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pdf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血细胞分析血细胞分析血红蛋白(血红蛋白(HbHb):):新生儿新生儿 170200g/L170200g/L;成年:男性成年:男性 120160g/L120160g/L 女性女性 110150g/L110150g/L;老年(老年(7070 岁以上)岁以上):男性男性 94.2122.2g/L94.2122.2g/L;女性女性 86.5111.8g/L86.5111.8g/L红细胞(红细胞(RBCRBC):新生儿():新生儿(6.06.07.07.0)101012/L12/L男性男性(4.04.05.55.5)101012/L12/L女性女性(3.53.55.05.0)101012/L12/L白细胞(白细胞(WBC)WBC):成人成人(4.04.010.010.0)10109/L9/L新生儿新生儿(15.015.020.020.0)10109/L9/L6 6 个月至个月至 2 2 岁岁(11.011.012.012.0)10109/L9/L血小板(血小板(PLTPLT):):(100100300300)10109/L9/L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RETRET):0.5%-1.5%0.5%-1.5%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DC)(DC)百分率百分率绝对值绝对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10.050.05(1 15 5)(0.040.040.50.5)10109/L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500.700.70(50507070)(2.02.07.07.0)10109/L9/L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EOS)0.0050.0050.050.05(0.50.55 5)(0.020.020.50.5)10109/L9/L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BASO)0(BASO)00.0010.001(0 01 1)(0 00.10.1)10109/L9/L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YMPH)(LYMPH)0.200.200.400.40(20204040)(0.80.84.04.0)10109/L9/L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MONO)0.030.030.080.08(3 38 8)0.120.120.80.8)10109/L9/L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HctHct):):男性:男性:0.400.400.50L/L0.50L/L(40405050 容积),平均容积),平均 0.45L/L0.45L/L女性:女性:0.370.370.48L/L0.48L/L(37374848 容积),平均容积),平均 0.40L/L0.40L/L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体积(MCVMCV):):8080100fl1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MCH):):272734pg34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MCHC):):320320360g/L360g/L(32323636)红细胞体及分布宽度(红细胞体及分布宽度(RDWRDW):14.5%14.5%红细胞增多见于:红细胞增多见于:(1 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2 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持供氧需要。(3 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减少见于:红细胞减少见于:(1 1)急性或慢性失血。)急性或慢性失血。(2 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物因素破坏。(3 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4 4)各种原)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血红蛋白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血红蛋白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汗过多、大面积烧伤、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HbHb 低于低于 45g/L45g/L 者应予输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除外);低于者应予输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除外);低于 105g/L105g/L 者应者应寻找贫血原因;高于寻找贫血原因;高于 180g/L180g/L 者应作进一步检查。