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高二化学教案【优秀9篇】.pdf

    • 资源ID:73717843       资源大小:1.11M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1.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1.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二化学教案【优秀9篇】.pdf

    高二化学教案【优秀 9 篇】高二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 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3教学重点、难点 (1)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两个突破点: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问题探究、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展示来确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逻辑推理的严密性;通过实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办法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二、教法活用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3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4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三、教学辅助手段 1、说实验:乙醇与钠反应,可作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且取用的金属钠尽量大小一致,表面积相差不大。乙醇氧化,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以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使反应速度加快。2、说现代化教学手段:乙醇主要化学性质可用以下两个方程式作代表:(1)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2)2CH3CH2OH+O22CH3CHO+2H2O 以上二个反应的过程可用电脑动画模拟,以便让学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应的本质及断键的部位,让微观反应宏观化。高二化学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 了解 SO2 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二、教学重难点 SO2 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通过探究实验,归纳 SO2 的化学性质。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 中毒现象,被 SO2 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 SO2。课题 3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 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 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 SO2 的物理性质呢?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 SO2 的性质。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 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教师演示实验:实验 SO2 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 是溶于水的。学生归纳 SO2 物理性质:SO2 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 的化学性质研究 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 SO2 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教师引导提问: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 SO2 溶液显酸性,那么 SO2 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 SO2 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 SO2 与CaO、Ca(OH)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板演师生共同判断正误。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图片),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 SO2 有什么化学性质?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 SO2 有漂白性。2.SO2 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 90 页关于 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 SO2 的漂白是不是相同?学生阅读思考: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 SO2 具有哪些性质?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 SO2 通入到老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O2 中 S 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O2 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3.SO2 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教师提供的试剂(石蕊试液、SO2 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合适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 SO2 具有还原性。教师评价指导。教师讲授:SO2 的氧化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 SO2 与 H2S 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同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师肯定鼓励。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 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高二化学的教案篇三 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采用”动手实验启发探索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成,引导学生从身边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1、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能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设计典型的原电池,提高实验设计、搜索信息、分析现象、发现本质和总结规律的能力。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快乐和成功喜悦,增强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激发科学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事物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哲学观念。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原电池原理的理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多媒体教学,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 实验探究教学法 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准备原电池实验仪器及用品。