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生物人教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

    • 资源ID:73599232       资源大小:235K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1.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1.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生物人教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

    第第2323课时课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天地导学天地一、碳循环一、碳循环基础梳理基础梳理1.(1)1.(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 ,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必须通过生产者的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必须通过生产者的 或化能合成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2)(2)碳在生物群落内以碳在生物群落内以 形式流动。碳在生物形式流动。碳在生物 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的形式是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的形式是 。COCO2 2或碳酸盐或碳酸盐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有机物有机物COCO2 2 2.2.组成生物体的组成生物体的 等元素,都不等元素,都不 断进行着从断进行着从 到到 ,又从,又从 到到 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 ,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 ,因此又叫,因此又叫 。3.3.物质循环的特点:物质循环的特点:;。C C、H H、O O、N N、P P、S S无机环境无机环境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生物群生物群落落无机环境无机环境生物生物圈圈全球性全球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全球性全球性往复循环往复循环4.4.温室效应温室效应 (1 1)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 大气中大气中COCO2 2含量含量 ,打破了生物圈中,打破了生物圈中 的平衡。的平衡。(2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 海平面海平面 ,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 存构成威胁。存构成威胁。迅速增加迅速增加碳循碳循环环上升上升疑难探究疑难探究1.1.分析碳进入生物群落和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分分析碳进入生物群落和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分 别是什么?别是什么?答案答案 (1 1)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COCO2 2进入生进入生 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主要是绿色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主要是绿色 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化能合成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化能合成作用。(2 2)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生物群落中的有机)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生物群落中的有机 碳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被碳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被 彻底分解成彻底分解成COCO2 2和和H H2 2O O,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此,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此 外古代植物遗体中的碳可通过化学燃料的燃烧外古代植物遗体中的碳可通过化学燃料的燃烧 以以COCO2 2的形式返回到无机环境中。的形式返回到无机环境中。2.“2.“物质循环物质循环”中的中的“物质物质”指的是化合物吗?指的是化合物吗?答案答案 不是,不是,“物质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 C、H H、O O、N N、P P、S S等化学元素,并不是指由这些元等化学元素,并不是指由这些元 素组成的化合物或单质。素组成的化合物或单质。3.3.既然物质是循环的,为什么人们还不断地向农既然物质是循环的,为什么人们还不断地向农 田中施肥呢?田中施肥呢?答案答案 因为所谓的物质循环,是指在生物圈内因为所谓的物质循环,是指在生物圈内 物质是循环的。而农田中不断有粮食产出,所物质是循环的。而农田中不断有粮食产出,所 以要不断施肥。以要不断施肥。对点讲练对点讲练例例1 1 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 D为为 大气,请据图回答:大气,请据图回答:(1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C C 固固 定太阳能开始的。定太阳能开始的。(2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 A、B B、C C之间的流动是以之间的流动是以 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 A为为 ,B B为为 。(3 3)图中)图中DCDC过程是通过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作用实现的,CDCD过程是通过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作用实现的,CBCB过程是通过程是通过过 作用实现的。作用实现的。(4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部分则以 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境中以 和和 形式存在。形式存在。(5 5)碳循环始终与)碳循环始终与 结合在一起。结合在一起。解析解析 在无机环境中,碳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在无机环境中,碳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碳主要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碳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碳主的形式存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碳从无机环境进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化能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为生合成作用,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为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燃烧。答案答案 (1)(1)生产者生产者 (2)CO (2)CO2 2 消费者消费者 分解者分解者(3)(3)光合光合 呼吸呼吸 分解分解 (4)(4)化学燃料化学燃料 CO CO2 2 碳酸碳酸盐盐 (5)(5)能量流动能量流动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基础梳理基础梳理1.1.二者二者 ,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2.2.物质作为能量的物质作为能量的 ,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流动;能量作为 ,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 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同时进行同时进行载体载体动力动力循环往返循环往返疑难探究疑难探究 完成下表完成下表:项目项目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形式形式以以 形形式流动式流动因不同元素而异,如碳因不同元素而异,如碳以以COCO2 2形式循环形式循环特点特点 、范围范围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的 ,具,具有机物有机物单向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逐级递减物质被反复作用,具物质被反复作用,具有循环性有循环性各营养级各营养级生物圈内生物圈内全球性全球性对点讲练对点讲练例例2 2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解析解析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完成这两大功能离不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完成这两大功能离不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物质循环中,能量起到驱动作用,但是能量在物质循环中,能量起到驱动作用,但是能量 却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生物数量金字塔有却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生物数量金字塔有 时可以倒置,但能量金字塔都是正立的,一定时可以倒置,但能量金字塔都是正立的,一定 是低营养级所含能量较多,而高营养级所含能是低营养级所含能量较多,而高营养级所含能 量较少。