高于者应作进一步检查。高于 230g/L230g/L 者,应紧急采取者,应紧急采取治疗措施。治疗措施。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贫血贫血 MCV/RDWMCV/RDW 分类法分类法贫血分类贫血分类正细胞贫血正细胞贫血大细胞贫血大细胞贫血单纯小细胞贫血单纯小细胞贫血MCVMCVMCHMCHMCHCMCHC贫血贫血正常正常增高增高减低减低正常正常增高增高减低减低减低减低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减低减低再障、急性失血性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再障、急性失血性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各种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不良的贫血各种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不良的贫血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性贫血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及铁利用不良贫血、慢性失血性缺铁性贫血及铁利用不良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贫血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减低减低MCVMCVRDWRDW减少减少正常正常贫血类型贫血类型小细胞均一性小细胞均一性常见原因或疾病常见原因或疾病单纯杂合子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单纯杂合子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轻型)(轻型)、某些继发性贫血某些继发性贫血减少减少增高增高小细胞不均一性小细胞不均一性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非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非轻型)、轻型)、HbHHbH 病病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体积均一性正常体积均一性再障、白血病、某些慢性肝病、肾性贫血、再障、白血病、某些慢性肝病、肾性贫血、急性失血后、长期或大剂量化学治疗后、遗急性失血后、长期或大剂量化学治疗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贫血传性球形红细胞贫血正常正常增高增高正正常常体体积积不不均均一一混合型营养缺乏性贫血、混合型营养缺乏性贫血、部分早期铁缺乏部分早期铁缺乏(尚(尚性性无贫血)无贫血)、血红蛋白病性贫血、血红蛋白病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骨髓纤维化、铁粒幼细胞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增大增大正常正常大细胞均一性大细胞均一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部分再障、部分肝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部分再障、部分肝病性贫血、某些肾病性贫血性贫血、某些肾病性贫血增高增高增高增高大细胞不均一性大细胞不均一性巨幼贫、某些肝病性贫血巨幼贫、某些肝病性贫血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WBCWBC)临床意义:临床意义:生理性增多:生理性增多:初生儿、运动、疼痛、情绪变化、应激、妊娠、分娩病理初生儿、运动、疼痛、情绪变化、应激、妊娠、分娩病理增高见于:增高见于: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局部炎症,局部炎症,以及一些细胞感染。以及一些细胞感染。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恶性肿瘤及白白病,恶性肿瘤及白白病,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等。如肝癌、胃癌等。其它: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其它: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某些药物中毒、烧伤等。某些药物中毒、烧伤等。减少见于:减少见于:某些感染:细菌感染(如伤感、副伤寒)某些感染:细菌感染(如伤感、副伤寒);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麻疹)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麻疹)。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缺乏症、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肝硬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肝硬班替氏综合症。