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个“不能做”的理由班主任教学案例故事分析.pdf
-
资源ID:73655583
资源大小:175.54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1.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给一个“不能做”的理由班主任教学案例故事分析.pdf
给一个“不能做”的理由教学案例分析【案例描述】课间,一孩子匆匆跑来,一脸严肃地向我报告:张 XX 躲在厕所里玩“悠悠球”。悠悠球我知道,儿子也在玩。我不动声色地叫他把张 XX 叫来。因为前不久,值周老师提醒全校学生,为安全起见,不可带“悠悠球”到学校,以防伤到同学。我在晨谈课上强调过几次,大家也都承诺不带到教室来。现在,张 XX 违规,有点心虚,只见他抿着嘴慢悠悠地向我走来。我开门见山:“张 XX,玩个给我看看,你的水平有多高?”他“装腔作势”地反问我:“玩什么啊?”“悠悠球啊!”“我没有玩。”真是嘴硬。我说:“没事的,我又不批评你,就让你玩给我看看。”他还是不太信任地看着我,在判断真假。等了一会儿还不见动静,倒是旁边的孩子着急了,催着说:“你快拿出来呀,不要等老师生气了。”张 XX 这才磨磨蹭蹭地拿出了一个悠悠球。我把他请进教室,关上门,笑着说:“好,开始吧。让我欣赏一下,看看是你厉害还是我儿子厉害?”他眼睛一亮,说:“你儿子也玩啊?”我说:“是呀,我儿子玩得还挺溜的,你玩得好下次可以交流一下技艺。”他难为情地笑了。接着做了几个比较常见的动作,有点生硬,可能是放不开,不过看得出是下过功夫练习的。我表扬了几句,然后让他回到位置上。我对大家说:“悠悠球最早起源于我们中国,史书的最早记录出现在公元 500 年前的希腊,至 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能够锻炼人的灵巧性,反应能力,使人头脑灵活,日本、美国等地还有悠悠球俱乐部呢。”听我简单地介绍后,大家的嘴巴都张成了 O 形,没想到学校禁止玩耍的,而且这么个小小的个子还有那么大的来头呢。“但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刚才说的俱乐部,悠悠球的发烧友可以在俱乐部练习技术或交流经验,以提高艺术和竞技水平,也就是说不会随意在哪个地方拿出来就玩的。特别是在学校里,人多,在玩的过程中很容易甩到他人,造成伤害。”我说了这番话后,好多孩子点点头。我接着说:“我儿子玩,我从不干涉,但前提是不影响学习,不带到学校,要玩就要玩精。现在你们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吗?”“知道了”男孩子的声音特别响。【案例分析】前几天,在过道“温馨提示”板上看到值周老师的留言:最近有学生玩悠悠球,很危险,请大家不要玩。值周老师的提醒是及时的,因为悠悠球“抛”的动作会甩到旁人,而且球体在高速动转时,如果甩到他人,后果会很严重。但是,这一项运动又吸引了很多男孩子玩耍,如果当时我硬性规定不许玩,可能会激起孩子逆反心理,偷偷带球到学校玩的孩子反倒更多了。在厕所如此狭窄,“人口”又如此密集的地方,一旦发生危险,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孩子是容易受到外界各种诱惑的,当他们偏离方向,无法判断对错时,老师要尽量宽容些。因为学生对老师多少总带有戒备心理,特别是在这种“犯错”的情形下。我拿儿子作为例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张 XX 明白:玩悠悠球是一桩很好的运动,但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玩,才会使悠 悠球发挥它最大的功能。并且告之“悠悠球”的历史和国外俱乐部“发烧友”的竞技情况,让孩子了解更多的“悠悠球”内涵,及游戏规则。我想,希望孩子不要做对他来说是充满诱惑力的事时,要给他一个充分的理由,让他正确地去判断,应该怎么处理,相信孩子会作出一个让你如愿的决定。一个孩子的身心能健康成长,除了自己的努力外,还需要老师的悉心诱导和教诲。孩子似汪洋中的小舟,似娇阳下的小苗,似狂风中的嫩枝,在成长的旅途中,必须要用我们的爱心和宽容为他们导航,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养成思辨的习惯,才会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歪路。【案例点评】郑老师在处理“悠悠球”事件中,体现出了教育的智慧与宽容。首先,她要学生“信其道,”就先“亲其师”,举儿子的例子,学生的距离感一下子就消失了,接下来再做思想工作,就显得水到渠成。再者,老师的宽容,也使学生得到很好的教育。学校值周老师已发出过禁止带“悠悠球”到学校的提醒,而且老师在班上也强调过几次,但当事情发生时,面对“不听话”的学生,郑老师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悠悠球”这项运动,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批评、没收了之,相信,这样的教育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疏”比“堵”更有效。肯定与否定学生行为是相对而言的,老师在关键时刻,“疏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他清楚地认识到事情的对与错,自己作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如果一味的“堵,”不仅“堵”了正常的运动,而且“堵”住了孩子的心。“给孩子一个不能做的理由”,孩子会还你一个明朗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