量较少。A变式变式 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 E1 1、E E2 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和和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B.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 1条食物链:条食物链:C.E1C.E1表示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摄入的能量表示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摄入的能量D.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作用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作用解析解析 能量金字塔中能量金字塔中表示生产者,表示生产者,、和和表示消费者,分别代表第二、第三、第四营养级。表示消费者,分别代表第二、第三、第四营养级。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因素。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实现物质循环键因素。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因素。图示的食物网可能有多条食物链。的关键因素。图示的食物网可能有多条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故E1E1表示主表示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摄入的能量。能量在食物链中只要通过光合作用摄入的能量。能量在食物链中只能单向传递。能单向传递。答案答案 C C三、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三、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基础梳理基础梳理1.1.完成下表:完成下表:案例案例1 1案例案例2 2实验假设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叶使之腐烂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实实验验设设计计实验组实验组 对土壤对土壤 处理处理A A烧杯中加入烧杯中加入对照组对照组B B烧杯中加入烧杯中加入自变量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微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高温高温30 mL30 mL土壤浸出液土壤浸出液对土壤不做任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何处理30 mL30 mL蒸馏水蒸馏水实验实验现象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烂程度小于对照组照组A AA A1 1不变蓝不变蓝A A2 2产生砖红色沉淀产生砖红色沉淀B BB B1 1变蓝变蓝B B2 2不变色不变色结论结论分析分析2.2.在探究活动中,一般的步骤为:在探究活动中,一般的步骤为:分析结果得出分析结果得出 结论结论相互交流。相互交流。微生物对落叶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能分解淀粉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作作出假设出假设设计实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进行实验对点讲练对点讲练例例3 3 为了了解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为了了解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 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敌草隆”(一种除草(一种除草 剂)进行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个剂)进行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个 容器中,容器中,a a组高压灭菌,组高压灭菌,b 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组不灭菌。下列有关 事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事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A.向向a a、b b中喷入等量的中喷入等量的“敌草隆敌草隆”,再置于同,再置于同 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B.B.检测检测“敌草隆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的消失情况,预计a a的的“敌草敌草 隆隆”全部消失,全部消失,b b的基本不变的基本不变 C.C.只用砂土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只用砂土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 的好的好D.D.再增加再增加c c组作为对照,不喷入组作为对照,不喷入“敌草隆敌草隆”,其他,其他 处理与处理与a a、b b组相同组相同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实验基本原理和设计思路。实验本题考查实验基本原理和设计思路。实验组为组为a a组,对照组为组,对照组为b b组,控制单一变量,故组,控制单一变量,故A A正确。正确。B B项中的项中的a a应该是不变的,应该是不变的,b b可能会部分减少。可能会部分减少。C C不不正确,因为典型土壤中含微生物多,所以用几种正确,因为典型土壤中含微生物多,所以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最好。典型土壤混合后的最好。D D项没有必要再加一个对项没有必要再加一个对照组,和本实验无关。照组,和本实验无关。答案答案 A A课时作业课时作业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1.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 C、H H、O O、N N、P P、S 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B.B.所说的生态系统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所说的生态系统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生物圈 C.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解析 由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可知,本题的由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可知,本题的A A、B B、C C选项都是正确的。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会选项都是正确的。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会递减的,因为物质只能进行转移和变化,但不会递减的,因为物质只能进行转移和变化,但不会消失。消失。答案答案 D D2.2.在碳循环中,使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在碳循环中,使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 生理作用是生理作用是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 摄食作用摄食作用 化化 能合成作用能合成作用 硝化作用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A.B.C.D.A.B.C.D.解析解析 能够将能够将COCO2 2转化为有机物的生理作用是生转化为有机物的生理作用是生 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故选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故选C C。C3.3.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说法,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错误的是 ()A.A.