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pdf

    • 资源ID:73746327       资源大小:906.63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8.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pdf

    2022 年秋期高中一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 II 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 II 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第 I 卷(选择题 60 分)一、选择题(每题 1.5 分,共 40 题 6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21 年,中国考古学界发现了距今 7000-5000 年的某-文化遗存。此文化处于原始锄耕农业阶段,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据此推断,此文化遗存是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2.“王和帝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黄帝的帝和帝尧、帝舜的帝一样,实际上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军事首长的称谓;而夏、商、周的王则是奴隶社会的专制君主”。导致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主要是 A.都城建设制度凸显阶级色彩 B.夏朝中央开始分类设置职官 C.“私天下”取代“公天下”D.地方管理制度呈现松散特征 3.商王武丁统治时期,频繁用兵。对被征服的方国,武丁或将其部族迁于他地,或就地安抚,予以册命,使之成为商王朝外服。此外,武丁还通过与外服联姻、让外服参加祭祀等方式,密切外服与商王朝的关系。武丁的这些举措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巩固和扩大了商王朝的政治影响 C.造成了“外重内轻”的统治格局 D.体现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原则 4.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写道:“周人设计的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戍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这里的“封建制度”是指 A.禅让制度 B.宗法制度 C.分封制度 D.礼乐制度 5.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6.据荀子:王制篇记载,住在中原地区的人可以享用到东、南、西、北四边的特产;临近水泽的居民有足够的木材用,而山区的居民有足够的鱼吃。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战争对边疆经济影响较小 B.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C.地区间产品贩运流转活跃 D.经商谋利成为主流思想 7.先秦时期,墨子主张“尚贤”,而孔子认为亲亲的重要性在尚贤之前;墨子强调“尚同”,孔子则认为政治、社会有阶级之分;墨子主张“兼爱”,孔子则认为爱有差等。这从根本上反 映了两者 A.道德观念的差异 B.所处时代背景不同 C.政治立场的分歧 D.政治思想完全对立 8.有学者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其中“由封建而跻统-”完成于 A.西周 B.隋唐 C.魏晋 D.秦汉 9.有学者认为:“秦朝之所以速亡,最主要原因就是专制君主利用空前强大的权力对社会经济大砍大杀的结果。它既然在全国范围内破坏了简单再生产,使整个社会无法生存下去,当然在它面前只剩下灭亡这一条道路了。”该学者意在说明 A.君主过度集权破坏社会经济发展 B.自耕农经济具有封闭和脆弱性 C.君主专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存在弊端 10.公元前 189 年,西汉政府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不嫁,五算(五倍的人头税).据此推知,汉初 A.人头税的负担较轻 B.对人口增长的需求迫切 C.男尊女卑观念盛行 D.休养生息政策内容广泛.11.易中天认为:“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 由,言论不一。”由此可见,作者认为其中的“动机”是 A.树立皇帝的权威地位 B.发展封建的思想文化 C.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D.消灭其他的异端学说 12.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C.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13.东汉桓帝时,出身望族的李膺因敢于打击当权的宦官,被太学生敬为“天下楷模”。灵帝时,面对宦官搜捕的“党人”,好多百姓“破家相容”。据此可知,当时的反宦官专权斗争.A.推动了“清议”之风的兴起 B.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C.遏制了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D.反映了皇权的衰落 14.东汉史书非常重视符命、灾变和祥瑞的书写,如汉书中多次提到刘邦受命称帝的符篆,东观汉记中记载刘秀出生时“有赤光,室中尽明”。这说明东汉 A.史书撰写服务于政治统治需要 B.民众普遍认同天人感应学说 C.儒学成为改朝易代的理论依据 D.祥瑞文化植根于久远的传统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如图中的“?”应分别填上 A.西汉、蜀、北魏、陈 B.西汉、陈、北魏、蜀 C.东汉、陈、北魏、蜀 D.东汉、蜀、北魏、陈 16.云冈石窟前期大佛雕有大耳、大目,具有典型北魏鲜卑族人的特点;公元 494 年以后佛像造像追求精细,面型大多消瘦,服饰也趋向宽衣博带,显现出南朝士人“秀骨清像”的独特形象。这反映了 A.各族间民族交融加快 B.三教合一逐渐完成 C.石窟佛像的史料价值 D.中西文化加速融合 17.南朝时,扬州地区人口较东汉中期增长 4 倍以上,而赣江、湘江流域人地关系与东汉中期差别不大;成群的野生动物更主要出现在湘赣流域,而扬州区城相对较少。这反映出当时 A.江南地区得到普遍开发 B.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C.南方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D.北方经济超越南方 18.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这种历史现象 A.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艺术发展 B.体现出佛道思想成为了社会主流 C.是士族政治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D.导致了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 19.自大运河修通之后,扬州作为运河、长江码头,在军事地理与区位特征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隋代设置的以扬州为中心的江都郡辖境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容在同-政区之内。江都郡的设置 A.受行省制度的影响 B.意在防范分裂割据 C.遵循山川形便原则 D.利于市镇经济兴起 20.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就是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A.