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作业28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
1 / 5【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作业精选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作业 2828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和数量变化时间 / 30 分钟基础巩固1.如图 K28-1 表示种群数量特征的相互关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 K28-1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甲、乙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 C.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D.a 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2.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玉米田中每平方米土地上分布 1 棵野稗 B.每毫升培养液中有 9 个大肠杆菌 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上全部鱼的数量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 5 米种植一棵 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出生率等于零 B.K 值的大小与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无关 C.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只受天敌的限制 D.自然状况下种群数量不可能一直保持“J”型增长 4.2017·天津××区一模 如图 K28-2 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 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 K28-2 A.t2t3 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t3t5 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3 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 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 t4 时防治的效果最佳 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B.样方内各年龄段的个体均需统计 C.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D.不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6.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操作,不正确 的是( ) A.用台盼蓝溶液染色可增强计数结果的有效性 B.加大初始接种数量可以缩短达到 K 值的时间 C.培养液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冷却到适宜温度才能接种 D.改变培养液氧气供应对酵母菌种群的 K 值没有影响,因为酵母菌呼 吸方式是兼性厌氧型2 / 5能力提升7.2017·河南安阳一模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池塘或湖泊 水体发绿,为了改善水质,有人建议在池塘或湖泊的水体发绿时投放 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的食性如表。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的种 类,以及投放后该鱼种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 ) 类别青鱼鲢鱼鲫鱼鲤鱼 食性螺蛳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杂食 A.青鱼,“S”型 B.鲢鱼,“S”型 C.鲫鱼,“J”型 D.鲤鱼,“J”型 8.2017·廊坊期末 工作人员对某地区喜鹊数量变化进行了连续 10 年的跟踪调查,其结果如图 K28-3 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图 K28-3 A.前 3 年喜鹊种群数量持续下降 B.第 5 年和第 7 年的喜鹊种群数量相等 C.第 6 年以前喜鹊种群呈“S”型增长 D.第 10 年以后喜鹊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9.科学家设计一系列 50 m×50 m 的区域以研究更格卢鼠(啮齿类)对 其他小型食种子啮齿类动物的影响。将更格卢鼠从一半这样的区域 中移走,另一半保持原样。每个区域的围墙上都有能使啮齿类动物自 由通过的孔洞;但是,移走更格卢鼠的那一半区域围墙孔洞较小,更格 卢鼠不能通过。接下来三年实验数据如图 K28-4 所示,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 图 K28-4 A.两个区域之间的其他啮齿类动物不会存在竞争关系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他啮齿类动物的数目时,若标记物脱落,估算 值将偏大 C.该实验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变化趋势是同步的,有可能是由于气候 变化导致的 D.本实验证明更格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发生了竞争,并限制了它们 种群的大小 10.2017·山东泰安高三期末 如图 K28-5 中曲线、分别 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 种可能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图 K28-5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阴影部分引起该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C.若种群数量变化为曲线,则该种群环境容纳量是 K3 D.若种群数量变化为曲线,对该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 11.2017·湖北部分重点中学二模 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 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田中的蝗虫,对蝗虫进行了有效控制。为研 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 K28-6 所示的模型。 图 K28-6 (1)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中模型属于 模型,该模型 表明,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 K 值为 。 (2)引入鸭子前,若蝗虫每天增加 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 N0 只,则 t 天后种群数量为 只。 3 / 5(3)通过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地区又进一步提出“改治结 合、根除蝗害”的治蝗战略,一方面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降低蝗虫 的 ;另一方面利用雌信息素诱捕蝗虫通过降低 使 种群密度下降。 综合拓展12.为寻找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实验变量组合,某兴趣小 组研究了接种量和溶氧量(用摇床转速来控制)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 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如图 K28-7 所示,请分析回答: 图 K28-7 (1)实验前,需对酵母菌进行活化处理,目的是 。 (2)接种量相同时,摇床转速为 250 r·min-1 的酵母菌种群在前 6 h 增长较快的原因是 。 (3)根据实验结果,较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 。 (4)在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该兴趣小组采用了血细胞 计数板直接计数法,若某同学吸取培养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进 行计数。