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抗炎课件课件.pptx
定义 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药物,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其抗炎作用与糖皮质激素不同,故称为NSAIDS。作用机制抑制体内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局部组织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概 述第1页/共30页第2页/共30页特点:1.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对正常人体温无影响。2.作用部位在中枢,使下丘脑合成和释放的PG减少。一、共同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解热作用、镇痛作用和抗炎作用。(一)解热作用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也是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因此,不宜见热就解。由于T过高能消耗体力,并引起头痛、失眠、惊厥等,解热对症疗法很有必要。对小儿、年老体弱慎防虚脱。第3页/共30页 解热镇痛药的解热机制 第4页/共30页(二)镇痛作用痛的产生:组织损伤炎症刺激致炎致痛物质释放增多(PG)刺激感觉神经末梢痛觉感受器疼痛第5页/共30页作用机理:抑制炎症部位PG合成,作用部位在外周。特点:1.对轻、中度疼痛,慢性钝痛效果显著,但对内 脏平滑肌绞痛、剧痛无效。2.镇痛的同时不产生欣快感,无耐受性和成瘾性。第6页/共30页(三)抗炎、抗风湿 除苯胺类外,都可以控制风湿,类风湿病的症状,不能根治。机理 抑制环加氧酶(COX)PG合成减少,使局部释放的致炎物质组胺、5-OH色胺等减少,炎症症状减轻或解除。产生抗炎、抗风湿作用。第7页/共30页二、常见的不良反应(与抑制环氧化酶的亚型有关)1 消化道反应2 皮肤反应3 肾损害4 心血管反应5 其它:肝损害、粒细胞减少等。结论:对COX-1的抑制作用越强,导致的不良反应就越大;对COX-2的抑制作用越强,其抗炎、镇痛效果就越显著。第8页/共30页COX-1和COX-2的特性COX-1COX-1COX-2COX-2生成生成固有的固有的需经诱导需经诱导功能功能生理学:生理学:保护胃肠保护胃肠 调节血小板凝聚调节血小板凝聚(TXA(TXA2 2)调节外周血管阻力调节外周血管阻力(PGI(PGI2 2)调节肾血流量分布调节肾血流量分布(PGI(PGI、PGE)PGE)生理学:妊娠时,生理学:妊娠时,PGPG生成生成 增加增加病理学:生成蛋白酶、病理学:生成蛋白酶、PGPG及其他至炎介质,引起炎及其他至炎介质,引起炎症症抑制剂抑制剂选择性选择性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吡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吡罗西康罗西康美洛西康、尼美舒利、蔡美洛西康、尼美舒利、蔡丁美酮丁美酮非选择性非选择性蔡普生、布洛芬、双氯芬酸钠蔡普生、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环氧化酶的特点第9页/共30页(一)水杨酸类阿斯匹林【体内过程】1.PO易吸收,其吸收度和溶解度与胃肠pH有关。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80%90%。2.主要经肝药酶代谢,由肾排泄;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第10页/共30页 在碱性尿中药物易排出。故同服碳酸氢钠可促其排泄。尿呈酸性时药物排出减少。3.尿液的pH变化对其排泄影响大。(在碱性尿中可排泄80%,在酸性尿中仅排泄5%)。第11页/共30页【药理作用】1.解热、镇痛 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常与其他解热药配成复方(APC),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N痛、痛经及感冒发热等。第12页/共30页 抗炎、抗风湿作用也较强,且随剂量增加而增强。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应根据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监测患者血药浓度确定给药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血药浓度比一般解热镇痛用量大12 倍。2抗炎抗风湿 第13页/共30页3抗血栓形成(小剂量)机理 抑制环加氧酶,使血栓素A2(TXA2)形成减少,从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主要用于防止冠脉血栓和脑血栓的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等。防止血栓形成宜采用小剂量(40-80mg/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梗)及冠心病。