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韦小满.pdf
收稿日期 2005-11-20 作者简介 韦小满(1962-),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副教授。当前我国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韦小满(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北京100875)摘要 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评估贯穿于整个特殊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它可以为特殊需要儿童的鉴别、教育安置、个别化教育的制定和教育质量的监控提供依据,使特殊需要儿童获得公平、适当的教育。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心理评估工具的研制、使用和管理比较混乱。建议:(1)尽快为特殊教育及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评估立法;(2)大力发展特殊教师教育;(3)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使心理评估工具的研制和使用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关键词 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06)01-0062-06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是特殊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既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点,又是检验教育教学效果的手段。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从评估到教学再到评估,每经过一次循环,教育教学又在一个较高水平上开始新的循环。心理评估使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教学向预定的目标靠近。一、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的基本内涵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指的是为了搞好教育教学,评估者根据心理测量的结果和其他多方面的资料(如日常的观察记录、个人病史、家族病史、个人生长发育史、受教育的经历等),对特殊需要儿童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征、发展水平及存在问题做出判断、解释的过程。首先,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的对象是有各种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过去,特殊教育的对象是残疾儿童,一般只包括盲、聋、弱智和肢体残疾儿童。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今特殊教育的对象已大大超出上述四类残疾儿童的范围,它还包括学习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情绪行为障碍、孤独症和超常儿童等,这些儿童统称为特殊需要儿童。现在心理评估的对象也不局限于特殊学校或特殊幼儿园里的儿童,而是扩展到普通学校和普通幼儿园中所有发展有异常的儿童。其次,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是一个广泛收集资料的过程。它所需收集的资料是多种多样的,若按获得的时间不同分类,可以分为现有的资料和新收集的资料两大类 1。现有的资料包括儿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已接受过的各种检查、测试和记录等。例如,儿童一出生就被测量身高和体重;去医院看病时,大夫会对其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做治疗记录;入学时,学校要登记学生及家庭的基本情况;入学后,参加各种考试和考查,有各种分数记录。此外,学生做过的作业、绘画、手工制品等也可以作为评估的资料。这些记录通常作为档案性资料保留在学校、医院或家里。评估者如果能以适当的方式获得这些资料,就可以收集到大量有用的信息。新收集的资料通常包括最近刚做过的或即将做的观察、访谈、课堂小测验、行为评定、标准化测验及医学检查等。若按评估内容不同分类,所收集的资料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有关生理病理的,如体格检62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1 期(总第 193 期)查、染色体检查等;2.有关心理的,如各种感觉能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和动觉能力等)、运动能力(包括大动作技能、精细动作技能和动作协调能力等)、言语能力、智力、学业技能(包括拼音、阅读理解、书面表达、数学运算等)、人际交往技能、劳动技能、情绪情感、个性、适应行为等;3.有关教育和环境的,如家庭和学校的基本情况、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的教学能力、社区环境及资源等等。再次,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定量的方法有测验法(包括各种智力量表、适应行为量表、问题行为量表、语言能力测验、成就测验和感觉动作统合测验等的使用)和实验室检查法,定性的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和儿童成长记录袋法等。在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的过程中一般要以测验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多种方法结合。最后,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的目的是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因此,它与教育实践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它不是为测量而测量,也不是简单地把用各种方法收集来的资料堆积在一起,而是通过为教育决策服务,最终使特殊需要儿童在教育中获益。二、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的意义和作用自从 1975 年美国国会颁布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T he Education of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s Act,简称 94-142 公法)以来,该法令经历了 1986 年、1990 年、1997 年和 2004 年四次重大的修订 2 3。虽然每次修订都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条款和实施细则,但是对特殊教育提出的基本原则一直是以下六条:1.零拒绝原则(zero reject principle),即所有的学生都有权利接受学校所提供的合适教育,无论他是否有残疾。2.非歧视性评估原则(non-discriminatoryassessment principle),即以教育安置为目的的评估不得带有任何文化偏见和种族歧视。3.个别化教育原则(individualized educationprinciple),即为每一位残疾学生制定一份个别化教育计划。4.最少受限制环境原则(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principle),是指必须把所有的残疾学生都安置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5.正当程序原则(due process principle),就是通过合法诉讼程序,家长有机会对学校所做的有关残疾学生的评估、教育安置和教育计划等发表意见,并解决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分歧。6.家长参与原则(parent participation princi-ple),就是在评估和教育安置之前把有关的决定通知家长,家长有权参与残疾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上述六条原则基本上都与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评估有密切的联系。零拒绝原则要求为所有的适龄儿童提供合适的学校教育,不管他属于哪一类儿童,也不管他的残疾是轻度、中度或者是重度、极重度。如果不通过心理评估,如何了解每一个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合适的学校教育”从何谈起?非歧视性评估原则直接反映了特殊教育对公平的、正确的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的迫切需要。