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第1课时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仿真模拟岳麓版必修1.doc
-
资源ID:737518
资源大小:53.04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第1课时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仿真模拟岳麓版必修1.doc
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第 2 2 讲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仿真模拟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仿真模拟 岳麓版必岳麓版必修修 1 11(2016·皖南八校)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王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政府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但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 ”材料中的“轮廓”( C )导学号 42442011A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保证了皇权独尊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解析 通过材料信息“隋唐” “中央政府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等可以推测出所述机构是三省六部,它是中央机构,属于君主专制而不是协调中央地方关系的中央集权,故 A 项错;科举制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与材料无关,故 B 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保证了皇权独尊,C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其目的在于分割相对强化皇权专制,它与民主无关,只是在客观上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D 项错误。2(2015·四川·14)“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C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不同时期对中书、尚书令权力的描述“西汉为少府属官” “东汉隶属少府” “魏晋以来”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可知,题干材料的核心,即在强调中书、尚书令地位的不断提高。A、B 两项具有片面性,排除;D 项属于无关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3(2015·安徽·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C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2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解析 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知题中相关的制度是汉朝的察举制, “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察举制的一些弊端,由此可知 C 项符合题意。 A 项明显不符合材料和史实;B 项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是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排除 B 项;“推举”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排除 D 项。4(2016·全国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D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它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D 项正确;A 项“最优秀”的说法过于绝对;B 项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才学,排除;C 项“排除”说法过于绝对。5(2016·菏泽)据唐会要载:贞观年间,皇子李恪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遭侍御史刘范弹劾。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D )A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加B御史监察受到皇权的庇护C司法制度逐渐发展完善D监察不回避贵族统治集团解析 材料中遭侍御史刘范弹劾仅涉及御史弹劾权,未体现监察职能的增加,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皇权对御史监察权的庇护,故 B 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李恪遭到弹劾,没有涉及如何处理,因此与司法制度无关,故 C 项错误;李恪作为皇子,受到弹劾说明御史的弹劾不回避贵族集团,故 D 项正确。6(2016·全国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 由材料可知,史官对皇帝行为的记载影响皇帝的言行,故 A 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B 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史官与君主间的矛盾,排除 C 项。宋太祖只是不愿史书记载其失误,故 D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