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犯罪心理学15章.pptx

    • 资源ID:73998261       资源大小:248.29K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犯罪心理学15章.pptx

    第一章第一章概述概述第1页/共50页第一节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界定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界定1.以青少年的犯罪心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学科。以青少年的犯罪心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学科。2.青少年年龄的界定青少年年龄的界定青少年保护法青少年保护法: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本学科研究的年龄阶段:本学科研究的年龄阶段:12到到25周岁周岁3.研究对象范围:犯罪青少年研究对象范围:犯罪青少年可能犯罪青少年:一般违法人可能犯罪青少年:一般违法人行为失范者行为失范者释放的两劳青少年释放的两劳青少年第2页/共50页v二、研究课题二、研究课题1.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理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理论 2.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 3.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文化因素 4.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 5.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 6.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与行为特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7.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变化规律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8.常见青少年犯罪类型分析常见青少年犯罪类型分析9.青少年犯罪的预测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预测和预防 第3页/共50页v三、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三、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v(一一)是犯罪学科与心理学科之间的是犯罪学科与心理学科之间的交叉交叉学科学科v(二二)是一门偏向社会学科的是一门偏向社会学科的综合综合性性学科学科v(三三)既是理论学科又是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应用学科学科v(四四)是一门是一门或然或然性学科性学科第4页/共50页犯犯 罪罪 学学 科科规范学规范学犯罪学犯罪学刑事司法学刑事司法学犯罪防治学犯罪防治学刑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人:犯罪人类学犯罪人:犯罪人类学 犯罪生物学犯罪生物学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犯罪精神病理学犯罪精神病理学犯罪现象:犯罪社会学犯罪现象:犯罪社会学 犯罪社会心理学犯罪社会心理学 犯罪地理学犯罪地理学 犯罪统计学犯罪统计学刑事侦查学刑事侦查学 刑事检察学刑事检察学 刑事审判学刑事审判学 刑事司法心理学刑事司法心理学 法医学法医学 司法精神病学司法精神病学刑事政策学刑事政策学 刑罚学刑罚学 罪犯矫治学罪犯矫治学 刑事被害人学刑事被害人学第5页/共50页心心 理理 学学 科科基础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异常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差异心理学差异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比较心理学 数理心理学数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 职业心理学职业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法律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其它应用心理学其它应用心理学第6页/共50页v第二节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意义研究现状与意义v一、建国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发展变化趋势一、建国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发展变化趋势v第一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5(由高到低)(由高到低)v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66-1976(数量大增)(数量大增)v第三阶段:第三阶段:1977-1980(短暂平稳后上至最高点)(短暂平稳后上至最高点)v第四阶段:第四阶段:1981至今(始终高居不下,并出现至今(始终高居不下,并出现新特点)新特点)第7页/共50页二、特点二、特点v1.低龄化低龄化v2.在校生犯罪人数增加在校生犯罪人数增加v3.团伙犯罪突出团伙犯罪突出v4.犯罪前主要为辍学无业者和学生,低学历者多,有劣犯罪前主要为辍学无业者和学生,低学历者多,有劣迹史的多迹史的多v5.最多的犯罪类型为抢夺、抢劫、盗窃、杀人、伤害、最多的犯罪类型为抢夺、抢劫、盗窃、杀人、伤害、强奸等,暴力犯罪居首强奸等,暴力犯罪居首v6.无明确动机的犯罪占一定比例无明确动机的犯罪占一定比例v7.突发性犯罪的案件居多突发性犯罪的案件居多v8.