班替氏综合症。理化因素:放射性物质、理化因素:放射性物质、X X 线、某些抗癌药、解热镇痛药等,线、某些抗癌药、解热镇痛药等,可造成白细胞减少。可造成白细胞减少。少于少于 0.50.5 109/L109/L 提示患者受感染的危险极大,提示患者受感染的危险极大,应采取适当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仔细监测。少于的预防措施,并仔细监测。少于 3 3 109/L109/L 可认为白细胞减少,应了解白细胞分可认为白细胞减少,应了解白细胞分类,并作进一步检查;多于类,并作进一步检查;多于 1212 109/L109/L 可视为增多,白细胞分类对确定增多原可视为增多,白细胞分类对确定增多原因有一定价值,应寻找感染的来源。因有一定价值,应寻找感染的来源。3030 109/L109/L 或更多者有白血病可能。或更多者有白血病可能。白细胞分类白细胞分类(DC)(DC)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增高见于: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减少见于:某些传染病:流感、伤瘤等,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减少见于: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寒、付伤寒、麻疹。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化疗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 X 线及镭照射。线及镭照射。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高度恶病质。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某些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减少见于:减少见于:应用糖皮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某些转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移癌及骨髓纤维化。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增多见于: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结核病、百日咳。百日咳。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白血性淋巴肉瘤。减少见于:减少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细胞免疫缺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增多见于:增多见于:某些感染:伤寒、结核、疟疾、黑热病、亚急性细菌某些感染:伤寒、结核、疟疾、黑热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殖综合症、性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殖综合症、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组织细胞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PltPlt)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增多见于:(增多见于:(1 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淋巴瘤。(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淋巴瘤。(2 2)手术后、急性)手术后、急性失血后、创伤、骨折。(失血后、创伤、骨折。(3 3)某些恶性肿瘤、感染、缺氧。减少见于:)某些恶性肿瘤、感染、缺氧。减少见于:(1 1)原)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巨幼细胞性贫血等。巨幼细胞性贫血等。(2 2)脾功能亢进、放射病、癌的骨髓转移。)脾功能亢进、放射病、癌的骨髓转移。(3 3)某些)某些传染病或感染:如败血症、结核、伤寒。传染病或感染:如败血症、结核、伤寒。(4 4)某些药物过敏:氯霉素、抗癌药)某些药物过敏:氯霉素、抗癌药等等尿常规临床意义尿常规临床意义1 1、尿颜色、尿颜色:淡黄色淡黄色?深茶色尿见于胆红素尿,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深茶色尿见于胆红素尿,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红色尿见于血尿,见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感染(包括结核)等;红色尿见于血尿,见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感染(包括结核)等;?啤酒样至酱油色尿见于血红蛋白尿,见于蚕豆病等;啤酒样至酱油色尿见于血红蛋白尿,见于蚕豆病等;?乳白色尿见于乳糜尿、乳白色尿见于乳糜尿、脓尿,脓尿,常见于丝虫病,常见于丝虫病,或尿内含有大量无机盐类结晶。