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药物学基础概论药物学基础.pptx

    • 资源ID:74027559       资源大小:2.40MB        全文页数:142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药物学基础概论药物学基础.pptx

    任务:掌握药物学的基本理论和药物应用的基本技能;熟悉合理用药原则;培养正确执行医嘱,按照护理程序评价药物疗效,指导合理、安全用药的能力。第1页/共142页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一、职业素养目标 1、法律意识、安全意识;2、热爱护理事业、爱岗敬业,辩证思维的能力;3、关心、爱护、尊重病人,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第2页/共142页二、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 1、掌握常用药物的作用、用途、主要不良反应 2、熟悉常用药物的用药护理,熟练掌握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能力;3、熟悉药物学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药物学知识正确合理地开展临床常用药物的用药指导、药物咨询和宣教;4、熟练掌握对常用药物制剂的外观检查、查阅药物相互作用、检索配伍禁忌的能力;5、熟练掌握正确执行医嘱、处方的能力第3页/共142页第一章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概论药物学基础概论第一节 绪言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第4页/共142页学学 习习 目目 标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安全、合理用药意识。2、掌握药物学常用概念及意义。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3、熟悉药物体内过程的基础规律及影响因素;熟悉各种给药途径的特点。4、熟练掌握给药途径、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学会处方、药品说明书的识读和正确使用药物第5页/共142页第一节绪言一、药物学的有关概念与任务药物药物学药效学药动学第6页/共142页 食物、药物、毒物关系:有些是药食同源,如海带、苦瓜等;药物与毒物间没有化学结构上的差别,仅存在量的差异。第7页/共142页 药物的来源 古代:天然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质。现代:天然物质中的有效成分、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和基因工程药物。第8页/共142页药物学的概念药物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第9页/共142页 作用作用药物学研究的内容:(药物学研究的内容:(1 1)药物)药物 机体(机体(2 2)影响影响 (1 1)药药物物效效应应动动力力学学(药药效效学学 ):研研究究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2 2)药药物物代代谢谢动动力力学学(药药动动学学 ):研研究究药药物物本本身身在在体体内内的的过过程程,即即机机体体如如何何对对药药物物进进行行处处理。理。第10页/共142页护理、助产专业护理、助产专业药物学基础 为用药护理奠定基础第11页/共142页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处方药非处方药 甲类 乙类第12页/共142页二、临床用药护理中护士的二、临床用药护理中护士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护士:执行者、监护人1、用药前:2、用药时:“三查”“八对”“一注意”3、用药后:第13页/共142页药源性疾病:药物诱发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这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反应程度较严重,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者器官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器质性损害时,就称药源性疾病。第14页/共142页三、药物学基础的学习方法三、药物学基础的学习方法1、教学目标、学习任务;2、温故知新;3、总结归纳;4、实践教学;5、结合临床;6、现代学习手段;第15页/共142页一、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的基本作用兴奋作用兴奋作用 凡是使机体原有功能活动加强的凡是使机体原有功能活动加强的作用。如腺体分泌增多,肌肉收缩,酶活性作用。如腺体分泌增多,肌肉收缩,酶活性提高等。如咖啡因等。提高等。如咖啡因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 凡是使机体原有功能活动减弱的凡是使机体原有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如腺体分泌减少,肌肉松弛,酶活性作用。如腺体分泌减少,肌肉松弛,酶活性降低等。如地西泮等。降低等。如地西泮等。相互联系相互联系 药物的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在一药物的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如中枢兴奋药咖啡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如中枢兴奋药咖啡因,随剂量的增加可出现惊厥,进而发生衰因,随剂量的增加可出现惊厥,进而发生衰竭性抑制,甚至死亡。