作案手段方式向成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作案手段方式向成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v9.作案区域明显,大多集中在城郊结合部作案区域明显,大多集中在城郊结合部v10.重新犯罪率高重新犯罪率高第8页/共50页v三、研究意义:三、研究意义:v1.理论意义理论意义v2.实践意义:实践意义:v揭露打击犯罪揭露打击犯罪v预防预测犯罪预防预测犯罪v教育改造犯罪教育改造犯罪v更好培养下一代更好培养下一代第9页/共50页第三节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v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v犯罪心理的隐蔽性犯罪心理的隐蔽性v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间接性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间接性v犯罪人心理的抵触性犯罪人心理的抵触性v不可重复性不可重复性第10页/共50页v二、研究方法二、研究方法v1.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v2.测验研究法测验研究法v3.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v4.调查的方法(样本调查、访谈)调查的方法(样本调查、访谈)v5.观察的方法观察的方法第11页/共50页第二章第二章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 v一、犯罪心理与犯罪心理结构一、犯罪心理与犯罪心理结构v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这些心理因素包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这些心理因素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兴趣、需要、动括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心理状态等主观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心理状态等主观范畴。范畴。v2.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犯罪行为实施前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那些畸变心理因素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组合。是。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依据。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依据。第12页/共50页v3.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v不良交往与模仿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不良交往与模仿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v个体对消极社会信息的选择为犯罪心理的形成做了个体对消极社会信息的选择为犯罪心理的形成做了量的积累量的积累v违法尝试获得体验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关键违法尝试获得体验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关键v不良行为的定型化是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阶段不良行为的定型化是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阶段v犯罪意向的萌发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犯罪意向的萌发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第13页/共50页v二、犯罪行为二、犯罪行为v从刑法的角度分析从刑法的角度分析v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v三、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整体性关系三、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整体性关系v(一一)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区别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区别v1.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v2.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v3.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第14页/共50页v(二二)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联系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联系v1.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发生的,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v2.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v3.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如刑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如刑法中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分即是如此。法中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分即是如此。