1.5mm,功能尖斜面预备量稍大),非贵金属肩台通常为 0.5-0.8mm,贵金属肩台为 0.35-0.5mm。12.合金熔点必须高于瓷粉熔点,高融合金熔点1100,低熔合金熔点500;烤瓷合金的热膨胀系数应略高于陶瓷。13.烤瓷冠预备量:前牙切端 1.5-2mm,唇侧 1.2-1.5mm,舌侧 0.8-1.5mm,唇侧边缘一般位于龈下 0.5-0.8mm,宽 1mm。后牙颌面 2mm,邻面 1.2-1.5mm,肩台 0.8-1.0mm 14.金属烤瓷冠金属基底的厚度一般为 0.3-0.5mm,遮色瓷的厚度一般为 0.2-0.3mm。15.桩冠预备一般要求根尖部保留 3-5mm(4mm)根充材料,桩的长度为根长的 2/3-3/4,骨内桩长度大于骨内根长度的 1/2。16.理想的冠桩直径为根径的 1/4-1/3。17.牙本质肩领至少 1.5mm。18.桩冠修复时机:一般根管治疗后一周进行桩冠修复,牙髓炎无根尖周病变最早 3 天,有瘘管的一般需等窦道瘘管闭合以后。19.前牙 3/4 冠预备邻面向切端聚合 2-5 度,邻沟方向与牙冠唇面切 2/3 平行,位于邻面唇1/3 与中 1/3 交界处,深度为 1mm。20.后牙 3/4 冠面预备出 0.5-1mm 的间隙,邻沟预备在邻面颊侧 1/3 与中 1/3 交界处。21.钉固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钉洞的深度。作为辅助固位钉的钉洞,深度应穿过釉牙本质界到达牙本质内,深为 2mm,直径一般为 1mm 左右。22.固定义齿时倾斜30 度可做基牙。23.固定义齿修复的年龄 20-55 岁,最适合的年龄组为 30-45 岁。24.基牙选择时临床冠根比例以 12 至 23 较为理想,11 是选基牙的最低限度.25.牙槽骨的吸收超过根长的 1/3 就不宜选作固定义齿的基牙。26.牙周膜间隙宽度一般为 0.15-0.38mm。27.悬空式桥体(卫生桥)桥体龈端与粘膜至少有 3mm 的间隙。28.固定连接体截面积不应小于 4m。前牙位于邻面的中 1/3 偏舌侧;后牙面积较大,位于邻面的中 1/3 偏 牙合 方。29.可摘局部义齿修复选择基牙时,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 1/2,松动度不超过 II 度。30.解剖式牙:牙尖斜度为 33或 30;非解剖式牙:牙尖斜度为 0;半解剖式牙:牙尖斜度约为 20。31.塑料基托一般厚度 2mm,基托边缘厚度 2.5mm。铸造基托厚度 0.5mm。32.基托的伸展范围 可摘义齿:下颌基托后缘应覆盖磨牙后垫 1/3-1/2。全口义齿:下颌基托后缘应覆盖磨牙后垫 1/2 或全部。33.铸造 牙合 支托:宽度(颊舌径):磨牙 1/3 前磨牙 1/2 长度(近远中径):磨牙 1/4 前磨牙 1/3 厚度为 1-1.5mm。合支托凹底应与基牙长轴的垂线呈 20 度左右的夹角。34.圆环形卡环常包绕基牙的 3 个面和 4 个轴面角。35.前腭杆:宽而薄,宽约 6mm-8mm,厚 1mm,离开龈缘至少 6mm。36.后腭杆:窄而厚,宽 3.5mm,厚 1.5-2.0mm。37.侧腭杆:宽 3-3.5mm,厚 1-1.5mm,离开龈缘约 4-6mm。38.卡环的数量一般不超过 4 个,一般为 2-4 个固位体。39.舌杆:距龈缘 3-4mm,口底深度7mm 不宜用舌杆。40.基牙的固位倒凹一般倒凹的深度应小于 1mm,倒凹的坡度应大于 20。41.倒凹深度一般有三种规格:0.25mm、0.5mm 和 0.75mm.42.选托盘时与牙弓内外侧应有 3-4mm 间隙,翼缘应距粘膜褶皱约 2mm。43.全口排牙时上颌中切牙唇面至切牙乳突中点前 8-10mm,上颌两侧尖牙牙尖顶的连线应通过切牙乳突中点前后 1mm 范围内。44.上颌全口义齿的后缘应位于腭小凹后 2mm 处。45.后堤区:宽 2-12mm,平均 8.2mm。46.全口义齿托盘:上颌比上颌牙槽嵴宽 2-3mm,边缘高度应离开粘膜皱襞 2mm,后缘超过颤动线 3-4mm。47.模型最薄处也不能少于 10mm,后缘应在腭小凹后不少于 2mm。48.排牙时上颌侧切牙切缘高于合平面 1mm。49.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高于颌平面 1mm。50.上颌第一前磨牙:舌尖离开颌平面 1mm,颊尖与合平面接触。51.上颌第一磨牙:远舌尖.近颊尖离开颌平面 1mm,远颊尖离开颌平面 1.5mm。52.上颌第二磨牙:舌尖离开颌平面 1mm,近颊尖离开颌平面 2mm,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美 3、培养观察能力,抓住事物的特征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意识、科学精神【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2、理解本文语言美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2、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 讲授法 讨论法 练习法 圈点勾画法 2、教学用具:图画 谚语 多媒体 3、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观景台: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提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云,它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征呢?(由学生自由发言)2、多媒体屏幕上出现千姿百态的云(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小声议论各种云)。紧接着教师总结: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时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时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今天让我们来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一起去看云识天气吧!二、知识轩: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快速默读课文,回答问题: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底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2、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在文中找到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比圈画出来。(依次介绍的云: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光彩:晕、华、虹、霞)3、小组分工合作,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表格最美,表述最明确,所用的时间最少。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 000 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 000 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 红 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 紫 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彩 色 圆东虹轰隆西虹雨 上 弧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 层 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分别是什么?意义: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局限:天气变化无常。三、作业布置:全班分为 4 组下去完成下节课的挑战杯。第二课时 一、挑战杯:通过上节课对看云识天气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的了解了各种云的基本特征,下面我们分组完成这节课的内容“挑战杯”!、明确任务:请大家扮演下面的角色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1)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2)让别人明白你是什么样的云(3)让别人知道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本次表演把整个班级分成五个阵容,请班级里有公信力的班委扮演“专家”为每组表演者评价打分。