第14页/共30页【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最常见。表现为上腹不适、胃出血(无痛性出血)及加重胃溃疡。胃溃疡患者禁用。原因:口服可直接刺激胃粘膜;血浓度高则兴奋 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CTZ;抑制胃粘膜PG 合成,增加胃酸分泌,削弱了屏障作用。第15页/共30页2.凝血障碍:出血时间延长,用VitK防治。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抑制凝血酶原形成有关。措施:饭后服药,同服抗酸药或服用肠溶片可减轻。3.过敏反应:偶见荨麻疹、血管神经性 水肿、过敏性休克。某些可诱发哮喘-阿 斯匹林哮喘。第16页/共30页5瑞夷综合征:多见于极少数患病毒性感染伴有发热的青少年,虽少见,但可以致死。其表现为开始有短期发热等类似急性感染症状。4.水杨酸反应(5g/d):表现有头痛、头晕、耳鸣、视、听力减退,重者精神紊乱、呼吸加快,酸碱平衡障碍。停药,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加速水杨酸排泄。第17页/共30页小儿APC曾经是小儿退热的首选,退热效果显著阿司匹林的许多副作用,主要是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及发现水杨酸盐类与瑞氏综合征的发病率有关。近几年基本停用欧美国家规定儿童禁用或慎用阿司匹林第18页/共30页1.本药与双香豆素合用,因蛋白置换作用,可使游离型双香豆素的血浓度提高,增强其抗凝作用,易致出血;【药物相互作用】2.本药与口服降糖药(甲磺丁脲)合用,可增强其降血糖作用,易致低血糖反应。第19页/共30页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醋氨酚)特点:1.无抗炎、抗风湿作用;2.解热作用和阿斯匹林相当,镇痛较弱。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等;(二)苯胺类3.胃肠反应较轻,凝血系统障碍影响很小;4.过量(成人1次1015g)急性中毒可致肝损伤甚至肝坏死;第20页/共30页NSAIDs在儿科的选用在儿科的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多的解热镇痛剂,其疗效好,不良反应小,耐受好,口服给药吸收迅速完全。WHO推荐:是目前2个月以上小儿首选的解热药,尤其适合于哮喘、流感、水痘的发热患儿。美国90%的儿科医生和药师推荐儿科首选第21页/共30页(三)抗炎有机酸类 吲哚美辛(消炎痛)特点 1.为最强的PG合成酶抑抑制药之一,有显著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第22页/共30页2.对炎性疼痛有显效,对非炎性疼痛无效;3.不良反应多(胃肠反应、CNS、造血系统)4.用于其他药物不能耐受或疗效不佳者。对骨关节强直性脊椎炎、骨关节炎、癌性发热均有效。第23页/共30页1.解热作用较阿司匹林弱,镇痛、抗炎作用较强,主要用于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2.对胃肠道刺激小,病人易耐受。3.偶见视力模糊及中毒性弱视,应停药。布洛芬第24页/共30页NSAIDs在儿科的选用在儿科的选用布洛芬FDA 唯一推荐用于儿科临床的非甾体抗炎药。美国从1989 年允许将布洛芬作为6 个月内小儿解热药应用于临床。其口服吸收迅速,4590 min 达峰值,t1/2约为1.9 h,最大退热时间为183 min,对3 个月到12 岁的儿童有确切的退热作用比扑热息痛作用更快,体温下降更明显和维持时间更长第25页/共30页 药物 解 热 镇 痛 抗炎抗风湿阿司匹林 +扑热息痛 +-布洛芬 +消炎痛 +保泰松 +炎痛喜康 +常用解热镇痛药作用强度比较第26页/共30页1.解热镇痛抗炎药共同的作用机制是A.直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B.抑制多巴胺的生物合成C.抑制GABA的生物合成 D.抑制PG的生物合成 E.激动中枢阿片受体2.解热镇痛药的降温特点是A.仅降低发热者体温.不影响正常体温 B.既降低发热者体温,也降低正常体温C.使体温调节失灵 D.对体温的影响随外界环境温度而变化 E.需由物理降温配合3.乙酰水杨酸预防血栓形成的机制是A.促进PGIZ合成 B.抑制TXA2合成 C.抑制凝血酶 原 D.直接抑制血小板聚集 E.以上都对课堂练习:第27页/共30页4.布洛芬的主要特点是A.解热作用较强 B.镇痛作用较强 C.抗炎作用较强D.胃肠道反应较轻 E.以上都对5.乙酰水杨酸不具有下列哪项作用A.解热镇痛 B.抗炎抗风湿 C.高剂量抗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D.高剂量也可抑制PGIZ合成 E.抑制PG合成,易造成胃粘膜损伤6.阿斯匹林与双香豆素合用引起出血倾向的原因是A.诱导肝药酶B.抑制肝药酶C.竞争血浆蛋白D.促进双香豆素的代谢E.抑制双香豆素的排泄7.溃疡病患者发热时宜用的退热药为A.阿司匹林 B.吡罗昔康 C.吲哚美辛 D.保泰松 E.对乙酰氨基酚第28页/共30页 阿斯匹林的主要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有哪些?课后作业:第29页/共30页感谢您的观看!第30页/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