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古今异义.docx
文言文古今异义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 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目标与内容(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 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 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开展的贡献。(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 异同。(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 讨论分析,撰写评论。(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一、真题引领(2022 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日:“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孟尝 君日:“有诸侯之救,那么国可存也J王日:“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 之赵,谓赵王日:“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日:“寡人不能。”孟尝君日:“夫敢借兵者,以 忠王也J王日:“可得闻乎? ”孟尝君日:“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 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 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臭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 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日:“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日:“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田文日:“夫行数千里而 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燕王尚 未许也。.田文日:“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J王日: “大变可得闻乎? ”日:“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 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 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那么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 ”燕王日:“子行矣,寡人 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日:“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 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0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 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 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 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 以忠于大王也/【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献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 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J“魏献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献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A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 “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应选C。11 .以下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那么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答案】C【解析】c.“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 这里指受蒙蔽,与“赵蔽”的“蔽”不同。12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 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 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假设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 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 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答案】A【解析】A. “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 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答案】(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解析】“岁”,年;“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1) “折节”,屈服于别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那么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解析】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 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 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 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 的好处来打动对方。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 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那么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 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 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 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 ”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 “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 “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J赵王说:“寡人不能借J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 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尝君说:“赵国的 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 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 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 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献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 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容许了,为魏 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 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 这将怎么办呢? ”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 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 “燕王还是没有容许。孟尝君说:“臣下 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 变化了 J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 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 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 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 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 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 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前往魏国)。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 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 并且封赏了孟尝君。二、古今异义汉语的词义是开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的理解上 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 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在大方面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词义扩大范围扩大:色(古:脸色;今:颜色)皮(古:兽皮;今:皮肤)病(古:重病;今:病) 江(古:长江;今:江河)义项增多: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 不真)2 .词义缩小范围缩小:臭(古:气味;今:坏气味)子(古:孩子总称;今:儿子)义项减少: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怜(古:爱,怜悯;今:怜悯)词义转移:涕(古:眼泪;今:鼻涕)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狱(古:案件; 今:监狱)感情色彩变化:.讽(古:委婉地劝告;今:挖苦)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恨 (古:遗憾;今:仇恨)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锻炼(古:罗织罪名陷 害别人;今:锤炼)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词语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 格外留心。它们中的少数是与现 代汉语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不同的,即现在是一个词, 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大体上有三种形式:1 .