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中山市港口镇大南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pdf
2021 届中山市港口镇大南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现代文阅读 I(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边城的守望者沈从文 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 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 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中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1917 年,沈从文 15 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 5 年。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1922 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他的作品最早载于 1922 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 小说月报上发表。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 旅店及其他 蜜柑等。1934 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 20 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研究热点。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1988 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摘编自阿湄边城的守望者)相关链接: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 20 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常青读阿湄边城的守望者)1949 年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刘敏阿湄边城的守望者之思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从文 6 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常常逃学,因为他厌倦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被当地的染坊、豆腐作坊、面馆吸引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神奇的湘西养育了一代大师沈从文,他的创作也包蕴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 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C.沈从文“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表明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应该回避社会矛盾,目的在于把希望留在人间。D.沈从文是一个“奇迹”,一是因为他只上过小学,竟成为大作家、大学教授;二是因为他离开文坛后且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沈从文幼时从不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的认知,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自然生活以外本人生活的大书。B.沈从文年轻时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 5 年,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湘西的人事与民风,为自己的创作打下了生活基础,储备了写作素材。C.沈从文最早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有作品见报,这些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军旅生涯,结集为湘行散记,使他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D.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告诉人们,哪怕一个人的学历不高,但只要他执着追求理想,永不言弃,就一定能让自己的人生开出绚烂之花。3.作者认为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详细回答。(二)现代文阅读 II(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譬如说,苏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泉陶要杀犯人,但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还有个例子是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相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来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宇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管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宜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摘编自陈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力式)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鲁迅的观点,史记其实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而不是真正的史书。