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pdf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Written by Peter at 2021 in January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植物保护专业用)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是植物病理学的后续课课程和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先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进一步深化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并且为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学习打好基础。为了便于组织教学,本课程分为植物病理学原、植物病原学二个子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二个子课程分别进行;在实践教学中二个子课程合并进行。二、教学任务、要求和方法 本大纲根据课程在植物保护和植物病理学中的地位、任务和要求来制订;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掌握植物病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植物病原鉴定和植物病害诊断的正确方法。采用理论教学实验课教学实习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三、教学内容 上篇: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为 2.0 学分;总学时:40;理论教学 28 学时;实验教学 12 学时(一)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 目的:了解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研究领域、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弄清植物病害的概念、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本质区别。第一节植物病理学科 一、植物病理学的性质 二、研究内容: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发生的过程、植物病害的流行和测报、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病害的控制 第二节植物病害 一、植物病害概念 1作物生态系统的产物 2植物病害的概念:生物病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病程、症状、经济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 三、植物病害的重要性:年损失占总产量的 10%-15%,约为 700 亿美元。第三节 植物病理学简史 一、对植物病害的感知:远古至 17 世纪 二、植物病理学形成时代:18 世纪至 19 世纪中 三、植物病理学发展时代:19 世纪中至 20 世纪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及其特性 2 学时 目的:了解引致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的种类、基本特性,弄清寄生性和致病性、致病性分化的概念 第一节 植物病害病原物的主要类群 一、生物的主要类群: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非细胞生物 二、病原物的主要类群 细胞生物:真菌、细菌、植原体、螺原体、线虫、原生动物、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 非细胞生物(分子生物):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第二节 病原物的基本特性 一、生物间的关系共生、.共栖、竞争、拮抗、捕食、寄生 二、病原物的寄生性:寄生性与腐生性、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类型-专性寄生物(活体营养生物)与非专性寄生物(死体营养生物)、寄生性的相对性、.病毒的“寄生性”问题寄主与寄主范围与转主寄生 三、病原物的致病性:毒力和侵袭力 四、寄生性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 五、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或致病性分化:种、变种、专化型、小种、菌系或株系、生物型、菌株 第三章 植物病害的症状和诊断 2 学时 目的;了解植物病害症状的类型和特点,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的要点和新病原物鉴定的柯赫氏法则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症状的概念:内部症状和外部症状、病征与病状,症状的研究意义 二、病征的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颗粒状物、菌脓、菌块、线虫虫体、寄生性种子植物体 三、病状的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四、症状表现的复杂性 病原物与寄主的反应、.症状发展阶段不同表现不同症状、不同环境条件引起不同症状-隐症现象、复合感染与并发症、潜伏侵染植物病害的诊断 第三节植物病害的诊断 一、诊断的基本程序:田间调查、症状观察、显微镜检查、病原物分离培养、查对资料 二、实验室诊断:血清学诊断、噬菌体诊断、.理化诊断法、.