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诗歌鉴赏(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专题复习(部编版).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练习诗歌鉴赏解析版(一)阅读下面这首叙事诗,完成下列小题。木兰诗(节选)万里赴戎机,关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 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 年,不知木兰是女郎。1 .文中写木兰与家人团聚,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答:2 .千百年来,木兰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巾帼英雄”形象,读了本诗,你认为她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是什么?答:【答案】1.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与亲人团聚,恢复女儿装扮的喜悦心情。(意对即 可。)2.因为木兰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 生活,而且她的身上还寄托着人们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意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修辞手法及作用。选 文第三段写的是木兰与家人团聚的情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一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排比,表现了全 家欢迎木兰归来,木兰与亲人团聚的喜悦欢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表现了木兰一别十年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到这 里坐坐,到那里看看,心中既充满亲切之感,又有急切地想恢复女儿装扮的兴奋喜悦之情。1.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C.此诗着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乡思之切。1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答案】12. C13.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C.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表达了诗人对家 乡和亲人的想念之情,而不是“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故选C。12 .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分析。全诗描写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 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 思乡之情呢?因此表达的是诗人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八)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3 .晚春是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首绝句,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请再写出其他任意两位、O14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答:15 .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 “漫天作雪飞”的情景。答:16 .全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答:【答案】14. 唐 柳宗元 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七人中任意两人即可.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15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16 .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写出惜 春、对春天留恋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1)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2)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 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 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 物。14. 本题考查词语赏析。思路:本义一一语境义一一效果一一感情。(1)本义。“斗”是争斗的意思。(2)语境义。这里指花草树木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斗”本来是用来形容人的词语, 这里用来形容花草树木,赋予花草树木人的情感,可判断运用了拟人修辞。(3)效果。“斗”把花草树木在晚春时节争相绽放、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象展现的淋漓尽致,写出了晚春的 活力和生机。(4)感情。表现出作者对晚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5. 本题考查诗意理解。思路:抓住具体景物,结合诗歌主题和感情基调,合理想象,细腻描绘“杨花”“漫 天作雪飞,的情景。示例:柳絮如同洁白的雪花,随着风儿在空中自在地飞舞着,霎时间,天地都被这白 色的精灵所填满。16. 本题考查诗歌主题。(1)翻译: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于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 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2)主题。首两句作者描绘了晚春时节,百花为了留住春天争奇斗艳的情景,展现了晚春的活力和生机, 表达了作者对晚春的留恋、喜爱之情。后两句则借杨花榆荚写出了即使没有出众的才华和能力,也要抓住 时机,乘时而进,展现自己,创造美好未来的道理。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 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九)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7. 诗歌中,诗人在竹林里“” “弹琴” “",内心的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展现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18.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句。答:【答案】18独坐、长啸宁静淡泊19.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独 特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象全都融为一体了。【解析】18.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阅读题干可知,前两个空是天诗人在竹林里的活动。“独坐幽篁里,弹琴 复长啸”写诗人活动及环境。诗中写人物活动,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 啸”。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次句承 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前两句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 闲生活,将内心的宁静、淡泊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展现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表现了清幽宁 静、高雅绝俗的境界。19.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本题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理解诗句,把握修辞手法,然后再谈表达效果。“深 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思是: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运用拟 写手法,把“明月”人格化,使月亮变成了知心的伴侣。幽幽深林,可以无人,但有月光如友。心 灵的静谧有这抹清辉足矣,显示了诗人独特的想象力,融情于景,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象融为一 体,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十)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9 .解释词语:故园: 漫漫:龙钟:凭:传语.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基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答:1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答:13,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钟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答:14. 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 的?.答:【答案】9.(1).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2).漫漫:形容路途遥远(3).龙钟:沾湿 (4).凭:托 (5).传语:捎口信.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10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11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12 .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 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词语意思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 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其中“漫漫”形容路途遥远;“龙钟”意思是“沾湿”。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 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诗人 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表达了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10 .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全诗体现出表达了诗人 既想报国又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凭君传语报平安”意思是“请告知我的家人,说我平安无 恙”,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1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 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 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前两句的意思是: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根据句子意思描 写画面即可。1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词语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龙钟”意思是涕泪淋漓的样子;“双袖龙钟泪 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 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口信回家“报平安”做铺垫。