或尿内含有大量无机盐类结晶。2 2、尿透明度:、尿透明度:透明透明混浊多见于尿酸盐结晶、乳糜尿、脓尿、血尿。混浊多见于尿酸盐结晶、乳糜尿、脓尿、血尿。3 3、尿比重:、尿比重:1.003-1.0301.003-1.030增高:尿少时见于急性肾炎、高热、心功能不全。尿增多时见于糖尿病。增高:尿少时见于急性肾炎、高热、心功能不全。尿增多时见于糖尿病。降低: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大量饮水。降低: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大量饮水。4 4、尿、尿 PHPH 值:值:5.5 6.55.5 6.5肉食者多为酸性,蔬菜、水果可致碱性,服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可呈酸性。酸性肉食者多为酸性,蔬菜、水果可致碱性,服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可呈酸性。酸性尿见于糖尿病性酸中毒、饥饿、严重腹泻、呼吸性酸中毒、发热等。碱性尿见于尿见于糖尿病性酸中毒、饥饿、严重腹泻、呼吸性酸中毒、发热等。碱性尿见于剧烈呕吐、持续性呼气过度、尿路感染等。剧烈呕吐、持续性呼气过度、尿路感染等。5 5、尿蛋白定性(、尿蛋白定性(PROPRO):):阴性阴性生理性蛋白尿属功能性、生理性蛋白尿属功能性、体位性及摄食性。体位性及摄食性。病理性蛋白尿又可分为肾前性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又可分为肾前性蛋白尿,见于发热、心功能不全、缺氧、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见于发热、心功能不全、缺氧、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轻度蛋白尿:可见肾小管及肾小球病变的非活动期,肾孟肾炎、体位性蛋白轻度蛋白尿:可见肾小管及肾小球病变的非活动期,肾孟肾炎、体位性蛋白尿。尿。?中度蛋白尿:可见于肾炎、高血压、肾动脉硬化、多发性骨髓瘤。中度蛋白尿:可见于肾炎、高血压、肾动脉硬化、多发性骨髓瘤。?重度蛋白尿:可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重度蛋白尿:可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等。6 6、尿葡萄定性(、尿葡萄定性(GLUGLU):):阴性阴性阳性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亢、内服或注射大量葡萄液、精神激动。阳性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亢、内服或注射大量葡萄液、精神激动。7 7、尿隐血试验(、尿隐血试验(BLDBLD):):阴性阴性?尿血呈阳性,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时称血尿,不能称隐血。尿血呈阳性,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时称血尿,不能称隐血。?血型不合时的输血、严重烧伤或感染、恶性疟疾、以及某些药物或毒物所致血型不合时的输血、严重烧伤或感染、恶性疟疾、以及某些药物或毒物所致炎症可呈阳性。炎症可呈阳性。?各种溶血性贫血发作时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尿。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各种溶血性贫血发作时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尿。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病人及过敏性血红蛋白尿病人发作期可呈阳性。病人及过敏性血红蛋白尿病人发作期可呈阳性。8 8、尿胆红素定性(、尿胆红素定性(BILBIL):阴性阴性?阳性阳性:见于肝外阻塞性黄疸,即总胆管结石、胆囊癌、胆管癌及胰头癌;肝内阻见于肝外阻塞性黄疸,即总胆管结石、胆囊癌、胆管癌及胰头癌;肝内阻塞性黄疸,即肝癌、肝脓疡及毛细胆管炎;以用肝实质损害,即急性肝炎、慢性塞性黄疸,即肝癌、肝脓疡及毛细胆管炎;以用肝实质损害,即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9 9、尿胆原定性(、尿胆原定性(UROURO):):弱阳弱阳?阴性:完全阻塞性黄疸阴性:完全阻塞性黄疸增高: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心力衰竭、败血症、恶性疾患及肝实质性病增高: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心力衰竭、败血症、恶性疾患及肝实质性病变如肝炎等。正常结果为弱阳性(变如肝炎等。正常结果为弱阳性(1:201:20)。)。1010、尿酮体定性(、尿酮体定性(KETKET):):阴性阴性严重未治性糖尿酸中毒患者酮体可呈强阳性,妊娠剧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严重未治性糖尿酸中毒患者酮体可呈强阳性,妊娠剧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后也可呈阳性反应。剧烈运动后也可呈阳性反应。?1111、尿妊娠定性试验:、尿妊娠定性试验:阴性阴性?