另外四个阵容就是四组“演员”。角色分配: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晕 华 表演方式:分角色表演 配合简单的动作 首先有请“专家”登场就位 给“专家”们发放评分表格,公正公平地给每组打分。标准 分组 语 音 是否准确 (2 分)声 音 是否响亮 (2 分)描 述 是否准确 (2 分)是否富有动作表情(4 分)总分(10 分)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在表演之前要求其他未表演的同学在笔记本上写下你认为这组“演员”的优点或者缺点,表演结束后予以评价。然后有请第一组的代表登场表演,表演完毕给予热烈的掌声。有请第二组表演。有请第三组登场表演。最后请第四组的演员们闪亮登场。学生讲评:发表观感,评价表演者的优缺点。公布“演员”们的分数及排名并予以奖励 活动结束后教师总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就更熟悉了。二、品茗楼:品读课文,感悟语言 、读第一段,评价该段语言上的特点,并试着用一个字概括。(美)、进一步品味语言之美,这篇课文中的语言有的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布局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 因为 ”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此处先由老师演示。如: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通过此环节对文中的词、句、段落进行了品味)三、文章小结: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老师课前就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这类文字材料,相信大家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下面把舞台还给你们,展示下你们的才华吧!(学生发言后,教师多媒体显示一些谚语供学生们参考)四、板书设计:(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 (分)怎样看云识天气 形态 色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研究性作业 从现在开始的一个月内,班级小气象员每天抽个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看谁预报得准确。在预报后整理搜集的资料写成作文。看云识天气教学方案理论说明 前言:科普类说明文形式简短,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强,隶属语文阅读教学范畴。现在,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各个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现行新教材也增加了不少科学、科普类作品,内容涉猎面更广了,知识接触点更新了。科普类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在讲授的过程中最难处理的是科学知识、说明方法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在此设计中我主要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对科普说明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以及语文实践能力。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的设计理念展开说明。一、启发诱导式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意识 生活是科学的来源,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蕴含着科学知识,若在教学活动中让生活与科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会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善于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课程标准 把科学精神定义为:科学精神主要是指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科学意识就是从科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观念及其行为。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这充分的说明科学精神的培养来不开生活,离不开实践,离不开探索。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阶段目标中也明确提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看云识天气 这篇课文中的很多自然现象,如“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看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但是很少有人对其进行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诱导、启发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他们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众所周知的天气现象,旨在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在教学中,我循循善诱,按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去设计教学情境,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启发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智慧,使自己的“讲”,诱发了学生的“思”,让自己出示的图片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科学精神的培养离不开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离不开科学阅读,学生在科学阅读中接受科学精神的熏陶,阅读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陶冶情操,更难能可贵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关怀。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让学生阅读课文,设计表格,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享受收获的硕果;另外科学精神和意识的培育离不开科学探究的活动,如课前搜集、整理、分析资料,观察身边的人、事、物以及形成结论性的逻辑推理等。在开展此类活动时,学生就在逐步地形成相关的科学素养。而搜集、整理、分析资料,观察身边的人、事、物以及形成结论性的逻辑推理都必然要求学生做到走进生活、尊重事实,并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形成自己独具创新意识的结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实践,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勇敢的用于实践,达到学以致用,而我在此课的教学设计中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观察身边的动物、植物或者某种现象以及云彩的变化等来预示第二天的天气状况,并在班上发布天气预报。这样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看待问题。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其中科技竞争成为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竞争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尤为重要。