第15页/共50页第三章第三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理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理论v第一节第一节生物学的原因论生物学的原因论v一、天生犯罪人论一、天生犯罪人论v集大成者:集大成者:意意切萨雷切萨雷龙勃罗梭龙勃罗梭(CesareLombroso,1835-1909)v犯罪人类学派创始人犯罪人类学派创始人v犯罪是人类的返祖现象犯罪是人类的返祖现象v天生犯罪人天生犯罪人第16页/共50页v二、体型说二、体型说v1、德国精神病学家、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尔(克雷奇默尔(Kreschmer1921)v2、美国生物学家谢尔顿、美国生物学家谢尔顿Shaldon(1941)v三、遗传说三、遗传说v1、家族史研究、家族史研究v2、双生子研究、双生子研究v3、染色体说:、染色体说:XXY、XYYv4、收养子女研究、收养子女研究 第17页/共50页v四、生化因素四、生化因素v内分泌及荷尔蒙的影响内分泌及荷尔蒙的影响v男性荷尔蒙分泌过多会增加反社会行为的机男性荷尔蒙分泌过多会增加反社会行为的机率率v女性经期、产后内分泌与女性犯罪女性经期、产后内分泌与女性犯罪v月经前综合症(月经前综合症(PreMenstrualSyndrome)(PMS)v产后抑郁综合症(产后抑郁综合症(PostnatalDepression,PD)v五、神经生理因素:小脑功能失调、脑电图五、神经生理因素:小脑功能失调、脑电图异常等异常等第18页/共50页v评价:过分夸大生物因素,忽视人的社会性评价:过分夸大生物因素,忽视人的社会性与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片面结论。但是生与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片面结论。但是生物学派的实证精神和研究问题的特殊视角值物学派的实证精神和研究问题的特殊视角值得肯定与借鉴。得肯定与借鉴。第19页/共50页v第二节第二节社会学的原因论社会学的原因论(一)文化冲突理论(一)文化冲突理论v20世纪世纪30年代末美国年代末美国v代表人物塞林(代表人物塞林(ThorstenSellin)v犯罪是不同社会集团的不同文化规范之间冲突的结犯罪是不同社会集团的不同文化规范之间冲突的结果果(二)社会异常论(二)社会异常论v压力论、紧张状态论、激发论压力论、紧张状态论、激发论v20世纪世纪30年代美国默顿(年代美国默顿(Robert.K.Merton)v犯罪行为是行为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犯罪行为是行为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愤的产物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愤的产物第20页/共50页v(三)亚文化群理论(三)亚文化群理论v20世纪世纪50年代科恩(年代科恩(AlbertCohen)等)等v亚文化群是指持有相同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又处境亚文化群是指持有相同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又处境相同的社会成员,为了相互支持、相互保护以及相同的社会成员,为了相互支持、相互保护以及相互满足其他多种需要,寻求另外一种不同的能相互满足其他多种需要,寻求另外一种不同的能够使自己体会到自己价值的社会方式而结成的一够使自己体会到自己价值的社会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群体,因其文化特征不同于主流文化而称为亚种群体,因其文化特征不同于主流文化而称为亚文化群。文化群。第21页/共50页v(四)标签理论(四)标签理论v20世纪世纪60年代美国年代美国v贝克尔(贝克尔(HowardS.Becker)利莫特)利莫特 EdninM.Lemert)v依据社会学中的形象互动理论依据社会学中的形象互动理论v个体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个体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继发越轨行为是对社会控制机制轨者的标签。继发越轨行为是对社会控制机制的烙印化的一种适应。的烙印化的一种适应。v所谓贴标签就是立法者、司法者、社会舆论把所谓贴标签就是立法者、司法者、社会舆论把某些个体定义为越轨者的过程。某些个体定义为越轨者的过程。第22页/共50页v(五)学习理论(五)学习理论v1.模仿论模仿论塔尔德塔尔德 法国法国v模仿法则:近距离法则,上至下法则,模仿法则:近距离法则,上至下法则,取代法则取代法则v2.不同接触理论不同接触理论美国美国 萨瑟兰(萨瑟兰(E.H.Sutherland,1883-1950)v犯罪(越轨)行为是习得的;犯罪(越轨)行为是习得的;v是在与周围他人的互动中习得的;是在与周围他人的互动中习得的;v主要发生在接触程度最亲密的个体之间;主要发生在接触程度最亲密的个体之间;v犯罪行为的学习包括犯罪的技巧、动机、态度和对自身行为合犯罪行为的学习包括犯罪的技巧、动机、态度和对自身行为合理化辩解等方面;理化辩解等方面;v关于犯罪动机和态度的特定方向是从法律赞许或不赞许的定义关于犯罪动机和态度的特定方向是从法律赞许或不赞许的定义中学习而来的中学习而来的v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v家庭影响,副文化影响,宣传工具的影响家庭影响,副文化影响,宣传工具的影响第23页/共50页v第三节第三节心理学的原因论心理学的原因论v(一)病态人格说(一)病态人格说v犯罪人的显著特点:缺乏道德感,反社会性强犯罪人的显著特点:缺乏道德感,反社会性强v(二)低能说(二)低能说v(三)心理本能说的原因论(三)心理本能说的原因论v1、侵犯性说、侵犯性说v2、性冲动说、性冲动说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 力比多(力比多(libido)v(四)认知与道德发展理论(四)认知与道德发展理论v1.皮亚杰(皮亚杰(J.Piaget):):v道德发展三阶段:无律、他律、自律道德发展三阶段:无律、他律、自律v2.科尔伯格(科尔伯格(L.Kohlberg)v 道德推理发展三水平六阶段道德推理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第24页/共50页v第四节第四节 整合理论(多元性理论)整合理论(多元性理论)v由于上述各学科的犯罪理论兴起,同时每种理由于上述各学科的犯罪理论兴起,同时每种理论又有其独特性与限制性,因此近代许多学者论又有其独特性与限制性,因此近代许多学者倾向于以综合观点来解释犯罪,称为整合理论,倾向于以综合观点来解释犯罪,称为整合理论,即认为形成犯罪的原因是多元的,而非单一因即认为形成犯罪的原因是多元的,而非单一因素所形成,只是可能造成偏差行为的某一因素素所形成,只是可能造成偏差行为的某一因素较严重,是导火线,但其它因素亦有重要影响,较严重,是导火线,但其它因素亦有重要影响,不容偏废。