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74311147
资源大小:39.27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山东省潍坊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2-2023学年下学期统编版高二语文开学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 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 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 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 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 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 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 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 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 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 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 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 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 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 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 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 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 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 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 必然的统一。(摘编自张冬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整,遽还袭之。玮行愈缓,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西蕃军至,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甚 疲,请憩士马,少选决战。“蕃人方苦疲,皆欣然,严军而歌。良久,玮又使人论之日:“可 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大破蕃师而还,徐谓其下日:“吾知蕃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少想,则足痹,人气亦阑, 吾以此取之。”及四月辛巳,皇后郭氏期周悼献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谦约 宽仁惠下尤恶奢靡援易入谒禁中或服饰生修必加戒劭有以家事求言于帝者,后终不许。帝尝 使观宜圣殿诸库,后辞日:“国之宝库,非妇人所当入,妾不敢奉诏。”帝尤加礼重焉。宰 相王旦言:“诸哈各置转运使,竞以增益课利为功,烦扰特甚。"帝曰:“官吏务贪劳绩, 不恤民困,朕甚悯之。”乃诏三司:“取一年中等之数,立为定额,自今中外勿得更议增课。”(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二十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皇后郭氏崩/周悼献/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谦约/宽仁惠下/尤恶奢 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侈/必加戒勖/B.皇后郭氏崩/周悼献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谦约/宽仁惠下/尤恶奢 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侈/必加戒勖/C.皇后郭氏崩/周悼献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谦约/宽仁惠下/尤恶奢 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侈/必加戒勖/D.皇后郭氏崩/周悼献/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谦约/宽仁惠下/尤恶奢 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侈/必加戒勖/II.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车驾,本义是马车,又可以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来作为帝王的代称。B.龟鉴,龟是龟甲,以卜吉凶;鉴是铜镜,以辨美恶。两字相合,比喻借鉴。C.社稷,土神和谷神,也代指国家。其中“社”也指祭祀土神的地方或节日。D.路,宋元时期的最高行政区划名,相当于明清时期的“道”。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真宗对前代宦官依仗皇恩胡作非为而祸害百姓的情况十分清楚,所以常引以为戒,这 种做法得到了王旦等人的赞许,认为这是国家之福。B.曹玮曾出兵打仗,取得了小小胜利,为了扩大战果,他率军返回时命令队伍变乱,并赶 着牛羊,以此引诱敌军长途来袭,这个疲敌之计大获成功。C.郭皇后是一个非常守礼的皇后。族中人因为家中事请她向真宗言说,她没有答应;真宗 请她前去观看宝库,她予以拒绝。真宗对她十分礼敬尊重。D.各地转运使竞相增加税额,对百姓很不利,王旦提醒宋真宗之后,宋真宗下诏三司确定 税收的额度,而且要求朝廷内外都不得再议论增加赋税的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西蕃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2)远行之人,若少憩,则足痹,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14.从宋真宗对史崇贵说的话中,可以看出宋真宗有怎样的治国理念?请简要概括。【答案】10. B11. D 12. B. (1)西蕃军队离开了几十里,听说普玮贪图牛羊而队伍混乱,急忙回来袭击他。(2)远行的人,如果稍微休息,脚就会疼痛麻木,士气也就快要没有了,我靠这个打败他 们。13 .认为对内臣主动了解地方官员情况以资治理的行为应予肯定。赏罚官员不可随意,要使人信服。要专司其职的有关官员深入调查。【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郭皇后去世。