图 K28-8 中甲是一块规格为 1 mm×1 mm×0.1 mm 的血细胞 计数板正面示意图,观察到图乙所示的图像。 图 K28-8 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前要 ,目的是确保随机取样时 有均匀的种群密度。 图甲这块血细胞计数板上有 个计数室。 图乙表示的这个大方格上含有 个中方格,其体积是 。 若计数得图乙中每一中方格里酵母菌平均数为 20 个,则该 1 mL 培 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 个。 课时作业(二十八) 1.A 解析 甲、乙都能使种群密度增大,因此可分别表示出生率和 迁入率;丙使种群密度减小,应为死亡率;丁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 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a 的含义是预测未来种群密度的大小。 2.D 解析 A、B、C 项均为种群密度的描述,皆为种群的数量特征。 D 项描述的是种群空间特征中的均匀分布,故选 D。 3.D 解析 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但不等于零,A 项错误。K 值是环境容纳量,其大小与环境有关,也与环境污染等人 为因素有关,B 项错误。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受天敌、气候、食 物、传染病等的限制,C 项错误。自然状况下种群的生活资源有限, 数量不可能永远呈“J”型增长,D 项正确。 4.B 解析 t2t3 时,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 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 错误;t3t5 时,甲种群增长速率等于 0,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 表现为稳定型,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 0,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表现 为增长型,B 正确;甲、乙种群密度最小是 t1,甲种群密度最大是 t3, 乙种群密度最大是 t5,C 错误;t4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防治害 虫效果不好,D 错误。 5.D 解析 取样调查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多次取样求平均值,A 项正确。样方法中计数要统计样方内该物种的所有个体,所以各年龄4 / 5段的个体均需统计,B 项正确。由于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有很多 分支可能属于同一个个体,所以不宜选择作为调查的对象,C 项正确。 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D 项错误。 6.D 解析 台盼蓝大分子染料一般不能进入活细胞,可用于鉴别该 细胞的死活,所以用台盼蓝溶液染色可增强计数结果的有效性,A 正 确;由于一定的培养条件下,K 值基本不变,所以加大初始接种数量可 以缩短达到 K 值的时间,B 正确;培养液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冷 却到适宜温度才能接种,否则酵母菌会因高温而失活,C 正确;改变培 养液氧气供应会改变培养液的 pH,从而影响酵母菌种群的 K 值,D 错 误。 7.B 解析 由表可看出,鲢鱼和鲫鱼的食性是浮游植物,因此适宜 投放的鱼类是鲢鱼和鲫鱼;由于水体内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则投放 后该鱼种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 8.D 解析 由图可知:在第 13 年之间喜鹊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 第 3 年时,喜鹊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A 错误;在第 57 年间喜鹊种群 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第 7 年的喜鹊种群数量比第 5 年少,B 错误; 前 3 年,>1,种群数量增加,第 36 年,<1,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 因此第 6 年以前喜鹊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不呈现“S”型曲线,C 错误;由图可知,第 10 年以后,=1,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D 正确。9.A 解析 对比每次捕获的数据可知,与有更格卢鼠区域相比,无 更格卢鼠区域内小型啮齿类动物的数量较多(高),说明更格卢鼠和小 型啮齿类动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 错误;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 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 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用标志重捕法调査 其他啮齿类动物的数目时,若标记物脱落,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 记的个体数减少,估算值将偏大,B 正确;该实验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 变化趋势是同步的,有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C 正确;本实验证 明更格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发生了竞争,并限制了它们种群的大小,D 正确。 10.D 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 项错误。图中 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环境阻力)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阴影部分能 引起该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导致生物进化,B 错误;由题图可知,若种 群数量变化为曲线,则该种群环境容纳量是 K2,C 错误;若种群数量 变化为曲线,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对该种群最有效的保护 措施是就地保护,D 正确。 11.(1)数学 N2 (2)N0×1.03t (3)K 值(环境最大容纳量) 出生率 解析 (1)图中的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从模型建 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中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 的数量围绕 N2 上下波动,因此蝗虫的 K 值为 N2。(2)依题意可知:蝗 虫种群的数量最初有 N0 只,=1+3%=1.03,则 t 天后种群数量为 Nt=N0t=N0×1.03t(只)。(3)改造蝗虫的发生地,可以降低蝗虫的 K 值(环境最大容纳量);利用雌信息素诱捕蝗虫可通过降低出生率使 种群密度下降。 12.(1)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菌恢复为正常的生活状态 (2)氧气供应充足,酵母菌代谢旺盛,增殖快5 / 5(3)转速:230 r·min-1、接种量:1.0 mL 或 1.5 mL (4)振荡(摇匀) 2 25 0.1 mm3 5×106 解析 (1)实验前,需对酵母菌进行活化处理,目的是让处于休眠状 态的酵母菌恢复为正常的生活状态。(2)接种量相同时,摇床转速为 250 r·min-1 的酵母菌种群在前 6 h 增长较快的原因是氧气供应充 足,酵母菌代谢旺盛,增殖快。(3)据实验结果,较适合建立种群“S” 型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转速:230 r·min-1,接种量:1.0 mL 或 1.5 mL。(4)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前要振荡(摇匀),目的是确保 随机取样时有均匀的种群密度。图甲这块血细胞计数板上有 2 个 计数室。图乙表示的这个大方格上含有 25 个中方格,其体积是 1 mm×1 mm×0.1 mm=0.1 mm3。1 mL 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 500×1000/(1×1×0.1)=5×10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