竭性抑制,甚至死亡。第二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兴奋抑制第16页/共142页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一)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一)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1.1.局局部部作作用用是是指指药药物物未未被被吸吸收收入入血血之之前前,对对用用药药部部位位组组织织细细胞胞所所呈呈现现的的作作用用。如如局局麻麻药药的的麻麻醉作用。醉作用。2.2.吸吸收收作作用用是是指指药药物物自自用用药药部部位位进进入入血血液液后后,随随血血液液循循环环分分布布到到机机体体各各组组织织器器官官所所产产生生的的作作用。如用。如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的解热作用。第17页/共142页(二)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二)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直接作用(原发作用)、直接作用(原发作用)2、间接作用(继发作用)、间接作用(继发作用)第18页/共142页(三)选择作用:(三)选择作用:药物在适当剂量时,选择性地对某一个或几个药物在适当剂量时,选择性地对某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或器组织器官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不发生作用或作用不明显,此被称为官不发生作用或作用不明显,此被称为选择性选择性。如治疗量如治疗量强心苷类强心苷类药物吸收后可分布到全身,药物吸收后可分布到全身,只对心肌有增强收缩力作用,而对骨骼肌无效。只对心肌有增强收缩力作用,而对骨骼肌无效。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与用药剂量大小有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与用药剂量大小有关。关。如中枢兴奋药如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尼可刹米,在治疗剂量时仅兴,在治疗剂量时仅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如果剂量增加,可兴奋整个奋延髓呼吸中枢,如果剂量增加,可兴奋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引起惊厥。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引起惊厥。第19页/共142页由于大多数药物都有各自的选择作用,所以由于大多数药物都有各自的选择作用,所以药物均有各自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这就成药物均有各自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这就成为为药物分类的依据和临床选择用药的基础药物分类的依据和临床选择用药的基础。一般地说,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强,副作一般地说,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强,副作用少,但应用范围窄;而选择性低的药物针用少,但应用范围窄;而选择性低的药物针对性差,副作用多,但应用范围广;对性差,副作用多,但应用范围广;临床选药时,一般尽量用选择性较高的药临床选药时,一般尽量用选择性较高的药第20页/共142页(四)两重性 药物作用的二重性药物作用的二重性 是指药物既有是指药物既有防治作用防治作用 的一面,对机体有利,又有引起的一面,对机体有利,又有引起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一面,对机体有弊。的一面,对机体有弊。因此在临床上选用药物防治疾病时,要权因此在临床上选用药物防治疾病时,要权衡利弊,利大于弊方可用药衡利弊,利大于弊方可用药 第21页/共142页 1、防治作用防治作用分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分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预防作用 是指提前用药防止疾病和症状发生的作用。如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治疗作用 是指临床用药对疾病进行治疗的作用。如青霉素治疗流脑第22页/共142页n n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n n对因治疗:对因治疗:药物能够消除原药物能够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发致病因子,使疾病得到彻底治愈的治疗,使疾病得到彻底治愈的治疗 治本治本n n如抗菌药杀灭体内致病微生物,解毒药促进体内毒物消除等如抗菌药杀灭体内致病微生物,解毒药促进体内毒物消除等 n n对症治疗:对症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疾病能够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症状的治疗的治疗治标治标n n如阿司匹林用于发热,催眠药用于失眠,降压药用于高血压等如阿司匹林用于发热,催眠药用于失眠,降压药用于高血压等 第23页/共142页辨证关系辨证关系:一般一般地说,地说,对因治疗优于对症治疗对因治疗优于对症治疗,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只用阿司匹林解,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只用阿司匹林解热,病因未除,作用消失后热度有回升。