周悼献王是郭皇后所生的,周悼献王去世了,皇后悲伤得生了病,于 是就起不来了。皇后天性谦虚俭约,宽厚仁爱,对下属特别好。尤其憎恶奢靡,自己家族 的人进皇宫谒见,如果有人服饰华美奢侈,一定对其进行严肃地告诫劝勉。“周悼献王”是主语,与“后所生也”形成判断句,中间断开,排除AD。“后悲感生疾”,“后”是名词,指郭皇后,是“悲感生疾” 主语,中间不宜断开,排 除C。故选B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 “路,宋朝和元朝时期的最高行政区划名”错,元朝时期的最高行政区划是“行省”, 不是“路”。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曹玮命令队伍变乱”错,不是曹玮命令的,原文“颇失部伍”,是说队伍很是失 于管束,非常乱。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杳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去”,离开;“利”,贪图;“遽”,急忙、赶快。(2) “少”,稍微;“憩”,休息;“阑”,快要没有。【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内臣将命,能采善恶,固亦可奖”意思是,宦官奉命,能了解官员的善恶,固然是值得 赞许的。概括出:对内臣深入了解地方官员情况以资治理的行为予以肯定。“然便尔赏罚,外人必未厌伏。当须转运使深察之”意思是,但就这样来赏罚,外人一定 不折服。应当等转运使深入调查。由此概括出:赏罚官员要持慎重态度,不能偏听偏信, 要深入调查,重视凭据。参考译文:宋真宗景德四年正月已未这天,皇帝从京城出发。庚申这天,驻扎在中牟县,免去百 姓拖欠的赋税,释放在押犯人,赐给老年人衣服和财物,所路过的地方都像这样。二月王 申这天,真宗对辅臣说:"前代宦官,败坏朝政,伤害百姓,我经常深引以为戒。”王旦等 人说:“前代的事情十分明显,值得作为借鉴。陛下说到这个,是国家的福分。”内侍史 崇贵出使嘉州回来,上奏说:“知县某某贪污,有佐官某某廉洁能干,请求把他提升为知 县。”真宗说:“宦官奉命,能了解官员的善恶,固然是值得赞许的:但就这样来赏罚, 外人一定不折服。应当等转运使深入调查。”三月乙丑这天,任命曹玮担任西上合门使, 是赏他捍卫边疆的功劳。曹玮在镇戎时,曾出兵作战,取得了小小胜利,侦察到敌人已经 离得很远,就驱赶着所夺取的牛羊往回返,队伍很是失于管束,非常乱。他的下属为此感 到忧虑,对曹玮说:“牛羊没有什么用,不如扔掉它们。”曹玮不予回答。西蕃军队离开 了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而且队伍混乱,急忙回来袭击他。曹玮前行得更加缓慢,走 到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待西蕃军队。西蕃军队到了,曹玮派人对他们说:“你们 从远处来非常疲惫,请让士兵马匹休息,过一段时间再决战。”西蒋人正因为疲惫而痛 苦,都很高兴,作了严密防范后才休息。过了很久,曹玮又派人对他们说:“可以互相攻 击了。”于是各自擂鼓进军,把西蕃军队打得大败才返回,曹玮缓缓地对他的下属说:“我知道西蕃军已经疲惫,所以装出贪图利益的样子来引诱他们。等到他们再回来,几乎 行军上百里了。如果乘着有锐气就开战,还是胜负难料:远行的人,如果稍微休息,脚就 会疼痛麻木,士气也就快要没有了,我靠这个打败他们。”夏天四月辛巳这天,郭皇后去 世。周悼献王是郭皇后所生的,周悼献王去世了,皇后悲伤得生了病,于是就起不来了。 皇后天性谦虚俭约,宽厚仁爱,对下属特别好。尤其憎恶奢靡,自己家族的人进皇宫谒 见,如果有人服饰华美奢侈,一定对其进行严肃地告诫劝勉。有拿家中事情请求她向皇帝 言说的,皇后最终也不答应。真宗曾让郭皇后观看宜圣殿的各府库,皇后推辞说:“国家 的宝库,不是妇人所应当进入的,臣妾不敢奉诏观看。”真宗对她特别地礼敬尊重。宰相 王旦说:“各路都设置了转运使,都争着把增加赋税定额当作功劳,对百姓的烦扰特别厉 害。”真宗说:“官吏致力于贪图功劳,不体恤百姓的贫困,我非常怜悯他们。于是向三 司下诏:“取一年中收取的中等数额,作为定额,从今以后朝廷内外都不得再议论增加赋税的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中斋韵文天祥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注】此诗为和诗,作于文天祥兵败被俘,押解北去元大都时。中斋,邓炎ij的号。邓刻当 时同文天样一起被押解。柳作樊:语出诗经“折柳樊圃,狂夫瞿瞿”。柳枝柔弱,不 适于作园画的篱笆,作者以此比喻元军对自己的威逼利诱不能使自己改变忠贞的心志。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看似说诸葛亮北伐大业未竞而殒命一事,实则道自己抗元失败、功业不成之恨。B.“骨肉凋残”“形容变尽”既写兵败失利的惨痛代价,又写自己身心煎熬的不堪际遇。C.诗人虽然不得不接受被俘后押解北上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诗情仍然激昂。D.诗人以“兰作行舟柳作樊”作结,借兰舟、柳喻自己不屈的心性,语意含蓄隐曲。16.诗歌的三、四句连续用典以表达情思。请对此作简要赏析。【答案】15.C 16.第三句化用“昭君出塞”的典故,借昭君出塞的含泪之态,写自己 被押北上的现实处境和心有不甘之情;第四句化用“望帝啼血”的典故,用望帝对故国的 思念之苦,写自己一路难以排解的亡国悲辛和企望南归的苦愿;将实事实情与历史典故相 结合,虚实相映相生,丰富了诗歌内容。【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 “诗情仍然激昂”错误。根据诗中的“傍谁辕”“骨肉凋残”“形容变尽只声存”“英 雄恨”可知,表达应是一种悲愤之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第三句“俯眉北去明妃泪”,化用了 “昭君出塞”的典故,以“泪”光映出王昭君北去的 不舍不甘,实指自己被俘,身不由己被押解北去元大都的现实,昭君的不舍不甘也正是作 者本人情怀的写照;第四句”啼血南飞望帝魂”,化用了 “望帝啼血”的典故,以“啼血”表现望帝杜宇对故 国的思念之苦,实指自己一路难以排解的悲痛辛酸,和企望南归的苦愿,这也同望帝情愫 勾连合辙。诗歌的三、四句连续用典以表达情思,把实事实情和用典虚拟相结合,类比于己,时空、 人事扩而广之,内容大为充实,引人联想而返照彼身,虚实相映相生,往复之间,其意婉 达,这不能不说是典故使用的一大优势。(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 ”两句,写出了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 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 的奇异之景。(2)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 是:“, "。(3)李凭筮篌引中,“, ”两句,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 一场秋雨。【答案】.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女婿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形:“宛”“震”“馔”“愿”“蜗”。