B.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编造一些典,这属于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C.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即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历史的细节来完成史书。D.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与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例证来证明观点。B.文章从文化史与文学史角度论证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的观点。C.文章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离不开诗的现实入手提出论点:诗和中华文化联系紧密。D.文章先提出论点,然后兼用举例论证与理论论证,摆事实,讲道理,极有说服力。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理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于感性。B.红楼梦之所以精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诗,很有诗意。C.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的。D.晚清诗人在诗歌理论上已经有了自觉的选择,即诗歌要含蓄,要多用典故。(三)现代文阅读 III(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公鸡 岑燮钧 杨瑞凤曾是剡剧界的头牌老生。在舞台上,她气场极大,任是怎样的名角,都得喊她一声“爹爹”或者“老爷”,看她行事。她一开腔,声若洪钟,丹田震动,喷口激越,气势磅礴。可是,到了台下,卸了妆,人们发现她只是一个小老太。晚年的杨瑞凤已很少登台,因力她身体不好,眼睛也不好。剡剧是小生小旦戏,清一色的女演员。女孩子自然不大喜欢演老生,所以,来杨瑞凤处拜师的不多。目下倒是有个学生,是自己剧团的,叫李敏。可惜李敏先天不足,长得太秀气,声音也不够洪亮,表演时有雌声,是为大忌,这让她很是操心。每次来上课,她都逼着学生喝人参汤,希望她能长壮些。偏是李敏对气味过敏,捏着鼻子,喝参汤如喝毒药。渐渐地,她来得不如以前勤了。杨瑞风一个人过活,住在底楼因为眼晴不好,很少出门。日,天蒙蒙亮,忽听得公鸡的叫声,她立马来了精神,想起多年前自己模仿公鸡的叫声对着“狮子短缸”,(一种盛物的瓷器)练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练成剡剧界最苍劲的老生腔。看来,李敏也得试试这一绝招。她沿着小区细细探听,原来是不远处的邻居家传来的。她一连敲了几次门,都没反应,直到晚饭时分,才等到主人。她在院中果然看见了一只金黄威武的大公鸡,原来是邻居家乡下的客人送来的。杨瑞风说明来意,邻居似乎脸有难色。杨瑞凤出了高价,邻居才舍得,她抱到家里,很是高兴,因为市场上很难买到大公鸡。没有鸡笼,只得散养。结果,院中到处都是鸡屎。每天早上,她听到公鸡的鸣叫,就如公鸡看到母鸡而颈毛奓起一样,也是热血上涌,以至于一度还产生了眩晕。公鸡一声长鸣,她也一声长鸣,公鸡听到应和,更加叫得欢。于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引得四邻“侧耳”。可惜,李敏一直不来上课。她等得心急,就打电话过去,那边李敏说,身体不爽,杨瑞凤只能徒呼奈何。这天晚上,她实在等不住了,看月色如昼,街灯如市,觉得自己固然目力有限,似乎仍可一试。于是,缚了公鸡,放到藤篮里,一手提着,一手搭着人行道内墙,摸索前往。一则看看李敏身体怎样,二来也与她深入探讨一下女子老生的唱腔问题。这些年,偶有她出席的会议,她必振臂高呼剡剧须重视老生当,可惜应者寥寥。倒不是她难耐寂寞,她是寂寞惯的,只是艺不传人,心有不甘,就仿佛做婆婆的总不见媳妇肚子大起来心里着急一样。她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城市平坦的大道上,不敢走路中央,就是人行道也是靠边站。有几个小孩子看看她古董般的藤篮和一只雄鸡,感觉遇到了魔法世界的巫婆。好不容易总算摸到了李敏家。这一路足足有好几公里吧。“李敏在家吗?李敏在家吗?”她的喊声在夜空中显得特别铿锵有力,带着舞台腔,完全像一个老头。过了半晌,李敏下来了,脸蛋又是苍白又是红扑扑。“先生,你怎么走来了?”剡剧界管老师叫先生,无论男女。“我来看看你,你看我给你买了什么。”“一只鸡?先生你又破费了。”“哈哈,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鸡,这是一只大公鸡,它是先生的先生,是你的太先生!杨端凤说话时带着职业性的舞台夸张。过了会儿,李敏的老公下来了,让她们落座,看着杨瑞凤忘情地给李敏讲老生唱腔,他只能讪讪地退下。杨瑞风带着李敏发声,只可惜公鸡还不到报晓时分。她一边自己亲自示范,一边叮嘱李敏明晨早点起来,观察公鸡怎样发声。“你看小小一只公鸡,它的声音这么饱满,可为什么你的声音在舞台上推送力不强?我们戏曲界有一句行话,叫字字送听,你要好好练习。这一教就是三个小时,李敏的老公几次下来又上去。终于,他耐不住了,说今晚就到这里吧,否则要累着杨老师了。“不妨,不妨!”杨瑞凤依然沉浸在舞台上。“你送送先生吧。”李敏对老公说。送到半路,杨瑞凤不再让李敏老公送,说自己来得就去得,并教育不是剡剧中人的李敏老公多担待,让李敏多吃些,养胖些,才有力气唱戏。“杨老师,李敏她怀孕了,吃不下!”“什么,李敏怀孕了?太早了吧”杨瑞凤想说说什么,终于咽下,“啊哟,那我应该送一只老母鸡!”这一晚,杨瑞凤半夜进的门。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选自2015 中国年度小小说)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剡剧界头牌老生杨瑞凤用公鸡教徒弟李敏练嗓的事情,写出了剡剧老生这一优秀传统戏剧行当逐渐衰落,即将失传的严峻现实。B.当杨瑞凤跟邻居说明想买公鸡的意图后,邻居“脸有难色”,等到杨出了高价,邻居才肯卖,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C.买回公鸡后,“院中到处都是鸡屎”“引得四邻侧耳”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D.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写出小区里无人关心杨瑞凤的生活,侧面写出剡剧老生行当的衰落。