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pdf
.杜甫诗三首登高杜甫诗三首登高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方法与过程: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学习重点: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难点: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一、作者介绍杜甫公元 712-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作品有杜工部集。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二、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 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三、诗歌赏析,探讨问题1.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2.我们把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3.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4.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5.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6.总结这首诗。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三、.1.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2.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3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补充:安史之乱时,李白从 48 岁开始流浪,一直到 58 岁去世,11年来安无定所。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补充:诗人这个时候已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不能动弹,处境堪忧。4 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补充: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5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6.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