三、语言知识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800多 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2018年9月,一场持续整晚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 乎毁于一旦。这些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 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 o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结果会大不一样。如 果巴黎圣母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预案,或许我们 今天目喏的结果会是另一番场面。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 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沉痛 留传责无旁贷全力以赴B.沉痛流传义不容辞全神贯注C.沉重流传责无旁贷全神贯注D.沉重留传义不容辞全力以赴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B.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C.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D.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 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B.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 续的活力源源不竭。C.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 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D.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 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答案】18. A19. B 20. 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处,沉痛:深深的悲痛;深刻而令人痛心的。沉重:分量大,程度深;(心情)忧郁, 不愉快。这里形容这些教训是令人痛心的,应选“沉痛”。第二处,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这里形容“文物”,是“遗 留”下来的,应选“留传”。第三处,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这里 强调这是每一代人的责任,应选“责无旁贷”。第四处,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这里强调对保 护工作要竭尽全力,应用“全力以赴”。故选Ao【19题详解】本题考杳学生衔接句子的能力。“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与上文“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衔接并照应,若“未 来与过去”则不合一一对应的关系,更不合逻辑,排除CD;下文“使文化记忆得以传 承”的主语应是“我们”做了什么,故应把“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放在“使 文化记忆得以传承”的前面,状语”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放在“我们应最大可能 地重新激活文物”的前面,排除A。故选Bo【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的语病有:一语序不当,依据主语一致,关联词语放主语后的原则,应将“虽然”放 “文化保护”后。二“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搭配不当,可将“限制”改为“减少”,并在“文物衰老”前搭配动词“延缓”。三”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句式 杂糅,可改为“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C。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11分).下面是某中学一学生的获奖感言,其中有六处用语不当,请找出并修改。“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佳作获奖,十分高兴。此时此刻,我想说三 个“感谢”:感谢我的家母,作为您的孩子,我无比幸福,您用单薄的身躯为我撑起了一 片完整的天空;感谢我的老师,作为您的高足,我无比幸运,您用智慧之光为我点亮前行 的路;感谢我的朋友,我无比开心,正是你的为虎傅翼,给我带来很多创作的灵感;感谢 我生活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无比自豪,你让我们物质丰足、精神充盈。最后, 请允许我把“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国”惠赠给大家以共勉。【答案】(1) “佳作”改为“作品”或“拙作”;(2) “我的家母”改成“家母”;(3) “高 足”改成“学生”;(4) “为虎傅翼”改成“鼎力相助”;(5)把“你让我们物质丰足”中 的“你”改成“它” ;(6) “惠赠”改为“赠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得体的能力。(1)“佳作”,敬辞,意思是优美的作品:此处称自己的作品,改为“作品”或“拙 作”。“拙作”,谦词,用于形容自己的作品。(2) “家母”意思是“我的母亲”,与“我的”重复,“我的家母”改成“家母”。(3)“高足”,敬辞,称别人的学生;此处指自己,改成“学生”。(4) “为虎傅翼”: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此处是说得到了朋友的帮助,应改 为“鼎力相助”。“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词,多用于求人或感谢相 助时的客气话。(5) “你让我们物质丰足”中的“你”是面对面称呼对方时所用,此处指的是“时代”, 改成“它”。(6) “惠赠”,敬辞,称他人赠与;此处是自己赠给别人,改为“赠送”。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个字。