实验用品有:金属丝、电流表、金属片、水果。先将各组水果处理:A 组:未成熟的橘子(瓣膜较厚),B 组:成熟的橘子(将瓣膜、液泡搅碎),C 组:准备两种相同金属片,D 组:准备两种不同金属片。师:课前我们先作个有趣的实验。请大家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组装:将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水果中,将电流表串联入线路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教师巡视各组实验情况)。师:请大家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总结:出现两种结果:电流表指针偏转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师: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生:说明有电流产生。师:这个装置就叫做原电池。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原电池。请大家列举日常使用的原电池都有哪些?展示干电池: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有下面几种,大家请看:播放幻灯片: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一次电池(原电池);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其中:一次电池可分为: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扣式锌银电池、扣式锂锰电池、扣式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一次锂锰电池等。二次电池可分为: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二次碱性锌锰电池等。铅酸蓄电池可分为:开口式铅酸蓄电池、全密闭铅酸蓄电池。原电池的构成:任何一种电池由四个基本部件组成,四个主要部件是:两个不同材料的电极、电解质、隔膜和外壳。提出问题,从身边走近化学,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播放课件伏特电池的发明:说起原电池的发明,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786 年,著名的意大利医师、生物学家伽伐尼,偶然发现挂在窗前铁栅栏的铜钩上的青蛙腿肌肉,每当碰到铁栅栏就猛烈地收缩一次。这偶然的现象并没有被伽伐尼放过,经不懈的探索和思考,第一个提出了”动物电”的见解。他认为:青蛙神经和肌肉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带有相反电荷,所以两者存在着电位差,一旦用导电材料将两者接通,就有电流通过,铁栅栏和铜钩在此接通了电路,于是有电流产生,由于有动物电流的刺激,蛙腿肌肉发生收缩。”动物电”的发现引起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他在多次重复伽伐尼的”动物电”实验时,发现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其中的两种金属铁和铜,若把钩着蛙腿的铜钩换成铁钩,肌肉就不会收缩。他认为”动物电”的实质是金属属性不同造成的,不同金属带有不同的电量,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电位差,若有导线在中间连接,就会产生电流,蛙腿的收缩正是这种原因产生的电流刺激的结果。伏打经过反复实验,深入钻研,1799 年第一个人造电源伏打电池(伏打曾叫它伽伐尼电池)问世。师:这种可以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那么他们是如何构成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原电池的原理。板书:一、原电池 1。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想和实验室提供的仪器、药品,自己选择,试一试,看谁的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看谁的音乐盒会响起。实验仪器、药品:锌板、铜板、铁板、石墨、稀硫酸、硫酸铜溶液、食盐水、白糖水、酒精、硝酸银溶液、导线、烧杯、电流计、音乐盒。各组学生积极探讨、拟实验方案。由学生的实验方案大致可分为下列四种情况:第一组:电极用同一种材料并连接,A:溶液用盐酸;B:溶液用酒精。第二组:电极材料用不同种导电物质并连接,A:溶液用盐酸;B 溶液用白糖水。第三组:电极用不同金属不连接,A:溶液用硝酸银;B:溶液用酒精。第四组:电极一极插入溶液中,另一极放置在烧杯外。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记录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情况、两极现象、,看看音乐盒能否发出美妙的音乐。各组汇报实验情况:第一组中 A、B 均无现象。第二组中 A 有电流产生,B 无电流产生。第三组中 A、B 均无现象。第四组中无电流产生。师:由上述实验请大家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什么?生:讨论、总结:板书:两个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做电极 电解质溶液 电极相接触或连接 对应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有较强电流产生)师:现在请大家重新分析课前用水果制作的原电池,为什么有的组有电流产生,而有的组没有电流产生?找出症结所在。:强调内在条件,有利于学生把握实质、前后呼应,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设问: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是什么?播放课件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师:在上面实验探究中,我们看到,可产生电流的装置中电极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原电池是怎样实现化学能向电能转变的?请大家以上面研究的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为例研讨分析。生:总结:Cu 片上发生反应:2H+2e=H2 Zn 片上发生反应:Zn2e=Zn2+氧化还原反应是发生在两极。电子从 Zn 片流向 Cu 片,应该有电流产生。板书:较活泼金属锌做负极:Zn2e=Zn2+(氧化反应)较不活泼金属铜做正极:2H+2e=H2(还原反应)电池总反应式:Zn+2H+=Zn2+H2 电子流动方向:锌导线铜 电流方向:铜导线锌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师:总结:原电池就是这样一种装置,它把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拆成两半,使之在两个电极上进行,从而在导线中产生了电流,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变。探究:根据反应 2Fe3+Zn=Zn2+2Fe2+设计一个原电池,画出装置图,指出电极材料、名称,写出电极反应式。练习投影:习题(略)课后思维拓展 1、解释:为什么干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没电”?以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原理为例加以说明。2、使用后的电池是否可以随地丢弃?为什么?应如何处理?3、为什么手机电池充电后还可以继续使用?4、课外阅读电池的发展与研究 :这是一堂省级优质课的课堂实录。本节课用实验探究法探索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从身边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全程都能积极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好,受到专家好评。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篇四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离子键;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 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高二化学教案篇五思路分析:观察反应前后的化合价的变化:。CuSCN 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十分清楚,则化合价的变化更不易一一找出,另外氧元素的化合价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该题不宜使用一般方法配平,因 SCN-和 HCN 中元素化合价较复杂,做起来较麻烦,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地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根据题中已知条件设未知系数求算。