1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词句作用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诗歌,由诗意可知,作者与友人于马上相逢,行色 匆匆,只有就几句话时间罢了,就是这一点的时间,作者就托他捎个口信回家,这种行为真切的表现了作 者的思念家张之情。作者报的是平安,是因为不想让家人挂念,这也是亲人最关心的问题,所以不矛盾。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H一)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21 .诗人对贾生(贾谊)的评价是什么?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答:【答案】贾谊有才华,但得不到重用。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作者是借古抒怀,写贾谊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感慨。22 .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做分析。答:【答案】(示例)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 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 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法的分析能力。答题步骤:点手法-释运用-析效果。(十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23 .“赚得行人错喜欢”中的“赚”字运用最精巧,请作简要分析。答:【答案】“赚”字明显带有一种自嘲和调侃的喜剧色彩,富有幽默的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 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一一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此只点出而不说 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 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先解释字面意思,再解释语境意思,有手法的点出手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24 .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陶醉于一时的成功。B.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 “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C. “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 困难的种种感受。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 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 一一我和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答案】D【解析一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律诗为八句,绝句为四句。(十三)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2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 “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答案】C【解析】诗人当时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26.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字的妙处。答:【答案】(示例)“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奈。两个动词“敲” 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 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先解释字面意思,再解释语境意思,有手法的点出手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十四)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9.请用生动形 象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体现的画面。答:【答案】(示例)轻薄的烟雾和朦胧的月色笼罩着冰冷的河水以及水边的沙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 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 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20,下列对泊秦淮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杜牧,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B.首句运用了 “互文见义”的写法,描绘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C.第三句中的“不知”两字直接讽刺了当时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统治者。D.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一,表达了作者忧时伤世的思想。【答案】C【解析】不是“直接讽刺”。“不知”抒发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 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 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在本诗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体现了 她勤劳善良、报效国家、忠孝两全;“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体现了她坚毅勇敢;“可汗问所欲,木 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体现了她不慕高官厚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体 现了她的机敏谨慎;第三节与家人团聚的情景体现了她热爱亲人、热爱和平生活。故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 难得一见的完美的女性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3 .下面对木兰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十二” “百”等数字都是确指,从侧面表现了木兰卓越的军事才能。 B.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C.全诗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 解答,妙趣横生。D.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来构思,写得繁简得当,极具匠心,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4 .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答:【答案】3. A.扑朔迷离。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解析】A. “十二”“百”等数字不是确指,而是虚指。以赏赐之多来衬托木兰立下的战功之多之大。故选A。3. 考查成语积累。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扑朔迷离”。原指把兔子耳朵提 起,雄兔会扑腾不停,雌兔也会眯上眼睛,在地上跑的时候雌雄难辨。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 清真相。4. 诗中描写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5. “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答案】5.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出边塞夜景,突出北方天气的严寒,表 现了军旅生活的艰苦,衬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的形象。6. “不用尚书郎”表现出木兰希望放弃功名,面对高官厚禄却只愿功成身退,甘做普通人的愿望;“愿驰 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希望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渴望回归家庭,恢复女性身份,享受 亲情欢乐的愿望。【解析】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句是环境描写,夜里北方的寒气伴随着打更声传来, 寒冷的月光映照在士兵的盔甲上。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出边塞夜景,突出了木兰在北方从军时生活艰 苦。同时这也是对木兰的侧面描写,衬托了木兰的勇敢、坚强的英雄形象。5.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抓住关键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根据“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 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理解木兰的心愿。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体现木兰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她眷念家园生活,想念亲人,渴望早日恢复女儿身,享受亲情的欢乐。7.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B.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C.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D.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意义今义:今义:(1)阿爷无大儿古义:(2)双兔傍地走古义: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答:10 .侧面烘托也是刻画人物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在叙事中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理,塑造人物形 象。试分析“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 燕山胡骑鸣啾啾” 一段的作用。11 .下列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的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A.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生活。B.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C.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答案】7. A.(1)父亲 祖父 (2)跑 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或行走)8 .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那只是雄兔那只是雌兔呢?9 .借征途中的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环境的辽远苍凉,表达了木兰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极大地丰 富了女英雄无畏的形象。10 . C【解析】1.A.错误。句意: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改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B.