妇女正常妊娠后超过月经期妇女正常妊娠后超过月经期 514514 天后呈阳性反应,其后阳性率逐渐增高,天后呈阳性反应,其后阳性率逐渐增高,50705070 天后达高峰,妊娠天后达高峰,妊娠 120120 天后阳率降低。天后阳率降低。?流产后或死胎后很快转为阳性,但如果子宫尚有胎盘组织存活,仍可呈阳性流产后或死胎后很快转为阳性,但如果子宫尚有胎盘组织存活,仍可呈阳性反应。反应。?子宫外孕可呈阳性,但阳性率较低。子宫外孕可呈阳性,但阳性率较低。?绒毛膜上皮瘤、葡萄状胎块或睾丸畸胎瘤时亦可呈阳性。绒毛膜上皮瘤、葡萄状胎块或睾丸畸胎瘤时亦可呈阳性。?1212、乳糜尿检查:、乳糜尿检查:阴性阴性乳糜尿多因丝虫或其它原因阻塞淋巴管使尿路淋巴破裂而形成。乳糜尿多因丝虫或其它原因阻塞淋巴管使尿路淋巴破裂而形成。1313、尿沉渣显微镜细胞学检查。尿沉渣显微镜细胞学检查。红细胞增多,见于肾结核、肾结石、肾盂肾炎、肾肿瘤或外伤、急性和慢性红细胞增多,见于肾结核、肾结石、肾盂肾炎、肾肿瘤或外伤、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移植术后。肾小球肾炎、肾移植术后。白细胞增多,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肾肿瘤、肾结白细胞增多,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肾肿瘤、肾结核及能小球肾炎等。核及能小球肾炎等。上皮细胞增多,见于大量的鳞状上皮细胞同时伴有较多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增多,见于大量的鳞状上皮细胞同时伴有较多的红细胞、白细胞,示尿路炎症,小圆上皮肤细胞示肾小管或尿路深层病变。示尿路炎症,小圆上皮肤细胞示肾小管或尿路深层病变。正常参考值为:红细胞:正常参考值为:红细胞:03/HP03/HP,白细胞:,白细胞:05/HP05/HP,上皮细胞:少数。,上皮细胞:少数。1414、尿沉渣显微镜管型检查。、尿沉渣显微镜管型检查。透明管型,透明管型,肾脏有轻度或暂时性功能改变时,肾脏有轻度或暂时性功能改变时,如剧烈运动、如剧烈运动、高热和心功能不高热和心功能不全时,尿中可见少量透明管型;肾脏有实质性病变时,可见多量透明管型。全时,尿中可见少量透明管型;肾脏有实质性病变时,可见多量透明管型。红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红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及肾移植急性排肾出血及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异反应。白细胞管型见于肾脏有化脓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白细胞管型见于肾脏有化脓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颗粒管型见于肾器质性病变,如慢性肾炎、药物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颗粒管型见于肾器质性病变,如慢性肾炎、药物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蜡样管型见于重症肾小球肾炎、蜡样管型见于重症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晚期,慢性肾炎晚期,它的出现提示肾脏有长期而它的出现提示肾脏有长期而严重的症变。严重的症变。脂肪管型是肾上皮细胞脂肪变性的产物,脂肪管型是肾上皮细胞脂肪变性的产物,见于慢性肾炎及类脂性肾病等。见于慢性肾炎及类脂性肾病等。正正常结果为:无或偶见透明管型。常结果为:无或偶见透明管型。肝功检查肝功检查的临床意义:的临床意义:(一一)、血清总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T-Bil)(T-Bil):3.42-17.1mmol/L3.42-17.1mmol/L增高见于:增高见于:(1)(1)肝脏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黄色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脏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黄色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肝炎、肝硬化等。(2)(2)肝外的疾病:溶血型黄疸、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新生儿肝外的疾病:溶血型黄疸、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新生儿黄疸、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黄疸、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二二)、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IBIL)(IBIL):3.42-10.3 mmol/L3.42-10.3 mmol/L升高见于溶血性黄疸:升高见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新生儿黄疸及新生儿黄疸及疟疾等。疟疾等。