设计量数为,计量数为,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有 7x=5y。所以 x:y=5:7,代入后用观察法确定其它物质计量数,最后使各项计量数变为整数,得:10、14、21、10、10、14、7、16。注:解本题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本题若用确定元素化合价变化进行配平,需确定中为1 价,S 为2 价,1 个应当失去,可得相同结果,但做起来较麻烦。启示:因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个反应都了解的很透彻,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依据,即可找到解题的切入点。例 3 在强碱性的热溶液中加入足量硫粉,发生反应生成-和。生成物继续跟硫作用生成和。过滤后除去过量的硫,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强碱液后再通入足量的,跟反应也完全转化为。(1)写出以上各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若有 amol 硫经上述转化后,最终完全变为,至少需和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3)若原热碱液中含 6mol,则上述 amol 硫的转化过程里生成的中的值为多少?选题目的:该题以信息的形式给出已知条件,是培养学生学会提炼题中信息作为解题依据的能力;锻炼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学习方法;复习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等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解析:(1)(2)从氧化还原电子得失关系看,电子得失均在硫元素之间进行。从,失电子;从,得电子。所以完全转化为所失电子数与转化为所得电子数相等,即:amolamol 由守恒,完全转化为需和。(3)原热碱液中含,则反应中消耗。根据反应、,有,所以。启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服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这是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凡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要考虑得失电子守恒规律的合理应用。高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及案例篇六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 掌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机合成用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通过有梯度的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合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设计情景问题,培养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会结合生产实际选择适当的合成路线 通过对新闻资料的分析,使学生关注某些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物的安全生产和使用问题 通过逆合成分析法的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官能团相互转化的方法归纳 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逆合成分析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手段:新闻材料分析,分组讨论,引导启发、激发思考、情景问题的创设与解决、多媒体 针对难点突破而采用的方法:通过设置有梯度的情景问题,分三步,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合成训练,在动手训练中自己体会、掌握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展示与 PVC 保鲜膜有关的“新闻链接”以及“资料卡”,创设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合成情景引入新课(资料见后附表)你能够根据已学的知识,利用一些常用的原材料,合成PVC 吗?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写到黑板上,做出评价 教师作归纳,以 PVC 的合成为例,引出有机合成的过程,以流程图直观展现 实际上很多时候有机合成是不能一步到位的,那我们要学会分析比较目标化合物和基础原料之间在骨架构建和官能团转化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完成“思考与交流”归纳内容 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做出适当的引导 提问不同小组学生的讨论成果,作出肯定与评价,引导学生做好归纳总结 当我们掌握了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后,就要学会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有机合成过程中了 在日常生活中,饮料、糖果中常常添加一些有 水果香味的酯类香料,例如具有苹果香味的戊酸戊酯,你能利用 1-戊烯为原料合成戊酸戊酯这种香料吗?对学生的成果作出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逆合成分析方法的思路 我们发现,在分析合成路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要对不同原料或合成路线的选择,那么 想一想:结合生产实际,同学们,你认为在选择原料和合成途径时,你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选择有机合成路线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反应条件必须比较温和 产率较高 原料地毒性、低污染、廉价 逆合成分析法是在设计复杂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是,它是将目标化合物倒退一步寻找上一步反应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同辅助原料反应可以得到目标化合物。而这个中间体的合成也是从更上一步的中间体得来的。依次倒推,最后确定最适宜的基础原料和最终的合成路线。下面,我们就利用这种分析法,来完成这一道练习:试用逆合成分析法研究合成草酸二乙酯的路线 本节我们要重点掌握:1、一些常见官能团引入的方法 2、在有机合成中应用逆合成分析法 1、课后习题 1、3 题 2、思考课本 P65 学与问 高二化学教案篇七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化学平衡之前有溶解平衡(初中),在化学平衡之后有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很显然,化学平衡在这一系列的平衡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和硫酸、硝酸工业生产的化学原理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理论和水解平衡奠定基础。2、本节教材简析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状态;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勒沙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是核心,教材是在简单介绍固体溶解平衡的基础上引出跟可逆反应对应的化学平衡并以 CO 和H2O 蒸汽在 1 升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为对象,在分析、讨论的前提下引出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及其特征,为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打下理论基础,过渡自然,给出知识的先后顺序合理,介绍知识采取以老(溶解平衡)带新(化学平衡)的办法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所以,第一部分教材的编排,问题的处理,完全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总规律,教学时必须遵守。而后一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采取先吃定心丸(即直接给出定义)后用实验证明的办法,我认为这个顺序有其不足之外,而将实验验证放在化学平衡移动定义之前,先以实验产生既定事实,之后再抽象归纳出概念较好。