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自然科学概论 .pptx

    • 资源ID:74020976       资源大小:181.80KB        全文页数:46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然科学概论 .pptx

    一、地学的研究对象1、地学的研究对象:地学以地球的形状、组成、构造、运动和演化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第1页/共46页2、研究内容:地球内部:地核、地幔、地壳、矿藏、古生物化石。地球表面的水体:河海、湖泊、冰川、沼泽。陆地:沙漠、平原、山脉、高原。大气层的组成、结构、化学和物理性质、运动、形成和演化。第2页/共46页二、地学的主要分支1、地质学:2、水文学:3、大气科学:第3页/共46页第二节地球的历史演化一、地球的形成1、原始地球的诞生 在下列效应作用下,原始地球开始变化,进入发育过程:冲击效应压缩效应放射性衰变第4页/共46页2、分异地球的形成 分异地球的形成,指的是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再生,并导致大气和海洋的形成。现在的地球是原始地球再生的,再生过程大约发生在40亿年前,即已经发现的最古老岩石的形成时期以前。第5页/共46页 水圈的形成:氢和氧结合生成的水,原先潜藏于一些矿物中。当原始地球变热并部分熔融时,水释放出来并随着熔岩运移到地表,大部分以蒸汽状态逸散,其余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逐渐充满大洋,由此形成水圈。第6页/共46页大气圈的形成:在原始地球变热而产生分异作用的过程中,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圈(CO、CO2、CH4、NH3、H2O、H2S等)。由于原始大气成份之间发生反应,从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然后发展成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再演变成细胞,生命得以开始和进化,终于在约30亿年前孕育诞生了原始生命。第7页/共46页二、地球的演化1、地核和地幔的演变过程地核:地核的两个可测的物理特性是磁场和热量,地核通过两个重要的直接途径对地幔产生影响。A:向地幔底部提供热量,激励地幔深处的热对流。B:对地幔施加一种机械的转矩,决定了一天的长短和地球转轴在空间的定向。第8页/共46页地幔:地幔是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的熔流体。地幔对流是发生在地幔的一种热运动方式,又是一种地幔物质的运动过程-是由物质的密度差和温度差密度差和温度差所驱使的。地幔中的热对流作用是地球内部向地球表面输送能量、动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很可能是地球演化的驱动力。第9页/共46页2、地壳的形成和改造 地壳和构成地壳的地层都是由岩石组成。岩石:火成岩(岩浆岩)、水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第10页/共46页地球的6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澳板块、南极板块。第11页/共46页 太阳风:是指日冕因高温膨胀不断向外抛出的粒子流。太阳风风速约4500千米/秒,主要成分是带电的氢原子和氦原子。第12页/共46页第三节地球的特点一、地球的形状、大小、质量第13页/共46页 1、地球的形状 地球长轴半径为6378.245千米,短轴半径为6356.863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118千米。自转周期为23时56分,自转速度为0.465千米/秒;公转周期为365日6时9分10秒,公转速度为29.79千米/秒。第14页/共46页 地球表面积为5.101*108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占70.9%;陆地面积占29.1%。地球体积为1.083*1012立方千米,为太阳1/130万。第15页/共46页2、地球的周长为:40000千米。3、地球的质量:为5.976*1024千克。4、地球的特点 A:地球到太阳的距离适中。B:地球的大小适当。C:地球自身“发动机”运转得快慢适度第16页/共46页二、地球的外部构造1、大气圈 大气圈是包围在地球外围的一层空气,位于地面和星际空间之间。第17页/共46页 第二代大气的主要成分是:CO、CO2、CH4、NH3、H2O、H2S、N2。当时没有氧气。