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四校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x
-
资源ID:74298948
资源大小:46.4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河北省石家庄四校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x
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1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4题。材料一: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的。典籍记载,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曾经发明文字。 仓颉的传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他被奉为创造汉字的神,尊称为“字祖”。至今在 中原地区的濮阳南乐、开封、鲁山、虞城、洛宁、新郑等地,还可以看到仓颉庙、仓颉祠、 仓颉造字台、仓颉墓冢等遗存。关于仓颉其人,我们已不可确知。不过,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肯定经过了一个由无序到 有序,由少到多,由表意到意音兼备,约定俗成,逐步系统化的过程。文字系统的形成不可 能由一个人或一个时代来完成。我们推测,大约在黄帝时期,可能确实存在过史官仓颉这样 身份的人。他不一定独自创造了文字,却可能是最初对文字萌芽进行整理和传播的代表性人 物。历史上对文字最早进行规范化整理的人还有李斯。他身为秦相,作有秦刻石和仓颉篇 字书,曾辅助秦始皇统一文字。历史上最早把古汉字作为知识体系进行全面解说的是东汉的 许慎。从文字学史的角度看,东汉的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 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 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中的字,大概是晚 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 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 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 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 都要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要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要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 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 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 解字既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古代汉字的重要字典,也是一部总结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关经 学、小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探究汉字字源,并根据汉字的构形特征从理论上加以阐发的经典 性文字学著作。自说文解字问世以来,历代都有学者致力于汉字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中国文字学。说文解字最大的发明是对“六书”的阐述,即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一是“象形”, 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 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 或一部首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 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 词,“予”“彼”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 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除了传世字书说文解字之外,中国文字学的发展还得益于考古发现的出土资料。据统计,目前海内外刊布的各种殷墟时期的著录刻辞甲骨已达90000余片,历代出土的 相当于殷墟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多达6500多件。以这些甲骨文、金文为典型代表的商代文字 符号,是我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古汉字系统。殷商文明是在吸收、借鉴夏代文明的基础 上形成的。商代文字当承自夏文化,而且在殷墟时期尤其是从商王武丁以后有迅速发展的迹 象。那时候,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时人大多是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可惜今天已不易 见到,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翻铸在青铜器上。今所见殷 墟时期的单字字目已达4100余个,可释字目在1340多个。这些存活着的古汉字多为人、首、 草舍住下,或动或静都严格按照礼法。他和叔父堂弟住在一起,三代之间都没有分家剖产, 乡亲们都很敬重这种义举。汉桓帝的时候,中常侍徐璜、左馆等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禀告皇帝。皇帝命令陈留 太守督促(蔡邕)并遣送(他进京)。蔡邕迫不得已,走到偃师县(的时候),便称自己生病又回 到了家中。他闲居在家摩玩古物,不和世人交往。(蔡邕)有感于东方朔的答客难以及杨 雄、班固这一类人在文章中的自问自答,于是思考文中不同人物的言论,肯定其中正确的立 场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著述释诲一文来告诫和勉励自己。建宁三年。(蔡邕)被征召到司徒桥玄府。桥玄对他很敬重。后来出府外补为河平县县长。 又被征召担任郎中,在东观校勘图书。(后来)又晋升为议郎。蔡邕认为经籍距离圣人的年代 久远,文字有很多谬误,而浅陋的儒生牵强附会,贻误后世的读书人。熹平四年,奏请校订 并改正六经中的谬误文字。汉灵帝批准了他的请求,蔡邕于是就亲自用朱砂(将经文) 书写在石碑上,让石工雕刻好立在太学门外。这时后辈的儒者和学生,都将碑刻上的文字当 作典范。石碑刚刚立起时,前来观瞻、临摹的人,所乘坐的车子每天有一千多辆,塞满了周 围的大街小巷。中平六年,汉灵帝去世,董卓担任司空,听说蔡邕名气大,征召他,(蔡邕) 推说有病不能去。董卓非常生气,骂道:“我有能力灭人宗族,蔡邕竟然放纵骄傲,招来祸 患也不过转足之间(短时间)的事而已。”又急令州郡征召蔡邕到府,蔡邕不得已,到任, 代理祭酒,很受敬重。考核官吏成绩优等,补任侍御史,又特任持书御史,升任为尚书。三 天之内,遍历三台。董卓看重蔡邕的才能学问,给他的待遇非常优厚,每次举行宴会,往往令蔡邕弹琴助兴, 蔡邕也常常有省察匡正补益之意。可是董卓多刚愎自用,蔡邕遗憾自己的话很少(被董卓) 采纳,对堂弟蔡谷说:“董公性情倔强而坚持错误的做法,终究难成大事啊。我想向东逃奔 到兖州,如果道路遥远不易抵达,暂且逃到靖山以东地区以等待时机,怎么样?”蔡谷说: “你的容貌与普通人不同,在路上走,观看你的人围聚成群。用这种方式隐藏自己,不是很 难吗?”蔡邕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等到董卓被杀,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不知不觉说起董卓而叹息,神情也有些激动。 王允勃然大怒,大声呵斥蔡邕说:“董卓是国家大贼,几乎推翻了汉朝。你作为王室的臣子, 应同怀愤怒,但你却不忘他的私人恩情,而忘掉大节(关系国家民族存亡安危的大事)!现 在上天杀了有罪之人,你反而为他悲伤哀痛,难道不是与他一起叛逆吗?”立即逮捕了(他), 交廷尉来判(他)的罪。蔡邕承认自己存罪,请求刺面断脚(饶一条命),使他能继续修成汉史。 