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税收复习综述.pdf
财政与税收复习 单选题、多选(17 章课后练习题)、简答题、计算题(六个税种)、论述题 第一章 关于财政的认识 1.公共需要是指满足社会公众公共利益的需要。它不是个别需要的加总,具有不可分割性。特点:反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具有整体性,无法分割;不以人的地位和收入为分界;是一种有效需求;社会成员享受时需要付出代价;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只能来自于社会成员的剩余。包含的范围:以下三个方面判断:符合公众共同利益;私人不能满足(或不愿满足);应该由国家提供或垄断。三类:国家机器运转的需要、教科文等需要、农工交通的基础设施需要。2.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或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或服务,是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公共生产,公共提供;私人生产,公共提供;公共生产,混合提供。3.市场失灵 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现象。资源的最优配置: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如果居民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并且在此基础上,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既不存在过剩,也不存在短缺,而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是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活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原因:市场势力(垄断)、市场残缺、市场功能不足(经济波动、分配不公平等)财政:财政活动:是国家或政府为执行其政府职能而进行的财政收支运动及其管理的全过程,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一部分。首先表现为财政支出;其次表现为财政收入;还表现为财政管理 财政活动是国家政治和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财政定义:1.财政是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是财政的本质)的经济活动、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财政作为调控手段,主体是国家,对象是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目的是失陷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2.是政府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公平收入分配及经济稳定等目标,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及管理。财政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观点(剩余产品的出现为财政产生奠定了物质条件;国家的产生是财政产生的直接前提);西方财政(市场有效运行市场失灵政府干预财政产生)财政的发展:社会制度变革,财政也相应发展与完善(原始公共分配制度家计财政计划财政公共财政)财政理论的发展:西方财政理论变迁 1、重商主义时期 早期重商主义(货币是国家财富的唯一形态、多卖少买、输入货币而不是输出,资本积累)晚期重商主义(主张货币输出国外,赚取更多的货币)2、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 亚当斯密(国家是守夜人,财政中:平等合理最少的税收)大卫李嘉图(认为赋税会减少资本积累、认为赋税应该尽可能的少)瓦格纳(国家应该还要为社会的经济文化、福利等服务)3、凯恩斯主义财政理论 通过税收调整有效需求、改变政府购买水平、社会福利、举借公债以弥补赤字 4、新古典经济学时期 市场供应作用的自动调节功能、反对政府干预、主张物价稳定、反对通货膨胀 我国的财政理论:国家理财、取民有度、生财、用之有度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 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以合理确定社会总资源中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之划分,以及合理选择公共物品之构成,使之有助于实现全社会范围内资源的有效配置,称之为资源配置职能。简单说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手段: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通过财政投资、税收、财政补贴和贴息等手段引导、调节企业投资方向和社会消费结构。2、财政收入分配职能 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使国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再分配,并使之符合社会公民认为“公平”或“公正”的分配状态,称之为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合理的收入分配,即正确调节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实现了收入公平的分配。3、财政经济稳定职能 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主要是财政预算与政策手段)有意识地影响、调控经济,消除波动,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目标(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水平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称之为财政经济稳定职能。即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储蓄和投资发生影响,以达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目的。第二章 采购制度/相关问题的看法 财政支出的分类:1.用途分类:静态: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动态: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2.功能分类:1、经济建设费 2、社会文教费 3、国防费 4、行政管理费 5、其他支出 3.经济性质分类:是否与商品和服务想交换分为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在市场上购买履行各种职能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购买日常行政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以及购买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狭义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的财政收入转做下级政府的收入来源以支付本级支出;广义的转移支付不仅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收入转移,也包括下级政府的收入向上级的转移。)