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docx
XX县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XX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 年)为进一步进展我市全民健身事业,提高公民的身体素养与健 康水平,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 XX省全民健身条例与XX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 年),制定本实施计划。一、指导思想以科学进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体育 事业进展,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奋斗目标与我市“全民健身、 健康蚌埠”的群众体育进展战略要求,把进展全民健身事业作为 着力保障与改善民生、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均衡进展的重要内容, 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建设 与谐蚌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 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公民身体健康素养明显提高,初步形成覆盖 城乡、比较完善、具有蚌埠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紧任务:(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城乡居民体育健身 意识与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逐步成为更多人的基本 经费,用于培训、业务交流、表彰奖励与必要的工作补贴。严格 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逐步做到营利性体育健身场所与指导高危 项目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持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上岗 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经常性地组织优秀运动 员、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人员、体育院校学生深入城乡 基层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七)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力度。建立XX市国民体质 监测中心,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大力开 展科学健身宣传活动,传播科学健身理念,普及运动健身科学知 识,教授运动健身方法,提高运动健身水平。(A)做好信息、科研与法制建设工作。做好民族民间传统 体育项目发掘整理工作,积极争取将优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 继续组织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建设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开展城 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县以上人民政府要在资金、 人员等方面给予支持。研制、推广适合不一致人群特点的体育健 身新项目。加强全民健身条例贯彻情况的执法检查。五、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本实施计划在市政府领导下,由市体 育局会同有关部门、群众组织与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各县、区政 府要依照本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并责成体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与组织共同组织实 施。(二)明确部门责任。全民健身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形 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进展格 局。县、区政府要切实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探索全民 健身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成立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 划领导协调机构,落实政策保障、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监督奖 励等措施,切实推动当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工作。各部门、各 行业、各企事业单位等要根据本计划,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全民 健身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三)加强成效评估。县级以上体育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 门不定期对本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在2014年对实施 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将评估报告报本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 政府要把全民健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及时 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对为全民健身事业做出突出奉献 的单位与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生活方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或者超过全省32% 的平均水平。在校学生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健身活动。提高 农村居民、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二)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素养明显提高。城乡居民达到国 民体质监测标准合格以上人数(除在校学生)比例达到90%以 ±o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 中达到优秀标准人数比例超过20%(国家指标),在校学生耐力、 力量、速度等体能素养明显提高。(三)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有较大进展。全市各级、各类体育 场地达到2400个,总面积达到540万平方米以上,人均体育场 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 村(社区)四级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市本级建设XX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运动项目12个以 上,室外场地面积不小于5000平方米;建设1个体育公园,健 身运动项目10个以上,健身场地面积2万平方米。50%县(区)建有1个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8个以上运动 项目,建筑面积4000-8000平方米,室内外场地面积约3500平 方米),1个体育公园或者较大型健身广场(8个以上运动项目, 1万平方米)。50%城市街道、农村乡镇建有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片 灯光硬化篮球场、1个500-1000平方米的健身操(舞)场与1套很多于10件的健身路径。50%城市居委会(社区)建有。1套8件以上健身路径、1个 500平方米的健身操(舞)场。50%农村行政村建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一场(水泥篮球场)、 两台(两个乒乓球台)。市、县两级城市的公园、绿地、广场要结合规划,建设健身 步道、健身路径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新 建、改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学校按配建标准建有完备的体育设 施。(四)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大力开展田径、游泳、 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 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广泛组织健身操(舞)、传统武术、健身气 功、太极拳(剑)、骑车、登山、跳绳、踢德、门球、钓鱼等群众 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结合实际,形成2-3个蚌埠全 民健身活动品牌。(五)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 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社会化组织网络。市、县(区)要全部 建有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体育总会,普遍建有行业体育协会、 单项运动协会与老年人、残疾人、农民、职工、妇女等各类人群 体育协会。城市80%的街道与农村60%的乡镇要建有体育组织。 城市社区普遍建设体育健身站点,50%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 站点。(六)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一步进展。100%市、县(区) 建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全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城 市总人口的万分之十(3600人),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 资格证书人数达到250人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素养与技能有较 大提高。(七)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建成市级国民体质监测 中心,50%的县(区)建有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大力宣传推广 科学健身方法,积极开展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并据此提供 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增强全民健身的吸引力。(A)全民健身服务业进一步进展。加快建设体育健身、体 育旅游、户外运动、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认证、健身用品 等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增加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员,引导城乡居 民体育消费,不断提高体育消费规模与水平。(九)建立健全创建体育强市工作体制机制。按照省委、省 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要求,积极开展体育强市、强县 (区)、强镇(乡)创建活动。积极争创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市(区), 努力争取各类国家级全民健身工程。到2015年,使我市成为全 省体育强市,强县(区)、强镇(乡)比例达到全省平均数以上。