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的护理.pptx
continue 支支气气管管扩扩张张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护理授课内容概念概念治疗治疗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诊断第1页/共40页定义(definition)支气管扩张是指直径大于2mm中等大小的支气管由于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引起的异常扩张。临床特点临床特点慢性咳嗽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大量脓痰反复咯血反复咯血第2页/共40页支气管-肺组织感染和支气管阻塞 感染的病原菌:百日咳、麻疹病毒、肺炎感染的病原菌:百日咳、麻疹病毒、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绿脓杆菌等革兰氏阴性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绿脓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杆菌 ;支气管阻塞:支气管外淋巴结肿大、支气支气管阻塞:支气管外淋巴结肿大、支气管异物、右中叶综合征及肿瘤管异物、右中叶综合征及肿瘤 病因第3页/共40页病因支气管先天性发育缺损和遗传因素 先天支气管发育障碍先天支气管发育障碍:巨大气管巨大气管-支气管症支气管症 Kartagener 综合征综合征:是由于支气管软骨和是由于支气管软骨和 弹性纤维不足弹性纤维不足,导致局部管壁薄弱或弹性导致局部管壁薄弱或弹性 较差较差,常伴有鼻窦炎及内脏转位常伴有鼻窦炎及内脏转位(右位心右位心).).肺囊性纤维化:与遗传因素有关。肺囊性纤维化:与遗传因素有关。第4页/共40页病因机体免疫功能失调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CrohnCrohn病、溃疡性结病、溃疡性结肠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哮喘等疾病可肠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哮喘等疾病可同时伴有支气管扩张。同时伴有支气管扩张。第5页/共40页 扩张的好发部位为:o下叶多于上叶,左侧多于右侧,其次为右肺中叶。其原因是:下叶多于上叶是由于下叶支气管易发生引流不畅。o 左侧多于右侧是因为:左下支气管较右下更细长。与大气管的角度较大。受心脏压迫,以上原因导致引流不畅。第6页/共40页病理(pathology)第7页/共40页 典型病理改变:支气管壁组织的破坏 管腔变形扩大,并可凹陷,腔内含有多量分泌物。病理(pathology)第8页/共40页病理生理改变取决于支气管病变的数量以及 并发肺实质改变的程度 早期:呼吸功能测定正常;早期:呼吸功能测定正常;病变范围大时:病变范围大时:以阻塞性为主的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以阻塞性为主的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低氧血症;低氧血症;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发展 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肺心病肺心病心衰心衰第9页/共40页临床表现 约80%患者在10岁以前发病,病史常可追溯到童年有麻疹,百日咳或支气管肺炎。第10页/共40页临床表现 慢性咳嗽、伴大量脓痰 反复咯血(50%70%)干性支气管扩张(10%):反复咯血,无咳嗽、咳脓痰等症状,病变部位多位于上叶 反复肺部感染(部位相对较固定)慢性感染中毒症状:发热、消瘦、贫血 症症 状状第11页/共40页临床表现病变重或继发感染时常可闻及下胸部、背部固定而持久的局限性粗湿啰音,有时可闻及哮鸣音,部分慢性患者伴有杵状指(趾)体体 征征第12页/共40页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一般实验室检查:痰涂片2.胸部X线片: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严重者可见环状、管状透亮影或蜂窝状影,早期病人X线胸片可无异常。第13页/共40页3.3.3.3.胸部胸部CTCTCTCT: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支扩第14页/共40页4.4.支气管造影:正常支气管支气管扩张第15页/共40页主要用于治疗(镜下止血、吸痰等)和鉴别诊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5.5.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第16页/共40页治疗(therapy)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痰液排出、控 制感染、处理咯血、必要时手术切除。原 则第17页/共40页 祛痰剂 溴己新口服、必嗽平、沐舒坦 支气管扩张剂 氨茶碱、舒氟美、喘乐宁及喘康速喷 雾剂、爱全乐喷剂 体位引流(一)保持呼吸道通畅治疗(therapy)第18页/共40页治疗(二)控制感染可参考药物敏感试验来选择抗生素可参考药物敏感试验来选择抗生素第19页/共40页 反复感染、反复大咯血、内科治 疗不理想,但范围局限,全身情 况良好者可考虑手术切除。(三)手术治疗治疗第20页/共40页可能的护理诊断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多粘稠,咳嗽无力,咳嗽方式无效有关。2、有窒息的危险与痰液粘稠,大咯血有关。3、焦虑与病情迁延,个体健康受到威胁有关。4、有感染的危险与痰多粘稠,不易咳出有关。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长期反复继发呼吸道感染,导致机体消耗量增多有关第21页/共40页护理措施清理呼吸道无效:1.休息和环境 急性感染或病情严重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清洁、舒适的环境,室温维持在1820,湿度在5060。2.饮食护理 给予病人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食物宜温凉,大咯血时禁食。采取各种措施增进食欲,选择食物要多样化,不可偏食,注意给予含铁丰富的饮食纠正贫血。