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今天,江西省于都县、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新疆生产建设兵 团第四十七团、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镇、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北京大学、鞍钢集团、 云南省军区昆明退休干部休养所等多个地方和单位举行庄重简朴的仪式,向健在的极至 2021年7月1日党龄达到5()周年、一贯表现良好的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据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同志介绍,首次颁发“光荣 在党50年”纪念章,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颁发工作将一 直持续到今年7月1日,全国将有710多万名老党员获颁纪念章。首次颁发后,作为一项 经常性工作,一般每年“七一”都将集中颁发一次纪念章。【答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工作正式启动, 以后每年“七一”都将颁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要读懂文段,把握主要内容。第一自然段写6月2日,多个地方和单位给党龄达到5()周年、表现良好的党员颁发“光荣 在党50年”纪念章;第二自然段介绍颁发的意义、时间、人数及后续安排。由于颁发工作持续到今年7月1 日,可知颁发时间不重要,颁发意义应该写明,即“首次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最后一句话“首次颁发后, 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一般每年七一都将集中颁发一次纪念章”也是重点。最后压缩为: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工作正式启 动,以后每年“七一”都将颁发。四、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淘宝购物配送、美团外卖点餐、高铁刷脸进站、网上挂号看病 等成了我们生活的日常。然而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却成了 “数字时代的难民”。中央电视台 财经频道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中有将近两亿人从未接触过网络,购物 难、出行难、看病难成为老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口结构越来越“老”,数字化形态 越来越“新”,我们如何才能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呢?数字时代,如何让老人们优雅而有 尊严地生活呢?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略【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本题属于时评类作文,要求考生就当今社会"老人'数字鸿沟'”问题进行写 作。材料首先以对比的形式指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却成了 数字时代的难民'”,接着以中 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调查数据进一步证实的问题的存在。“人口结构越来越老',数字 化形态越来越新'”是从发展的角度说明了解决“老人'数字鸿沟'”问题的必要性和 紧迫性。“我们如何才能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呢?数字时代,如何让老人们优雅而有尊严地生活 呢? ”中的“我们”不是仅仅指作为高中生的青年一代,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包括“老 年人”。所以“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让老人们优雅而有尊严地生活”需要整个社会的共 同努力。从年轻人的角度讲,我们要学会理解和关爱。面对身边的老人,在使用电子产品出现问题 时,要从“我”做起,鼓励和帮助老人掌握简单的信息技术,引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科技 产品;相关部门要提供人性化的服务。面对老人使用科技产品的出现的窘境,我们要呼吁 社会各界或相关行业,关注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关爱服务,及时解决老人遇到的各种问 题;科技产品的问世和推广使用,相关部门要反思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问题,探讨科技发 展与人文关怀的协调性,从而使得科技产品能服务更多群体。从老年人的角度来讲,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拥有一颗不老的心,跨越“数字鸿沟”不是没 有可能。考生可以侧重其中的一点,但不能将任何一点绝对话,“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让老人们 优雅而有尊严地生活”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立意】1.社会共同努力,帮助老年人融入科技时代;.让数字有温度,让科技更暖心。2 .数字时代,请对老年人多一点耐心、关心、爱心;材料二: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 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 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 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 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 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 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 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 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 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 的、必须回答的问题。