热,病因未除,作用消失后热度有回升。但在一些但在一些严重症状严重症状,如,如休克、高热、惊厥、剧痛、哮喘休克、高热、惊厥、剧痛、哮喘等危及病人生命的情等危及病人生命的情况下,应况下,应优先进行对症治疗。优先进行对症治疗。祖国医学在这方面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提出了祖国医学在这方面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提出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最后达到最后达到标本兼治标本兼治的理论的理论 第24页/共142页2.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危害的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危害的反应根据其程度和性质不同可分为副作用 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防治作用同时出现的同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发生的基础是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 特点:特点:反应较轻,常导致可逆性的改变,停药后可消失药物固有的,可减轻甚至避免 可随着用药目的的不同与治疗作用相互转化第25页/共142页口干唾液分泌扩瞳抑制瞳孔括约肌心率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解痉内脏平滑肌松弛阿托品M受体阻断药麻醉前给药胃肠绞痛第26页/共142页毒性反应毒性反应 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特别敏感时出现的,对机体或机体对药物特别敏感时出现的,对机体产生明显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反应产生明显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反应急性毒性(毒性反应立即发生)慢性毒性(长期用药产生蓄积中毒)特点反应比副作用严重,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常导致不可逆性的机能改变可预料和避免的第27页/共142页“三致反应”(特殊毒性反应)l致畸胎l致癌l致突变(影响DNA基因变异)胚胎细胞体细胞第28页/共142页致畸 药物通过母体进入胚胎,干扰胚胎发育,导致胎儿发生永久性形态结构异常妊娠20天至3个月,为胚胎器官形成期反应停、苯妥英钠、利福平第29页/共142页反应停(反应停(沙利度胺)沙利度胺)“孕妇的理想选择孕妇的理想选择”?19571957年年1010月月1 1日日联联邦邦德德国国一一家家制制药药公公司司将将反应停正式推向了市场。反应停正式推向了市场。治治疗疗癫癫痫痫抗抗过过敏敏妊妊娠娠呕呕吐吐(镇镇静静安安眠)眠)第30页/共142页例例:6060年代初,德国镇年代初,德国镇静药沙利度胺(静药沙利度胺(反应反应停停)作为控制母亲妊)作为控制母亲妊娠早期反应的治疗药娠早期反应的治疗药物,造成胎儿短肢畸物,造成胎儿短肢畸形在欧洲的流行,社形在欧洲的流行,社会为之震惊。会为之震惊。第31页/共142页(1961)反应停(thalidomide)事件(1961)第32页/共142页令人恐怖的不良反应令人恐怖的不良反应19601960年年,欧洲地区畸形婴儿的出生率明显,欧洲地区畸形婴儿的出生率明显。19611961年年,澳澳大大利利亚亚3 3名名患患儿儿的的海海豹豹样样肢肢体体畸畸形形与其母亲在孕期服用过反应停有关。与其母亲在孕期服用过反应停有关。19611961年年1111月月底底,从从联联邦邦德德国国市市场场上上召召回回。此此时时已已经经被被销销往往全全球球4646个个国国家家!此此后后陆陆续续发发现现了了1 1万万1.21.2万万名名因因母母亲亲服服用用反反应应停停而而导导致致出出生生缺缺陷陷的的婴婴儿儿!其其中中,约约40004000名名患患儿儿不不到到一一岁岁就夭折了。就夭折了。第33页/共142页 变态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是指已被致敏的机体对某些药物产生的不正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反应。药物(抗原)初次进入体内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药物再次进入体内时,抗原与抗体结合,引起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的产生与用药剂量无关,与病人体质有关,常见于过敏体质的病人。如:青霉素 防止措施:询问过敏史,过敏试验。第34页/共142页 后遗效应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阈浓度是指最小时,残存的生物效应。阈浓度是指最小有效浓度。有效浓度。l苯巴比妥催眠苯巴比妥催眠 次晨次晨头晕、困倦、困倦l长期用糖皮期用糖皮质激素激素肾上腺皮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持功能低下,持续数月数月第35页/共142页(5 5)继发反应(治疗矛盾)继发反应(治疗矛盾)(6 6)停药反应)停药反应 长期使用,突然停药长期使用,突然停药(7 7)特异质反应)特异质反应 遗传异常遗传异常第36页/共142页(8)药物依赖性 长期用药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或客观上需连续用药的现象。指长期使用或周期性使用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或躯体状态。