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pdf

    • 资源ID:73568009       资源大小:801.60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1.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1.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pdf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 1 1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即使”,“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即使这样”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7比及:等到,等到了。8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16不过:不超过。17地方:土地方圆18山东:淆山以东。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22指示:指给人看。23可以:可以凭借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28即使:就让(使)29智力:智谋和力量30前进:走上前献上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 2 2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8、是帮,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例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例 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例: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12、庸乎译为“哪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14、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15、无乃乎(与),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例:无乃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17、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样样呢?18、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19、有者译为“有个人”例:邑有成句者,操童子业,久不售。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20、与其孰若(无宁)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21、能无乎译为“怎么呢”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22、(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消遣,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23、安能、何能、何得译为“怎么能”例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民笑颜!例: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常用文言虚词详析常用文言虚词详析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 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 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或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或师焉,或不焉。(师说)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2.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3.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例如: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蛟或浮或没。(周处)乃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既1.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例如: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论战前既,已经;后既,完全。)弗听,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左传文公元年)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2.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例如: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即1.用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2.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例如:(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采草药)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如: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以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 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虽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3.复音虚词虽然。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然1.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輮使之然也。(劝学)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3.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成然之。(促织)若1.用作代词。(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2.用作连词。(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 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惟(唯、维)1.用作副词。(一)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例如: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谭嗣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二)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如: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梦溪笔谈)(三)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殽之战)2.用作助词,常与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如: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因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盖1.用作副词。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如: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与妻书)2.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雁荡山)所1.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者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安1.用作疑问副词。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2.用作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沛公安在?(鸿门宴)何1.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2.用作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 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故1.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有时用是故以故: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2.用作副词。有从前故意的意思。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史记刺客列传)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信陵君窃符救赵)且1.用作连词。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河水清且涟漪。(伐檀)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莫1.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庖丁解牛)2.用作否定副词。(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今为君计,莫若遗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训俭示康)(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货殖列传序)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哉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1.表示感叹语气的,如:痛定思痛,通何如哉!(指南录后序)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疑问语气的,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时钟山记)表示反问语气的,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矣语气助词1.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 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呜呼,烈矣!(谭嗣同)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尔1.用作代词。(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尔何知!(殽之战)中寿,尔墓之要拱矣!如有营,(殽之战)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伐檀)(二)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如此(这样)那。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2.用作副词,用来修辞动词,相当这样(地)。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3.用作助词。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当于的地着。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子路率尔而对曰:(同上)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祭妹文)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同虚词耳的用法相同。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如: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表叙述语气,相当于了或不译。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焉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论语微波入焉。石钟山记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5相当于“之”。例: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捕蛇者说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师说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乎1.用作语气助词。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生乎吾前(师说)此外,可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已已当做虚词,可作副词、连词与助词。1.用作副词。(一)表动作行为、事情的完成或时间的过去,相当于已经。天下已定,皇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二)表两件事之间相隔时间短暂,常用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指南录后序)(三)表程度很高或过分,常放在形容词之前,相当于太。夫十月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2.用作连词,已同以,和来后东西上下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等的限定。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隆中对)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版)3.用作助词。已放在句末表示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相当于了;有时也已连用,加强语气。有时也表感叹,相当于啊。是善恶之分也已。(荀子.恶性)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夫夫当作虚词,可用作代词和助词。1.用作代词。夫作代词常放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表近指与远指。(一)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二)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2.用作助词。(一)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 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问说)(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问说)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注意事项

    本文(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pdf)为本站会员(w***)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