注意:在财政支出规模一定的前提下,政府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一些,财政支出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较大,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规模就大,政府执行的资源配置职能较强;如果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大一些,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较大,政府执行的收入分配职能较强一些。4.社会经济活动分类:1 投资性支出(是指政府以投资者身份进入投资市场所发生的支出,国家生产性投资都具有这一性质,广义的投资支出还包 括国家财政用于非生产性领域的基本建设支出如行政机关办公楼的兴建、国有医院医疗设备的采购等)2 社会消费性支出 3 社会保障支出 4 财政补贴 财政支出规模:一定财政年度内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出总额,其度量标准分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选择以及政府经济干预政策。2、政治因素:政局是否稳定,整体结构的行政效率。3、社会因素:人口状态,文化背景,民族和宗教。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趋势原因:1 西方解释 瓦格纳政府活动扩张说(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皮考克、魏斯曼公共支出梯度渐进说 罗斯托、马斯克雷夫经济发展阶段说 2 影响因素解释法:财政支出需求方面:国防、国家机构的膨胀、公共投资、社会福利、人口压力、通货膨胀 财政资源供应方面:国民收入的增加、税收制度的强化、国债发行的增加、财政性货币 财政支出规模的控制:1)控制财政过度支出的必要性:过度的财政支出会影响其他利益主体的经济选择;”挤出效应“、导致通货膨胀、影响国际收支的稳定 2)控制财政支出规模的思路:直接控制、刺激性控制、协调控制、政策控制 3)财政支出规模控制的主要方法:预算监管制度、零基预算、绩效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财政支出的原则 财政支出的质量:政府的预算支出能够得到足额稳定额资金供给和预算项目得到有效执行与监督,实现财政支出经济与社会效益。财政支出质量本质是政府实现财政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原则:1、效益原则 2、社会性原则 3、政治性原则 4、国民经济性原则 5、公平与效率原则 购买性支出(投资性支出(基础设施投资、农业投资)、消耗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科教支出、国防支出)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税式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与社会保障制度联系在一起。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指在某一确定的经济体制结构下,财政支付给企业和个人的,能够改变现有产品和 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无偿支出。财政补贴的机理:改变需求结构、将外部效应内在化、改变供给结构、财政补贴运用的限度。经济效应:1.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 ;2.以少量的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4.消除“排挤效应”;5.社会经济稳定的效应。税式支出:是国家为了引导、扶持某些经济活动,刺激投资、消费或者不住某些特殊困难而制定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第三章 国有资产收益问题、政府收费、以及对央企的看法 财政收入是指一国政府为满足其财政支出的需要而参加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分类:取得收入的形式: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国债、其他收入 取得收入的有无连续性分类:经常性收入:主要包括税收收入、行政收入、国有财产收人和国有企业收入等,即税收和各项收费;临时性收入:主要包括国债收入以及铸币收入和通货膨胀收入。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分类:分为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预算内收入指通常意义的财政收入,预算外收入通常是指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制度外收入。取得财政收入的规范性分类: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非税收入是指政府通过合法程序获得的除税收以外的一切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人等。)财政收入结构是指国家财政收入来源的多种构成、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它反映通过国家预算集中财政资金的不同来源、规模和所采取的不同形式,以及各类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和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财政收入规模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财政收入来源的总量,反映着国家对社会产品集中的程度和政府活动的范围。影响收入规模的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价格因素;其他因素社会政治环境因素。财政收入的变化趋势:总额绝对数逐年增长、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趋势 财政收入质量是指财政收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影响因素:税收计划因素(税收中制定的完成指标容易造成负面影响,如违法征税、虚假收费等)、经济统计因素(统计口径不一致,以及由于政绩与 GDP 联系,有水分)、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中的因素(由于市场的盲目性,使得一部分产品在生产领域挤压)。财政收入原则:(核心是保证财政收入)1.发展经济,广开财源;2.确定财政收入数量的合理界限;3.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4.区别对待,合理负担。政府收费是指社会政治.经济组织执行国家或政府的行政权力或代行行政职能,向特定受益人提供一定劳务或资源.资金的使用权而向受益者收取一定数量的“费”的行为,反映收缴双方之间的收付关系。