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 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瓣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 “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 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 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 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 现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 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 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 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 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 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存在形式,决定人类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不存在有 共性的人类文化。B.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既为人们从事文化创造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对文化创造的 自由性带来限制。C. “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所以各文化体系应保持独立,而 不能相互吸取、借鉴。D.文化误读难以避免,而且乂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而对待文化误读应顺其自 然,无需刻意避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是“有古今无中外论”这一论调的根本错 误。B.不同文化的发展成果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可催生不同的文化成 果。C.民族文化的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文化都要固守不 变。D. “文化相对主义”是对待文化差异性的最合理、最正确的态度,应成为世界各国的共 识。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一一司马迁B.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一一高尔基C.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一一沈宗骞D.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一鲁迅.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应如何对待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 B 2. D 3. D.首先,指出“有古今无中外论”的根本错误是“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 存在这一历史事实”并加以分析,对“有古今无中外论”进行了直接的批驳。然后,从三 个方面分析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论述了文化差异存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4 .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应当承认文化差异的 客观性。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应当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共存。相互吸取、借鉴不同的文化,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加强文化交流,尽量减 少文化误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杳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不存在有共性的人类文化”错误,原文说“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 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 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 构”,可见存在有共性的人类文化。C. “各文化体系应保持独立,而不能相互吸取、借鉴”错误,根据后文“事实上,正是由 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 自己”可知,各文化之间应相互交流、借鉴。D. “应顺其自然,无需刻意避免”错误,原文是“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 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可知应理性看待 和运用文化误读。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 “是对待文化差异性的最合理、最正确的态度”错误,原文在其后面一段还指出了 “这 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 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 须回答的问题“,可知作者认为“文化相对主义”也存在未解决的问题,存在不足。 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观点是: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 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A.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强调包容,不符合第一段观点。B.“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意思是真正有文化的人的基本品质,就应该是 意识到他对继承人和他的事业的继续者,即对孩子们所负的责任。表现了文化的继承性, 不符合第一段观点。C.“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强调借鉴,不符合第一段观点。D.“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强调了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问题,符合第一段观点。 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材料一首先指出“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有古今无中外论”的观点,然后以“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开 端,简要说明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中间对其错误的具体分析,作者主要从“人类社会以 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这一前提发端,得出了 “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 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这一结论。