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主要是依靠光合作用固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主要是依靠光合作用固 定的定的 B.B.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造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造 成的成的 C.C.光合作用固定的光合作用固定的COCO2 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CO2 2相相 等时,大气中的等时,大气中的COCO2 2即可维持稳定即可维持稳定 D.D.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 解析解析 大气中大气中COCO2 2的来源途径有的来源途径有3 3个:个:动植物动植物 的呼吸作用;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学燃化学燃 料的燃烧,所以料的燃烧,所以C C错。错。C4.4.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 径径 ()A.A.生物的呼吸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 B.B.某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某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C.C.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D.D.森林火灾森林火灾 解析解析 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动植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动植 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化学燃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化学燃 料的燃烧。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是无机料的燃烧。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是无机 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之一。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之一。B5.5.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 验,对照组要求验,对照组要求 ()A.A.土壤不作处理,自然状态土壤不作处理,自然状态 B.B.土壤进行处理土壤进行处理 C.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D.D.尽可能避免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尽可能避免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 解析解析 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中是否含有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中是否含有 微生物,对实验组要处理为无微生物状态,而微生物,对实验组要处理为无微生物状态,而 对照组则不作任何处理。对照组则不作任何处理。A6.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 C、H H、O O、N N、P P、S S等基本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等基本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 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 环过程。这个过程环过程。这个过程 ()A.A.不具有全球性不具有全球性 B.B.不受能量的驱动不受能量的驱动 C.C.都依赖于水的循环都依赖于水的循环 D.D.只依赖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只依赖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解析解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 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物质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物质 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N N、P P 等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离不开水。等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离不开水。C7.7.当今地球上大气的当今地球上大气的COCO2 2浓度增高,由于温室效浓度增高,由于温室效 应,地球温度也有所升高,这将导致沙漠化等应,地球温度也有所升高,这将导致沙漠化等 恶果。造成恶果。造成COCO2 2浓度增高的原因是浓度增高的原因是 ()A.A.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B.人口剧烈增加,呼出的人口剧烈增加,呼出的COCO2 2增多增多 C.C.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D.D.生产者同化生产者同化COCO2 2的效率低的效率低 解析解析 大气中大气中COCO2 2浓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污浓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污 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C8.8.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的转化起着主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的转化起着主 要作用的是要作用的是 ()A.A.化能自养生物化能自养生物 B.B.动物和微生物动物和微生物 C.C.微生物和绿色植物微生物和绿色植物 D.D.绿色植物和动物绿色植物和动物C9.9.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A.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B.叶绿体和线粒体叶绿体和线粒体 C.C.核糖体和叶绿体核糖体和叶绿体 D.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核糖体和高尔基体B10.10.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证明某细菌对植物树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证明某细菌对植物树 叶的分解作用,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其共叶的分解作用,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其共 同之处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等同之处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等 份,实验过程保持树叶湿润,其他实验条件和份,实验过程保持树叶湿润,其他实验条件和 步骤如下表所示。哪种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步骤如下表所示。哪种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 ()序号序号实验处理实验处理甲甲乙乙方案一方案一无菌条件无菌条件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方案二方案二先灭菌,再放先灭菌,再放于适宜条件下于适宜条件下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方案三方案三先灭菌,再放先灭菌,再放于适宜条件下于适宜条件下先灭菌,然后接种某种细先灭菌,然后接种某种细菌,最后置于适宜条件下菌,最后置于适宜条件下A.A.方案一方案一B.B.方案二方案二C.C.方案三方案三D.D.三个方案都不能达到三个方案都不能达到解析解析 欲证明树叶的分解是由欲证明树叶的分解是由“某种细菌某种细菌”所引所引起的,应先将树叶灭菌排除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结起的,应先将树叶灭菌排除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同时应将灭菌后的树叶分两组,一组果的干扰,同时应将灭菌后的树叶分两组,一组接种该细菌,另一组不接种,两组均置于适宜条接种该细菌,另一组不接种,两组均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以便对此分析得出结论。件下培养,以便对此分析得出结论。答案答案 C C二、简答题二、简答题11.11.