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小松课件.ppt
-
资源ID:74240310
资源大小:584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小松课件.ppt
小松小松杜荀鹤杜荀鹤我们的学习目标是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 1、复习咏物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复习咏物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2 2、熟练运用鉴赏咏物诗的方法。、熟练运用鉴赏咏物诗的方法。一、复习:咏物诗概念及其特点一、复习:咏物诗概念及其特点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由物。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比喻、象征象征、拟人拟人、对比对比等表现手法。等表现手法。I.找出特点找出特点:抓住所咏物的: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特征、生长环境,分析物的外在特点。,分析物的外在特点。II.联系背景联系背景: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遭遇或者时代背景联系起来。遭遇或者时代背景联系起来。III.物志契合物志契合:抓住物与:抓住物与“志志”的契合点,的契合点,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IV.分析手法分析手法:咏物诗常:咏物诗常由物到人,由实到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比喻、拟人拟人、对比、对比、烘托烘托、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等表现手法。二、复习:鉴赏咏物诗技巧:二、复习:鉴赏咏物诗技巧:小松小松 杜荀鹤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直待凌云始道高。三、运用鉴赏咏物诗的技巧三、运用鉴赏咏物诗的技巧鉴赏鉴赏小松小松小组学习活动小组学习活动分组讨论:分组讨论:1 1、本诗描写了小松哪些特点?、本诗描写了小松哪些特点?2 2、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写小松?、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写小松?3 3、时人对松是怎样的看法?、时人对松是怎样的看法?4 4、两个、两个“凌云凌云”各有何含义?各有何含义?5 5、诗人通过咏小松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通过咏小松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本、本诗诗描写了小松哪些特点?描写了小松哪些特点?2、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写小松?、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写小松?环境特点:生长于深草、蓬蒿中环境特点:生长于深草、蓬蒿中自身特点:挺拔高耸,有凌云之志自身特点:挺拔高耸,有凌云之志自小自小刺头刺头深深草草里里而今渐觉而今渐觉出蓬蒿出蓬蒿自身特点:自身特点:“刺头刺头”即即“埋头埋头”寓旺盛的生命力寓旺盛的生命力对比对比3、时人对松是怎样的看法?、时人对松是怎样的看法?4、两个、两个“凌云凌云”各有何含义各有何含义?时人时人不识不识凌云凌云木木直待直待凌云凌云始道始道高。高。未长成的小松必未长成的小松必将凌驾去端。将凌驾去端。高耸入云后才称赞。高耸入云后才称赞。长成后的松树高高长成后的松树高高长成后的松树高高长成后的松树高高凌驾云端的姿态。凌驾云端的姿态。凌驾云端的姿态。凌驾云端的姿态。时人忽时人忽略小松略小松杜荀鹤杜荀鹤(846(846904)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号九华山人。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识才居要职。5、诗人通过咏小松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通过咏小松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物象特征物象特征埋没于深草埋没于深草埋没于深草埋没于深草有凌云之志有凌云之志有凌云之志有凌云之志时人不识时人不识时人不识时人不识物象内在品质物象内在品质小松:不甘埋没、小松:不甘埋没、小松:不甘埋没、小松:不甘埋没、坚强不屈坚强不屈坚强不屈坚强不屈时人:目光短时人:目光短时人:目光短时人:目光短浅浅浅浅诗人经历诗人经历诗人自身微寒,才诗人自身微寒,才诗人自身微寒,才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华山众,却报国无华山众,却报国无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门,一生潦倒门,一生潦倒门,一生潦倒托物(小松)言志托物(小松)言志托物(小松)言志托物(小松)言志:以小松喻人:以小松喻人:以小松喻人:以小松喻人,刻画刻画刻画刻画“小松小松小松小松”形象,形象,形象,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批评同时也批评同时也批评同时也批评“时人时人时人时人”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势。势。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8分)分)小孤山小孤山宋谢枋得宋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65公里的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地。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所形成的大漩涡。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运用鉴赏咏物诗的技巧四、运用鉴赏咏物诗的技巧高考试锋高考试锋小组学习活动小组学习活动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仿照鉴赏引导学生仿照鉴赏小松小松的方法设置问题的方法设置问题鉴赏鉴赏小孤山小孤山:1、这首诗写了小孤山的什么特点?、这首诗写了小孤山的什么特点?2、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小孤山?