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需求理论学习.pptx
在上一章中,我们简单讨论了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这个模型实际上通过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不同形状对古典理论和凯恩斯理论进行了区别。可以看到,如果总供给曲线不是一条垂直的曲线,产出和收入就要受到总需求的影响,因此总需求理论在凯恩斯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第1页/共79页 在第七章中,已经讨论了总需求曲线,在这一章要通过ISLM模型对总需求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ISLM模型主要讨论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的决定。IS曲线是投资(Investment)和储蓄(Saving)的代称,代表产品市场的均衡,即投资等于储蓄。LM曲线是流动性(Liquidity)即货币的需求和货币供给(Money)的代称,代表货币市场的均衡,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由于利率同时影响到投资和货币需求,所以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必须同时达到均衡才能最终确定均衡产量和均衡利率,这被称为总需求的均衡。本章第一节讨论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的均衡和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二节考察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的决定。在第三节中,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推导和分析ISLM模型,考察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四节运用ISLM模型分析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在ISLM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总需求曲线。第2页/共79页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决定一、计划支出线我们首先从简单的三部门(家庭、企业和政府)国民收入决定开始讨论产品市场的均衡可以把一个社会中家庭、企业和政府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定义为计划总支出,并且用E来表示,那么E由三个部分构成:EC+I+G 要注意的是,计划总支出的三个构成部分实际上就是在前一章中封闭经济下总需求的三个组成部分。总需求反映了价格与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而在这里假定价格不变,因此使用计划总支出的概念。我们知道,消费C是可 支 配 收 入(YT)的 函 数,其 中 T代 表 税 收,即:C=C(YT)。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定政府税收T为零,消费函数可以用如下的线性方程表示:Ca+bY 这样,计划支出E可以进一步表示为;Ea+bY+I+G 即计划支出E是收入Y的函数。第3页/共79页E=A+eY1eA=a+I+GE0YA图8.1 计划支出线从第二章的分析中可知,自生消费(a)、投资(I)和政府购买(G)都与收入变动无关,它们属于自生支出(Autonomous expenditure),用A来表示。bY是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支出,因此属于派生支出(Induced expenditure),用eY来表示,e代表边际支出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pend)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支出。在这个简单的模型里,派生支出实际上就是派生消费,e也就等于边际消费倾向b。因此,式(8.4)又可表达成:EA+eY这表明计划总支出由自生支出和派生支出两个部分构成。可以用图8.1来表示计划支出线。第4页/共79页二、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一种方法:收入等于支出(收入支出模型)按照第二章第一节的国民收入恒等式,实际支出始终等于国民收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计划支出和实际支出(国民收入、总产出)并不总是相等,因而计划支出也并不始终等于国民收入。如果计划支出大于实际支出(总产出),表明人们购买计划得不到满足,因此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实际支出(总产出)会增加以满足人们支出的计划;如果计划支出小于实际支出,结果就会相反。因此只有在两者相等的情况下,实际支出也就是国民收入才会达到均衡。第5页/共79页通过45线,可以考察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情况。所以,我们首先说明45线。E0Y支出等于收入线45线上任意一点有:E=Y45450 0100100计划支出=100实际收入=100 E第6页/共79页在图8.1中引入一条45线,就可以考察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情况,如图8.2所示。在图中可以看到,由于45线上每一点都代表计划支出(E)和实际支出(Y)相等,计划支出线与45线在B点相交,因此在B点上整个社会的计划支出正好等于实际支出,此时宏观经济达到了均衡,由此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为Y0。存货调节机制保证了经济在B点实现均衡。在B点左边,支出大于收入,也就是人们愿意购买的数量大于企业在正常情况下提供的产品数量,企业存货减少,存货量小于正常情况下的存货量。