一旦停药就会表现出主观不适症状,甚至出现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第37页/共142页药物依赖性分为两种类型:精神依赖性 又称心理依赖性连续用药后突然停药,病人产生继续用药的强烈欲望,并有强迫性用药行为,以求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以产生精神依赖性的药品成为“精神药品”躯体依赖性 又称生理依赖性,又叫成瘾性是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所产生的一种机体适应状态,突然停药可产生很强的戒断症状(生理功能紊乱)。患者极度痛苦难以忍受,有不择手段的强迫觅药行为,造成家庭和社会问题。因此,对具有依赖性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应严格管理,合理应用。如:吗啡如地西泮、咖啡因第38页/共142页 三、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作用机制)三、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作用机制)1 1、理化反应、理化反应2 2、影响酶活性、影响酶活性3 3、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4 4、影响生理物质的转运、影响生理物质的转运第39页/共142页5 5、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道6 6、影响核酸代谢、影响核酸代谢7 7、影响免疫功能、影响免疫功能8 8、非特异性作用、非特异性作用9 9、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药物与受体的结合三、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作用机制)三、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作用机制)第40页/共142页受体是指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配体结合,并能引起细胞功能改变的大分子物质(蛋白质)。配体:能与受体结合的化学信息物质。配体有内源性和外源性,神经递质、激素、局部活性物质等为内源性配体;药物则为外源性配体第41页/共142页受体与药物结合受体与药物结合药物要与受体结合引起效应,须具备两个条件:1.亲和力 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相比较,亲和力大者作用强,故亲和力是作用强度的决定因素2.内在活性 是药物本身内在固有的药理活性 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效能)第42页/共142页 根据药物是否具有内在活性及其大小,可分成三种类型:受体激动药 受体拮抗药 受体部分激动药第43页/共142页(1)(1)激动药激动药 指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指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药物 如:去甲肾上腺素与如:去甲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引起血管收缩,受体结合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压升高(2)(2)拮抗药拮抗药 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这些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不能产生该受体兴奋的这些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不能产生该受体兴奋的效应,却拮抗该受体激动药兴奋该受体的作用效应,却拮抗该受体激动药兴奋该受体的作用 如:纳洛酮拮抗吗啡,用于吗啡中毒如:纳洛酮拮抗吗啡,用于吗啡中毒第44页/共142页(3)部分激动药 具有激动药和拮抗药双重特性 这类药物的亲和力较强,但内在活性弱 *单独应用时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 *与激动药合用时则表现出拮抗激动药的作用第45页/共142页 受体的调节 在生理、病理或药理等因素的影响下,受体的数量、亲和力或效应力方面的变化称为受体的调节。受体的调节是实现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1.1.向上调节(up regulation)用药后使受体的数量 亲和力 、效应力 。如高血压病人长期应用普萘洛尔(降压药),若突然停药,可出现血压升高的反跳现象受体阻断剂 反跳现象第46页/共142页2.2.向下调节(down regulation)用药后使受体的数量 、亲和力 、效应力 。如:长期使用麻黄碱(激动受体)平喘,疗效逐渐下降。受体激动药 耐受性第47页/共142页四、药源性疾病四、药源性疾病(一)分类:1、与药物剂量有关(A型反应)2、与药物剂量无关(B型反应)与药物剂量、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难预测,发生率较低,但病死率较高。第48页/共142页(二)诱发药源性疾病的因素 1、药物因素:药物作用、药物制剂与剂型、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滥用。2、机体因素: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疾病状态等。第49页/共142页(三)药源性疾病预防 1、加强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监测。2、加强药物安全信息的收集和交流。