、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小孤山?3、诗人借小孤山的形象寄寓了怎样的感情?、诗人借小孤山的形象寄寓了怎样的感情?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无涯骇众观。上句运用上句运用比喻比喻修辞,把小孤山修辞,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所处的环境比作比作“海门关海门关”,即海上的的大门关卡,即海上的的大门关卡,突出了江水形势的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险恶。下句以江流湍急。下句以江流湍急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呼应上句,进一步呼应上句,进一步衬托衬托了小孤山了小孤山所处环境所处环境的凶险的凶险。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壮伟的小孤山。“天地偶然天地偶然”四字,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四字,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砥柱砥柱”一词一词运用典故运用典故,又赋予小孤山,又赋予小孤山中流中流砥柱的意义砥柱的意义。下句。下句“江山江山”“狂澜狂澜”两词,两词,语义双关语义双关,即是对小孤山的写实,更是对,即是对小孤山的写实,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颈联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两句,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一员猛士,的一员猛士,坚强不屈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危困无奈。物志契合(结合诗歌注释和小孤山的形象特征):物志契合(结合诗歌注释和小孤山的形象特征):此联以此联以直抒胸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表达了诗借小孤山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愿坚定抗元、力挽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澜的复杂情感。狂澜的复杂情感。“孤孤”字既写小孤山独立江中字既写小孤山独立江中的情形,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情形,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身处危局依旧希望像小孤山一样中流砥柱、耸然身处危局依旧希望像小孤山一样中流砥柱、耸然坚定的傲态及面对将帅匮乏、孤立无援的苦闷之坚定的傲态及面对将帅匮乏、孤立无援的苦闷之情。情。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尾联中的尾联中的“造造”是是“至、到至、到”之意,全句之意,全句直抒胸臆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意欲攀登上小孤山,表达了诗人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顶,放眼眺望宇宙,开阔心胸之情。此峰顶,放眼眺望宇宙,开阔心胸之情。此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在此,山与人合二为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在此,山与人合二为一,传达出诗人以身许国的高远志向。一,传达出诗人以身许国的高远志向。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此物,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借小孤山此物,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家之志。志志诗人诗人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自己孑然抗元自己孑然抗元身处危局身处危局比喻、衬托、用典、拟人比喻、衬托、用典、拟人比喻、衬托、用典、拟人比喻、衬托、用典、拟人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元胜利的坚定信念。物物 小孤山小孤山所处环境恶劣所处环境恶劣砥柱般壮伟砥柱般壮伟猛士般坚贞不屈猛士般坚贞不屈似孤臣般孤独无助似孤臣般孤独无助I.找出特点找出特点:抓住所咏物的: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特征、生长环境,分析物的外在特点。,分析物的外在特点。II.联系背景联系背景: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遭遇或者时代背景联系起来。遭遇或者时代背景联系起来。III.物志契合物志契合:抓住物与:抓住物与“志志”的契合点,的契合点,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IV.分析手法分析手法:咏物诗常:咏物诗常由物到人,由实到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比喻、拟人拟人、对比、对比、烘托烘托、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等表现手法。五、回顾:鉴赏咏物诗技巧:五、回顾:鉴赏咏物诗技巧:(1010全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8分)分)咏素蝶诗咏素蝶诗刘孝绰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注:刘孝绰(481-539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恨,仕途数起数伏。(1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的?(3 3分)分)(2)(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 5分)分)六、巩固练习:六、巩固练习: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 1)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衬托。(2)(2)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展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