列宁说过:”从生动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所以,先通过实验现象找出规律,然后再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来,很自然地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初步掌握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初步掌握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素质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4、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但最终学生必须用该理论来解决实际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所以”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的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学生对勒沙特列原理的字面含意”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故而对该原理中重点字词”减弱这种改变”的理解、剖析进而加以掌握是本节的难点。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2、对涉及原理的解释,力求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模拟的电化教学手段加以解决,即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采用方法 1,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采用方法 2,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且能使他们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能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指导大多数学生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忽视那些个性特征很强的学生,一定要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为了不使我们的学法指导活动落空,我们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四、说教学程序 1、巧妙复习,引入正题 打破传统问答式的复习方式,应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及化学平衡的特征。(这样做可以克服传统复习枯燥乏味的缺点,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将不可用肉眼观察到的微观粒子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实物模拟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变抽象为直观。)2、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设问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已经建立的化学平衡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样不仅开门见山地将本节研究的中心问题提了出来,而且使学生为之一动,此时,他们会在心中想”化学平衡在外界条件改变时到底会不会发生变化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新问题的求知兴趣。在这种情境和氛围中,由教师分别分次演示实验 14、15、16,其中实验 14、15 放在投影仪上去做。这样可以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此时只分析讨论条件改变时,平衡变还是不变的问题,变如何变,为什么这样变?通过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关于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先让学生进行预测,后用实验论证的方式开展教学。(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分析实质,深化认识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再次设疑:”为什么当外界条件改变时上述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呢?这些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些问题只要教师稍加点拨,或经学生互相讨论,大多数同学都可以从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这一角度加以理解,并顺利得出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这样做可使学生感觉到,通过实验,他们发现化学平衡可能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抽象,概括知道了化学平衡在外界条件改变时为什么移动,既从直观到抽象,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产生认识上质的飞跃,使他们的思维加深。)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在学习了化学平衡移动之后,要联系实际,给出反馈题,启发学生思考。并由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答案,以加深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做反馈练习的目的,用于检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制定弥补的措施,在辅导时进一步完善教学活动)。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篇八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一。理解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1、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 1 个增加到 8 个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由大到小、正价由+1 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最低负价由-4 到-1、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二。掌握证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依据。1、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较强的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Ba 等除外)。2、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夺取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较强的非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或酸溶液中置换出来(F2 除外)三。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熟记主族元素的名称及符号。1、记住 7 个横行,即 7 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不完全)。2、记住 18 个纵行,包括 7 个主族(AA)、7 个副族(BB)、1 个第族(第 8、9、10 纵行)和 1 个 0族(即稀有气体元素)。3、记住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氢、硼、硅、砷、碲、砹与锂、铝、锗、锑、钋之间)。4、能推断主族元素所在位置(周期、族)和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四。能综合应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1、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数;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主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元素正价数=8-最低负价。