(三三)、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DIBil)(DIBil):1.71-3.34mmol/L1.71-3.34mmol/L升高见于阻塞性黄疸、如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升高见于阻塞性黄疸、如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四四)、血清总蛋白、血清总蛋白(TP)(TP):60-80g/L60-80g/L血清总蛋白浓度升高:血清总蛋白浓度升高:(1)(1)血清中水分减少,而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升高。如血清中水分减少,而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升高。如高热、腹泻、呕吐,可使总蛋白浓度达高热、腹泻、呕吐,可使总蛋白浓度达10-15g/dL10-15g/dL。另外,休克、慢性肾皮质机。另外,休克、慢性肾皮质机能减退也可使血浓缩,使总蛋白升高。能减退也可使血浓缩,使总蛋白升高。(2)(2)血清蛋白质合成增加,如多发性骨髓血清蛋白质合成增加,如多发性骨髓瘤,总蛋白可超过瘤,总蛋白可超过 10g/dL10g/dL。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1)(1)血浆中水分增加,如静脉注射过多的低渗溶液,血浆中水分增加,如静脉注射过多的低渗溶液,各种因素引起的水钠潴留。各种因素引起的水钠潴留。(2)(2)营养不良。如长期食物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慢性营养不良。如长期食物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慢性肠道疾病,或长期患有消耗性疾病、严重结核病、甲亢、肿瘤等。肠道疾病,或长期患有消耗性疾病、严重结核病、甲亢、肿瘤等。(3)(3)肝脏疾病。肝脏疾病。肝功能严重损害时,蛋白质合成减少,其中白蛋白下降最为显着。肝功能严重损害时,蛋白质合成减少,其中白蛋白下降最为显着。(4)(4)烧伤时,烧伤时,血浆渗出血浆渗出;大出血时,大出血时,血液丢失血液丢失;肾病综合症时,肾病综合症时,尿中长期丢失蛋白尿中长期丢失蛋白;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时,可从粪便中长期丢失一定量的蛋白。这都可使血浆总蛋白浓度降低。时,可从粪便中长期丢失一定量的蛋白。这都可使血浆总蛋白浓度降低。(五五)、血清白蛋白血清白蛋白(ALB)(ALB):40-55 g/L40-55 g/L(1)(1)白蛋白浓度升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血浆浓缩所致。尚未发现单纯白蛋白白蛋白浓度升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血浆浓缩所致。尚未发现单纯白蛋白浓度升高的疾病。浓度升高的疾病。(2)(2)白蛋白浓度降低的原因与总蛋白浓度降低的原因相同。急白蛋白浓度降低的原因与总蛋白浓度降低的原因相同。急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见于大量出血和严重灼伤。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见于大量出血和严重灼伤。慢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见于慢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见于肝、肾疾病。肝、肾疾病。(六(六)、血清球蛋白、血清球蛋白(G)(G):20-40g/L20-40g/L(1)(1)球蛋白浓度升高:血液浓缩可使球蛋白浓度相对升高,但临床上主要见球蛋白浓度升高:血液浓缩可使球蛋白浓度相对升高,但临床上主要见于炎症和免疫系统疾病而引起的球蛋白增高,如结核、疟疾、黑热病、血吸虫、于炎症和免疫系统疾病而引起的球蛋白增高,如结核、疟疾、黑热病、血吸虫、播散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骨髓瘤。播散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骨髓瘤。(2)(2)球蛋球蛋白降低:白降低:主要是体内的合成减少,主要是体内的合成减少,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先天性免疫机能缺陷先天性免疫机能缺陷的病人均可引起球蛋白降低。的病人均可引起球蛋白降低。(七七)、血清白蛋白、血清白蛋白/球蛋白球蛋白(A/G)(A/G):1.5-2.51.5-2.5:1 1当当 A/GA/G 比值小于比值小于 1.01.0 时,称比例倒置,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特征之一。时,称比例倒置,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特征之一。(八八)、血清谷、血清谷-丙转氨酶丙转氨酶(ALT)(ALT):0-40IU/L0-40IU/L谷谷-丙转氨酶的增高意义较大,丙转氨酶的增高意义较大,其增高程度可反映肝细胞损害和坏死的程度。其增高程度可反映肝细胞损害和坏死的程度。(1)(1)肝胆疾病:急性病毒性肝炎,肝胆疾病:急性病毒性肝炎,ALTALT 是最为敏感的指标之一,会出现明显是最为敏感的指标之一,会出现明显升高。升高。慢性肝炎血清慢性肝炎血清 ALTALT 升高一般不超过参考值的升高一般不超过参考值的 3 3 倍,倍,而且有时可降至正常。