不容偏废。第25页/共50页第二节第二节 犯罪综合动因论犯罪综合动因论v一、涵义一、涵义v个体的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母系统),个体的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母系统),这个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着的这个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着的主体内外因素(子系统)所构成的,形成多维度主体内外因素(子系统)所构成的,形成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构。作为整体系统的个体犯罪原因,的原因网络结构。作为整体系统的个体犯罪原因,具有其各主体内外因素没有的特殊属性。由于各具有其各主体内外因素没有的特殊属性。由于各组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个体犯罪原因处于一种组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个体犯罪原因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动态变化之中。第26页/共50页第四章第四章 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v第一节第一节 青少年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及特点青少年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及特点 v一、生理发展与成熟一、生理发展与成熟v1.生长突增生长突增v2.第一性征成熟第一性征成熟v3.第二性征出现第二性征出现v4.身体成分变化身体成分变化v5.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v内分泌系统发育接近内分泌系统发育接近成人成人v第27页/共50页激激素素变变化化青少年的青少年的身体变化身体变化青少年自我青少年自我形象的变化形象的变化他人对青少年他人对青少年变化的反应变化的反应青少青少年心年心理与理与行为行为变化变化第28页/共50页v三、早熟与晚熟的影响三、早熟与晚熟的影响v(一)男性中的早熟与晚熟(一)男性中的早熟与晚熟一般来说,早熟男孩比同龄的晚熟男孩一般来说,早熟男孩比同龄的晚熟男孩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早熟男生在体育活动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早熟男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更出色,对权力和领导活动更感兴趣,表现更出色,对权力和领导活动更感兴趣,因而受到同伴或老师的青睐和尊重,成为受因而受到同伴或老师的青睐和尊重,成为受欢迎的人物或领导者。欢迎的人物或领导者。但是,由于早熟男孩但是,由于早熟男孩的成功和社会地位来得太容易、太早,使其的成功和社会地位来得太容易、太早,使其很少需要对生活问题提出创造性或灵活性的很少需要对生活问题提出创造性或灵活性的解决方式,也很少有时间实践新的角色和身解决方式,也很少有时间实践新的角色和身份。份。第29页/共50页v(二)女性中的早熟与晚熟(二)女性中的早熟与晚熟早熟女孩比其同龄同伴更沉闷、无主见、早熟女孩比其同龄同伴更沉闷、无主见、不自信、不善于表达、更顺从、更不受欢迎不自信、不善于表达、更顺从、更不受欢迎和孤僻和孤僻。早熟女孩比正常成熟或晚熟女孩有。早熟女孩比正常成熟或晚熟女孩有更多的情绪障碍更多的情绪障碍,更可能卷入不正常的活动,更可能卷入不正常的活动中。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早熟女孩在青春期中。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早熟女孩在青春期被迫发展起应对技能,而这些技能又产生长被迫发展起应对技能,而这些技能又产生长期的积极效应。期的积极效应。第30页/共50页v四、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不同步四、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不同步v(1)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力的矛盾)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力的矛盾v(2)好动好奇与分辨是非能力差的矛盾)好动好奇与分辨是非能力差的矛盾v(3)容易兴奋与控制能力差的矛盾)容易兴奋与控制能力差的矛盾v(4)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性法制观)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性法制观念缺少念缺少第31页/共50页第二节第二节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与存在问题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与存在问题一、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特点一、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特点(一)表现方式由外在冲动性向文饰性转变(一)表现方式由外在冲动性向文饰性转变(二)情绪持续时间逐渐增长(二)情绪持续时间逐渐增长(三)情绪体验内容丰富深刻(三)情绪体验内容丰富深刻(四)情绪结构复杂(四)情绪结构复杂第32页/共50页v二、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二、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v1、心理障碍、心理障碍v2、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v3、学习压力、学习压力v4、人际交往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v5、沾染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沾染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v大学生上网,大学生上网,“玩玩”网者的悲剧:网者的悲剧:v色情:因色情:因“色色”而罪而罪v聊天:因聊天:因“友友”而亡而亡vBBS:因因“坛坛”而坠而坠v游戏:因游戏:因“戏戏”而废而废第33页/共50页v抑郁症。