士大夫大多怜悯他,援救他,但都未能达到好的效果。蔡邕最后死在狱中。王允后悔,想止 息时态却已经来不及了。(蔡邕)死时六十一岁。士大夫和诸儒生听到这一噩耗没有不流泪的。 北海郡郑玄听说(蔡邕死了),叹息说:“汉朝的史记大事,谁来考定、匡正呢啊!”兖州、陈 留郡的人都画着蔡邕的像颂念他。13.B(3分)解析:“楚王台榭空山丘”不是把台榭比作山丘,而是说楚王的台榭已经消失, 只有山丘还在;这句诗也不是在赞颂楚王台榭的长久生命力,而是在表达功名富贵难以长久 存在之意。14. (6分)李白:摒弃功名富贵,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杜甫:遭逢战乱,又年事已高, 不得不辗转漂泊;满怀忧国之情,但人微言轻,对国家安危无能为力。(每点2分,意思 对即可)(6分)(1)大风扬积雪击面 (2)人道寄奴曾住(3)徘徊于斗牛之间 (4)青山遮 不住(5)君子生非异也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6.B(3分)解析:A项:残羹冷炙、脑髓(sui); C项:啼唱。D项:坍圮(pi)D (3分)清:凄清。等闲:平常、随随便便。茫然:旷远的样子。限:界限;A因: 依据;稍:逐渐;B.砺:磨刀石。苦恨:极恨;C.峥嵯:不平凡、不寻常。17. B(3分)全都正确A.童子:未成年的男子。渠:他。C行人:出征的人;诛:责备。D.通 籍:出仕、做官;神明:非凡的智慧。W.C (3分)见者远:远处的人也能看见。将:表示假设,如果。当心在这里指琵琶的中间 部分。再:第二次,两次。A暂:忽然,一下子。委身:托身,嫁人。B.损:相当于“极”, 表示程度很深。D.机:预兆。转:更加、越发。20 . B (3分)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意动用法。21 .C (3分)“终日”古今同义,“整日,从早到晚”。A. “丈人”古时对老人的尊称,今指 岳父,妻子的父亲。“上路”古义高高的道路,今指动身出发。B. “至于”古义指到、到达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指一种节气。C. “因为”古义因此作, 今义表原因的连词。D. “众人”古义一般人;今指大家,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同志”古 义指志趣相同,今指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22 .A(3分)解析:B.错误。“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表述错误,在文中,“桐城” 指作者的籍贯,表明作者是桐城人。C.错误。桂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桂”,跨出两脚为 “步:D.错误。“,社鼓指社日祭祀天神的鼓声。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天神的节日”错误。 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23 .C(3分)解析:“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行云流水”,指飘浮的云,流动 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此处是形容苏轼的文章创作,故选用“行云流水”, 排除A项、B项。“虚张声势”,形容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矫揉造 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这里指苏轼反对“装饰雕琢”和做作,故用“矫揉造作”。排 除D项。“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奉为准则。“顶礼膜拜”,佛教徒的最高敬礼。合掌 举过头,然后跪下用头来叩人的脚。比喻对人特别恭敬或极端崇拜。这里指苏轼对陶渊明特 别崇拜,用“顶礼膜拜”更合适。“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随波逐流”指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结合上下 文语境来看,“随遇而安”更能体现“乐观”的情绪。故选C。24 .B(3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共有两处语病:一是 语序不当,“陶诗”应放在“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前面;二是成分残缺,“看作”前 应补出“把它”。A项,“陶诗”的语序不当,应排除;C项,中途易辙,“是人生的真谛,艺 术的极峰”说的是陶诗,而前面说的是苏轼,应排除;D项,中途易辙,“被看作人生的真 谛,艺术的极峰”说的是陶诗,而前面说的是苏轼,应排除。故选B。口、大、小、山、川、木、虫、鱼之类的基本字,它们是汉字的基础,后世通过它们又不断 地孽乳出新字。秦以后,在文字学发展上更多地表现为书体的演变。秦灭六国,此时天下“言语异声, 文字异形”,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许慎说文解字序载,“丞相李斯 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皆取史籍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是历史上一 次意义重大的文字改革,也是第一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文字规范。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 不久便又有了 “隶书文字学里一般把自甲骨文至小篆的汉字演变称为古文字阶段,而隶 书以后的文字称为今文字阶段。“隶变”成了汉字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民众急于将汉字进一步 简化和书写便捷化的愿望,但由于字体较难辨认而不能广泛使用,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 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 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 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 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有删改)材料二:汉字由于是一种意符音符文字,具有结构复杂、异体众多和容易发生讹变等特点,在生 活实践中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对于汉字发展规律总结有三:一、汉字形体存在简化趋势。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在数千年的使用过程中,汉字经历了 一个由繁到简的自然演变过程,简化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图形为符号,删减多余和重 复的偏旁,用笔画简单的字体代替笔画复杂的字体,截取原字的一部分代替本字等等。在历 史上,汉字的简化主要是民间自发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文字改革工作, 一方面积极为汉字拼音化做准备,一方面对现行汉字进行了以简化字形、精简字体为主的大 规模的整理工作。二、汉字形体趋向规范化。早期的汉字形体没有一定之规,偏旁位置不固定,或左或右、 或上或下,同字异体现象也相当严重。汉字在简化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着规范化。汉字规范 化主要由政府完成,当然,个体也可能影响汉字的规范化,例如撰写说文解字的许慎。三、汉字形体存在形声化趋势。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甲骨文中主要是象形字和会意字, 形声字所占的比例仅为20%,到了许慎说文解字,形声字已占80%,今天汉字中的形声字 所占比例更高达90%以上。可以看出汉字的发展存在一个形声化的过程。可见,汉字是一种 与时俱进、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不断自我调整的文字。(摘编自徐光春汉字文化).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条例,转注和假借属于用字条例,它们共同组成了 “六 书”体系。B.