加强了皇帝权威 B.巩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民主决策 D.有利于科学决策 21.唐朝后期,各路节度使或新列税捐,或截取户部钱财,然后把所得的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三进献给皇帝,称为“美余”,实际上就是皇帝向节度使的索贿,这成为中央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这一现象侧面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中央财政的窘境 C.藩镇实力的削弱 D.赋税制度的变革 22.据史书记载,西城古国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公元 640 年,唐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来又设安西都护府进行统辖。自此以后,该地的土地自由买卖现象逐渐消失。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经济区域化分工范围扩大 B.中国经济重心向南方迁移 C.中央集权不利于西域发展 D.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23.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规定无论主户、客户,均按田亩资产多寡交税,而且贵族官僚、富商地主也得交纳。由此可知,两税法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延续了租庸调制 C.扩大了收税对象 D.加强了人身控制 24.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州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知州向下 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由此可见,通判的设立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升了行政效率 C.缓和了阶级矛盾 D.巩固了君主专制 25.宋史 记载:“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这反映出北宋 A.制度建设呈现革新沿袭 B.武将文臣势同水火 C.冗官冗费羁绊社会发展 D.政治生态缺乏生机 26.“汉朝和唐朝的主要外敌分别是匈奴和突厥。这两个只是少数民族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还十分原始.具有骚扰的性质;与之不同的是,宋朝的敌人是辽、金等国家。”这意在强调宋朝 A.国势强劲军力不振 B.边防压力更为严峻 C.防御策略较为保守 D.民族隔阂更为严重 27.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 说明这一时期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28.唐朝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到唐朝后期,太湖流域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到北宋时则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的政治人物,并且他们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也愈来愈重要。材料表明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文化格局变化 C.程朱理学推动了文化发展 D.北宋时 期大批儒家学者主动南迁 29.费正清在 中国:传统与变迁 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这 里的“全新的创造是指 A.融合了佛教和道教思想 B.提出了“天人合一”学说 C.提出了“三纲五常道德标准 D.批判了道学家的虚伪 30.图 1、图 2 是宋朝小品(小尺寸)花鸟画。该类作品状物精微,力求构思新奇,营造格调优雅而隽永的意境,表现出独特的趣味,在中国花乌绘画史上达到了一个高峰。据此可知,这类绘画 图 1 图 2 A.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B.具有科学求真的精神 C.体现了文化世俗化趋势 D.承载文人的价值追求 31.结合所学判断,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科技成就是 A.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 B.华佗制成“麻沸散”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 D.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32.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表明元代 A.坚持中央集权制原则 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C.给予了地方部分权力 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33.有学者称:“(元代)从文人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演变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种抚琴对弈、佐诗入画的雅物转变为百姓日常生活饮食中离不开的一项元素”。这一转变 A.反映出茶饮风尚的世俗化 B.推动市民生活方式的普及 C.得益于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D:使茶叶成为主要的农产品 34.明代自永乐年间开始派遣宦官到地方或“监军”或“抚夷”,名为镇守中官,到正德年间,势力膨胀。但是嘉靖年间镇守中官制度被皇帝轻易废除。这说明明代 A.中央集权日渐巩固 B.专制体制日益强化 C.宦官专权现象严重 D.行政制度变化无常 35.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的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被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迦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进入市场,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 A.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航海的结果 B.社会制度不同造成了政策差异 C.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 D.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36.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这些思想的出现 A.缘于当时社会的剧烈变动 B.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追逐 C.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D.表明政府放松思想控制 37.清前期逐渐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模式。内阁承担常规公开性政务的执行,军机处则开展谕旨草拟、官员任免、议奏密折、参赞军务等机密政务。这一事务分工有利于 A.限制皇权高度集中 B.六部行使行政权力 C.消除官僚贵族特权 D.提高政务处理效率 38.