3、医护人员要高度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提高临床安全用药的水平。第50页/共142页谢谢!第51页/共142页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通过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过程的研究,阐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第52页/共142页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动态变化。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称药物转运药物代谢变化过程也称生物转化药物代谢和排泄合称消除第53页/共142页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过程。药物跨膜转运方式:2种1、被动转运:高浓度 低浓度 浓度差越大,转运速度越快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第54页/共142页被动转运的类型:(1)简单扩散:最主要方式 简单扩散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浓度差 、膜面积 、膜厚度 、药物脂溶性 。解离型:离子形式、脂溶性低 非解离型:分子形式、脂溶性高第55页/共142页(2)滤过(膜孔扩散)水溶性药物 小分子(3)易化扩散 特定载体(饱和性)顺浓度梯度第56页/共142页主动转运:药物逆浓度差转运 低浓度 高浓度 主动转运特点:载体;消耗能量;饱和性;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第57页/共142页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 (二)分布(三)生物转化(四)排泄第58页/共142页(一)吸收定义: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无吸收过程,其他给药途径均存在吸收过程;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给药途径 吸收部位的血液循环状态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剂型与制剂第59页/共142页给药途径的不同影响着药物的吸收,进而影响药效消化道给药:包括口服、舌下、直肠给药1、口服给药 最常见、最安全、最简单 主要在小肠(PH近中性、粘膜吸收面积大、血流丰富)吸收,受较多因素影响药物剂型药片崩解速度胃肠内容物的多少胃液PH值胃排空速率等 第60页/共142页存在首关消除 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发生生物转化)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减少 首关消除(首关效应)胃肠 肝门V 肝 肝V 体循环例:硝酸甘油,PO,约90%被灭活,所以可采用舌下含服的方法 第61页/共142页首关效应药物经肝静脉药物经肝静脉入全身循环入全身循环上腔静脉上腔静脉药物经肝门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脏静脉入肝脏小肠吸收小肠吸收药物药物体循环肝静脉肝动脉口服药物门静脉肠道第62页/共142页2、舌下给药 脂溶性高、用量小的药物由血流丰富的颊粘膜吸收,可直接进入全身循环优点:简便、不受消化酶、PH影响、无首关消除缺点:吸收面积小,不规则第63页/共142页3、直肠给药 药物经肛门灌肠或栓剂置入直肠或结肠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首过消除优点:吸收快 缺点:吸收面积小,不规则第64页/共142页4、注射给药 迅速准确进入体循环,无吸收过程 静脉注射 药物直接注入血管,无吸收过程。可立即显效,作用迅速,剂量可调,可注射大容积、刺激性药物,但对制剂要求高,不方便,不安全 第65页/共142页 肌内注射 肌肉组织与皮下组织相比有血流丰富,感觉神经末梢较少的特点,故吸收快、疼痛轻,适用于油剂、混悬剂和稍具刺激性的药物 皮下注射 吸收比口服快,较肌内慢,不适用于有刺激性的药物 动脉注射 药物直接注入至该动脉分布部位发挥局部疗效以减少全身反应,如将溶纤药直接用导管注入冠状动脉以治疗心肌梗塞 静脉滴注第66页/共142页5、吸入给药 气体和挥发性药物以及药物溶液经喷雾器分散为微粒,可直接进入细胞,吸收极其迅速(经肺泡吸收)。肺泡表面积大,血流量大,可被迅速吸收入体循环6、经皮给药 皮肤因表面角质层的屏障,一般药物不易透过,但一些脂溶性小分子药物在促皮吸收剂(如氮酮)的作用下,通过皮肤吸收而产生稳定持久的作用第67页/共142页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理化性质:分子 、脂溶性 、解离度 越容易被吸收。吸收环境:胃排空、肠蠕动、胃肠内容物多少及性质,PH值、药物剂型和制剂:溶液片剂、胶囊 水溶液混悬液、油制剂第68页/共142页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度的一种度量生物利用度=(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给药剂量)*100%第69页/共142页 分布分布(一)概念:药物吸收入血后随血流到达各组织器官的过程。(二)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和pH值:脂溶性高低、分子大小、体液的pH值等;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4、器官血流量5、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第70页/共142页影响分布的因素影响分布的因素 环境环境PHPH和药物理化性质和药物理化性质 药物分子大小,脂溶性高低可影响药物通过生物膜环境药物分子大小,脂溶性高低可影响药物通过生物膜环境PHPH可影响药物的解离度,可影响药物的解离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分布。