古代汉语是双音词,现代汉语还存在,但意义不同如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 间隔”的“妻子”,古义指“妻和子女”,今义那么指“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又如龟虽寿中“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烈士”,古义指“有雄心壮志的人”, 今义那么指“为正 义事业而献身的人”2 .古代汉语两个单音词常在一起使用,现代汉语那么成为一个固定的双音词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不如地利也”的“然而”,古义是两个词,“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 等于说“如 此(这样),可是”,而今义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又如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学者”,古义 是两个词,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 .古代汉语两个单音词有时连用,现代汉语那么成为一个固定的双音词如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的“开张”,古义是两个词,意思均 为“扩 大”,今义是一个词,指开业(多指商业部门)。又如桃花源记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开朗”,古义是两个词,开阔, 明朗,今义是一个词,乐观,畅快即时小练【即时小练】1 .解释以下语句中的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2)吾与汝俱少年。(祭十二郎文)(3)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5)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兮辞并序)答案:(1) “气候”,古义,指天气;今义,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 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2) “少年”,古义,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3) “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智慧。(4)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5) “幼稚”,古义,小孩;今义,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2 .以下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 叶一一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 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日:“汝见我不? ”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 见”。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A.不能复分别B.乃厌倦不堪C.对面取人物D.对面取人物.解析:A项,“分别”在文中是“分辨”的意思,而现在多是“各自” “离别”的意思;C项,“对面”在文中是“当面”的意思,而现在多是“正前方”“对过”的意思;D项,“人物”在文中是“别人的物品”,而现在多是“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 特点的人”的意思。【译文】有一个楚国人生活贫困,读淮南方,读到“螳螂窥伺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这样可 以隐藏起身体”,于是到树下仰头摘取树叶一一螳螂捕蝉时借以隐形的那片树叶,把它摘 下来。树叶落到树下,树下原先有落叶,他不能够再分辨出来了。他就扫了几斗回去,一 片一片地拿树叶遮蔽自己,问他的妻子说:“你能看得见我吗? ”妻子开始时一直回答“看 得 见”,楚人整天这样问,妻子于是厌倦到不能忍受,就骗他说“看不见”。楚人沉默不出 声,心中大喜,带着树叶来到市场,当面拿人家的物品。吏卒于是绑着他去县衙。三、模拟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日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 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J 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上令封德彝举贤, 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 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右 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 至贪冒如是乎? ”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 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 一禽兽耳,杀之何益。"上谓太子少师萧璃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 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那么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不直。' 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失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 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六月戊申,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 璃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那么异。”上 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 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璃谢不及。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 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 "侍臣曰:“有之J上日:“吏受原抵法,与帝王狗奢欲而 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 ”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徒宅而忘 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力相辅, 庶免为人所笑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 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B.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 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C.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 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D.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 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答案】C【解析】句意:唐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初三),太宗大宴群臣,席间演奏秦王 破陈乐。太宗说:“朕从前曾受命专行率兵征伐,民间于是流传着这个曲子。虽然不具备 文德之乐的温文而雅,但功业却由此而成就,所以始终不敢忘本J “上宴群臣”中“上” 为主语,“宴”为谓语,“群臣”作宾语,“臣”后断开,排除BD。“命”和“专行征伐”共 同作“受”的宾语,属于双宾语结构,“伐”后断开;“民间”作主语,之前断开,排除A。11 .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用作对帝王的敬称。B.顿首是古代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C.大理寺是古代重要的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即大理少卿,位九卿之 列。D.桀纣,分别是夏朝和商朝的最后一个君王,相传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后泛称暴君。【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大理寺少卿”错。应该是大理寺卿。12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封德彝认为当时世上无人才可向朝廷举荐,太宗对他提出批评,认为用人如同使用 器物,应各取所长,不是世无人才,而是他不识人才。.B.太宗年轻时喜爱弓箭,自认为收藏了许多优良的弓,对弓的好坏了解很多,但工匠 的论述使他知道自己以前的认识很有限。C.太宗曾与侍臣讨论周朝统治长久、秦朝统治短暂的原因,萧璃从取天下的角度分析, 太宗那么强调取得天下后,治国应顺应民意。D.太宗曾以胡商剖腹藏珠、鲁人搬家忘妻为喻,告诫臣下为官不能忘记根本,切不能 利欲熏心,贪赃枉法,防止被世人耻笑。【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太宗鲁人搬家忘妻告诫臣下”错,“鲁人搬家忘妻”是魏征讲的,并非仅 仅告诫大臣,还包括自己。应选D。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戡乱以武,守成以文,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2)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答案】(1)平乱建国凭借武力,治理国家保持已取得的成就却仰赖文才,你说文不如武,此 言差矣! .(2)于是下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夜班,太宗屡次接见他们,询问 民间百姓疾苦和政治得失。【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 “戡乱”,平乱;“斯。这;“谓”,说;“过”,错。(2) “乃命京官五品以上”,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乃命五品以上京官”;“更宿”, 轮流值夜班;“数延”,屡次邀请;“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问”。14.面对长孙顺德贪污腐败一事,太宗是如何处理的?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请简 要分析。【答案】处理方法:太宗爱惜他有功于大唐,非但不予惩罚反而赏赐绢帛。目的:希望他尚有人性,能面对赏赐自我反省悔憾,胜于刑罚。【解析】长孙顺德,是长孙皇后的族叔,也算是当时朝堂上显赫一时的皇亲国戚,唐 太宗这样做更说明他没有徇私,赏罚清楚,这样做实际上是明赏暗罚故意让长孙顺德感到 羞耻、难堪,表达了其政治手段的高明,和公正无私的处事态度。由“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日: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 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可知,处理方 法是:太宗爱惜他有功于大唐,非但不予惩罚反而赏赐绢帛。由“上日: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可 知,目的是:希望他尚有人性,能面对赏赐自我反省悔憾,胜于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