非合意存货小于零,企业会增加生产。E0EYY1图8.2 国民收入的决定45 BY0Y2非合意存货0非合意存货0非合意存货=0第7页/共79页三、支出和收入的变动在上面这个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如果其他因素发生了变动,都会对收入和支出产生影响。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又可以分为自生支出的变动和边际支出倾向的变动。1.自生支出的变动:导致总支出曲线截距的变动在封闭经济下,构成自生支出的因素有自生消费(a)、投资(I)和政府购买(G),这些因素的变动都会导致自生支出的变动,从而使计划支出线平行移动(计划支出线的斜率不变),在这里,假定政府购买增加使自生支出增加。E0E0YY1图8.3 自生支出的变动45 BY0E1 A Y G图中,总收入的增量要明显大于政府购买的增量。为什么?第8页/共79页这是因为,政府购买(自生支出)增加后引起了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后又增加了派生支出。因此,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增量等于自生支出的增量加上派生支出的增量,所以要大于自生支出的增量。由此可见,自生支出的增加对于总收入的扩张具有成倍的放大效应,我们把这种放大效应叫做自生支出乘数(Autonomous expenditure multiplier),用 k 来表示,即:k=YA 可见自生支出乘数是总收入的增量和自生支出的增量之比。如果自生支出的增加只是由于政府购买增加的结果,如在这个例子中,自生支出乘数也表现为政府购买乘数,即:k=YA=YG 政府购买乘数是总收入的增量和政府购买的增量之比。而我们把这种政府购买增加对于国民收入的放大效应称之为“乘数效应”。第9页/共79页现在来分析乘数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现在来分析乘数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在两部门经济中在两部门经济中,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投资增加投资增加100100亿美元。增加的亿美元。增加的100100亿美元投资增加了经济对投资品的需求。经济中增加的亿美元投资增加了经济对投资品的需求。经济中增加的100100亿亿美元用来购买投资品美元用来购买投资品,则参与生产投资品的各种生产要素获得则参与生产投资品的各种生产要素获得100100亿亿美元的收入美元的收入,即国民收入增加即国民收入增加100100亿美元。亿美元。但是投资增加对经济的影响并没有就此终结。当家庭部门增加了但是投资增加对经济的影响并没有就此终结。当家庭部门增加了100100亿美元之后亿美元之后,会把一部分作为储蓄会把一部分作为储蓄,而将另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而将另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假定该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是假定该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是0.8,0.8,则家庭部门在增加的则家庭部门在增加的100100亿美元亿美元收入中会有收入中会有8080亿美元用于购买消费品。结果亿美元用于购买消费品。结果,经济中消费品的需求经济中消费品的需求增加增加8080亿美元。消费需求增加导致消费品生产增加亿美元。消费需求增加导致消费品生产增加8080亿美元。这亿美元。这8080亿美元又以消费品生产过程中的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等形式亿美元又以消费品生产过程中的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等形式流入到作为要素所有者的家庭手中流入到作为要素所有者的家庭手中,从而国民收入又增加了从而国民收入又增加了8080亿美亿美元。元。同样同样,生产消费品的要素所有者会把这生产消费品的要素所有者会把这8080亿美元收人中亿美元收人中0.80.8,即,即6464亿亿美元用于消费美元用于消费,使社会总需求增加使社会总需求增加6464亿美元亿美元,并由此导致经济中的国并由此导致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再增加民收入再增加6464亿美元。如此不断继续下去亿美元。如此不断继续下去,通过增加通过增加100100亿美元投亿美元投资资,社会最终增加的国民收入为:社会最终增加的国民收入为:100+1000.8+1000.80.8+.=100(1+0.8+0.82+0.83+.+0.8n1)=100/(10.8)=500 第10页/共79页假设:b=0.8=MPCY=I+Ib+Ib2+Ib3+Ib4+(0b1)1+b+b2+b3+b4+=第11页/共79页 可见,当投资增加100亿美元时,收入最终会增加500亿美元。如果Y表示增加的收入,I表示增加的投资,则二者的比率k=Y/I=5。因此Y=k I。可见,乘数的大小和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乘数就越大。需要注意的是:乘数会从正负两个方面发挥效应。第12页/共79页在实际经济中,包括投资在内的总需求的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如消费的变动、政府支出的变动、税收的变动、净出口的变动等等,都会引起收入的若干倍的变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乘数定理的结论成立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投资乘数效应是长期变动的累积。这就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边际消费倾向较为稳定。其次,在投资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资本品和劳动力。如果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受到资源的约束,那么,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会受到资本品、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的影响,使得国民收入增加量达不到投资的1/(1-b)倍。