只有在大气圈上层的水蒸气被高能紫外线的辐射分解后,才产生了少量的氧,据估计,以这种方式产生的氧,其数量不超过今天大气中氧含量的0.1%。第18页/共46页 当地球上出现绿色植物后,它们把氧气作为废物排出体外,空气中的游氧越来越多,从而为多细胞生物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正是在各个圈层的相互作用下,第二代大气才进一步发展为现代的大气第三代大气。第19页/共46页 地球大气的质量约为5.3*1019克,其中90%集中在离地面约15千米高度以内,99.9%集中在50千米高度以内。2000千米高度以上大气极其稀薄,逐渐向行星际空间过渡,但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上限。第20页/共46页主要成分是:N2(78.08%)、O2(20.95%)、Ar(0.934%)、CO2(0.033%)、Ne(0.0018%)。有少量的氪、氦、甲烷、氢气和一氧化碳等,并含有一定比例的水。第21页/共46页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大气层第22页/共46页注:在离地面10千米15千米处,大气中的臭氧浓度较高,形成臭氧层。第23页/共46页 2、水圈 水圈:分布于地球表面的相互连通的水的闭合圈。例:海洋、江河、湖泊中的液态的水;冰川、积雪中的固态水;大气中的气态水;地表以下渗透在土壤和岩石的地下水。第24页/共46页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受太阳辐射能的影响,以气态、液态、固态不断转换的过程。由蒸发、径流、降水、大气输送四个环节组成。第25页/共46页 水圈的总质量为1.4*1024克,其分布如下:位 置水圈(%)海 洋97.2冰2.15地表以下的水0.625地表淡水0.009地表咸水0.008大气水0.001第26页/共46页 总矿化度:是指存在于水的离子、分子及化合物的含量,单位以克/升表示。它包括所有呈溶解状态及胶体状态的成分,但不包括游离状态的气体成分。第27页/共46页A:淡水,小于1克/升。B:微咸水(弱矿化水),13克/升。C:咸水(中等矿化水),310克/升。D:盐水(强矿化水),1050克/升。E:卤水,大于50克/升。第28页/共46页3、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表有机体(细菌)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各种生物的种类大约为200万种,其中动物约150万种,植物约30多万种,微生物约10几万种。第29页/共46页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生态系统包含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分解者(腐生微生物)第30页/共46页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来自植物的食物能按一定的能级流顺序和营养级次,转化成一串取食与被取食的链索关系。第31页/共46页三、地球的内部构造 如果以地心为中心,可以把地球划分为6个同心圆或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波动。分纵波和横波两种,前者速度比后者大。第32页/共46页 对地震波的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地球内的传播速度的变化不是均匀,有两次明显的间断,一次发生在地表以下平均约30多千米的地方,在此处,地震波的速度突然增大,纵波的波速由6.83千米/秒曾至7.75千米/秒,横波波速由3.66千米/秒增至4.35千米/秒,说明在那里物质的性质发生了突变。这一性状是由南斯拉夫学者莫霍诺维奇于1909年发现的,称为“莫霍诺维奇断面”,简称莫霍面或M面。第33页/共46页 另一次间断面发生在地表以下2900千米处,在该处,纵波的波速由13.6千米/秒减至8.11千米/秒,横波的波速到了这里就消失了。这说明,在该处,物质可能是液态。这一性状是由美籍德国人古登堡于1914年发现的,所以称这一间断面为“古登堡间断面”。人们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这两个不连续面为依据,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核又可为外核和内核。第34页/共46页 1、地壳 地壳:地球莫霍面以上的那一圈层。由各种岩石组成。由沉积岩、花冈岩类岩石组成的最上部叫硅铝层;由玄武岩、辉长岩类岩石组成的下部叫硅镁层。硅铝层又叫花冈岩质层,硅镁层亦称玄武岩质层。硅铝层厚度在山区可达40千米,在平原区一般为10千米,大洋底则缺失硅铝层。硅镁层在大陆区厚达30千米,在深海盆地仅为5千米。