单克隆抗体诊断法、生物学测定诊断法 三、侵染性病害诊断:分布特征、症状特点 第三节 新病害的鉴定柯赫氏法则:第四章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4 学时 目的:了解植物病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侵染循环各个环节对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和对病害控制的作用,植病系统中的病害三角与病害四角的区别、植病系统的调控与植物病害控制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控制奠定理论基础。第一节 植物病程 一、接触期:接触前、接触前期、接触后期、影响因素 二、侵入期:侵入方式、.侵入途径(伤口侵入的机制与直接侵入的机制)、侵入时间、侵染剂量、影响侵入的因素 三、潜育期:特点、寄生关系类型(死体营养型、活体营养型)、吸取营养方式、寄生部位(局部侵染、系统侵染)、潜育期经时、影响因素 四、发病期:特点、症状表现类型、影响发病期的因素 第二节 侵染循环 一、初侵染和再侵染 二、病原物的越冬越夏:方式、场所(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土壤-土壤习居菌、土壤寄居菌,.病株残体、肥料)三、病原物的传播:气流传播(方式、传播梯度效应、与病害防治的关系)、雨、水传播、生物介体传播、土壤和肥料、人为因素传播 第三节 植病系统 一、自然生态系统的植物病害:病害三角、特点(某种寄主植物非大面积连续分布;植物种类(含寄主和非寄主)、病原物种类多样化;寄主与寄生物物竟天择适者生存;遵循生物种群演替规律 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植病系统:病害四角、干预方式、干预对象、干预结果 三、植病系统的调控植物病害的生态防治:寄主遗传多样性,维持系统稳定性,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植病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其它生物因子 第五章 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生理学 4 学时 目的:通过介绍病原物的致病生理机制、植物罹病后生理代谢的变化规律、植物抗病的生理生化机,制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中病原物与寄主在生理学方面的相互作用的概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植物免疫生理学、生理植物病理生理学和分子植物病理学奠定基础。第一节 病原物的致病生理 一、夺取寄主的生活物质 二、机械压力 三、酶 四、毒素:作用、植物受作用位点、寄主代谢变化、毒素类型 五、生长调节物质: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第二节 植物罹病生理 1.呼吸作用的变化:表现、部位、变化原因、机制 2.光合作用:诱因 3.核酸和蛋白质代谢:含量变化、种类变化 4、酚类物质和相关酶-罹病植株产生抗病物质 5.水分生理:增强叶片蒸腾作用;减少蒸腾有毒物质积累;阻滞导管液流上升;细胞膜透性改变。第三节 植物抗病的生理机制 一、物理被动抗性机制:体表形态结构,木栓化组织与木质化组织,物质沉积,导管结构 二、化学被动抗性机制:天然抗菌物质、.溢泌物质、.酶类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酶抑制物含糖量等 三、物理主动抗性机制:细胞壁的改变、壁类似物质、胼胝质沉积、乳突、愈伤组织、阻塞维管束 四、化学主动抗性机制: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保卫素、植物对病原菌毒素的解毒作用 病原物与寄主相互识别的生化物质 第六章 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遗传学 4 学时 目的:介绍植物抗病性和病原物致病性的遗传、变异类型,病原物与寄主群体间互作遗传的基本概念和观点,使学生掌握有关病原物与寄主互作遗传的基本概念和观点为进一步学习利用抗性控制植物病害的原理和方法打下理论基础 第一节 植物的抗病性及其遗传 一、抗病性的概念:现象、概念的相对性、.感病与抗病的相对性、可遗传特性 二、抗病性的类型 1.按植物病程的反应:避病、抗侵入、抗扩展、耐病、抗再侵染 2.按抗病机制:主动抗病、被动抗病 3.按遗传方式:主效基因抗性、微效基因抗性 4.对致病性分化的反应:小种专化抗性、非小种专化抗性 三、抗病性的遗传:主效基因抗性、微效基因抗性、.细胞质抗性遗传 第二节 病原物的致病性变异和群体毒力 一、病原物致病性遗传 二、病原物致病性变异的途径:有性重组、突变、异核现、准性生殖、转化、转导 三、病原物群体的毒力:群体毒力、毒力频率、病原物小种的鉴定、.品种抗性丧失的本质 四、定向选择和稳定化选择 第三节 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一、概念 二、概念的争议和解释 三、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理论的意义 第四节 基因对基因假说 一、基因对基因假说 二、亚麻与亚麻锈菌的遗传互作试验 三、其他作物病害系统中基因对基因关系的证明 四、基因对基因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第七章、植物病害的流行和测报 4学时 目的:通过植物病害计量方法、流行种类和规律、测报的方法原理的介绍,使学生明确植物病害的流行规律及因素分析的原理,掌握植物病害预测预报的基本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计量 1、植物病害计量目的 2、计量指标: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 3、严重度的计量:分级法。