从而影响药物的分布。*PHPH、分子小、脂溶性大、极性小、解离度小的药物易分布,而水溶性大分子药、分子小、脂溶性大、极性小、解离度小的药物易分布,而水溶性大分子药物则难以分布物则难以分布第71页/共142页 血浆蛋白结合率血浆蛋白结合率 多数药物都与血浆蛋白具有不同程度的可逆性结多数药物都与血浆蛋白具有不同程度的可逆性结合合 游离型游离型 产生药物作用产生药物作用血液中血液中 的药物的药物 结合型结合型 不易通过生物膜,暂时失去活不易通过生物膜,暂时失去活性性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可与血浆蛋白结合,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称为结合型药物,未被结合的药物称为游离型药物。第72页/共142页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1)(1)饱和性饱和性;(2);(2)竞争性竞争性 当当2 2种药物合用时可与血浆蛋白竞争结合,使游离型的药物比例加大,药效加强种药物合用时可与血浆蛋白竞争结合,使游离型的药物比例加大,药效加强 例例:双香豆素双香豆素血浆蛋白结合率血浆蛋白结合率99%99%,与保泰松(,与保泰松(98%98%)等合用,可与其竞争血浆蛋白,)等合用,可与其竞争血浆蛋白,使抗凝作用增强,甚至出血不止危及生命使抗凝作用增强,甚至出血不止危及生命 第73页/共142页器官血流量器官血流量 除对组织具有特殊亲和力的药物外,一般血流量大的器官(如心脑肝肾等)药除对组织具有特殊亲和力的药物外,一般血流量大的器官(如心脑肝肾等)药物浓度高物浓度高 药物的再分布药物的再分布:药物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组织,然后向血流量少的组织转移药物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组织,然后向血流量少的组织转移第74页/共142页药物血液循环脂肪组织脂肪组织骨骼毛发骨骼毛发等血流量等血流量少的组织少的组织分布再分布第75页/共142页组织亲和力组织亲和力 某些药物对细胞成分具有特殊的亲和力,而使其在该组织的浓度特别高某些药物对细胞成分具有特殊的亲和力,而使其在该组织的浓度特别高例:例:四环素四环素 沉积于新形成的骨和牙组织中沉积于新形成的骨和牙组织中 碘碘 在甲状腺中浓度比在血浆中高出数千倍。在甲状腺中浓度比在血浆中高出数千倍。第76页/共142页体内屏障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血脑屏障是血液与脑细胞、血液与脑脊液、脑脊液与脑细胞三者之间隔膜的总称是血液与脑细胞、血液与脑脊液、脑脊液与脑细胞三者之间隔膜的总称血脑屏障对药物具有选择通透性,故使分子、极性高的药物难以通过。这使得较少血脑屏障对药物具有选择通透性,故使分子、极性高的药物难以通过。这使得较少药物能到达中枢神经系统,这是大脑自我保护机制药物能到达中枢神经系统,这是大脑自我保护机制一般:分子小、脂溶性高一般:分子小、脂溶性高-易通过血脑屏障易通过血脑屏障在治疗脑部疾病时,应选择易通过屏障的药物。如:脑膜炎在治疗脑部疾病时,应选择易通过屏障的药物。如:脑膜炎第77页/共142页胎盘屏障胎盘屏障是指由胎盘将母体与胎儿血液隔离的屏障,不具有选择通透性,一般药是指由胎盘将母体与胎儿血液隔离的屏障,不具有选择通透性,一般药物均可通过,所以妊娠时应注意慎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或引起畸胎的药物物均可通过,所以妊娠时应注意慎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或引起畸胎的药物第78页/共142页生物转化 药物的起效取决于药物的吸收与分布,作用的中止则取决于药物的消除,药物的消药物的起效取决于药物的吸收与分布,作用的中止则取决于药物的消除,药物的消除方式主要靠体内生物转化及最后的排泄除方式主要靠体内生物转化及最后的排泄 生物转化生物转化 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生物转化的场所生物转化的场所 主要在肝脏主要在肝脏生物转化的结果生物转化的结果 灭活:药物经代谢后药力活性减弱或消失灭活:药物经代谢后药力活性减弱或消失 活化:少数的药物需要经过代谢才能具有药理活性活化:少数的药物需要经过代谢才能具有药理活性最终目的:最终目的:促使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促使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第79页/共142页 生物转化的方式生物转化的方式 主要是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四种方式主要是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四种方式 一般分两步进行一般分两步进行 :经第一步后,药物活性加强或减弱 经第二步后,大部分药物均失活或失去毒性,同时药物的水溶性增加,易由肾脏排出第80页/共142页代代 谢谢I期期II期期药物药物无活性无活性 活性活性 或或 结合结合结合结合亲脂亲脂 亲水亲水 排泄第81页/共142页2.2.药物代谢酶药物代谢酶 药药物物代代谢谢的的酶酶,根根据据特特异异性性的的不不同同分为分为专一性酶专一性酶和和非专一性酶。非专一性酶。(1 1)专一性酶:针对特定的化学结构基团进行代谢的特异性酶,)专一性酶:针对特定的化学结构基团进行代谢的特异性酶,催化特定的底物催化特定的底物(如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2 2)非专一性酶(肝药酶):是一组)非专一性酶(肝药酶):是一组特异性不高特异性不高的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中的混合的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中的混合酶系统酶系统第82页/共142页肝药酶的特点为:专一性低,能催化多种药物的代谢;个体差异性较大,常因遗传、年龄、营养状态、疾病的影响而产生明显的个体差异;酶的活性有限;酶活性易受一些物质的影响而使其增强或减弱。