第35页/共46页 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0多千米,中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约达65千米。地壳表面因受阳光辐射及大气、水、生物的作用,形成风化层,即土壤和沉积物的堆积,其厚度介于0千米10千米之间。地壳物质的平均密度为3克/立方厘米左右。第36页/共46页2、地幔 地幔:指地壳以下至2898千米处以上部分,即莫霍面至古登堡面之间。其间有一次级不连续面,约在1000千米深处,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由橄榄岩组成,下地幔由铁、镍成分组成,是一种塑性固体。地幔亦称中间层,其体积约占地球总体积的80%,质量为地球的68.1%,地幔的物质密度约5.6克/立方厘米;最深的地震是发生在地下700千米的地方,即地幔上部。第37页/共46页3、地核 地核:指位于古登堡面以下的地球核心部分,其半径约为3500千米,地核可分内核和外核。自2898千米到5000千米为外核,自5000千米至6371千米为内核。外核是液体状态,内核为固体状态,在外核与内之间存在一个过渡带。据推测,地核物质非常致密,质量为地球的31.5%,体积为地球的16%,密度相当高,中心部分的压力可能超过370万个大气压。第38页/共46页四、新地球观1、海底扩张说 根据对各大洋底地质资料的全面调查,发现在各大洋底部中央(仅太平洋偏东侧)均有一条纵贯并相互连接的长达6万多千米,宽2000千米,高达数千米的海底山脉中央海岭,亦叫洋中脊,在其轴部,有一条深达2 千米的断裂谷把洋中脊从顶部一刀劈开,形成中脊裂谷。第39页/共46页 美国科学家赫斯和迪茨的“海底扩张说”认为:中央海岭是地幔对流物质的出口,地幔中的物质不断从中央海岭的裂缝中溢出,新的海底地壳在这里产生。第40页/共46页 海底扩张说认为,地壳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有大规模的水平运动,位移可达数千千米。海底扩张的速度因时因地而异,大西洋海岭一侧增长速度大约每年2厘米,太平洋约每年38厘米。第41页/共46页2、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说认为:板块是不断移动的。如:美洲与欧洲6.5亿年前还连在一起,1.951.35亿年前裂开,中间形成大西洋,后来美洲与欧洲相背越来越远,大西洋也就越来越大。印度位于南半球,4000万年前开始逐渐向北移动,漂移了7000千米与亚洲碰撞合并。阿拉伯半岛原来是非洲的一部分,1000万年前才开始裂开,目前仍在移动。第42页/共46页 板块移动的原因在于地幔物质对流,新的海洋地壳不断从中脊裂谷中产生出来并向外扩张,推动着所有的板块进行水平运动。两块相邻板块相背运动,拉张断裂,便形成裂谷和海洋;相向运动便会产生碰撞和相互迭覆。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时,海洋板块便向大陆块下插而进入地幔,并在大陆边缘形成岛弧和大陆边缘山脉,深海沟就是俯冲带在地表的表现。两块大陆板块或兼有大陆、海洋地壳的板块相撞时,海洋地壳俯冲完了,两者的大陆板块碰撞,便形成弧形山脉和山前坳陷。喜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块漂移碰撞到欧亚板块而形成的。第43页/共46页 板块构造说又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每一个板块的内部,地壳都是比较稳定的,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常有火山、地震活动以及地壳的断裂、下沉和挤压折皱等发生。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地方是太平洋板与其它板块相交界的地方。非洲板块同欧亚板块碰撞,使古特提斯海只残留下一个陆间海地中海;非洲是未来海洋的萌芽;红海是幼年期;大西洋是青年期,它正在扩大;太平洋已是老年期,它正在不断缩小;地中海已处在衰老期;非洲进一步挤压欧亚大陆,它就会消失。第44页/共46页 根据板块现在移动的趋势,欧亚板块向东、美洲板块向西移动,大西洋将进一步扩大,如果这个过程持续不断地继续下去,几亿年后,太平洋将在地球上消失。如果印度板块再不收住自己的脚步,仍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5000万年后,印度的北方将藏身于喜马拉雅山之下;澳大利亚可能千里迢迢赶到北半球与亚洲会合;非洲大陆可能沿着东非洲大裂谷进一步解体,东非大裂谷则孕育成一个新的海洋;只有南极度依然稳走不动。第45页/共46页感谢您的观看!第46页/共46页

    注意事项

    本文(自然科学概论 .pptx)为本站会员(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