现代汉语一字多义中人们多取用引申义的现象,主要是由原来很多字有音无形,假借其 他同音字表义所致。C.秦以前古文字阶段,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处于无序状态,秦以后今文字阶段,汉字沿简易 方向进行书体演变。D.汉字异体众多、结构复杂,因此用简单笔画替代复杂笔画的字体能实现汉字形体规范化, 避免讹变现象。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我们想要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或者要探究某些汉字的起源,说文解字应是重 要的参考书目。B.殷商文明吸收、借鉴夏代文明,因为文字发展具有传承性,也因为夏代文字载体的门类 非常丰富。C.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不同阶段的变化除了人们使用便利外,还有的是为 了美观。D.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可概括为:甲骨文一金文一篆文一隶书一楷书。这是汉字的主要字 体,此外还有草书和行书两种辅助字体。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汉字发展规律范畴的一项是(3分)A.编写汉字简化方案B.秦相李斯主持“书同文”C.武则天造一个“矍”字I).秀才识字读半边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6分)(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文本一:又见荷塘月色吴兆民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 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 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 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 人们的头脑里,我已活生生移植其于荷塘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 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 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的 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 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 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 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 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 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 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 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数十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 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 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 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 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 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 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 有哪一个监督你去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 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 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 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 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 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 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 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 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 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 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 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 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 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文本二:兆民把朱自清先生视为一生的风范和楷模,还有更充分的自白,是他的自清轩语。 他有了新居,户型不大,没有书房,妻子便将锅灶移到墙院,腾出厨房辟为书室,请书画家 黄渤老先生赐“自清轩”字幅。将“自清轩”作斋名,黄渤不解,问“怎么叫'自清轩'呢?” 他答:“为人处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要清操自守;素来敬重朱自清先生的道德文章,要清 白做人;平日里读书作文,要文风清新:合三为一,曰'自清轩(张小明字句见真情读吴兆民新书又见荷塘月色)5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开篇写来到朱自清曾走过的荷塘,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意在表达深深的遗憾 之情,为全文奠定了感伤的基调。B.文章从作者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接着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后 联系史实,赞扬了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C.文中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动人景象,不经意间回应了经典作品,也写出了荷塘 的沧桑变化,增添了历史厚重感。D.文章结尾,作者触景生情,既表达出对故人深切的怀念,又透露出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 投降的无耻文人的憎恶与批判。6 .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荷塘月色多用比喻和通感,而文本一多用白描和想象,同样使作品情景交融,意趣横 生,体现出作者文学创作上积极的探索精神。B.文本一中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赋予了笔下荷塘动静相生的月夜景象,并且多处使用 对比的技巧,创造了艺术审美空间。C.文本一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娓娓道来,又 具有文学色彩,既感人至深,又令人警醒。D.文本一、二中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丰富了文章内容,传达出作者对朱自清人格的敬重, 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可谓字句见真情。7 .文本一中加点的两个词语“根植” “移植”可否互换呢?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4分).