因此,投资乘数定理往往在萧条时期才成立。第13页/共79页除了自发支出乘数(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等),乘数还有: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出乘数:平衡预算乘数:下附推导第14页/共79页15两部门下的乘数Y=C+IC=a+bYI=I0Y=a+bY+I0自发消费乘数Ka=dY/da=1/(1-b)投资乘数KI=dY/dI=1/(1-b)第15页/共79页16三部门,总量税下的投资乘数KI(T=T0)导数法如何求?Y=C+I+GC=a+b(YT)T=T0I=I0 (I=I1 )G=G0第16页/共79页Y=C+I+GC=a+b(Y-T)T=T0I=I0,G=G0三部门,总量税下的政府支出乘数第17页/共79页Y=C+I+GC=a+b(Y-T)T=T0I=I0,G=G0三部门,总量税下的税收乘数第18页/共79页三部门,总量税下的政府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平衡预算平衡预算平衡预算第19页/共79页20思考1.三部门,比例税,有转移支付的各种乘数如何推导?思考2.四部门的各种乘数如何推导?第20页/共79页2.边际支出倾向的变动从式(8.10)k=1/(1-e)k=1/(1-e)中可以看出,政府购买的乘数效应不仅取决于政府购买增量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边际支出倾向的大小。那么边际支出倾向又受哪些因素影响呢?我们仍然考虑封闭经济的情况。如果在模型中引进税收T,那么计划总支出为,E=C(YT)+I+G (8.11)假定政府统一征收比例税,即TtY,其中,t为边际税率即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税收,显然0tl,因此式(8.11)可写成:E=C(YtY)+I+G (8.12)再假定线性消费函数,则有:E=a+bY(1t)+I+G (8.13)对(8.13)求导可得:e=dE/dY=b(1t)(8.14)因此,边际支出倾向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b和边际税率t。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表明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越大,总收入中用于支出的部分也就越多,而税率越高,收入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也就越小,在边际消费倾向不变的情况下,用于消费从而支出的部分也就越少,因此,边际支出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方向变化而与税率成反方向变化。第21页/共79页假定政府调低税率使边际支出倾向增大,表现为计划支出线的斜率加大,如图8.4所示。在图中,由于税率的降低使边际支出倾向增加,计划支出曲线由E0旋转至E1,均衡点也由B变为C,均衡的国民收入由Y0增加到Y1。这表明在自生支出不变的情况下,税率的降低加大了边际支出倾向,从而导致了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E0E0=A+b(1-t0)YYY1图8.4 边际支出倾向的变动45 CY0E1=A+b(1-t1)Y B Y A所得税税率的降低,使边际支出倾向e变大(在边际消费倾向不变的条件下)。则总支出曲线斜率变大,E0E1,Y增加。而且,收入增加的数量大于政府税收减少的数量,这是因为乘数效应的存在。第22页/共79页第二节 利率的决定 一、货币的需求现在由产品市场转到货币市场,讨论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利率的决定。关于货币供给和需求理论在第三篇第十四章中还有专门介绍,在这里只是对货币需求和供给作一简单分析。人们为什么愿意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这就是对货币的需求问题。凯恩斯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是由流动性偏好决定的。我们知道,所谓流动性就是指持有货币在交易过程中的便利性,而人们愿意持有货币以保持这种便利性的倾向,就被称作流动性偏好。因此,流动性偏好就是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把流动性偏好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们的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人们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的目的是为了日常交易。日常交易的大小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有关,因此交易性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Y相关。当收入水平上升时,交易也会相应上升,而交易性需求也会上升,反之,当收入水平下降时,交易也会相应减少,而交易性需求也会随之减少。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件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收入高的人为预防而持有的货币要多一些;而收入低的人不会准备较多的货币去应付不测事件,因此,预防性需求与交易性需求一样,都与人们的收入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第23页/共79页投机动机与上述两个动机不同。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在证券市场上进行投机。利率r则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利率上升时,意味着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人们倾向于放弃货币而持有债券,以取得利息收入。