而且有时可降至正常。慢性活动性肝炎血清慢性活动性肝炎血清 ALTALT 可升高至参考值的可升高至参考值的 3-53-5 倍以上。活动型进行性肝硬化倍以上。活动型进行性肝硬化时时 ALTALT 可中轻度升高,但在代偿期可正常或稍增高。患原发性肝癌时,可中轻度升高,但在代偿期可正常或稍增高。患原发性肝癌时,ALTALT 可可正常或中轻度升高。胆道疾病如胆石症引起梗阻时,虽无肝细胞病变,但正常或中轻度升高。胆道疾病如胆石症引起梗阻时,虽无肝细胞病变,但 ALTALT可稍升高。可稍升高。(2)(2)其他疾病:心肌梗塞及心功能不全导致肝淤血可使其他疾病:心肌梗塞及心功能不全导致肝淤血可使 ALTALT 明显升高。骨骼明显升高。骨骼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均可使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均可使 ALTALT 活性升高。某些药物或毒物如异菸活性升高。某些药物或毒物如异菸肼、鲁米娜、四氯化碳等可引起肼、鲁米娜、四氯化碳等可引起 ALTALT 活性升高。活性升高。(九九)、血清谷、血清谷-草转氨酶草转氨酶(AST)(AST):0-40IU/L0-40IU/L(1)(1)当心肌梗塞时,血清当心肌梗塞时,血清ASTAST 升高,在发病后升高,在发病后6-126-12 小时之内显着升高,小时之内显着升高,4848小时达高峰,小时达高峰,3-53-5 天恢复正常。天恢复正常。(2)(2)各种肝病也可引起各种肝病也可引起 ASTAST 升高。如急慢性肝炎,升高。如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3)(3)心功能不全、胸膜炎、肾炎,服用某些药物如异菸肼、氯丙嗪、心功能不全、胸膜炎、肾炎,服用某些药物如异菸肼、氯丙嗪、鲁米娜等均可使鲁米娜等均可使 ASTAST 升高。升高。(十十)、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碱性磷酸酶(AKP)(AKP):20-80IU/L20-80IU/L(1)(1)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时,由于胆汁排泄不畅,使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时,由于胆汁排泄不畅,使 AKPAKP 滞留血中而增滞留血中而增高。急慢性黄疸型肝炎或肝癌时也可使高。急慢性黄疸型肝炎或肝癌时也可使 AKPAKP 升高。升高。(2)(2)骨骼系统疾病如:骨细胞骨骼系统疾病如:骨细胞瘤、骨折恢复期、骨转移癌等,血清瘤、骨折恢复期、骨转移癌等,血清 AKPAKP 增高。增高。血脂检测的临床意义血脂是血浆中所含脂类物质的总称,脂类分脂肪和类脂,脂肪又称甘油三脂,功能是储存能量和供给能量。类脂包括胆固醇(Ch),磷脂(PC)和糖脂等,功能是维持生物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1.甘油三酯(TG)临床意义: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受年龄、性别和饮食的影响。血甘油三酯增高可见于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饮食大量甘油三酯和继发於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和胰腺炎等。甘油三酯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肝功能严重低下等。参考值:0.561.69mmol/L2.胆固醇(CH)临床意义:血清胆固醇水平受年龄、性别等影响。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明确关系;降低血清胆固醇使冠心病的发病率降低及停止粥样斑块的进展。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外、血清胆固醇增高多见于继发于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低、糖尿病和胆道梗阻等。胆固醇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和肝功能严重低下等。参考值:2.235.17mmol/L3.高密度脂蛋白(HDL-C)临床意义:约 25%的胆固醇在 HDL 中,一般认为 HDL-C 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变程度呈负相关,HDL-C 或 HDL-C/TC 比值较 TC 能更好地预测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HDL-C 降低见于急、慢性肝病、急性应激反应(心肌梗塞、外科手术、损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慢性贫血等。参考值:男 0.901.45 mmol/L,女 1.151.68 mmol/L4.低密度脂蛋白(LDL-C)临床意义:LDL 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主要脂类危险因素。参考值:1.34.0 mmol/L 5.载脂蛋白 A1(ApoA1)、载脂蛋白 B(ApoB)临床意义:ApoA1 和 B 可直接反应映 HDL 和 LDL 的含量。血清 apoA1 与 HDL-C 呈明显正相关。但在一些病理状态下 apoA1 的含量不一定与 HDL-C 成比例。