8.结合全文,分析概括杨瑞凤的形象特点。9.小说以“公鸡”为题目,请分析“公鸡”在小说中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世奇幼颖异,嗜学,有文名。登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十一年,帝遣词臣分谕诸藩。世奇使山东、湖广、江西诸王府,所至却馈遗。还,进左谕德。父忧归。久之还朝,进左庶子。帝数召廷臣问御寇策。世奇言:“闯、献二贼,除献易,除闯难。人心畏献而附闯,非附闯也,苦兵也。今欲收人心,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帝善其言,为下诏申饬。时寇警日亟,每召对,诸大臣无能画一策。世奇归邸,辄太息泣下,曰:“事不可为矣。”十七年三月,城陷。世奇方早食,投箸起,问帝安在、东宫二王安在,或言帝已出城,或言崩,或又言东宫二王被执。世奇曰:“嗟乎,吾不死安之!”其仆曰:“如太夫人何?”世奇曰:“正恐辱太夫人耳。”将自经二妾朱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世奇曰:“有是哉!”二妾并自经。世奇端坐,引帛自力缢乃死。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世奇曰:“勉哉元升。吾人见危授命,吾不为其难,谁为其难者!与君携手黄泉,预订斯盟,无忘息壤矣。”世奇修颐广颡,扬眉大耳,砥名行,居馆阁有声,好推奖后进。为人廉,父死,苏州推官倪长圩以赎锾三千助丧。世奇辞曰:“苏饥,留此可用振。”座主周延儒再相,世奇同郡远嫌,除服不赴都。及还朝,延儒已赐死,亲昵者率避去,世奇经纪其丧。其好义如此。赠礼部右侍郎,谥文忠。(选自明史马世奇传,有删改)【注】息壤:文中指誓言。赎锾(hun):罚金。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B.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C.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D.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宫,可以指太子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太子,这与后宫又可以借指妃嫔是同理。B.古时对人死的称呼因严格的等级制度而有所区别,帝王或重臣死称为“崩”。C.除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也称“除丧”,即守孝期满,除去丧服。D.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始设,其长官被称为礼部尚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世奇洁身自好,为人清廉。他被皇上派遣到各地巡视,拒绝各位藩王的馈赠;当苏州推官倪长圩想用罚金帮助他办丧事时,他予以推辞。B.马世奇建言献策,为国担忧。他为皇上分析时局,提出抵御贼寇策略;当形势日益紧急,大臣们无能为力时,他总是叹息流泪,内心忧虑。C.马世奇忠君爱国,慷慨赴难。在国家处于危亡之际,他与成德相约为了国家共赴黄泉;京城陷落,皇帝生死未卜,他以自杀来表忠心。D.马世奇品行高尚,讲求大义。他严格要求自己,喜欢推举奖励后辈;周延儒被赐死,平日与之亲近的人大多回避,他不顾与周有嫌隙,为其料理丧事。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2)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注)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 1168 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傍晚沿湘江入洞庭湖所作。缬:有花纹的纺织品。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行尽潇湘到洞庭”,词人的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语言简练之至。“到洞庭”三字则有引出下文的作用。B.“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不写湖之大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C.“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D.“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这两句写词人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却显示出另一番情趣。15.整首词在写景方面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要求至少答出两种)(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学”与“思”二者关系的辩证论述,他认为“_,_”,这两者在人的进步中均不可或缺,是不能被割裂的。(2)孟子在 鱼我所欲也 中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3)沁园春长沙中词人故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句子是:“_,_”(4)荆轲刺泰王 的“易水送别”一幕,通过描写众宾客听到荆轲高歌、为羽声后的反应“_,_”,营造了同仇敌忾的气势。(5)古人写诗常用典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_?_”借“雁足传书”的故事,为全诗笼上了一层淡淡的思想愁绪。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9 分)17.学过了孔雀东南飞后,根据下面的内容,以一个单句的形式给“悲剧”下一个定义。可适当增减词语。悲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为各国戏剧家广泛采用悲剧的基本特点是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古代的悲剧发源于希腊祭祀酒神的仪式当时的悲剧内容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二)语言文字运用(11 分)18.