反过来,当利率下降时,意味着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下降,人们又倾向于放弃债券而持有货币,以满足流动性偏好。因此,投机动机的存在使对货币的需求与利率水平成反方向变化。因此,从流动性偏好理论出发,货币的需求函数可表达为:(M/P)d=L(r,Y)(8.15)也就是说,对实际货币的需求(M/P)d取决于利率r和国民收入Y。如果不考虑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因素,式(8.15)实际上和在第五章中讨论货币需求函数相同。P.134 第五章的货币需求函数:第24页/共79页+(M/P)d=L1+L2=L1(Y)+L2(r)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货币需求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L L=L=L(Y)(Y)L L=L=L(Y)(Y)L1=L1(Y)+L2=L2(r)L1=kYL2=-hr+第25页/共79页根据(8.15)式,我们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变化:1.货币需求量变动:货币需求量和利率之间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利率上升,货币需求量下降;利率降低,货币需求量上升。2.货币需求的变动:收入的变动所引起的。收入水平提高,交易性的和预防性的货币需求都会提高。Br0MD0M/P图8.6 货币需求的变动MD1ABAr0MDM/P图8.5 货币需求量的变动r r1 1(M/P)1(M/P)2r r2 2 r r0 0第26页/共79页二、货币的供给货币供给量M是外生决定的,它是由中央银行所独立控制的政策变量,因此,货币供给函数如下:(8.16)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来控制货币供应量。除此以外,中央银行还可以采取改变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的方法来调节货币的供给量。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降低法定准备率或者降低再贴现率,货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而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提高法定准备率或者提高再贴现率,货币的供给量就会减少。因此,货币供给量只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影响,而不受到利率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用几何图形来表示,货币的供给曲线MS就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直线,如图8.7所示(P192)。第27页/共79页 三、利率的决定 在图8.8中把货币需求曲线MD和货币供给曲线MS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到货币市场的均衡。货币供给曲线决定了流通中的货币供给总量M0/P,货币需求曲线与货币供给曲线在A点相交,表明在A点货币的需求量正好等于货币的供给量,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恰好等于社会上能够得到的货币数量,货币市场达到了均衡。如果利率高于r0,货币的供给量要大于对货币的需求量,那么利率就会下降,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也就随之增加,一直到货币的需求量正好等于货币的供给量。而如果利率低于r0,货币的需求量要大于货币的供给量,那么利率就会上升。只有在A点,利率水平不再变动,从而达到均衡,r0也就是均衡的利率水平。MDr0M/P图8.8 货币市场的均衡Ar0MSM0/Pr r1 1r r2 2 如果货币需求增加,均衡的利率如果货币需求增加,均衡的利率上升。反之则亦然。上升。反之则亦然。MD第28页/共79页另一方面,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也会影响到利率水平。假定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市场上的债券会减少,货币会相应地增多,在利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货币的供给量就会大于货币的需求量,因此利率水平必然下降使两者趋于一致。这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利率水平下降,如图8.9所示。MDr0M/P图8.9 货币供给的增加 Ar0MS0M0/P MS1 Br1M1/P第29页/共79页四、利率的传导机制在第七章中我们看到,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为什么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引起收入的增加呢?关健在于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从而导致投资的增加,最终引起收入的上升,这称作为“利率的传导机制”。在第一节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我们没有考虑利率对于投资的影响。原来的投资函数是:。现在是:I=I(r)。这样,我们有:E=C(YT)+I(r)+G,这样就可以考察利率的传导机制了。下页的图8.11显示了利率的传导机制。第30页/共79页rr1r2r1r20MS1MS2MDI(r)I1I2IM/P(a)货币市场(b)投资函数0Ir货币供给增加.均衡利率水平下降.投资数量增加.投资数量增加导致总支出水平提高,总产出增加(c)产品市场E1=a+I1(r1)+G-bT+bYE0Y45Y2Y1E2=a+I2(r2)+G-bT+bY Y I第31页/共79页第三节 ISLM模型ISLM模型是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的模型。