抑郁症。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了、注意力难集中、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了、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记忆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懒”了甚至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v对人恐怖症对人恐怖症v强迫症。强迫症。指以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强迫情指以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强迫情绪为主的神经性心理疾病。绪为主的神经性心理疾病。第34页/共50页v三、青少年常见的情绪困扰及情绪调节三、青少年常见的情绪困扰及情绪调节v(一)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一)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v第一,情感第一,情感倾向向趋于于稳定,但易受外界的不良定,但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影响。v第二,强烈爆发的情绪和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第二,强烈爆发的情绪和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并存,有时会因冲动而犯错误。并存,有时会因冲动而犯错误。v第三,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所提高,情感表第三,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所提高,情感表露越来越具有文饰、内隐性的特点,并且内向露越来越具有文饰、内隐性的特点,并且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性和表现性共存。v第四,第四,亲密感迅速增强,同时出现两性爱恋的亲密感迅速增强,同时出现两性爱恋的萌芽萌芽。第35页/共50页v(二)青少年常见的情绪困扰(二)青少年常见的情绪困扰v 1、青少年自卑感的特点及其克服、青少年自卑感的特点及其克服自卑感(自卑感(feelingofinferiority)是指个)是指个体体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愧、羞怯、畏缩甚至甚至灰心的复灰心的复杂情感,是自我情感,是自我评价的重要体价的重要体现。它它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v(1)自我评价过低;)自我评价过低;v(2)概括化、泛化的特点;)概括化、泛化的特点;v(3)敏感性和掩饰性。)敏感性和掩饰性。第36页/共50页v青少年可以通过自我调控的方法克服自卑感青少年可以通过自我调控的方法克服自卑感:v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树立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树立自尊。自尊。v其次,放弃过高的奢望,使理想自我和现其次,放弃过高的奢望,使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缩小,逐步恢复自信,克服实自我之间的差距缩小,逐步恢复自信,克服自卑感。自卑感。v最后一种克服自卑的方法是最后一种克服自卑的方法是“代偿法代偿法”。以某方面的特长或优点来有效的取代或补偿其以某方面的特长或优点来有效的取代或补偿其他缺陷。他缺陷。第37页/共50页v2、青少年焦虑的表现及产生原因、青少年焦虑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消极情绪,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消极情绪,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事物或情景进行反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事物或情景进行反应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引起青少年焦虑的原因应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引起青少年焦虑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v(1)因适应困难而产生焦虑。)因适应困难而产生焦虑。v(2)考试焦虑是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体)考试焦虑是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是他们过分担心考试失败并渴望获得更好的分数而验,是他们过分担心考试失败并渴望获得更好的分数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产生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v(3)大学生中另一常见的焦虑类型是对身体健康状况)大学生中另一常见的焦虑类型是对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而产生的焦虑。过分关注而产生的焦虑。