个别化教育原则要求为每个残疾儿童制定一份书面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rogram,简称 IEP),在 IEP 中必须包含六个基本成分,即 1.对学生目前的教育成就水平的说明,包括学生目前的身心发展和在各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学生的残疾如何影响他参与普通教育计划的说明;2.长期教育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的确定,包括学年结束时学生参与普通教育计划所应达到的教育目标和根据他的特殊需要提出的其他教育目标,以及在实现长期教育目标的过程中他必须达到的各阶段教学目标的说明;3.为学生提供各种特殊教育、相关服务、辅助设施,以及给教师、行政人员提供支持的说明,包括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发展性、矫正性及其他适当的支持性服务,包括言语病理学服务、听力学服务、心理学服务、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娱乐、残疾儿童的早期鉴别和评估、咨询服务、以诊断或评估为目的的医学服务、学校卫生服务、校内社会工作服务及家长咨询和训练等,各种辅助器材如助听器、扩音器、放大镜、有声图书和假肢等的说明;4.有关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起止时间、频数、地点和持续时间的说明;5.对年满 14 岁的学生,还要说明为他开设哪些转衔服务(transition service)的课程;对年满 16 岁的学生,说明提供转衔服务的时间、转衔服务的机构和联系方式等;6.对年度教育目标是否实现的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和评估时间的63韦小满当前我国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说明 4。由此可见,IEP 的制定与实施以及教育效果的检验,均有赖于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评估。最少受限制环境原则体现了当代特殊教育的新理念,即把残疾儿童尽可能地安置在正常的环境中学习。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人迪诺(E.N.De-no)首先提出了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即把学习环境从受限制程度最少到受限制程度最多依次排列为:普通学校的全日制普通班,普通学校普通班与部分时间资源教室相结合,普通学校内的全日制特殊班,普通学校内的部分时间特殊班,隔离式全日制特殊学校,家庭教育,医院或其他隔离式教养机构,并且主张儿童的残疾程度越轻,越应该安置在受限制程度最少的普通班级中学习 5。这一主张现在已成为特殊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如何根据儿童的残疾程度进行适当的教育安置,体现最少受限制原则,也需要实施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评估。美国的特殊教育十分发达,通过对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与评估有关的若干法律条款的分析可以看出,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在美国的特殊教育中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一种教育管理的手段,它的意义在于使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都能获得公正、优质的教育。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鉴别,即确定被评估者是否为特殊需要儿童,如果是,应该属于哪一类,其特殊性程度如何。除了盲、聋、肢体残疾儿童外,大部分特殊需要儿童的鉴别要靠心理评估。例如,对弱智儿童的鉴别需要实施标准化智力测验和适应行为量表,对超常儿童的鉴别需要实施创造力测验、标准化智力测验、认知能力测验和个性测验等。通过对分数组合模式的分析就可以判断被评估者是否为某一类特殊需要儿童。如果被评估者符合某一类儿童的诊断标准,他就获得了特殊教育的资格。2.教育安置,即根据特殊性程度把特殊需要儿童安排到某一种教育场所中接受教育。目前一般都把轻度残疾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里,这有助于他们与普通儿童在一起活动,接触社会,回归社会。一般把中、重度残疾儿童安置在特殊学校或普通学校的特殊班中,一方面,可以减轻普通班级教师的一部分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的人数比较少,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了解残疾儿童特点的特殊教育教师,因此,比较容易满足这些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在这里,特殊需要儿童的鉴别结果是决定把他安置在什么学校或班级中的最主要的依据。3.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就是根据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制定有助于个体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方案。当某个学生被鉴别为特殊需要儿童,学生所在学校的校长或教导主任要尽快确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名单(通常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心理评估人员和家长等),并召开会议,共同商定如何对该生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如何确定年度教育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提供哪些相关的服务,如何评价教育效果等。个别化教育制定得合不合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4.监控教育的质量,即通过检查分析特殊需要儿童在学习上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或管理提供依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经常不断地对学生实施心理评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速度和教学方法,最终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实施评估,学校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判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出适当的人事安排。上级领导部门可以通过评估检查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督促学校改进教学和管理工作。三、当前我国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十分迅猛,不仅使大多数特殊需要儿童能够上学读书,而且教育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今天,我国的特殊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关心和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多,教师队伍也在逐步壮大,人们对特殊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的措施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64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1 期(总第 193 期)(一)关于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立法的问题20 世纪 80 年代,在我国政府制定的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中已涉及到特殊教育问题。例如,1982年 12 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45 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6。1986 年 4 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 9 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该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不过,这一阶段制定的法律法规还没有涉及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问题。