一般认为是高度概括了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的标准解释。ISLM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1937年的一篇论文中(凯恩斯先生和“古典学派”:一种解释)提出来的,后来经过了美国经济学家汉森等人的发展。因此又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凯恩斯主义者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这种模型的看法是很不相同的。第32页/共79页一、IS曲线1.IS曲线的推导IS曲线代表了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率降低投资增加收入增加。二者呈反向变化关系。第33页/共79页 ISr0Yr1r1I2I1Ar0I(r)IY1AY1AY2BY2BE0Y45E1(I1)E2(I2)(a)投资函数(c)IS 曲线(b)计划支出线图8.11 IS 曲线的推导Br2r2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是总支出曲线和45线的交点。是众多总支出曲线和45线的交点形成了IS曲线。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了产品市场达到了均衡,代表了产品市场上人们的计划支出正好等于实际国民收入。IS曲线曲线的推导的推导(I)第34页/共79页YroYEo45oE(r1)(r2S、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此时产品市场会自动调整,国民收入增加,非均衡点右移,直到IS曲线上实现均衡。在IS曲线的右边:非均衡点E4,收入(产出)Y1对应着一个较高的利率r2,意味着在E4点,IY1)二、LM曲线1.LM曲线的推导MS已知收入Y1和一个既定的利率r,可以得出货币需求曲线,在纵轴上标出利率r1;假定收入水平变化为Y2,可以得出第二条货币需求曲线,决定新的利率水平r2。因此就有了右面图形中的组合。向右上倾斜LM曲线,代表货币市场均衡时,所有利率和产出水平组合的集合。早期经济学文献习惯用流动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的首字母L表示货币需求,用货币供给(money supply)的首字母M表示货币供给,因而表示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r与Y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M/Pro货币市场货币市场货币市场货币市场rYoLMLM曲线曲线曲线曲线第46页/共79页YroY1Y2r2r1ABLMLM曲线向右上倾斜,表示利率和收入水平呈正向变化趋势。为什么呢?收入水平提高交易性和预防性的货币需求增加(若货币供给不变)就一定存在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利率必然提高,通过减少投机性货币需求来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因此,货币市场的均衡决定了LM曲线上利率和收入的不同组合,在LM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了货币市场达到了均衡,代表了货币市场上人们意愿持有的货币数量正好等于实际能够得到的货币数量。或者说:在LM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MS=MD,都是MS和MD曲线的交点。第47页/共79页2.货币数量论与LM曲线现在从货币数量论的角度来理解LM曲线的形状。在 MV=PY(货币数量方程式)中,通常假定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不变,这也就是说,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下,货币供给量单独决定了收入水平,而与利率无关。这时,LM曲线实际上变成了一条和横轴垂直的线,我们把这时的LM曲线称为古典区域。在古典区域中,财政政策无效。YroY1r2r1ABLM第48页/共79页现在假定货币流通速度V是可变的,它随着利率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货币需求不仅取决于收入水平,也取决于利率。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水平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高,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就越快,这样,货币数量方程式就变为:MV(r)=PY 或M/P=Y/V(r)由这一方程式所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和利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可以来解释LM曲线为什么会向右上方倾斜。因为,利率水平的提高,会增加货币流通速度,在价格水平既定和货币供给量既定的情况下,收入水平也会上升。或者说,利率水平的提高,是由于收入提高的结果。第49页/共79页3.货币政策与LM曲线(LM曲线的位置和移动)货币供给量增加LM曲线右下方移动MS2LM2 货币供给增加,使得每一收入水平对应的均衡的利率都下降了,或者说,使得每一均衡利率对应的收入水平都提高了,所以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Y1r1r2MD1(Y1)r1r2MS1MD2(Y2)LM1M/ProYro(a)货币市场(b)LM曲线AB BY Y2 2r r4 4r r4 4r r3 3r r3 3B B A第50页/共79页4.LM曲线的斜率n n斜率的含义斜率的含义斜率的含义斜率的含义当斜率大,从而LM曲线较为陡峭时,国民收入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小,即既定的利率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小;反之,当斜率小,从而LM曲线较为平坦时,国民收入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大,即既定的利率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大。