筷子,不光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常用的餐具,它还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如送朋友,寓意“平等友爱、和睦相处”。请根据筷子的外形、功用等特点分别写出筷子“送新婚夫妇”“送合作伙伴”的寓意并说明理由。(1)送新婚夫妇 寓意:理由:(2)送合作伙伴 寓意:理由:四、写作(60 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刘向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贝多芬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参考答案【1 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C 项,“应该回避社会矛盾”错误,文中“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的意思是写作时要对生活进行适当加工,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表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而不是回避社会矛盾。故选 C。【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A 项,“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自然生活以外本人生活的大书”因果关系分析错误,应是“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本人生活以外自然生活的一本大书”。C 项,文本中说到“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 旅店及其他 蜜柑等”,而不是“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军旅生涯,结集为湘行散记”。D 项,“只要就”充分条件句表述不妥。沈从文的成功因素很多,除了自身努力以外还有朋友的帮助等许多客观因素,所以并不只要他执着追求理想,永不言弃,就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就。故选 B。【3 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文章最后一段说“他的塑像坐落山端,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倒数第二段“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倒数第四段“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著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 20 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 20 世纪末中国文化界的热点研究。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依据这些内容然后从形象、灵魂、文学、精神等角度答题。【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 项,“不是真正的史书”说法不合文意,原文说的是“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故选 A。【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 项,“文章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离不开诗的现实入手提出观点:诗和中华文化联系紧密”说法错误,文章是从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入手提出观点: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这才是这篇文章的论点。故选 C。【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D 项,“晚清诗人在诗歌理论上已经有了自觉的选择”中的“自觉选择”说法错误,晚清诗人的含蓄诗风与文字狱的政治背景有关,并非自觉的选择。故选 D。【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7 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B 项,“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不正确,文中没有体现出邻居有借机挣钱的意图,邻居只是舍不得卖掉大公鸡。C 项,“院中到处都是鸡屎”“引得四邻侧耳”不正确,由原文可知,“引得四邻侧耳”的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另外“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分析错误,“到处都是鸡屎”是因为“没有鸡笼,只得散养”。D 项,“小区里无人关心杨瑞凤的生活,侧面写出剡剧老生行当的衰落”分析错误,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是写杨瑞凤因剡剧老生行当没有人能传承而彻夜难眠。故选 A。【8 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从身份上看,杨瑞风是剡剧老生,是一位老艺术家。第二段写杨瑞凤“在舞台上,她气场极大,任是怎样的名角”都要“看她行事”,她的演唱“声若洪钟,丹田震动,喷口激越,气势磅礴”,可见她艺术功底深厚。为了唱好老生,杨瑞凤模仿公鸡叫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练成剡剧界最苍劲的老生腔”,可见她对剡剧艺术一腔赤诚,执着勤奋。杨瑞凤为了教学生唱老生,想了很多办法,逼学生喝人参汤,给学生高价买鸡,不顾路远天黑,自己眼睛不好,摸索着给学生送鸡,亲自上门辅导学生,表现出将剡剧老生传承下去的急迫心理,表明杨瑞凤对剡剧老生艺术具有很强的责任感,是一个传承者。【9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可以先分析标题内容,再思考标题与主旨、人物和情节的关系,综合考虑得出答案。本题从情节发展来看,小说先写了买公鸡的原因,又写了买公鸡的过程,再写送公鸡,最后以公鸡叫声结尾,“公鸡”贯穿全文,起到了线索作用。