自 90 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制定的一些重要的教育法律不仅对特殊教育有了具体的规定,而且开始涉及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问题。例如,在1994 年 8 月我国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第 2 条中明确规定,实施残疾人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并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全面提高其素质,为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第 3条规定,残疾人教育应当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第 20 条规定,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班)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应当适合残疾儿童、少年的特点 7(P4)。1998年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第 28 条规定,特殊教育学校要把学生的身心康复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提高训练质量 8(P297)。2001年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颁发的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规定,要根据学生差异提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使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残疾学生都能够通过教育得到发展。然而,到目前为止,所有有关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的法律条款的内容都是十分空洞的,可操作性不强,对特殊教育对象的鉴别、评估及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等,没有起到切实的保障作用。因此,我们呼吁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地组织国内的专家学者研究并制定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法。在这部法律文件中把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对各类特殊需要儿童的鉴别标准、评估范围、评估程序、评估原则、评估方法,以及评估人员的资格认定等予以明确的规定,对评估工具的研制、使用和管理等有比较具体的说明,使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在特殊教育中真正地发挥作用。(二)关于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承担此项工作的教师在大学的教育系或心理学系里学过有关方面的课程,或者接受过相关的培训。目前我国特殊学校的教师是否已满足这些要求了呢?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 9,2002 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学校数为 1540 所。另据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报告的数据 10,这一年中国特殊学校的教职工总数为 40378 人,其中专任教师为29805 人,拥有研究生、本科学历的教师人数分别为 22 和 2825 人(包括大学里的所有专业)。由此推算,每所特殊学校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人数不足两人。由此可见,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非常低的,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不具备承担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工作的能力。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教育师资均要求达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 11。一个人如果想到特殊学校任教,他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后,还要通过特教专业的培训和考试。只有取得了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他才可以做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在美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是相当专业化的。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CEC)要求所有的特殊教育教师都必须具备以下八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哲学、历史和法律基础;2.学习者的特征;3.评估、诊断和评价;4.教育内容和实践;5.教学环境的设计和管理;6.学生行为和社会交往技能的管理;7.交往和伙伴合作关系;8.职业特征与道德规范 12。在评估、诊断和评价方面,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学会使用基本的专业术语,了解评估所涉及的道德行为规范,了解与评估有关的法律法规,熟悉筛选、转介、鉴别等评估过程,对各种量表分数能做出恰当的解释,知道各种评估工具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知道评估与教育安置之间的关系,了解可用于监控教育质量的方法,具有收集有关学业、医疗和家族史资料及其他背景资料的能力,能恰当地运用不同类型的评估方法,能解释正式或非正式评估的结果,能将评估结果运用于制定个别化教育计65韦小满当前我国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划,能够评价教育效果等。按照这些要求来培养教师,他们一旦取得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就能胜任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评估和教育教学工作。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我们一定要大力发展高等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各种在职培训,向在特殊学校工作的教师普及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的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否则,特殊教育法制定得再完善,也是一纸空文,毫无用处。(三)关于心理评估工具的研制、使用和管理问题1.心理评估工具的研制目前国内缺少理论先进、技术含量高的心理评估工具,这是无须争辩的事实。国内标准化成就测验的数量极少,大多数成就测验都是教师自编的测验。常用的儿童智力量表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由林传鼎、张厚粲教授引进并修订的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和吴天敏教授修订的中国比内测验,这些测验的有些内容已经不能用了。例如,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的常识分测验第 19 题为:“苏联的首都是什么地方?”现在苏联已经解体了,受测者不知如何回答。这些测验的常模也已经过时了,需要重新修订。反映最新智力理论如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戴斯等人的 PASS 模型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测验极其缺乏。由于人格特质具有结构复杂、文化和情境相关性等特点,目前广泛使用的各种人格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是比较低的(例如,大多数测验的信度系数在 0.85 以下),很少达到心理测量学严格的技术标准。另外,适合于我国特殊需要儿童使用的量表数量也非常少。造成目前这种状况固然有人力、物力缺乏等方面的原因,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测验编制者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法律保护,复制、盗卖测验的现象屡见不鲜,结果导致很多人不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去研究、开发心理评估工具。