三、工作措施(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 视台、报刊等媒体与“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 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大力宣传“全民健身、健康蚌埠”的全民健身理念,树立体育活动 是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构成部分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体育 健身、积极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二)大力进展城市社区体育。各级政府要将城市社区体育 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城市街道与居住社区公共体育 健身设施建设为重点,做好规划,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社区体育 健身环境与条件,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体育健身公共服务。实施 XX省511城市体育行动计划,在全市范围内新建150条全民 健身路径、30个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命名300个示范晨晚练 点,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三)加快进展农村体育。各级政府要将进展农村体育纳入 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公 共体育资源与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配置,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纳 入民生工程。深入实施XX省万千百农村体育行动计划,在全 市范围内新建30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个乡镇级全民 健身广场与3个县级全民健身广场,1个“雪炭工程”项目,基 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多形式组织开展适合 农村开展的、农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四)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保证在校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实施国家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定期进行健 康体检与体质测试。幼儿园要保证幼儿体育活动时间与质量。全 面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与高中毕业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 办好市体育运动学校。加强各级各类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与体育传 统项目学校、体育专项特色学校建设,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 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建立与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 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五)着力推进职工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市全民健身工作委 员会的职能作用,组织开展行业性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建立职工 体育俱乐部与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与职工喜闻乐见 的体育健身活动与体育竞赛。组织开展工间(前)操活动。创新 职工体育进展模式与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完善社 区体育与职工体育互补机制。(六)大力开展妇女健身活动。广泛开展适合妇女、家庭等 小型多样的健身活动,普及推广健身秧歌、花鼓灯健身舞,丰富 妇女与家庭的体育文化生活,提高妇女与家庭成员的健身意识, 营造浓郁的妇女与家庭健身氛围,为妇女与家庭健身制造自我展 示的舞台。(七)重视进展老年人体育。建立市、县老年人体育协会, 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 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与优惠。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 育活动的设施,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鼓励、支持 社会组织与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机构与体育设施。(八)大力推广残疾人体育活动。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 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公共体育设施对残疾人开 放并设置无障碍设施等便利条件,方便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 供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体育健身与体育康复项目。(九)积极进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积极开展以民族优秀传 统体育为主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力争在学校体育课与课外活动 中设置优秀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继续发掘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项目与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积极进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 乡”。(十)继续推行体育锻炼标准。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 准、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采取多种办法广泛开展达标活 动,引导与鼓励城乡居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 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与体育技能水平。积极发挥市、县(区)体质 监测中心(站)作用,开展“体质监测送健康”活动。(十一)办好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根据“全民性、群众性、 大众化”思路,改进全市运动会办赛模式,将全市运动会与全市 残运会同时举办,淡化金牌、重在参与、重在健身、重在健康。 举办好全市运动会与全市残运会群体性比赛与单项竞赛活动。各 级政府与市直各部门应当定期举办群众体育竞赛活动,促进经常 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四、措施保障(一)提高认识,不断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职责。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与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与社会 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各 级政府是进展全民健身事业的责任主体,每年至少要研究一次全 民健身工作,要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地区经济与社会进展规划,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二)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经费投入。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将全民健身活动经费与基础设施 建设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与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继续将农民体 育健身工程纳入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归留各级体育主管部门使 用的彩票公益金,60%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各级政府不得截留、 挪用。对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单位要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管理,安 排全民健身进展专项资金。完善财政、税收、金融与土地等优惠 政策,鼓励与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社会 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 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部分,可在计 算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时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三)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各级政府要制定本地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进展规划,将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 “十二五”时期城乡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大市、县 (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力度。城乡新建、改建、扩建居住 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设计建设体育健身设施, 户均达到1.5平方米以上,并与居住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 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农 民体育健身工程”与“雪炭工程”。(四)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积极制造条件向公众开放机关、 学校、企事业体育设施。体育系统公共体育场地开放率达到100沆 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达到50%o建立学校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长效 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经费 补贴,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增强体育 设施向社会开放的责任意识,积极制造条件为群众提供健身服务。(五)支持基层体育组织建设。积极进展城乡基层体育健身 组织,加强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行业体育 协会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街道、乡镇综 合文化站要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充分发挥体育健身功能。各级政 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要支持与组织开展职工体育健身活动。(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 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吸引、组织从事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加入社 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