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功不佳时,以肝脏代谢为主的药均应慎用,以免发生中毒第83页/共142页与药酶与药酶的关系的关系使酶使酶活性活性 酶的酶的 合成合成药效药效毒毒性性诱导剂诱导剂增强增强增加增加降低降低减减少少抑制剂抑制剂减弱减弱减少减少增强增强增增加加l药酶诱导剂:使药酶诱导剂:使药酶活性增加或生成增加药酶活性增加或生成增加的药物的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乙醇等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乙醇等l药酶抑制剂:使药酶抑制剂:使药酶活性降低药酶活性降低或生成减慢的药物的药物如氯霉素、异烟肼、西米替丁等如氯霉素、异烟肼、西米替丁等酶的诱导与抑制第84页/共142页(四)排泄:是指吸收后的药物和其代谢物被排出体外的过程肾脏(主要)肾脏(主要)消化道消化道肺肺皮肤皮肤唾液唾液乳汁等乳汁等途径第85页/共142页1.肾排泄肾小管主动分泌(Active Secretion)肾小球滤过(Filtration)肾小管被动重吸收(Passive reabsorption)第86页/共142页1.1.肾脏排泄肾脏排泄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 大多数大多数游离的药物游离的药物通过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管随后排出,部分可再经肾小管重吸收,通过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管随后排出,部分可再经肾小管重吸收,其重吸收的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尿液的其重吸收的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尿液的PHPH 第87页/共142页尿液的尿液的PHPH 碱化尿液使酸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碱化尿液使酸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 加速排泄加速排泄 酸化尿液使碱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酸化尿液使碱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 *碱化尿液可加速弱酸性药物苯巴比妥的排出,是药物中毒常用的解毒方法碱化尿液可加速弱酸性药物苯巴比妥的排出,是药物中毒常用的解毒方法第88页/共142页2.2.胆汁排泄胆汁排泄 不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不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有些药物经肝脏进入胆囊,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部分游离药物被再次有些药物经肝脏进入胆囊,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部分游离药物被再次重吸重吸收收 肝肠循环肝肠循环 小肠中的药物小肠中的药物 门门V V 肝脏肝脏 体循环体循环 胆囊胆囊肝肠循环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肝肠循环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第89页/共142页Liver小肠小肠粪排泄粪排泄门静脉门静脉胆汁排泄和肝肠循环胆管胆管第90页/共142页3.3.其他途径其他途径 *乳汁乳汁PHPH略低于血浆(呈酸性),故碱性药物略低于血浆(呈酸性),故碱性药物如吗啡、阿托品等在乳汁中的浓度较高,可以从乳汁排出可以从乳汁排出对乳儿可产生不良影响,故哺乳期妇女用药时应加以注意。*胃液酸度高,某些生物碱(如吗啡等)注射给药也可向胃扩散,洗胃是中毒治疗胃液酸度高,某些生物碱(如吗啡等)注射给药也可向胃扩散,洗胃是中毒治疗和诊断的措施和诊断的措施 *唾液和汗腺也可排泄药物唾液和汗腺也可排泄药物 *粪中药物多数是口服未被吸收的药物粪中药物多数是口服未被吸收的药物 *肺脏是某些挥发性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肺脏是某些挥发性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第91页/共142页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有关概念和参数(一)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 潜伏期 持续期 残留期 达峰时间 血药浓度 确定给药剂量、给药间隔第92页/共142页 (二)药物的消除与蓄积1、消除的概念:药物经生物转化(代谢)及排泄,使药理活性逐渐消失的过程。恒比消除 一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 零级动力学消除2、蓄积的概念:反复多次用药使进入体内药物的速度大于消除速度,血药浓度逐渐升高。临床上常利用药物的蓄积来维持疗效,但给药量过多或过于频繁会引起蓄积中毒第93页/共142页(三)药物的半衰期1.1.消除半衰期消除半衰期(t1/2t1/2 )或血浆半衰期或血浆半衰期 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的快慢,消除速率越快,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的快慢,消除速率越快,t1/2t1/2越短。