特点:主体是公共部门,分为行政部门和事业部门;客体是接受服务的特定的受益人;目的是补偿混合产品所产生的费用;收费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收费范围:对于私人产品实行价格制度;对于纯公共产品实行税收制度;对混合产品实行收费制度,通过受益者的货币选择和税金共同解决混合产品的供给问题。所以,政府对受益范围确定、收益差异明显的混合产品的生产费用,用收费补偿,对边际生产成本递减或者递增的混合产品可采取收费补偿成本,对收费成本小于税收成本的也可以采用收费方式,对于特定项目或者部门超支预算的,也可以通过收费筹措资金。国有资产收入指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取得的财政收入,即经营和使用国有资产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把其收入的一部分交给资产所有者即国家。它既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收益),也包括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使用所带来的收入。收入形式:经营性的收入形式:利润、租金、股利;国有产权转让的收入形式:产权转让收入、使用权转让收入。第四章 国债的基本功能是弥补财政赤字,为什么?1、从国债产生的历史看,它是财政收不抵支赤字的产物,是弥补赤字的资金来源。2、从比较补赤字的各种手段看,发行国债是比较可靠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不会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因为通常只是引起购买力的转移,并不增加流通中货币量。靠增加税收来弥补赤字则会抑制经济的发展,并要经过复杂的法律程序。如果通过中央银行增发货币的办法来弥补,有可能产生信用膨胀。1、国债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国债的本质是什么?国债产生的两个原因:一是国家财政支出超出了财政收入;二是社会存在闲置资财,即存在借贷资本。国债的本质:债的一种特殊形式 2、影响国债发行的因素有哪些?发行额:财政对资金的需求、纳税人的负担能力、证券种类和国家债务规模 期限:政府使用资金的周转期、市场利率的发展趋势、流通市场的发展程度和投资人的投资意向等 发行利率:金融市场利率水平、物价水平、国家信用状况、社会资金供应量、国债期限长短和付息方式等 3、国债发行的方式有哪些?国债偿还的资金来源有哪些?公募法(承销商接受发行的债券,向社会上不指定的广泛投资者进行募集的方式)包销法(承购包销,是指国家将要发行的债券统一售予银行或金融集团,再由银行或金融集团自行发售的方法)摊派法(政府规定认购条件,凡符合条件者必须按规定认购国债)出卖法(指政府委托经纪人在证券交易所直接出售国债)举借新债(指发行新债替换旧债或从每年新发行的国债收入中,提取一部分来偿还旧债的本息)预算盈余(只在预算年度结束时,以当年的结余作为偿还国债的资金)设立偿债基金(每年从预算中拨入一定数额的专款作为专用资金)经常性预算收入(有经常性预算收入保证偿还)国债负债率当年国债余额/年度 GDP 借债率当年国债发行额/年度 GDP 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 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第五章 国家预算是经法定程序审批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家筹集资金和分配集中性财政 资金的重要工具,是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国家预算管理是指国家依据法律对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进行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的总称。其含义:1)主体是国家 2)客体是预算资金 3)依据是国家的有关法律及相关政策 4)指导思想是完成国家预算收支任务。预算外资金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财政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自收自支的资金。第六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的理解与分析 财政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财政年度)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量上的对比关系。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原因:财政支出需要的无限性与财政收入可能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财政收入不平衡的最主要原因:财政决策的失误以及计划与实际的不一致 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经济管理水平 由于财政收入的均衡性和部分财政支出的集中性 某些意外事故 无弹性的税制 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 财政平衡的含义:(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最主要的是发展经济,增收节支)1)财政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财政结余或赤字不超过一定的数量界限,就视为财政收支平衡。一般认为财政结余数和财政赤字数在财政总收入的 3%以内,都可以视为财政平衡。2)财政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3)财政平衡是一种综合平衡 财政赤字,是指财政年度中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导致的财政不平衡的一种财政现象,它反映了财政年度内国家财政收入不敷支出的基本状况,是财政活动完成时出现的赤字。财政赤字的弥补:(1)动用历年结余(2)增加税收(3)增发货币(4)发行国债 国民经济核算中,总量平衡有如下等式:总供给收入=C+S+T+M=C+I+G+X=总需求支出。左边代表总供给的收入流量,由消费 C、储蓄 S、税收 T 和进口额 M 组成。右边代表总需求的支出流量,由消费 C、投资 I、政府支出 G 和出口额 X 组成。财政赤字的预算恒等式:G-T=(S-I)+(M-X)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关系: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研究财政平衡,才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2)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本身也是一种手段。3)公式中消费、储蓄、投资以及进出口属于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而财政收支属于政府行为,因而财政收支平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依据客观规律和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处理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规范。简单说就是一国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对财政收支所作出的决策。