2、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递减,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递增,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表现某些金属的性质,又表现某些非金属的性质。五。能综合应用同短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及其特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主族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正价及最低负价数同为奇数或偶数。六。能综合应用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的性质;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物质等。七。典型试题。1、同周期的 X、Y、Z 三种元素,已知它们的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 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含氧酸的酸性:H3ZO4H2YO4HXO4 B.非金属性:XYZ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 X、Y、Z 顺序由弱到强 D.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按 X、Y、Z 顺序由小到大 2、若短周期中的两种元素可以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 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差不可能是 A.1B.3C.5D.6 3、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BCDB.原子序数:dcba C.离子半径:CDBAD.单质的还原性:ABCD 4.1999 年 1 月,俄美科学家联合小组宣布合成出 114 号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该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为 298。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第七周期 B.该元素为金属元素,性质与82Pb 相似 C.该元素位于A 族 D.该同位素原子含有 114 个电子,184 个中子 5.W、X、Y、Z 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XWZY。W原子的最外层没有 p 电子,X 原子核外 s 电子与 p 电子数之比为 1:1,Y 原子最外层 s 电子与 p 电子数之比为 1:1,Z 原子核外电子中 p 电子数比 Y 原子多 2 个。Na、Mg、C、O。(1)X 元素的单质与 Z、Y 所形成的化合物反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2Mg+CO2点燃2MgO+C。Mg(OH)2_(填元素符号)。NaMgCO。6、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铍元素的氢氧化物(难溶于水)是两性氢氧化物,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Be(OH)2+H2SO4BeSO4+2H2O;Be(OH)2+2NaOHNa2BeO2+2H2O。7、制冷剂是一种易被压缩、液化的气体,液化后在管内循环,蒸发时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达到制冷目的。人们曾采用过乙醚、NH3、CH3Cl 等作制冷剂,但它们不是有毒,就是易燃。于是科学家根据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来开发新的制冷剂。据现有知识,某些元素化合物的易燃性、毒性变化趋势如下:(1)氢化物的易燃性:第二周期_H2O、HF;第三周期 SiH4PH3_。(2)化合物的毒性:PH3NH3;H2S_H2O;CS2_CO2;CCl4CF4(填 、Mg2+Al3+FB.碱性:KOHNaOHMg(OH)2Al(OH)3 C.稳定性:HClH2SPH3AsH3D.酸性:H3AlO3HT;原子序数 TZ,其稳定结构的离子核外电子数相等,而其离子半径是 ZT。四种元素的非金属型从强到弱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X、Y、Z、TB.Y、X、Z、TC.X、Y、T、ZD.Y、X、T、Z 10、我国最早报道的超高温导体中,铊(Tl)是重要组成之一。已知铊是A 族元素,关于铊的性质判断值得怀疑的是 A.能生成+3 价的化合物 B.铊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C.Tl(OH)3 的碱性比 Al(OH)3 强 D.Tl(OH)3 与 Al(OH)3一样是两性氢氧化物 11、根据已知的元素周期表中前七周期中的元素种类数,请预言第八周期最多可能含有的元素种类数为 A.18B.32C.50D.64 12、有 X、Y、Z、W 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质子数总和为 32,价电子数总和为 18,其中 X 与 Z可按原子个数比为 1:1 或 2:1 形成通常为液态的化合物,Y、Z、W 在周期表中三角相邻,Y、Z 同周期,Z、W 同主族。(1)写出元素符号:X_、Y_、Z_、W_。H、N、O、S。(2)这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 13.A、B、C、D 是短周期元素,A 元素的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它的气态氢化物反应得到离子化合物,1mol 该化合物含有 42mol 电子,B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 ns2np2n。C、D 两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内层电子数的一半。C 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之一。式写出:N、O、P、Li。(1)A、B 元素形成酸酐的化学式_N2O3、N2O5。(2)D元 素 的 单 质 与 水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_2Li+2H2O (3)A、C元 素 的 气 态 氢 化 物 的 稳 定 性 大 小_。PH314.在周期表中,有些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它左上访或右下方的另一主族元素相似,如锂与镁都能与氮气反应、铍与铝的氢氧化物均有两性等,这称为对角线规则。请回答:(1)下列关于锂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Li 跟过量 O2 反应生成 Li2O2B.LiOH 加热时,不会分解 C.Li 遇浓 H2SO4 不发生钝化 D.Li2CO3 加热时,分解成Li2O 和 CO2 (2)锂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_外,也生成微量的_。(3)铍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_,具 有 _ 性,证 明 这 一 结 论 的 离 子 方 程 式 是_ (4)若已知 Be2C+4H2O2Be(OH)2+CH4,则Al4C3与 过 量 强 碱 溶 液 反 应 的 离 子 方 程 式 为_ 15、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周期族AAAAAAA 2 3 (1)表中元素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_,它的_(填酸、碱)性比元素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_(填强、弱)。(2)位于第二周期的某元素的原子核外 p 电子数比 s电子数多 1 个,该元素是表中的_(填编号),该元素与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其中的化学键是_键;该元素与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元素显_价。(3)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元素与的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并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篇九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 3 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 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 3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

    注意事项

    本文(高二化学教案【优秀9篇】.pdf)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