越短。*大多数药物的大多数药物的t1/2t1/2是固定的是固定的第94页/共142页消除半衰期(消除半衰期(T T1/21/2)()(elimination half-lifeelimination half-life)-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第95页/共142页半衰期的意义:是药物分类的依据 根据半衰期的长短,可把药物分为短效药、中效药和长效药;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一般来说给药间般来说给药间隔时间约为隔时间约为1 1个个t1/2t1/2。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t1/2t1/2有所差异。但当肝肾功能不全时有所差异。但当肝肾功能不全时t1/2t1/2延长,延长,应减少用药剂量或延长用药间隔防止蓄积中毒应减少用药剂量或延长用药间隔防止蓄积中毒预测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以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大约经过5个半衰期,血药浓度就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的速度和药物消除的速度相等;预测药物的基本消除时间 通常停药时间达到5个半衰期,体内药量消除达96%以上即认为基本达到消除。第96页/共142页(四)稳态血药浓度或坪值(四)稳态血药浓度或坪值(CssCss)连续多次恒量、恒定时间间隔给药后一般经连续多次恒量、恒定时间间隔给药后一般经5 5个半衰期,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相个半衰期,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相等时所达到的血药峰值浓度等时所达到的血药峰值浓度 当病情需要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时,可采用首次加倍剂量,使血药浓度迅速当病情需要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时,可采用首次加倍剂量,使血药浓度迅速上升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上升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第97页/共142页中毒浓度坪值有效浓度时间(t 1/2)1324血药浓度第98页/共142页 谢谢!第99页/共142页如何出题一、选择题二、判断题三、填空题四、问答题第100页/共142页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药物合理应用的因素影响药物合理应用的因素一、机体方面因素二、药物方面因素第101页/共142页一、机体方面因素一、机体方面因素(一)年龄(二)性别(三)个体差异(四)病理因素(五)心理因素第102页/共142页(一)年龄(一)年龄1.1.小儿:特别是早产儿、新生儿小儿:特别是早产儿、新生儿 处于生长发育期处于生长发育期 肝肾功能发育不全肝肾功能发育不全 血浆蛋白总量较少等血浆蛋白总量较少等 儿童的用药量要根据年龄或月龄来计算。一般药物说明书上对儿童剂量只写“儿童酌减”。那么,该酌何情减多少呢?下面提供几种计算方法:第103页/共142页计算方法1:按体重折算小儿用药剂量。有很多药品需按体重计算小儿剂量,如果有条件称量出准确的体重,其剂量的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每公斤体重规定用量小儿每日用量在不方便称体重的情况下,一般按年龄来推算体重。公式如下:1 6个月:月龄数06十3体重(公斤)712个月:月龄数05十3体重(公斤)1 岁 以上:年龄2十8体重(公斤)第104页/共142页计算方法2:按成人剂量根据年龄折算。第105页/共142页计算方法3:简易快速计算法。此法用于药品说明书未规定小儿剂量,或忘记按公斤体重计算的剂量。公式如下:1岁以内剂量:成人剂量001(月龄十3)1岁以上剂量:成人剂量005(年龄十2)举例:成人服痢特灵每次100毫克(即片),8岁儿童1次该服多少?按式计算:100(毫克)005(8十2)50(毫克)。即8岁儿童服痢特灵剂量每次为50毫克(即半片)。第106页/共142页计算方法4:按体表面积计算。小儿输液,成人和小儿用抗肿瘤药物,多按体表面积来计算剂量。计算方法是:体重在30公斤以下者,其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0035十01体表面积(平方米)。体重在30公斤以上者,在前公式基础上每增加体重5公斤,体表面积增加01平方米。比如30公斤体重者,体表面积为115平方米,35公斤体重者为125平方米,40公斤体重者为135平方米。第107页/共142页计算方法5:小儿中药剂量的计算 小儿中药剂量的计算与西药的有所不同,一般按年龄分成4种。即1岁以下者用成人量的14,34岁用成人量的13,47岁用成人量的12,715岁用成人量的23,15岁以上按成人量。第108页/共142页2.老人:老人代谢减退,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代偿适应能力较差对药物的耐受性一般也较差,老年人用量应减为成人剂量的3/4,有些药应根据其特点,适当增减剂量或决定禁用第109页/共142页(二)性别(二)性别 性别对药物的反应在性质上并无差异,但女性多数比男性对药物敏感。此外,妇女体重也较男子轻,用药量应酌减,另一方面,妇女又有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的生理特点,应予注意。第110页/共142页月经期:泻药或抗凝血药可

    注意事项

    本文(药物学基础概论药物学基础.pptx)为本站会员(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