斜率的影响因素斜率的影响因素斜率的影响因素斜率的影响因素由LM曲线的公式可知LM曲线斜率为:。(1)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h。h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大,LM曲线越陡峭;反之则亦然。(2)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f。f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小,LM曲线越平坦;反之则反之。(3)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很小,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f接近于零时,LM曲线几乎是一条垂线;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很大,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非常大时,LM曲线几乎是一条水平线。这是两种特例,对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很有用。第51页/共79页5.货币市场的失衡n nLMLM线上各点的意义线上各点的意义在LM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在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结合。即LM曲线上任何一点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结合都表明货币市场实现了均衡。在LM曲线以外任何一点上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结合都是货币市场的失衡。LM曲线左边:非均衡E3点,与均衡点E1相比,收入没变,利率上升。由货币需求函数知,L与利率反向变动,因此L下降而货币供给M又是不变的,所以,在E3点有LM。YroY1r2r1E4LME2E1E3Y2第52页/共79页三、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鸡生蛋,蛋生鸡鸡生蛋,蛋生鸡鸡生蛋,蛋生鸡鸡生蛋,蛋生鸡因果循环是社会经济现象之关系的规律 收入取决于利率,利率又由收入决定均衡的总收入(总产出)决定于与总供给相等的总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而投资决定于利率,利率决定于货币数量和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货币需求由货币的交易需求(包括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构成。交易货币需求决定于收入水平,而投机需求决定于利率水平。可见,在商品市场上,要决定收入,必须先决定利率,否则投资水平无法确定;而利率是在货币市场上决定的,在货币市场上,如果不先确定一个特定的收入水平,利率又无法确定,而收入水平又是在商品市场上决定的,因此利率的决定又依赖于产品市场。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通过收入(产出)和利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我们可以利用ISLM模型,将两者之间的联系、均衡的收入和均衡的利率的决定反映出来。IS-LM(IS-LM(联立联立联立联立)模型:得两个模型:得两个模型:得两个模型:得两个市场同时均衡之均衡利率市场同时均衡之均衡利率市场同时均衡之均衡利率市场同时均衡之均衡利率在IS曲线上,有一系列利率与相应收入的组合可使产品市场均衡;在LM曲线上,又有一系列利率和相应收入的组合可使货币市场均衡。但能够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却只有一个。这一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可以在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上求得,其数值可通过求解IS和LM的联立方程得到。数字实例数字实例数字实例数字实例:IS市场均衡方程:设I1250-250r,S500+0.5Y(注意,S=YC,C=500+0.5Y)IS时有:Y3500500r (1)货币市场均衡方程:设m1250,L0.5Y+1000250rLm时有,Y500+500r(2)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则有由方程(1)和(2)构成的联立方程。解之得:r3,Y2000 5432101000 2000 3000rYIS第二区域第四区域LMEE第三区域第一区域E第53页/共79页IS-LM模型分析:市场调节非均衡到均衡 调节过程的知识回顾调节过程的知识回顾调节过程的知识回顾调节过程的知识回顾第一,在产品市场上,当产品的需求大于供给时,产量一定会增加;当产品的需求小于供给时,产量一定会减少。这种假设的根据是:企业要使非合意存货为零,所以产量的调节是通过存货调节机制进行的。第二,在货币市场上,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利率就会上升;当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时,利率就会下降。这是因为,当存在过度的货币需求时就意味着其他资产(以债券来代表)的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这时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货币,就要出售债券,从而使债券供给增加)。出售债券或者说债券供给过剩就会使债券价格下降,债券价格与利率呈反向变动,所以就引起利率上升。反之亦然。第54页/共79页 5432101000 1500 2000 2500 3000rYIS第二区域第四区域LMEE第三区域第一区域E 在E点,r2,Y2500亿美元,由于在IS线上,投资和储蓄是相等的,但货币市场不均衡。