4、病情指数计算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流行 一、病害流行的概念:群体学的观点、经济学的观点、流行学的观点 二、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单循环病害与多循环病害 流行学特点病害种类、传播、越冬越夏、流行主导因素、寄主反应、环境影响、菌量积累、变化 三、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季节流行曲线 多循环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单循环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季节流行动态的数学模型 四、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年份间流行变化:年增长率的预测和分析 五、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时空关系、传播特点、传播距离类型、传播动力、田间分布 六、病害的流行因素:寄主与病原物的互作群体、外界环境条件、人的干扰 第三节 植物病害的预测预报 一、预测预报的有关概念:预测、预报、预报量、预报因子、测报目的 二、预测的种类:流行程度预测、发生期预测、损失预测、经济损害水平、经济阈值、测报的时限 三、预测的依据:长期预测依据、中期预测依据、短期预测依据、测报因子的选择 四、预测方法:经验预测模型(综合分析预测、数理统计预测的多元回归分)、系统模拟预测模型 第八章 植物病害的管理 6 学时 目的:通过植物病害管理概念及其措施的介绍,使学生明确植物病害控制的原理及方法,掌握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为今后学习农作物病害防治学提供理论基础。第一节 植物病害管理的原理 一、植物病害管理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念的沿革、病害管理的原则 二、植物病害管理的措施 第二节 植物病害管理的措施 一、植物检疫 1.植物检疫的意义:定义、目的、.任务、对象 2.检疫措施:禁止进境,限制进境,调运检疫,产地检,国外引种检疫,携带物、邮寄、托运物检疫 二、农业防治:特点和意义、常用方法和防病原理(使用无病繁育材料、.建立合理栽培制度、保持田园卫生、加强栽培管理)三、生物防治原理、特点、对象;作用:拮抗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交互保护作用 四、物理防治:干热处理,热水、热空气,辐射 五、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原理,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化学防治的主要方法,化学防治的特点 六、选用抗病品种:作用、对象、抗性鉴定方法、抗病育种的途径、抗病基因的合理利用(二)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一 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观察 3 学时 目的;通过实验的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植物病害症状类型的认识,同时了解植物病害症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观察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种病状的各种类型,解剖番茄青枯病病株观察维管束的病变状况;二、观察粉状物、霉状物、锈状物、点状物、脓状物、块状物(菌核)等病征及特点;三、录象演示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四、观察和区分所列标本的病状或/和病征,观察稻白叶枯病叶的喷菌现象。实验二 培养基的制作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3 学时 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培养基的制作方法,消毒、灭菌的原理和方法、病原菌分离、培养的基本方法。一、PDA 和 NA 培养基的制作方法和灭菌方法;二、病原物分离场所的消毒与灭菌:三、细菌或真菌的分离、培养。实验三、四 接种体的计数、接种和病程观察 6 学时 目的:通过实验掌握真菌、细菌接种体的计数方法,病原菌的接种技术;通过对植物病程的观察,进一步了解植物病程;完成实验二和本次实验,使学生可基本掌握柯赫氏法则的基本实验方法。一、真菌的计数板计数法;二、细菌接种体的配制和计数;三、病菌的接种;四、病程的观察和记载。下篇:植物病原学 植物病原学为 4.0 学分 课程学时为 80 学时加 1.5 周教学实习。学时分配:理论教学 44 学时;实验教学 33 学时;课堂讨论 3 学时。(一)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第一节 植物病原学的任务和研究内容 第二节 植物病原学的发展简史 1.病原自生论到病原微生物学说的确立 2.植物病原物的类群和发现过程 3.植物非侵染性病原的性质及认定 第三节 中国的植物病原学研究概况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 第一节 菌物学概论(2 学时)1.现代生物系统从二界系统到八界系统 2.菌物作为真菌、卵菌和粘菌的统称是科学的界定 3.多界菌物系统组成 4.菌物中真菌界、假菌界和原生动物界的本质区别 5.菌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菌物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4 学时)1.菌物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2.菌物的营养和繁殖方式 3.菌物的遗传和变异 4.菌物的生活史和生活史类型 5.菌物的生存与环境关系 第三节 菌物的分类和命名(2 学时)1.分类与鉴定的概念 2.分类的目的和方法 3.菌物的分类阶元 4.