而在第二段中,作者首先通过单独成段的“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引出对文化差异形成原因的讨论。在第三一五段中,作者采用总分结构,分别从“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 基本条件”“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 现”“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这三个方面对原 因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这三个原因的具体分析中,作者也于此暗含了文化差异存在有其 客观性和合理性这一观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分析文本观点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一段''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 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 只是一种虚构“可知,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 应当承认文化差异的客观性。由材料二中对“文化相对主义态度”的分析“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 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 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可 知,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应当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共存。由材料二“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 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 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乂常是促 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可知,相互吸 取、借鉴不同的文化,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加强文化交流,尽量减少文化误 读。(二)现代文阅读H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文城余华在溪镇有一个人,他的财产在万亩荡,那是一千多亩肥沃的田地,河的支流犹如繁茂 的树根爬满了他的土地,稻谷和麦子、玉米和番薯、棉花和油菜花、芦苇和竹子,还有青 草和树木,在他的土地上日出和日落似的此起彼伏,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三百六十五天都 在欣欣向荣。他开设的木器社遐迩闻名,生产的木器林林总总,床桌椅究衣橱箱匣条案木 盆马桶遍布方圆百里人家,还有迎亲的花轿和出殡的棺材,在喷呐队和坐班戏的吹奏鼓乐 里跃然而出。溪镇通往沈店的陆路上和水路上,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名叫林祥福的人,他们都说他是 一个大富户。可是有关他的身世来历,却没有人知道,他的外乡口音里有着浓重的北方腔 调,这是他身世的唯一线索,人们由此断定他是由北向南来到溪镇。很多人认为他是十七 年前的那场雪冻时来到的,当时他怀抱不满周岁的女儿经常在雪中出现,挨家挨户乞讨奶 水。他的样子很像是一头笨拙的白熊,在冰天雪地里不知所措。那时候的溪镇,那些哺乳中的女人几乎都见过林祥福,这些当时还年轻的女人有一个 共同的记忆:总是在自己的孩子啼哭之时,他来敲门了。她们还记得他当初敲门的情景, 仿佛他是在用指甲敲门,轻微响了一声后,就会停顿片刻,然后才是轻微的另一声。她们 还能够清晰回忆起这个神态疲惫的男人是如何走进门来的,她们说他的右手总是伸在前 而,在张开的手掌上放着一文铜钱。他的一双欲哭无泪的眼睛令人难忘,他总是声音沙哑 地说:“可怜可怜我的女儿,给她几口奶水。”他的嘴唇因为干裂像是翻起的土豆皮,而他伸出的手冻裂以后布满了一条一条暗红的 伤痕。他站在他们屋中的时候一动不动,木讷的表情仿佛他远离人间。如果有人递过去一 碗热水,他似乎才回到人间,感激的神色从他眼中流露出来。当有人询问他来自何方时, 他立刻变得神情迟疑嘴里轻轻说出“沈店”这两个字。那是溪镇以北六十里路的另一个城 镇,那里是水陆交通枢纽,那里的繁华胜过溪镇。他们很难相信他的话,他的口音让他们觉得他来自更为遥远的北方,他不愿意吐露自 已从何而来,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身世。与男人们不同,溪镇的女人关心的是婴儿的母 亲,当她们询问起孩子的母亲时,他的脸上便会出现茫然的神情,就像是雪冻时的溪镇景 色,他的嘴唇合到一起以后再也不会分开,仿佛她们没有问过这样的问题。这就是林祥福留给他们的最初印象,一个身上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 有着垂柳似的谦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有一人知道他不是在那场雪冻时来到的,这个人确信林祥福是在更早之前的龙卷风后 出现在溪镇的。这个人名叫陈永良,那时候他在溪镇的西山金矿上当工头,他记得龙卷风 过去后的那个早晨,在凄凉的街道上走来这个外乡人,当时陈永良正朝着西山的方向走 去,他要去看看龙卷风过后金犷的损坏情况。他是从自己失去屋顶的家中走出来的,然后 他看到整个溪镇没有屋顶了:可能是街道的狭窄和房屋的密集,溪镇的树木部分得以幸存 下来,饱受摧残之后它们东倒西歪,可是树木都失去了树叶,树叶在龙卷风里追随溪镇的 瓦片飞走了,溪镇被剃度了似的成为一个秃顶的城镇。林祥福就是在这时候走进溪镇的,他迎着日出的光芒走来,怀抱一个婴儿,与陈永良 迎面而过。当时的林祥福给陈永良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脸上没有那种灾难之后的沮丧表 情,反而洋溢着欣慰之色。当陈永良走近了,他站住脚,用浓重的北方口音问:“这里是 文城吗? ”这是陈永良从未听说过的一个地名,他摇摇头说:“这里是溪镇。”然后陈永良看见了一双婴儿的眼睛。这个外乡男人表情若有所思,嘴里重复着“溪 镇”时,陈永艮看见了他怀抱里的女儿,一双乌黑发亮的眼惊奇地看着四周的一切,她的 嘴唇紧紧咬合在一起,似乎只有这样使劲,她才能和父亲在一起。林祥福留给陈永良的背影是一个庞大的包被。这是在北方吱哑作响的织布机上织出来 的白色粗布,不是南方印上蓝色图案的细布包袱,白色粗布裹起的包被已经泛黄,而且上 面满是污渍。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