根据前页公式计算,知在E点,货币需求L1750亿美元,大于货币供给量1250亿美元,即LM。这样,利率会上升,利率上升抑制了投资,进而使收入下降。利率上升和收入下降相结合,使E向E逐渐靠拢,这一过程同样一直要到E点才会停止。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调节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调节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调节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调节(例例例例)在E点,r2,Y1500亿。因E在LM线,因此货币市场均衡,投资和储蓄不相等。据前页公式,Y1500时,S250,I750。有IS,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出和收入会增加。收入增加使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在货币供给量不变时货币投机需求量必减少,而投机需求量只有在利率上升时才会减少。在现实中的情况是:人们为获得更多从事交易的货币,只能出售有价证券,从而引起证券价格下降,即利率上升。收入上升和利率上升二者结合起来,使E点向E点趋近,这一趋近过程一直到利率为3收入为2000亿美元时才会停止。在现实中,通常是:货币市场调整快,产品市场调整慢。所以,首先是实现货币市场的均衡,然后是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同时均衡。第55页/共79页5432101000 2000 3000rYIS第二区域第四区域LMEE第三区域第一区域E第56页/共79页IS-LM模型分析:政府调节从均衡到新均衡 前页分析的假设前页分析的假设建立在:总需求中,政建立在:总需求中,政府支出、税率、自发消府支出、税率、自发消费需求等不变,仅投资费需求等不变,仅投资需求随利率变动;在货需求随利率变动;在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不币市场上,货币供给不变,仅货币需求及相应变,仅货币需求及相应利率变动时(注意还有利率变动时(注意还有有关系数不变的假定),有关系数不变的假定),从失衡至均衡的市场机从失衡至均衡的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节过程制自发作用的调节过程即市场均衡的实现过程。即市场均衡的实现过程。政府目标政府目标政府目标政府目标:充分就业的均衡充分就业的均衡充分就业的均衡充分就业的均衡市场自发的均衡,不一定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即市场自发均衡时的国民收入Y1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均衡国民收入Y*。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在短期内即在边际消费倾向、货币投机需求弹性等系数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可运用财政(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和货币(供给)政策来调节经济,使其达到政府所期望的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Y*。政府调节手段政府调节手段政府调节手段政府调节手段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如图,若政府增加支出,或降低税收,或二者双管齐下,IS曲线就会向右上移动。当IS上移到IS和LM线相交于E点,就会达到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此时,利率会有所上升。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使LM线向右移到LM,在E点实现均衡,使国民收入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Y*。当然,也可同时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即所谓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上图显示,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力度相同,还会使均衡国民收入水平超过充分就业的水平,即大于潜在国民收入水平。EEY*LMISr2r*LMISroEr1Y1Y第57页/共79页IS曲线和LM曲线的简单代数式推导参见教材P202203第58页/共79页第四节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一、财政政策的影响n1.财政政策及其手段n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税税税收收收收和和和和支支支支出出出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宏观调节政策。n n税收政策或税收调控税收政策或税收调控n一般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措施,给个人和企业多留下可支配收入,可增加消费需求从而增加产出和就业。尽管这样可能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导致利率上升,挤出一些私人投资,削弱一些减税对增加总需求的作用,但一般说来国民收入还是增加了。n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些赋税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些负担,同样可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第59页/共79页n n政府支出调控政策政府支出调控政策n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转移支付。