1.财政政策目标: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国际收支平衡、资源配置达到高效率、适度的经济增长。2.财政政策手段:(1)税收(2)国债(3)财政补贴(4)预算(5)转移支付(6)购买支出等。3.效应:一时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效应和社会经济做出的反应。分类:1.根据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不同进行分类: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2根据财政政策对经济调节的自觉性进行分类:财政政策可分为自动调节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3根据财政政策对总供给的影响进行分类:财政政策可分为刺激性财政政策、限制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4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的对象进行分类:财政政策可分为宏观财政政策和微观财政政策。5.根据财政收支两方面进行分类:财政政策可分为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6.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的需要进行分类:财政政策可分为总量调节政策、结构调节政策和利益调节政策。7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对象的动态性进行分类:财政政策可分为存量财政政策和增量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1)财政和货币政策作用机制不同(2)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3)两大政策调节的领域不同。不同的政策配合模式:(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3)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4)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 第七章 节税与税收筹划 我国对税收从如下三个方面界定:第一、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政府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政府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第二、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是在征税过程中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第三、国家在征税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即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定义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纳而取得的财政收入。税收的具体定义: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固定地征收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征税主体:国家 纳税主体:经济组织、单位和个人 征税目的: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税收本质:体现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力与义务关系 税收依据:国家政治权利 特征: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 税收职能(一)税收的财政职能筹集财政收入(二)调节经济 1、调节社会总供求 2、优化资源配置 3、调节收入水平 简答题:1.混合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原则 答:在作用范围上,市场调节机制应该在政府失效领域,政府活动应该在市场失灵领域;在作用层次上,政府活动主要在宏观经济层面,市场机制主要在微观层面;在公平与效率目标方面,政府致力于社会公平,市场致力于效率;在活动内容方面,市场主要提供私人产品和服务,满足个别需要,政府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公共需要。2.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 答:1.市场势力,主要指垄断和自然垄断等,对市场某种程度的(如寡头)和完全的垄断可能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2.市场残缺,主要指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残缺,公共产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享用,非排他性是指对公共物品的享用无需付费,信息的不对称,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3.市场功能不足,主要包括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优质品和劣质品等。3.政府收费的适用范围(1)对于私人产品实行价格制度,由于产权可以明晰界定,供需双方通过合理的交易成本进行交换,可以依据市场机制实现供求平衡和资源优化;(2)对于纯公共产品实行税收制度纯公共产品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技术上的非排他性,不能应用市场机制提供,如果通过收费来补偿公共产品的生产费用,也不能将不付费者排除在消费之外;(3)对混合产品实行收费制度,通过受益者的货币选择和税金共同解决混合产品的供给问题。其中,无排他性或弱排他性但有竞争性的产品,通过适当收取费用的方式;有排他性无竞争性的产品,通过政府规制的公共事业部门提供,收取使用费补偿成本;有一些容易发生拥挤的混合产品,由收费和税收补偿成本。所以,政府对受益范围确定、收益差异明显的混合产品的生产费用,用收费补偿,对边际生产成本递减或者递增的混合产品可采取收费补偿成本,对收费成本小于税收成本的也可以采用收费方式,对于特定项目或者部门超支预算的,也可以通过收费筹措资金。4.影响财政支出质量的因素(1)预算,当预算的财政支出项目得到科学性、可行性和效益性的论证,则财政支出质量好;(2)财政资金,财政资金的足额与稳定才有可能实现财政的智能,达到财政支出的目的;(3)执行与监督,执行与监督不可分割,统一与财政支出中,缺乏监督的执行,一定达不到指出目的,没有执行的监督就没有意义。只有有效的执行与监督,才能真正实现财政支出的目的和财政职能。政府的预算支出能够得到足额稳定额资金供给和预算项目得到有效执行与监督,实现财政支 出经济与社会效益。财政支出质量本质是政府实现财政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5.国债的本质是延期税收 答:国债的发行,是政府运用信用方式将一部分已做分配、并已有归宿的国民收入集中起来;国债资金的运用,市政府将集中起来的资金,通过财政支出的形式进行再分配;而国债的还本付息,这主要是由国家的经常收入税收来承担的,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资金来源最终还是税收。