文本一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由文本二出处可知作者的新书亦以其为名,试分析此题 目有哪些丰富的含意?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与默写(32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 冢侧,动静以礼。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馆等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 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答客难及扬雄、班固之徒设 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嶷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出补河平长。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 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贻误后学,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经文字。 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 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 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乃偃蹇者,致祸不旋踵矣又切敕州 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至L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 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燕,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然卓多自用,邕恨 其言少从,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 何如谷曰:“君状异于恒人,每行观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难乎? ”邕乃止。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 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念,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 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歌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 不能得。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措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 叹日:“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选自后汉书蔡邕列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 何如/B.谓从弟谷日/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 何如/C.谓从弟谷日/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 何如/D.谓从弟谷日/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 何如/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建宁”和下文的“熹平。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元代以 前,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 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B.迁,古代的官职调动,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一般指升级,文中的“迁”即升级。 C.薪、刖,古代五刑中的两种。前者是在面部刺字,是较轻的一种;后者是断足或斩脚趾 的酷刑。I).措绅,把笏板插在带间,引申指士大夫。是以装束代指身份,类似的如“纨绮”“白衣” “青衫”“五陵年少”等。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蔡邕谨遵孝悌之道。母亲去世后,他就在坟墓旁搭建草舍住下;和叔父、堂弟同住,不 斤斤计较,三代之间不分财产,深得当地百姓称赞。B.蔡邕堪称儒生的楷模。因经书年代久远,多有讹误,蔡邕在灵帝的支持下修订六经; 熹平石经建成,一时间观习者如堵。C.蔡邕善鼓琴,且明于去就。桓帝时,他因善鼓琴被征召入朝,却称病躲避,半途而归; 后遇董卓礼遇,为报知己之恩多在宴会上为其鼓琴助兴。D.蔡邕城府不深。董卓被杀后,他在王允家做客,不知不觉中提及董卓不禁叹息变色,结 果惹怒王允而被治罪,最终死在狱中。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2)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乃偃蹇者,致祸不旋踵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314题。江上吟(节选)李白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去蜀杜甫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13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比于不乘黄鹤便不能远行的“仙人”,诗人李白更愿意成为一名“海客”。B.李诗将屈原辞赋比作日月,将楚王台榭比作山丘,赞颂了二者长久的生命力。C.从杜诗前四句可知,诗人于兵荒马乱之时离开蜀地前往潇湘地区,实属无奈。D.杜诗最后两句故作反语,看似是诗人的自我宽慰,实则是对“大臣”的讽刺。14,两位诗人“随白鸥”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 一句对天气 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2)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的以字称人,而“” 一句则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 切与自豪之感。(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苏轼赤 壁赋中“" 一句用星宿给月亮定位。(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共用了三个“山”字。这三句含有“山”字的词句的含 意截然不同,其中“”以高山不能阻止流水,比喻主和派终难阻止抗敌复 国力量的发展。(5)荀子劝学连用多个比喻,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0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6)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J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三、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7小题,21分)1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蹩脚(bid)檄文(xi)残羹冷灸(zhi) 脑髓(sui)B孱头(cdn)玄虚(xuan)混混沌沌(hCin) 散落(san) C谛唱 (tl )敛裾(JU)蓊蓊郁郁 (weng) 隽永(juan) *D坍圮(qi )剥蚀(shi)冠冕堂皇(guan) 熨帖(yu) *1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组是(3分)我欲因之梦吴越(通过)杯盘狼籍(凌乱) 山不厌高(满足)A.