n如在经济萧条时,政府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多搞些公共建设,就可以扩大私人企业产品销路,还可以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尽管这样做也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从而使利率上升,挤出一些私人投资,但总的说来,生产和就业仍有增加。n政府还可以用减税或加速折旧等办法给私人投资以津贴,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生产和就业。所有这些措施,都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n当然,在经济高涨、通货膨胀率上升太高时,政府也可以来用增税、减少政府支出等紧紧紧紧缩缩缩缩性性性性财财财财政政政政政政政政策策策策以控制物价上涨。第60页/共79页n n2.2.财政政策影响及作用过程财政政策影响及作用过程如下图:扩张财政政策对Y和r的影响。IS-LM模型初始均衡为E(r1,Y1)。扩张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购买、转移支付或减税时,AD增加,从而使IS右移至IS,并与LM相交于新的均衡E(r2,Y2)。显然扩张财政政策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效果。LMEY2ISISr1r2Y1roYE注意:最终结果是,利率水平提高,收入增加。但是,收入增加的数量并没有两条IS曲线之间的距离大。为什么呢?因为,存在挤出效应。YY3第61页/共79页总结以上分析,其传导机制为:GADYLrIADY(以扩大政府支出为例)收入利率产品市场货币市场财政政策如图表明,财政政策影响产品市场的总需求,总需求影响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影响货币市场上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又影响利率,利率最后影响产品市场上的投资与总需求。3.3.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第62页/共79页n n4.LM4.LM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影响的影响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影响的影响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影响的影响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影响的影响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如图所示。财政政策的效果,因LM曲线的斜率而异r0Y3ISY0ISLM1EY1r1roYEELM2E*Y2r2由LM曲线和货币需求函数可知:LM线较陡是因利率弹性 f 小,货币需求对利率不太灵敏,政府增支时,国民收入增加,L1上升而L2相应下降,使货币市场重新均衡。f 较小,利率 r 须上升到足够高(才能使L2减少值与Y增加导致的L1增加值相当),进而对私人部门投资I产生较大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相反,当 f 较大从而LM线较平(也就是i越小),政府增支所致利率上升较小,挤出效应就较小,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第63页/共79页n n挤出效应形成过程挤出效应形成过程如右图: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右移IS。n不考虑货币市场和LM曲线,IS均衡点由E移到E1,国民收入由Y0增加到Y1。n现实中必须考虑货币市场。Y增会致交易货币需求L1增,使LM并使利率r上升,进而致I下降,国民收入Y随之下降,IS均衡点E1沿IS移动到两市场的均衡E点。n其实国民收入根本没有到Y1而是在Y。n所以,因扩张财政政策使货币市场利率上升,致一部分私人投资被挤出,这就是挤出效应,被挤占的国民收入是YY1。r0ISISLMEY0r roYEE1Y1Y第64页/共79页二、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n n1.1.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影响nLM曲线与IS曲线相交于E,决定了利率水平为r0,国民收入水平为Y0。n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LM曲线右移为LM,LM与IS相交于E,形成新的均衡,这时利率为r,国民收入为Y。n货币供给增加的影响是:利率下降,引致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这种政策被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用于需求不足的经济萧条之时。LMEYr0r Y0roYEISLM第65页/共79页2.2.货币政策分析货币政策分析:效果分效果分析析 效果大小和影响因素效果大小和影响因素政策效果是指宏观经济政策对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影响的大小。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取决于IS曲线的斜率。n nLMLM斜率不变,斜率不变,ISIS斜率对政策效果的影响斜率对政策效果的影响n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n读图。货币当局采用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LM都右移相同距离量EE。EE等于利率不变时因货币供给增加而能够增加的国民收入,实际上收入并不增加那多,因双重均衡点在E,而不是E。nIS的斜率与扩张政策效果大小的关系:IS较陡,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q较小(支出乘数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