马克思所说的国债是一种延期的税收,就是指税收与国债的这种关系。6.税收筹划与节税的区别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企业设立、筹资、经营、投资、利润分配等兴废的事先筹划和安排,进行纳税方案的优化选择,已达到税后利润最大化目的的一系列活动。节税:指纳税人在不违背税法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当存在着多种纳税方案的选择时,纳税人通过充分利用税法中固有的起征点、减免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税收负担最低的方式来处理财务、经营、交易事项。税收筹划与节税的主要区别在于:目的不同,节税以减少税收支出和减轻税负为最终目标,而税收筹划以减轻税负和企业税后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范围不同,方法不同,在法律的适用上不同,7.税负转嫁的特点(1)税收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的,而且价格的升降是由税负转移引起的;(2)税负转嫁是个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经济利益的再分配,税收转嫁的结果必然导致纳税人与负税人的不一样;(3)税收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如果纳税人纳税后不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而由自己承担,则该纳税人是税负的直接承担人(称为直接税负)。如果纳税人在纳税后可以将税负转嫁给他人,有别人承担,则该纳税人是税负的间接承担人。(1、纳税人是唯一的税负转嫁主体。2、价格变动是税负转嫁的唯一途径。3、能用货币价值形式表示的法定税收负担是税负转嫁的客体。4、纳税人与负税人一定程度的分离是税负转嫁的必然结果。)8.财政平衡及其含义 财政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财政年度)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量上的对比关系。预算执行结果中,支出恰好等于收入的情况很少,人们往往把略有结余和略有赤字都成为财政平衡。含义:财政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财政结余或赤字不超过一定的数量界限,就视为财政收支平衡。一般认为财政结余数和财政赤字数在财政总收入的 3%以内,都可以视为财政平衡。1)一种动态平衡,财政平衡不应该只局限于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对比,更要考虑年度之间的联系和相互衔接,寻求一个经济周期内的平衡。2)一种综合平衡,财政收支的安排应该有利于实现经济的综合平衡,而不仅仅局限于实现财政收支本身的平衡。9.国家预算是财政政策的核心手段 10.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 税收转嫁是指在经济流通中,纳税人将其所纳的税款,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如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个他人的经济现象。税负归宿,是税负运动的终点或者最终归着点,即当税负不再转嫁时,存在一个不可能再转嫁而要自己负担税款的负税人。11.控制财政支出规模的方法(1)预算监管制度。财政预算指的是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年度内财政收支状况的计划,从而使得财政支出置于公民监督之下;(2)零基预算。指在编制预算时,不考虑往年的预算,一律从零开始进行审核,然后确定当年的支出数额,这样可以充分发挥预算政策的调控功能,并且不受往年的约束;(3)绩效预算。指政府部门在明确需要履行的职能和需要消耗资源基础上确定绩效目标,编制预算,并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骑在实施过程中的效益和完成情况。(4)政府采购制度。是政府及其所属单位以公开招投标为主要方式,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商品、劳务和工程的行为。(5)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进行管理,直接进行收入和支出。12.我国编制国家预算的程序(1)预算的编制,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开始。中央预算和各级地方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中央预算中必须的建设投入的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国内外债务等方式筹措,但要求债务应该有合理的规模与结构。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即在预算年度开始之间,国务院向各地各部门下达预算编制指示,各地各部门进行编制预算;(2)预算的审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只批准中央预算,不批准地方预算。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只批准本级政府预算,不批准汇总的下级总预算。(3)预算的执行,收入入库、支出拨付以及预算调整都必须按照法律和有关规定的程序进行。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本级财政部门负责。(4)预算决算,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总结和终结。决算草案编制在每一年度终了编制,审批与预算草案的审批程序一样。13.税收的作用(1)财政职能筹集财政收入 税收通过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获得一定财政收入,满足国家行使职能所必需的物质需求,筹 集财政收入是税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职能;(2)调节经济 调节社会总供求,社会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构成,税收是总需求的一个变量因素,总供给主要由生产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税收也是社会总供给的一个变量因素。税收的调节具有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3)调节收入水平 在个人和企业收入方面都能起到调节作用。14.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以合理确定社会总资源中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之划分,以及合理选择公共物品之构成,使之有助于实现全社会范围内资源的有效配置,称之为资源配置职能。简单说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手段: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通过财政投资、税收、财政补贴和贴息等手段引导、调节企业投资方向和社会消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