保证足够入量,每日饮水量应在1500ml以上,以利于稀释痰液。第22页/共40页护理措施3.病情观察 观察痰液的颜色、性状、气味和 量的变化,必要时留痰标本送验,观察病情变化,有无感染与咯血,观察体温变化,观察有无窒息的先兆症状,及时采取措施,观察各种药物作用和副作用。第23页/共40页护理措施4.药物护理 急性感染时,除应用有效抗生素外,还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局部雾化吸入控制感染.湿化呼吸道使痰液稀释,有效促进痰掖排出.5.避免诱因 戒烟6.体位引流第24页/共40页体位引流顺位排痰顺位排痰每日每日24次;次;每次每次1520min;全身衰竭病人禁忌全身衰竭病人禁忌雾化吸入促进排痰雾化吸入促进排痰蒸馏水蒸馏水庆大霉素庆大霉素-糜蛋白酶糜蛋白酶引流宜在饭前引流宜在饭前1小小时或饭后时或饭后13小时小时进行进行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病情变化第25页/共40页体位引流第26页/共40页体位引流第27页/共40页体位引流第28页/共40页体位引流引流后护理:病人休息,给予清水或漱口剂漱口,去除痰液气味,保持口腔清引流后护理:病人休息,给予清水或漱口剂漱口,去除痰液气味,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呼吸道感染机会。观察痰液情况,复查生命体征和肺部呼吸音及啰音洁,减少呼吸道感染机会。观察痰液情况,复查生命体征和肺部呼吸音及啰音变化,观察治疗效果。变化,观察治疗效果。第29页/共40页大咯血的抢救大咯血的抢救go1、休息:大咯血绝对卧床休息,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2、保持病室的安静,避免不必要的交谈,避免搬动病人,减少肺活动度。护理措施护理措施窒息的危险窒息的危险第30页/共40页护理措施护理措施窒息的危险窒息的危险大咯血的抢救大咯血的抢救go3、营养与饮食、营养与饮食大量咯血时应暂禁食,小量咯血可适量进温凉流食。咯大量咯血时应暂禁食,小量咯血可适量进温凉流食。咯血停止后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含有纤维血停止后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含有纤维素较多的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素较多的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4、维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道通畅,高浓度吸氧高浓度吸氧5、使用止血药物,酌情给予输血、使用止血药物,酌情给予输血第31页/共40页护理措施护理措施窒息的抢救窒息的抢救大咯血的抢救大咯血的抢救go窒息观察窒息观察 窒息先兆表现窒息先兆表现:常有情绪紧张、面色灰暗、胸闷气促、咯:常有情绪紧张、面色灰暗、胸闷气促、咯血不畅、喷射状大咯血突然终止、喉部有痰鸣音等。血不畅、喷射状大咯血突然终止、喉部有痰鸣音等。窒息时表现窒息时表现:病人表情恐怖、张口瞪目、双手乱抓、大汗:病人表情恐怖、张口瞪目、双手乱抓、大汗淋漓、唇指发绀、大小便失禁、意识丧失,乃至危及生命。淋漓、唇指发绀、大小便失禁、意识丧失,乃至危及生命。第32页/共40页大咯血的抢救大咯血的抢救窒息的预防窒息的预防大咯血的抢救大咯血的抢救go1、观察咯血的变化,准确记录咯血量,定时测量呼吸、血压、观察咯血的变化,准确记录咯血量,定时测量呼吸、血压、脉搏,了解双肺呼吸音的变化等脉搏,了解双肺呼吸音的变化等。2、劝告病人身心放松,防止声门痉挛和慎用镇咳剂,以免抑、劝告病人身心放松,防止声门痉挛和慎用镇咳剂,以免抑制咳嗽反射和呼吸中枢,使血块不能咳出而发生窒息制咳嗽反射和呼吸中枢,使血块不能咳出而发生窒息。3、准备好急救用品,如吸痰器、鼻导管、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准备好急救用品,如吸痰器、鼻导管、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包等。开包等。第33页/共40页大咯血的抢救大咯血的抢救go 大咯血的抢救大咯血的抢救窒息的抢救配合窒息的抢救配合1.大咯血时一旦发生窒息,应立即置病人于头低足高位大咯血时一旦发生窒息,应立即置病人于头低足高位或倒立位,轻拍背部,或倒立位,轻拍背部,将血块排出。将血块排出。2.清除口腔、鼻腔内血凝块或迅速用鼻导管接吸引器插清除口腔、鼻腔内血凝块或迅速用鼻导管接吸引器插入气管内抽吸,以清除呼吸道内的积血。入气管内抽吸,以清除呼吸道内的积血。第34页/共40页大咯血的抢救大咯血的抢救go 大咯血的抢救大咯血的抢救窒息的抢救配合窒息的抢救配合3.必要时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镜直视吸取血块。必要时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镜直视吸取血块。4.血块清除后,病人自主呼吸未恢复,应行人工呼吸,给血块清除后,病人自主呼吸未恢复,应行人工呼吸,给予高流量吸氧或按医嘱应用呼吸中枢兴奋剂,同时应密切予高流量吸氧或按医嘱应用呼吸中枢兴奋剂,同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和凝血机制,警惕再窒息的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和凝血机制,警惕再窒息的发生。发生。第35页/共40页1.积极防治百日咳、支气管肺炎等呼吸道感染,预防支扩。2.指导病人和家属共同了解疾病的进程,制定防治计划。3.避免呼吸道感染,戒烟。健康指导第36页/共40页4.补充营养和水分,稀释痰液,有利于排痰。5.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健康指导第37页/共40页6.注意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7.注意口腔清洁,勤漱口、多刷牙,定期更换牙刷。8.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9.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引流排痰。10.定期做痰细菌培养,尽早对症用药。健康指导第38页/共40页谢谢谢谢聆聆听听第39页/共40页感谢您的观看!第40页/共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