从物形象的角度来看,杨瑞凤买公鸡送公鸡都是为了能将剡剧的老生艺术传承下去,所以以“公鸡”为标题有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从主题表达来看,杨瑞凤老人希望学生模仿公鸡掌握唱老生的技巧,学生李敏却并不热心,而且李敏怀孕的情节也暗示着她不会去模仿公鸡练嗓子了,揭示出剡剧老生行当衰落的主题。【点睛】第 2 小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10 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理解该段的大致意思,根据文意来断句,也可以利用一些标志词来判断,会事半功倍,题目中所给的一段的意思为:将要上吊自杀,二妾盛装来到面前。马世奇惊讶地说:“你们因为我要死,将要辞别我离去吗?”(二妾)回答说:“听说主人要尽节,我们二人来跟着一起死。”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两个分句为因果关系,“若以我死”为原因,“将辞我去耶”是结果,“死”“将”之间需要断开,排除 AD。“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也是因果关系,“听说主人要尽节”为原因,“我二人来从死耳”为结果,“节”和“我”之间需要断开,排除 B。故选 C。【11 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 项,“帝王或重臣死称为崩”理解错误。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诸候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故选 B。【12 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D 项,“他不顾与周延儒有嫌隙”理解错误,原文“世奇同郡远嫌”意思是马世奇因是同乡避嫌,“远嫌”是“避嫌”的意思。故选 D。【13 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关键字(1)“敕”,命令;“苦”,为所苦;“弭”,消除、止息。(2)“先是”,在这之前;“贻”,送;“质”,相约。【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马世奇小时候聪敏异常,酷爱学习,有文学方面的名声。考中崇祯四年进士,改任庶吉士,授任编修。崇祯十一年,皇上派遣文学侍从之臣分别晓谕各位藩王。马世奇出使到山东、湖广、江西各王府,所到之处拒绝馈赠。回京,晋升左谕德。因遭逢父亲丧事回家。很久才回到朝廷,晋升为左庶子。皇帝多次召集朝廷大臣询问抵挡贼寇的策略。马世奇说:“闯、献两个逆贼,诛灭献容易,诛灭闯困难。人们心里畏惧献而依附闯,并不是真心依附闯,是为士兵所苦。如今想要收回人心,只有命令总督巡抚镇将严格约束队伍,使士兵不残害百姓,百姓不为士兵所苦,那么叛乱就可以消除。”皇上赞同他的话,为此下诏整顿。当时贼寇入侵的警报日益紧急,每次召见应对,各位大臣不能谋划出一条计策。马世奇回到住所,总是叹息流泪,说:“事情不能有所作为了。”崇祯十七年三月,京城陷落。马世奇正在吃早饭,扔下筷子站起来,问皇上在哪里,太子和两位王爷在哪里。有人说皇上已经出城,有人说皇上已经驾崩,又有人说太子和两位王爷已被逮捕。马世奇说:“唉,我不死还到哪儿去!”他的仆人说:“太夫人怎么办?”马世奇说:“正担心辱没太夫人啊。”将要上吊自杀,两位妾室盛装来到他面前,马世奇惊讶地说:“你们是因为我要死,将要辞别我离去吗?”(两位妾室)回答说:“听说主人要尽节,我们二人来跟着一起死。”马世奇说:“是这样啊!”两位妾室一同上吊自杀。马世奇端端正正地坐着,拿着丝绳自己用力勒脖子而死。在此之前,兵部主事成德将要赴死,留信给马世奇,以慷慨从容两条大义相约。马世奇说:“努力啊元升,我们这些人在危难关头,献出生命,我不奔赴危难,谁奔赴危难!与君携手同赴黄泉,预先订立这个盟约,不要忘记誓言啊。”马世奇长脸宽额,眉毛扬起,大耳朵,以名声操守勉励自己,在翰林院任职时有好名声,喜欢推举奖励后辈。为人清廉,父亲去世,苏州推官倪长圩用罚金三千帮助他办丧事。马世奇推辞说:“苏州饥荒,留下这些可以用来赈灾。”周延儒再次担任宰相,马世奇因是同乡避嫌,服丧期满不赴京都。等到马世奇返回朝廷,周延儒已被赐死,亲近的人全都避开离去,马世奇经管料理他的丧事。他就是这样的好义。赠官礼部右侍郎,谥号文忠。【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 项,“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错误。这两句话的观察角度,一为远视一为近观,发生了变化。故选 D。【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作答本题,首先需要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然后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由山及水,由远及近,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意境。“白鱼双尾玉刀明”,写出鱼跃出水面的动态,以动衬静;“玉刀”运用了比喻修辞,写出了鱼尾的形和色。“白”和“红”,色彩鲜明等。【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16 题详解】(1).学而不思则罔 (2).思而不学则殆 (3).二者不可得兼 (4).舍生而取义者也 (5).携来百侣曾游 (6).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7).士皆瞋目 (8).发尽上指冠 (9).乡书何处达 (10).归雁洛阳边【分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罔”“殆”“兼”“携”“峥嵘”“稠”“瞋”“冠”“雁”。【17 题详解】悲剧是一种发源于古希腊祭祀酒神的仪式,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剧的结局为基本特点的,后为各国戏剧家广泛采用的主要戏剧种类。【详解】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下定义”实际上就是把短句转化成长句,一般是找出关键句子做主干,其余分句依据内容分别做修饰成分。本题,首先要把“悲剧是主要的戏剧种类之一”作为单句的句子主干,改成“悲剧是一种主要的戏剧种类。”然后把剩余的句子改写成短语。如“为各国戏剧家广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