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分数》教案.pdf
-
资源ID:73553662
资源大小:784.31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1.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分数》教案.pdf
分数乘分数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6 页9 页信息窗 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2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能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3.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一个数乘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长条纸、彩笔、尺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天气渐渐转凉了!有个小朋友在课外手工小组学会了编织,而且还是班里的手工编织能手。现在想织一条围巾送给伟大的母亲,(课件出示信息窗2 情境图。)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1.若学生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明确这是以前学过的内容,适当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2.若先提如 2 小时织多少米?3 小时织多少米之类问题,及时引导:如果织的时间不够一小时呢?师抛出问题:王芳 小时能织多少米?小时又能织多少米?213221413241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学生不难列式:引导:该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生:分数乘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分数乘分数的相关知识。(板书:分数乘分数)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分数乘整数及整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分数乘分数又有什么意义?又该怎样计算呢?探究提示:先研究 怎样涂出长方形纸片的?(可先折再涂)涂出的部分又表示什么?怎样涂出 的?(结合题目信息说说表示的含义)小组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探究活动,搜集典型的交流素材。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表示什么?(1)师:哪一组同学愿意把你们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寻找不同的小组进行交流汇报。汇报时,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交流 1:长方形纸片的 是怎样涂的。教师质疑:结合题目信息,涂出的 ,又表示什么呢?学生不难得出:表示每小时能织 米 引导学生交流 1:怎样涂出 的?教师质疑:结合题目信息,涂出的 的 ,又表示什么呢?学生不难得出:小时织的围巾的长度。综上分析,我们又能得到什么结论呢?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教师适时点拨。教师小结:求 小时能织围巾多少米,就是求 的 是多少。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一个重点,即一个分数乘另一个分数表示求这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再次利用一张空白纸,学生独立表示出 的 。适当要求学生上台展示,并表述出完整的操作过程和分析思路,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理解。(课件出示并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方法以课件演示,再次让学生加深印象,熟悉操作过程和分析思21414141212141214141414121414121212141214121路。在学生充分理解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回答 表示的含义,教师适时点评。师再次总结强调:小时织的米数就是 1 小时所织米数的 ,也就是 米的。所以就表示求的是多少。(2)又表示什么呢?鼓励学生借助上述方法进行探究 表示的意义。个别同学上台演示操作过程,并尝试表达,教师适当点评补充。(课件出示并板书)教师小结:小时织的米数就是 1 小时所织米数的 ,也就是 米的。所以表示求的是多少。(3)王芳小时织了多少米?怎样列式?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学生独立列式后,并指名回答式子意义(不再借助纸条,大胆想象),集体点评。(4)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分数的意义:一个分数和另一个分数相乘,可以看作是求这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提问 1:上节课探究的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点名回答,集体点评。师小结: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完全相同,即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提问 2:整数乘分数又表示什么呢?点名回答,集体点评。师小结:整数乘分数则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结合上节课学习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这两种可归为一类,即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一个数和分数相乘,可以看作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师总结:一个数和分数相乘,可以看作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上述方法其实是借助图形来研究代数式子表示的含义,这是“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41212121214121414121413232413232413216532413241这种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2.研究算法。(1)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法 刚才研究了 的意义,又该怎样计算此式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全班交流。预设:方法一:用分数的意义解释。单位 1 平均分成 4,取其中的 1 份,再把这 1 份又平均分成 2 份,也就是把“1”平均分成了 24=8 份,取了 1 份,所以是。重点请学生讲讲 8 是怎么得到的?方法二:化小数验证。如:=0.250.5=0.125=。方法三:画图或折纸。(课件出示并板书)小结: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 4,取其中的 1 份,再把这 1 份又平均分成 2 份,也就是把“1”平均分成了 24=8 份,取了 1 份,所以是。鼓励学生观察等式 =左右两边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你能想到什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言。预设:发现右边积的分母是左边两个因数分母的乘积,积的分子是两个因数中分子的积。总结:从这个例子推想出来的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的例子呢?这时可称之为猜想。想证明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要再做几道验证一下。(2)探究一个数乘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等于多少呢?按照上述研究方法,要求学生独立进行操作,并点名回答研究过程。(课件出示并板书)预设:在计算时,把“1”平均分成 4 等分。表示出,通过画图又把这一份平均21418121418141812141813241324141分成三份,也就是(43)=12 份。取其两份,也就是,也就是。并写出等式 =。观察等式左右两边分子、分母的规律。(3)确定方法 根据上述的猜想尝试和计算,鼓励学生总结一个数乘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并点名回答,教师适当点评。教师总结:把两个因数分子相乘的积做积的分子,把两个因数分母相乘的积做积的分母;(当一个因数是整数时,可以把整数看成是分母是 1 的分数,也适用这一方法;计算时能约分的要约分,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再次运用发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并告之学生计算时可以先约分再乘,这样比较简便,结果要化为最简分数。介绍先约分再计算的写法:(课件出示)3.(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教材第 7 页下方绿点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练习本上规范的完成。个别学生上台板演,讲述计算、约分过程,订正规范格式,最后集体点评。特别注意提醒学生要先观察能否约分再计算,进一步明确约分的书写格式。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在刚才的探究过程中,研究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决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而且无形中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形成了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找学生汇报,集体点评。适当引导学生观察图时,先横着看,再竖着看,分析重叠部分表示的分数,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2.(1)先出示上述四道题目,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独立完成。1226132411226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 6 题)(2)出示教材上的解题过程,学生先独立观察,再讨论交流错误的地方及原因并进行改正,最后集体点评。3.(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 2 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解答,个别板演,共同订正。4.(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 3 题)学生独立完成,作为本节课的过关检测题,比正确率,比速度。教师巡视,并提醒部分学生可以先约分再计算。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新的体会和感受?(知识的、方法的、情感的)板书设计:一个数乘分数 使用说明:1、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开放性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计算教学彰显出独特的魅力。纵观全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重视算理教学,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本着“让过程和方法进课堂”的教学原则注重唤醒学生对一个数乘分数的探究,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而且有机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2)有效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节课练习的设置,应该说是既精练,又有针对性。第 1 题再次让学生回顾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第 2 题则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出示教材中的几种错误,也让学生得到了“见多识广”,提升解题的正确率。这样处理,浓彩重墨,突出了重点,节约了时间;“摩托车耗油”这道应用性练习,则训练了学生用分数乘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3)面向全体,互助合作。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对于新的问题产生独特的体验,以此为基础,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才会有思维的碰撞,也只有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才会有真正的发展。我想有些看起来很缺乏现代教育思想,很传统的东西有时会使学生觉得会更扎实些。学生创新能力也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离不开对知识的迁移、分析、归纳、联想,从中发现新的方法,使新知识感到不新。在让学生通过联想中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产生新的设想,提高创造性能力。2、教学建议:在实际教学时,根据本班学情可将教材第 9 页自主练习第 8 题融进此课时进行教学。3、需要破解的难题。在发现“右边积的分母是左边两个因数分母的乘积,积的分子是两个因数中分子的积”时,是否需要向学生渗透这是计算分数除法的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