乾隆年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看到中国景象后断定:“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这说明当时清朝 A.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 C.对外厉行闭关锁国政策 D.遭到白莲教起义的沉重打击 39.17 世纪 80 年代后期,康熙帝下令:出海贸易的商船,载重量限于 500 石以下,横梁不得超过一丈八尺,船身前后须刻有“商”字样,两旁刻省州县几号货船,且须由地方官印烙。海商须预先取具连环保结,才能向州县申领执照。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废止“闭关锁国”政策 C.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D.赋予地方贸易自治权 40.乾隆时期大臣王昶在国朝彭树葵查私院滩地疏中谈到乾隆五十三年荆州万城堤溃的原因时说:“四川、陕西、湖北山木丛密处,今皆砍伐,为种芭谷,地遇雨,浮沙随水下江,故江底沙淤日积,水势年增”。据此推测当时 A.玉米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B.地方普遍轻视对河道的治理 C.人口激增引发生态危机 D.西南地区人居环境日益恶化 第 II 卷(非选择题 40 分)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 40 分,其中第 41 题 14 分,第 42 题 14 分,第 43 题 12 分。)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 分)材料一 孔子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认为当务之急莫过于想方设法地挽救摇摇欲坠的“礼治”,从这一目的出发,他严厉谴责各种破坏和违反周礼的言行,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礼治主张和法律思想。首先,孔子认为“礼”是社会控制的手段,认为人们受礼的 约束,就不会有僭越行为,所以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只有文 化的教学还不够,还得受“礼”的约束,这样统治阶级才不会出乱子,老百姓就得服服帖帖 地接受统治。但对于那些危害统治秩序的犯罪行为,特别是被压迫阶级的反抗,孔子是坚决 主张镇压的。摘编自闫希伦、孙志军先秦儒家治国思想论略 材料二 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 年),汉武帝即位,广招天下贤士,垂询治国之良策,董 仲舒以“天人三策”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董仲舒认为,只有儒家仁义思想最适合作为思想统 一的基准,而春秋公羊传最集中地体现了儒家仁义精神,便以春秋公羊传为依据阐 发儒家仁义及统一之必要。针对时弊,董仲舒向汉武帝献策:“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编自陈翠芳试论董仲舒思想对儒学的双重意义(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治国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8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6 分)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 分)材料一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起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阎步克自选集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页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图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包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出现的新变化。(4 分)(2)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4 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6 分)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 分)材料一 国语 齐语 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鉬(锄)、斷(斧).试诸壤土。”国语齐语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 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 早期“资本家”。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技术上出现的新现象及其对土地制度的影响。(4 分)(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4 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4 分)2022 年秋期高中一年级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 1.5 分,共 40 小题 60 分)15 ACBCB 610 CCDAB 1115 CBBAD 1620 ACCBD 2125 BDCAA 2630 BCBAD 3135 ACABD 3640 ADBAC 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 40 分,其中第 41 题 14 分,第 42 题 14 分,第 43 题 12 分。)41、(14 分)(1)特点:以礼为主、礼刑并用。(2 分)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井田制逐渐瓦解;“士”阶层逐渐崛起;学府下移。(任意 3 点 6 分)(2)思想:“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任意 1 点 2 分)影响:丰富发展了儒家思想;为汉武帝所采纳,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巩固;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任意 2 点 4 分)42(14 分)(1)新变化:开始起用庶族;逐渐以文化考试为主;(4 分)(2)积极作用:打击门阀士族(豪强宗法势力);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任意 2 点 4 分)(3)特点:选拔范围不断扩大和开放;公平竞争;选拔注重择优录取。(6 分)43、(12 分)(1)新现象:铁农具的使用 影响: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4 分)(2)新变化: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占据了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 分)(3)具体表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2 分)严格的坊市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闭关锁国。(任意 1 点 2 分)(共 4 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注意事项

    本文(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pdf)为本站会员(学****享)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