冠心病患者、脑血管患者apoA1 偏低。家族性高TG 血症患者 HDL-C 往往偏低,但apoA1 不一定低,不增加冠心病危险;但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 apoA1 与 HDL-C 都会下降,冠心病危险性高。apoA1 缺乏症(如Tangier 病)、家族性低脂蛋白血症、鱼眼病等血清中 apoA1 与 HDL-C 极低。血清 apoB 与 LDL-C 成显着正相关。但当高 TG 血症时(VLDL 极高),小而密LDL(B 型 LDL)增高,与大而轻 LDL(A 型 LDL)相比,则 apoB 含量较多而胆固醇较少,故可出现 LDL-C 虽然不高,但血清 apoB 增高的所谓“高 apoB 脂蛋白血症”,它反映 B 型 LDL 增多。所以 apoB 与 LDL-C 同时测定有利于临床判断。参考值:ApoA1 1.001.60 g/L ApoB 0.601.10 g/L临床血脂测定注意事项:1.病人应空腹。要求病人在空腹状态下进行血脂检测,以避免进食对血脂浓度造成的影响。一般认为,总胆固醇、LDL-C 和 HDL-C 受饮食影响较小,随访时可以在非空腹状态下进行检测。而进食对甘油三酯的影响较大,所以要求在禁食 812 小时后进行检测(可饮用水和不含热量饮料包括茶和咖啡)。2.最好采用血清进行血脂测定。一般认为,血浆脂质水平大约较血清脂质低 4。而且,采用血清时无须进行抗凝。3.采血时病人宜保持标准体位。进行血脂测定时,病人应保持舒适坐姿 510min,这是一种标准化的姿势。因为姿势改变可以影响血浆容量,从而使胆固醇水平发生变化。如果患者在采血前平躺过 10 15min 则其血脂水平会偏低。在直立位时采血的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浓度较平躺位采血所获结果高 9%-10%。4.采血技术也要规范。采血时不要让血液阻滞的时间过长,插入针头前使用止血带尽可能轻,采血前应放开止血带。5.为了确定每位受检者的基础血脂水平,先应按前述要求进行血脂测定,然后在 13 个月内在同一检验科(或实验室)重复进行血脂测定。如果两次测定的血脂值非常接近,取其平均值即为病人的基础血脂水平。若两次所测定的血脂值相差较大,尚需进行第三次血脂测定,三次测定的血脂平均值为病人的基础血脂水平。6.血脂值不仅受测试方法不稳定的影响,而且还受生物学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人体血胆固醇水平每日正常波动范围约为 3或略高些,并受季节的影响,如春季血胆固醇轻度上升,而秋季时则轻度下降。空腹状态下,个体血甘油三酯水平每日波动较大,平均为 17%,少数可大于 30%,且这种波动与饮食无关。7.已知某些疾病会对血脂浓度产生暂时性的影响,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中风急性期和感染或炎症性疾病,此外,大型的外科手术和妊娠也对血脂水平有些影响。正常人血糖的参考值是:空腹血糖:3.9-6.2mmoL/L餐后一小时:7.8-9.0mmoL/L 餐后两小时:3.9-7.8mmol/L血糖升高常见于:?1、糖尿病;?2、其他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皮质醇增多症、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胰高血糖素瘤;?3、脑部病变,如脑外伤、脑溢血、脑瘤、脑膜炎等;?4、妊娠呕吐脱水时;?5、肝硬化病人常有血糖升高,这可能与生长激素及胰高血糖素升高有关。?血糖降低常见于:?1、各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过多,如胰岛细胞瘤或腺瘤、胰岛素注射过量;?2、对抗胰岛素的激素缺乏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不全、肾上腺功能不全、脑垂体恶病质;?3、肝糖元贮存缺乏的疾病,如急性进行性肝脏疾病(急性肝坏死、急性肝炎、肝癌、磷及砷中毒、心源性肝淤血等);?4、急性酒精中毒时抑制糖元异生及胃大部切除术后的营养性低血糖均可发生。乙肝两对半结果分析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1+-+-+2+-+3+-+4-+-+5-+6-+7-+-8-+-+9+-10+-+-11+-+-12+-+1、俗称乙肝大三阳说明患者是慢性肝炎,有传染性。2、急性乙肝感染阶段或者是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传染性弱些。3、乙肝已趋向恢复,属于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弱,长时间持续此种态可转变为肝癌。4、既往感染过乙肝,现在仍有免疫力,属于不典型恢复期,也可能为急性乙肝感染期。5、既往有乙肝感染,属于急性感染恢复期,也少数人仍有传染性。6、过去有乙肝感染或现在正处于急性感染。7、以前打过乙肝疫苗或以前感染过乙肝。8、急性乙肝恢复期,以前感染过乙肝。9、急性感染早期或者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传染性弱。10、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易转阴或者是急性感染趋向恢复。11、早期乙肝感染或者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12、急性乙肝感染趋向恢复或者为慢性携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