二、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开展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阅读过程中要求我们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讲授,二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三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这样,学生阅读的学习方式才会由记忆性的被动学习转向探究性的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受到一些授课老师的教学方法的启发和对部分初一年级学生的调查,我了解到,现在采用的是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希望自己能亲自参与到其中并展现自己,从而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加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我将看云识天气的教学课时设计成了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内容。在这一课时里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按要求完成表格,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各种云的形态、特征以及它将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天气,通过这一方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第二课时的设计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挑战杯”和“品茗楼”,在挑战杯这个环节里面,学生是整堂课的亮点,它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小组推荐同伴上台表演,在这里老师只是充当了观众的角色。这样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行动、联想、想象、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此设计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讨论当中,善于倾听,吸纳他人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合作和分享。三、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关注、感受、发现生活的良好习惯和语文实践能力 阅读材料的内容时常都来自于生活,常言道:“阅读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们理应加强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在教学活动中有很多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的。所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的良好习惯就尤为重要。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中的种种自然现象对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仔细观察、思考者却寥寥无几。因而,教师应在课前课后精心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接触大自然、体验大自然。让他们意识到只有在大自然中多观察、多思考,才能了解大自然的语言,让他们在生活中养成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的良好习惯。而在我的整个教学设计中主要是通过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文字资料和课后的班级小气象员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的良好习惯以及语文实践能力。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迪,能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更好地实践生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实践于生活,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应该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在内容生活化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发现,在回忆生活中感悟,培养实践意识,有了实践的意识之后,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亲临实践体验,皮亚杰曾说“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客体的桥梁。”学生智力、能力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把这一观点实施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应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去发现,亲自体验过程。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求学生课外搜集一些可以识别天气的某种现象,某种感觉,某种动物的行动,亦或某种植物的表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并激发他们去探索,去发现,亲自体验。另外在本课的研究性作业设计中,通过班级小气象员每天抽点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此环节内容生活化,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四、创设“挑战杯”,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中,我注重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我注重突出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组织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进而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而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三块碑初级中学洪晓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上发表的 培养学生策划、实施能力,提升综合性学习效果 一文中提到:“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要更好地体现综合性学习的自主性,我们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老师要指导学生策划活动方案、组织实施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果”。而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主要通过第二课时的“挑战杯”这一环节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挑战杯”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小组推荐同伴上台表演,同时还我国经济社会发远颊尖离开颌平面 2.5mm。53.全口义齿直接法重衬时组织面均匀磨除 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