为了使心理评估工具的研制能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一方面要使该行业市场化、规范化,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立法,切实保护测验编制者的利益。2.心理评估工具的使用在心理评估工具的使用方面目前也存在许多问题。一些标准化测验的使用者根本不是心理和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也没有接受过任何专门的培训,因此,在测验的使用过程中没有按照标准的程序去做(例如,缺少在测验前让受测者熟悉主试和测验环境这个环节),随意改变指导语和施测条件(例如,在实施智力测验的过程中延长或缩短测验时间,给予提示等),乱解释测验结果(例如,把 T分数等于 60 分说成刚达到及格线),轻率地下结论(例如,仅凭单项测验分数就把某个儿童判定为弱智、孤独症或有学习障碍)等等。另外,滥用测验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标准化测验的使用是一项复杂且有一定技术要求的工作。为了使这项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测验的管理者一定要把标准化测验控制在合格的使用者手里。在培训测验使用者时应该让他们知道,合格的测验使用者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1)系统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2)对自己的工作后果负责;(3)认识自己能力的局限性;(4)认识测验的局限性;(5)注意对测验结果保密;(6)不要滥用测验。3.心理评估工具的管理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就已颁布心理测验的管理条例,随后,法国等国家也颁布了类似的管理条例。我国心理学会于 1993 年颁布了由张厚粲教授主持制定的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这些管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对承担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的人员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要想真正地防止测验的误用和滥用,保护受测者、测验编制者的利益,还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管机制。首先,心理评估工具的购买者和使用者必须已取得国内权威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其次,销售心理评估工具的机构需经过资质认证;再次,严格控制标准化测验的公开发行;最后,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如罚款、取消资格等)并严格执行。总之,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是特殊教育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把心理评估工作做好了,才能使特殊教育的对象更明确,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更符合教育对象的特点,教育教学的效果才更显著。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立法来监督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宣传和教育,使遵守该领域的行为准则成为人们的自觉。66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1 期(总第 193 期)参考文献 1 Salvia,J.&Ysseldyke,J.E.Assessment 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5.2 Overton,T.Assessment in Special Education 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Inc.2000.3 胡晓毅.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非歧视性评估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中国特殊教育,2005,(2).4 Pierangelo,R.&Giuliani,G.A.Assessment in Spe-cial Education M.Boston:Person Education Compa-ny.2002.5 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 郝晓岑.我国特殊教育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反思 J.中国特殊教育,2003,(6).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161 号):残疾人教育条例 Z.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8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基础教育司.特殊教育文件选编(19962001 年)Z.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R .2003.10 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顾定倩,王雁.对高校特教学科人才培养方向的思考 J.中国特殊教育,2005,(1).12 顾定倩,王日远.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对所有特殊教育教师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J.特殊教育研究,1996,(3).(责任编辑 刘伟 责任校对刘伟 宋媛)Problems in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of Children withSpecial Needs and the Solution StrategiesWEI Xiao-man(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School of Education,BNU,Beijing 100875,China)Abstract:Th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of the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It may function to provide a basis f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education re-placement,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lanning,education quality monitoring and the fair and appropriate education for them.But there are problems in it,the main ones being as follows:imperfect laws and regulations,lack of professionalization,dis-order in the development,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instrument.Therefore,suggestions areprospected such as(i)setup of the assessment laws wanted,(ii)vigorous development of special teacher education,and(iii)establishment of effective monitoring mechanism to achieve a virtuous cycling of the study and use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Key words: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psychological assessment;problem;strategy本刊加入“万方数据 数字化期刊群”声明本刊现已入网“万方数据 数字化期刊群”,凡在本刊发表的文章将统一纳入“万方数据 数字化期刊群”,作者如不同意,投稿时请特别声明。本刊所付稿酬已含有刊物内容上网服务报酬。特此声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2006 年 1 月67韦小满当前我国特殊需要儿童心理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