菌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5.菌物的命名 第四节 原生动物界(1 学时)1.根肿菌门(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2.其他能引起植物病害的原生动物 第五节 假菌界(2 学时)1.粘网菌门(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2.丝壶菌门(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3.卵菌门(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第六节 真菌界:壶菌门(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1 学时)第七节 真菌界:接合菌门(1 学时)1.毛菌纲(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2.接合菌纲(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第八节 真菌界:子囊菌门(3 学时)1.子囊菌门真菌的一般性状 2.子囊菌的生活史 3.子囊菌的繁殖体和子实体 4.子囊菌的分类系统变动 5.主要植物病原类群(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第九节 真菌界:担子菌门(3 学时)1.担子菌门的一般性状 2.担子菌纲(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3.冬孢菌纲(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4.黑粉孢纲(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第十节 真菌界:有丝分裂孢真菌类(半知菌类)(3 学时)1.半知菌的一般性状 2.半知菌的分类系统变动 3.主要植物病原类群(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8 学时)第一节 概述 1.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 2.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和主要植物病原类群 第二节 能培养的常见植物病原细菌 1.形态学 2.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3.细菌的繁殖、遗传和变异 4.植物病原类群 (1).重要植物病原细菌:土壤杆菌属、欧氏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棒杆菌属、黄单胞杆菌属(形态特征、生物学、分类、主要病原类群、致病和防治特点)(2).其他植物病原细菌:嗜木质部菌属、泛生菌属、嗜酸菌属、布克菌属、节杆菌属、拉氏菌属、短小杆菌属、红球杆菌属、链霉菌属、芽孢杆菌属、根杆菌属、根单胞菌属 第三节 难培养的原核生物 1.植物菌原体属(形态特征、生物学、主要病原种、致病和防治特点)1.韧皮部杆菌属(形态特征、生物学、致病和防治特点)2.木质部小菌属(形态特征、生物学、致病和防治特点)3.螺原体属(形态特征、生物学、致病和防治特点)第四节 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 1.植物细菌性病害的诊断 2.植物难养细菌病害的诊断 第四章 植物病原病毒和亚病毒(6 学时)第一节 植物病原病毒 1.病毒的概念 2.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3.植物病毒的侵染、复制和转移 4.植物对病毒病的免疫性和抗病性 5.植物病毒的传播 6.植物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7.植物病毒的分类、鉴定和命名 8.植物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 第二节 植物病原亚病毒 1.亚病毒的概念 2.类病毒(形态特征、生物学、致病、诊断和防治特点)3.拟病毒(形态特征、生物学、致病、诊断和防治特点)第五章 植物病原线虫(4 学时)第一节 植物线虫的形态和结构 第二节 植物线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 第三节 植物线虫的分类和鉴定 第四节 植物线虫病害诊断和防治 第六章 寄生性种子植物、地衣和寄生性藻类(2 学时)(二)实验课教学内容 实验一.植物病原菌物的营养体和繁殖体类型观察 实验二.原生动物界和假菌界(卵菌纲水霉目)植物病原类型观察 实验三.假菌界(卵菌纲:霜霉目)植物病原类型观察 实验四.真菌界: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部分)植物病原类型观察 实验五.真菌界:子囊菌门植物病原类型观察 实验六.真菌界:担子菌门植物病原类型观察 实验七.真菌门:半知菌植物病原类型观察 实验八.真菌门:半知菌植物病原类型观察(续)实验九.植物细菌性病害和病毒病症状(包括内含体)观察 实验十.植物病原线虫主要类群观察 实验十一.寄生性种子植物、地衣和藻类 四、教学实践内容 1.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2.植物病原物的分离的培养技术(菌物、细菌、线虫、细菌噬菌体)3.植物病原细菌的生理生化性状测定 4.植物病原物玻片标本的制作 5.植物病原物标本的显微计测 五、成绩考核 普通植物病理学成绩由四部分组成:(一)实验实习报告,占 20%;(二)实验操作和病原识别考试,占 20%;(实验考不及格者要补考,补一次者成绩按 10%计,补二次者成绩按 5%计,三次及三次以上通过者不计成绩;试验成绩不及格和不补考者不准参加课程考试)(三)课堂讨论及提问,占 10%;(四)试卷笔试,占 50%.(三)课堂讨论及提问,占 10%;(四)试卷笔试,占 50%.注:二门子课程分开计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