少无适俗韵(气质、情致)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立者(稍微) B.金就砺则利(磨砺)*艰难苦恨繁霜鬓(苦难愤恨) C.峥蛛岁月稠(奋勇争先) 洵美且异(诚然、实在)*风流儒雅亦吾师(形容文学作品超逸佳妙) 不得中顾私(指内心)其贤不如孔子(才德优秀)D.深水荡漾清猿啼(清澈)*D.深水荡漾清猿啼(清澈)*秋月春风等闲度(无端;平白地) 凌万顷之茫然:(迷茫的样子) 越长城之限(门槛)1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手) 唤渠朝餐歇半霎(沟渠)B.静女其娈(美好) 何时可掇(拾取、摘取)C.元嘉草草(轻率) 奚独父之诛焉(诛杀)D.通籍后,俸去书来(失去官职) 而神明自得(像神仙一样) 19.下列词语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A.百年多病独登台(晚年) 委身为贾人妇(委屈自己) B.憔悴损(损害、伤害)第见风帆沙鸟(只见)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看得远) 曲终收拨当心画(小心翼翼) D.去来江口守空船(语气助词)却坐促弦弦转急(转变)20.下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彼童子之师(天上的仙人或侍奉神仙的小童) 官冗从,怀俊健(事情纷繁促迫) 秧根未牢蔚未匝(布满、遍及)暧暧远人村(迷蒙隐约的样子) 行人弓箭各在腰(行走的人) 潦倒新停浊酒杯(刚刚)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 怅寥廓(指宇宙高远辽阔) (3分)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时)逸兴遗飞(迅速)弩马十驾(一天的行程)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端坐)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将要) *盛筵难再(再次)*所赖君子见机(机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养息) (3分)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崖限当道者 而老可以问幼襟三江而带五湖 亟屋除田,以复地力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孔子师郑子、苣弘 A./C./B./D./21.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俨修腓于上路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吾尝终日而思矣 幸后之人与我同志 A.丈人甚苦暴露 B.至于泰安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2.下列选项中的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 如师说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B.姚鼐,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概并称为“桐城三祖”。“桐城姚鼐记”以“桐 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C.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 步快走,表示对长辈的恭敬;“不积腔步,无以至千里”的“陛”是跨出两脚的距离。D. “一片神鸦社鼓”中“社鼓”指社日祭祀天神的鼓声。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天神的节日。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 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 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 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 思;于是,,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 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 就只有陶渊明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 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 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 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 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 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 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笔走龙蛇虚张声势奉为圭臬随遇而安 B.笔走龙蛇矫揉造作顶礼膜拜随波逐流C.行云流水矫揉造作顶礼膜拜 随遇而安D.行云流水虚张声势奉为圭臬随波逐流2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 术的极峰。B.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 术的极峰。C.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 峰。1)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了美,被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 峰。五、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学习古诗词,我们知道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但黄州也是他精神突围之地; 学习我与地坛,我们了解到史铁生在最美的年龄双腿截瘫,然而他的作品成为苦难之上 开出的花朵;现实生活中,我们遭遇地震,我们遭受疫情,却也感受到众志成城,多难兴邦 有人说逆境会使人沉沦,有人说顺境才有利于发展;有人说逆境可出人才,也有人说顺境更 易成功。身处当今时代,正值青春的你读了上述材料,会有怎样的触动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 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年级语文答案1.A(3分)解析:B项根据原文“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 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可推知,造成一字 数义中多用引申义的主要原因是“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二C项“秦以前古文字 阶段,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于文无据。D项用简单笔画替代复杂笔画的字体实 现的是汉字形体简化,而不是规范化。2.B(3分)解析:B项“也因为夏代文字载体的门类非常丰富”时间有误,原文为“而且在殷 墟时期尤其是从商王武丁以后有迅速发展的迹象。那时候,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那 时候”指“殷墟时期”,所以“文字载体的门类非常丰富”的时期是“商代”,而不是“夏代”。 3.C(3分)解析:根据原文内容,“汉字发展规律”指汉字形体具有简化、规范化和形声化的 趋势,A项直接与汉字简化有关,B项与规范化有关,D项与形声化有关,而C项“武则天 造一个墨'字"仅是因一己之私,显然与汉字发展规律的三个特点都不相关。4. (6分)答案首先由仓颉造字的传说引入,提出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然后详细介绍了许慎的说文解字,从该书的内容、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