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请据图回答:请据图回答:(1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 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2 2)X 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 X代代表的生物为表的生物为 ;Y 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生物不同,Y 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3)(3)大气中的大气中的COCO2 2在甲中图示的在甲中图示的 处(在处(在a ad 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 处(在处(在a ad 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CO2 2。(4 4)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对物质转化不可缺少)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对物质转化不可缺少的是图中哪两类生物(用甲、乙、丙表示)?的是图中哪两类生物(用甲、乙、丙表示)?。(5 5)乙代表生态系统哪类成分?)乙代表生态系统哪类成分?,该,该类成分体内是否都有线粒体?类成分体内是否都有线粒体?。解析解析 (1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循环过程。(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循环过程。(2 2)X X与与甲为生产者,甲所示的生物类群因细胞中含有叶甲为生产者,甲所示的生物类群因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判断为绿色植物,所利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判断为绿色植物,所利用的能量为光能。用的能量为光能。X X与甲图示生物类型不同,但同与甲图示生物类型不同,但同为自养型生物,所以为自养型生物,所以X X为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为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所表示的生物为化能自养细菌,如硝化细菌。物,所表示的生物为化能自养细菌,如硝化细菌。丙所示结构为细菌,丙所示结构为细菌,Y Y和丙同为分解者,但细胞结和丙同为分解者,但细胞结构不同,推断构不同,推断Y Y的细胞结构为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细胞结构为真核细胞,真核细胞不同于细菌的最主要特点是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不同于细菌的最主要特点是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3 3)植物细胞中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细)植物细胞中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细胞器为叶绿体,即胞器为叶绿体,即c c;将含碳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将含碳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即碳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即a a和和b b。(。(4 4)物质循环中,生产者可以实现由无机碳向有机碳物质循环中,生产者可以实现由无机碳向有机碳转化,而分解者可以将尸体、粪便中的有机碳转转化,而分解者可以将尸体、粪便中的有机碳转化为无机碳。(化为无机碳。(5 5)乙代表消费者,消费者不一定)乙代表消费者,消费者不一定都含线粒体,如厌氧生物都含线粒体,如厌氧生物蛔虫。蛔虫。答案答案 (1 1)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2 2)化能自)化能自养细菌(或硝化细菌等)养细菌(或硝化细菌等)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3 3)c ac a和和b b (4 4)甲和丙)甲和丙 (5 5)消费者)消费者 消消费者不一定都含线粒体,如蛔虫费者不一定都含线粒体,如蛔虫12.12.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假设:实验假设:。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酒精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 糊等。糊等。实验步骤:实验步骤:(1 1)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 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 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 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2 2)另取两个烧杯,编号)另取两个烧杯,编号A A、B B,实验操作填写,实验操作填写下表:下表:实验步骤实验步骤烧杯烧杯A A烧杯烧杯B B一一二二(3 3)在室温()在室温(2020左右)下,放置左右)下,放置7 d7 d后,分别后,分别取取A A、B B两烧杯中的溶液两烧杯中的溶液20 mL20 mL,各放入两试管,各放入两试管A A1 1、A A2 2、B B1 1、B B2 2中。中。(4 4)A A1 1A A2 2B B1 1B B2 2加入试剂加入试剂碘液碘液 斐林试剂斐林试剂碘液碘液斐林试剂斐林试剂现象现象A A2 2、B B2 2加试剂后进行水浴加热(加试剂后进行水浴加热(505060,2 min60,2 min)(5 5)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填入)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填入(4 4)表中。)表中。实验现象及结论:实验现象及结论:。结果分析:结果分析:上述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上述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 、,单一变量是,单一变量是 。AA1 1、B B1 1两试管加碘液的目的是两试管加碘液的目的是 ,A A2 2、B B2 2加斐林试剂是想验证的存在,原理是加斐林试剂是想验证的存在,原理是 。解析解析 实验设计利用的原理是淀粉遇碘变蓝,斐实验设计利用的原理是淀粉遇碘变蓝,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麦芽糖、果糖、葡萄糖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麦芽糖、果糖、葡萄糖等)在等)在50506060水浴条件下加热水浴条件下加热2 min2 min,呈现砖,呈现砖红色沉淀,本实验为探究实验,实验现象与结论红色沉淀,本实验为探究实验,实验现象与结论需要讨论,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实验需要讨论,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实验组为含有土壤浸出液的组为含有土壤浸出液的A A组,组,B B组为对照组。组为对照组。答案答案 实验假设: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实验假设: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或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无分解作用或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无分解作用实验步骤:(实验步骤:(2 2)一、)一、2 mL2 mL淀粉糊淀粉糊 2 mL 2 mL淀粉糊淀粉糊二、二、30 mL30 mL土壤浸出液土壤浸出液 30 mL 30 mL蒸馏水蒸馏水(5 5)实验现象及结论:)实验现象及结论:若若A A1 1不变蓝,不变蓝,B B1 1变蓝,变蓝,A A2 2出现砖红色沉淀,出现砖红色沉淀,B B2 2不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不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 若若A A1 1、B B1 1均变均变蓝,蓝,A A2 2、B B2 2均无砖红色沉淀,则说明土壤微生物均无砖红色沉淀,则说明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无分解作用对淀粉无分解作用结果分析:结果分析:烧杯烧杯A A 烧杯烧杯B B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验证淀粉是否被水解完全验证淀粉是否被水解完全 是否有可溶性还原是否有可溶性还原糖糖 斐林试剂可以与可溶性还原糖在斐林试剂可以与可溶性还原糖在50506060的水浴加热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的水浴加热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注意事项

    本文(生物人教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为本站会员(wuy****n9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