第38页/共50页v3、抑郁表现及产生原因抑郁表现及产生原因v美国美国卫生部下属生部下属药物物滥用和心理机构的用和心理机构的调查报告告显示,女性患有示,女性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比例重抑郁症的比例为12.7%,男,男性青少年性青少年为4.6%。v严重抑郁症的定重抑郁症的定义:在两周或更:在两周或更长时间内心情郁内心情郁闷,对事物失去事物失去兴趣,睡眠趣,睡眠质量不佳,注意力不量不佳,注意力不易集中和自信心下降等。近一半患者表示他易集中和自信心下降等。近一半患者表示他们在在平均平均58天的天的时间内无法正常生活。在美国,抑郁内无法正常生活。在美国,抑郁症是症是导致自致自杀的首要的首要诱因,也是因,也是15-24岁青少年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的第三大死因。v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将会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将会导致抑郁情致抑郁情绪的的产生生。第39页/共50页v4 4、孤独及其克服孤独及其克服 v有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有语言却很言却很难和你和你交流,有听力却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是充耳不闻,有行,有行为却却总是与你的安排是与你的安排违背,人背,人们无从解无从解释,只好把,只好把这样的孩子叫做的孩子叫做“星星的孩子星星的孩子”。v青少年和青年人青少年和青年人报告了最高的孤独水平。告了最高的孤独水平。v孤独感的克服与青少年的孤独感的克服与青少年的态度密切相关。度密切相关。第40页/共50页v四、青少年的社会行为特征四、青少年的社会行为特征v(一)(一)青少年及青年前期的行为特征青少年及青年前期的行为特征v1、要求独立但本身的能力尚不能达成,导、要求独立但本身的能力尚不能达成,导致心存矛盾。致心存矛盾。v2、个人达到性成熟阶段,生长异常快速,、个人达到性成熟阶段,生长异常快速,从而导致容易疲劳、不安及有其他不良的症状。从而导致容易疲劳、不安及有其他不良的症状。v3、对于社会道德标准的看法改变,比较容、对于社会道德标准的看法改变,比较容易接受同辈群体的行为标准。易接受同辈群体的行为标准。v4、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取向、学习的方向、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取向、学习的方向及职业选择迷惑不觉或时常转变。及职业选择迷惑不觉或时常转变。第41页/共50页v5、地位的含混。、地位的含混。v6、情绪及行为非常不稳定。、情绪及行为非常不稳定。v7、是一个问题极多的时期。、是一个问题极多的时期。v(二)青少年后期的行为特征(二)青少年后期的行为特征一般特征一般特征为:十八:十八岁的青年无的青年无论在性向、在性向、职业选择、情、情绪及行及行为、态度等均度等均较稳定。定。v思思考考:1.1.自自己己在在青青少少年年早早期期和和晚晚期期都都有有哪哪些些行行为为特特征征?有有哪哪些些变变化化?特特别别是是进进入入大大学学后后是是不是真的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比以前成熟了?不是真的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比以前成熟了?v2.从陶汝坤事件思考青少年情绪困扰与调节。从陶汝坤事件思考青少年情绪困扰与调节。第42页/共50页v第五章第五章 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文化因素v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文化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社会文化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v一、文化的犯罪功能一、文化的犯罪功能v1.文化具有影响犯罪观的功能文化具有影响犯罪观的功能v2.文化具有诱发犯罪的功能文化具有诱发犯罪的功能v3.文化具有促进犯罪手段发展的功能文化具有促进犯罪手段发展的功能v二、社会文化对犯罪影响的类型二、社会文化对犯罪影响的类型v1.大社会文化环境对犯罪的影响大社会文化环境对犯罪的影响v2.社区文化环境对犯罪的影响社区文化环境对犯罪的影响v3.家庭文化环境对犯罪的影响家庭文化环境对犯罪的影响v4.同伴文化环境对犯罪的影响同伴文化环境对犯罪的影响第43页/共50页第二节不良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第二节不良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v一、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犯罪一、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犯罪v1.网络文化的特点网络文化的特点v高时效性、虚拟性、全球性、多元性高时效性、虚拟性、全球性、多元性v2.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诱发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诱发v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v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v强化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强化青少年的犯罪心理;v降低社会控制青少年犯罪的能力降低社会控制青少年犯罪的能力第44页/共50页v二、色情文化与青少年犯罪二、色情文化与青少年犯罪v1.黄色文化满足了青少年个体内在低级需要,黄色文化满足了青少年个体内在低级需要,使他们感官及肉体的欲望高度膨胀,直至不使他们感官及肉体的欲望高度膨胀,直至不能自我控制能自我控制v2.青少年模仿能力强,易受越界影响。心理青少年模仿能力强,易受越界影响。心理学早已揭示这样一条规律:人对被感知的对学早已揭示这样一条规律:人对被感知的对象,有着象,有着“内模仿内模仿”的本能。新奇的、初遇的本能。新奇的、初遇的、羡慕的、感兴趣的以及与自己生理、心的、羡慕的、感兴趣的以及与自己生理、心理等有关的对象易被模仿理等有关的对象易被模仿v3.各种黄色传媒的影响渠道多,影响力大,各种黄色传媒的影响渠道多,影响力大,防不胜防,对青少年的毒害深防不胜防,对青少年的毒害深第45页/共50页v三、黑色文化与青少年犯罪三、黑色文化与青少年犯罪v2007年年8月,广州警方捣毁了一个重大黑社会月,广州警方捣毁了一个重大黑社会性质团伙性质团伙“黑龙会黑龙会”。