正确。句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C.正确。句意: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D.正确。句意: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 故选A。2 .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把古文中的 字词变成了现代的词语。句意: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祖父。句意: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走:古义,为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或行走)。3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傍,靠近、临近;走,跑;安,怎;辨,辨别。4 .考查对侧面描写及作用的理解。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 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这几句其实正是 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 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 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描写出木兰出征 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 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内心世界,丰富人物形象,细腻地透露出她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 刻画出了一个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5c赏析有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是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 来。这句主要是运用了互文、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战争的旷日持久与战斗的激烈悲壮。“百”和“十” 都是虚指。故选C。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 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 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 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 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夜晚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 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 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 穿上以前的女儿装,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像云一样柔美的头发,额上贴上花黄。出门去见一起打仗的伙伴, 伙伴们都很吃惊,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只 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7 .这首古诗选自,作者是唐代的 o【答案】陈子昂集陈子昂【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 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这首诗选自陈子昂集,作者是陈子昂。8 .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第一句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土,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 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B.诗歌第二句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诗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来不及见“来者”的无 限伤感之意。C.诗歌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D.诗歌最后一句“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仔细阅读四个选项,逐一分析,可以看出D项错误,岳甫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决眦入归鸟。一览众山小。仔细阅读四个选项,逐一分析,可以看出D项错误,岳甫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决眦入归鸟。一览众山小。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流泪九(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望杜岱宗夫如何? 造化钟神秀, 荡胸生曾云, 会当凌绝顶,.本诗作者是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自号“”,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答案】唐子美少陵野老诗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学常识是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的知识,每一位中学生 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 意积累诵背。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史”。9 .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勃的朝气。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工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 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D项表述错误,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周围的其他山峰便都在脚下了。这是作者的愿望,并没有登上泰山。10 . “齐鲁青未了”一句对描写泰山有何作用?答:【答案】衬托泰山的高峻、连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烘托,就是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用另外和它 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地突出显现出来的表现手法。“齐鲁青未了”运用 了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11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 义。请说说你的理解。答:【答案】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句意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意思是: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是:登 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本诗表面意思是要攀登到泰山的顶端,内涵则是攀登到人生的顶峰。据此分析作 答即可。(四)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2 .如将首联中的“足”字改为“有”字好不好?为什么?答【答案】“足”字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醇厚品性。【解析】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 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 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13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富含哲理的千古名句。请写出这个句子中蕴含的哲理。答:【答案】比喻在困境中蕴含着新的希望。【解析】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里比喻在困境中蕴含着 新的希望。(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4 .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答案】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 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己知的 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飞来山上千寻塔”从正面描写飞来峰高大;“闻说鸡鸣见日升” 是从侧面突出飞来峰的高大。15 .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 层”,字面是指,实则指。【答案】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诗歌,可以看出,这首诗处处在写景,但处处又 蕴含着深意。结合作者的处境和社会背景来理解,“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 高层”既是写山峰的最高层,又比喻政治上的最高层。16 .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答:【答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字的能力,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这里的“浮云”可以理解为一些消极的词语,如挫折、磨难、 艰辛等。(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7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怎样写“离愁”的?【答案】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意思对即可)【解析】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 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浩荡离愁白日斜”,意为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 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浩荡”是离愁的定语,意指离愁多而广,“白日斜”是对离愁的烘托。18 .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答:【答案】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 命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这两句是抒情类名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花落 归根,化为春泥,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的心志,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 力的献身精神,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七)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下面小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由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 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