其中,。其中,19名骨干成名骨干成员均为员均为“80后后”,60多名马仔大多是多名马仔大多是“90后后”。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新闻发布上指出,手。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新闻发布上指出,手段凶残,犯罪性质严重,段凶残,犯罪性质严重,“低龄化低龄化”黑帮已非黑帮已非个例,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个例,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第46页/共50页v第三节第三节 如何预防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如何预防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v一、保护性预防一、保护性预防v保护性预防是指国家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保护青保护性预防是指国家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少年健康成长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应加强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如规范包括:应加强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如规范网吧运营,黄色暴力网的停止运营等;为青少年健网吧运营,黄色暴力网的停止运营等;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禁止侵蚀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打击习惯,禁止侵蚀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打击教唆、引诱、胁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动,这也是教唆、引诱、胁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动,这也是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v庭审现场庭审现场 砍刀团视频砍刀团视频第47页/共50页v二、堵塞性预防二、堵塞性预防v堵塞性预防是指通过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堵塞性预防是指通过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减少和消除实施犯罪的条件,达到犯罪预防的减少和消除实施犯罪的条件,达到犯罪预防的措施。给学生普法,学校经常把政治课设为法措施。给学生普法,学校经常把政治课设为法制课,组织学生接受制课,组织学生接受“庭审教育庭审教育”,参观看守,参观看守所。孩子懂法要主动而不能依赖课堂的灌输。所。孩子懂法要主动而不能依赖课堂的灌输。主要包括:加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主要包括:加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以此抵抗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此抵抗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第48页/共50页三、控制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是指各种针对有明显犯罪三、控制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是指各种针对有明显犯罪倾向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采取的帮助、教育、挽倾向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采取的帮助、教育、挽救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帮教小组;送工读学校教育;救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帮教小组;送工读学校教育;加强少年法庭的工作;回访考察。加强少年法庭的工作;回访考察。四、改造性预防。改造性预防指政法机关以生产劳动为四、改造性预防。改造性预防指政法机关以生产劳动为主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使有主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使有违法犯罪的人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在违法犯罪的人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在劳动改造时,应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原因,要重劳动改造时,应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原因,要重点进行思想教育,以彻底从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点进行思想教育,以彻底从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正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劳动者。改造,真正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劳动者。视频连接:砍刀团的覆灭视频连接:砍刀团的覆灭2009年庭审现场视频年庭审现场视频35期期 第49页/共50页感谢观看!感谢观看!第50页/共50页

    注意事项

    本文(犯罪心理学15章.pptx)为本站会员(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