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关于开原--清河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
-
资源ID:74390493
资源大小:19.06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关于开原--清河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
2023年关于开原-清河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关于开原-清河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铁岭市规划局局长王长生铁岭市规划局副局长兼规划设计院院长吴亚权铁岭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孙益杰铁岭市规划局规划编制管理科科长徐颖 年初,省委书记李克强同志到铁岭调研时提出,将开原与清河两个城市统筹考虑,沿京哈大通道建设铁岭地区的第二个中心城市。按照省委领导的指示,2023年2月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专题办公会议。按照专题办公会议的精神,由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我们和东北师大的有关人员,到开原、清河两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形成了开原-清河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开原-清河一体化建设的区域范围与区域概况 (一)区域范围 拟定的开原-清河一体化发展区包括开原市区和清河区,区域总面积约为630平方公里,2023年人口约为28.58万人。 (二)区域概况 开原市区由新城街道、新开街道、老城街道三个办事处组成,市区总面积约165平方公里,2023年人口约18.8万,开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32亿元,其中,市区(新城街道和新开街道)约占总产值的57%,基本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包括食品工业)、纺织和造纸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老城街道是具有明清建筑特色的传统街区,2023年人口为2.7万人,建设用地区面积为2平方公里,是以旅游、农业、商业为主的城镇。 清河区辖红旗和向阳两个街道、张相镇、聂家和杨木林子二乡,区域总面积为465.0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为15.03平方公里,2023年总人口为9.78万人,其中,城区人口约3.7万,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4亿元,基本形成了以电力、钢铁、建材和旅游业为主,水产、农副产品加工业为辅的产业结构。 二、开原-清河一体化建设的背景和发展条件分析 (一)一体化建设的宏观背景 1、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不断加强,产业的转移与重组趋势明显,新的国际产业地域分工格局正在形成,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转移地。 2、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 2023年,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方针,这一政策给东北区的城市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机遇。 3、我国产业发展的重化工业阶段 目前,我国产业发展正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围绕着汽车、建材、石化等重型产业的产业链正逐步形成。 (二)发展条件分析 1、有利条件 (1)区位条件优越 开-清整合区位于辽宁省北部,处于辽宁中部城市群和吉林中部城市群的结合部,哈大和京哈交通经济隆起带上。 (2)物产资源丰富 开-清整合区内物产资源丰富,资源优势互补性较强。开原市的矿产资源丰富,历史古迹较多。清河区环境优美,山水资源丰富。开原与清河一体化建设后,将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开发、优化配置,增强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 (3)工业基础较雄厚 开-清整合区内现已形成了以电力、机械、建材、轻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初步建成了东北区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能源基地。现有的工业基础将成为推动开-清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为其承接辽宁中部经济区和吉林中部经济区的制造业转移奠定了产业基础。 2、不利条件 (1)现行行政体制分割管理 行政体制分割问题是影响开-清一体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长期的行政分割使两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产业同构、恶性竞争等现象,导致在区域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开原与清河两地的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开原市的三次产业比例为32.6:40.7;26.7,清河的三次产业比例为14:55:31。产量结构失调的问题将成为制约开-清整合区未来发展的基础性障碍。 (3)环境保护缺乏综合部署 开-清整合区是以机械、建材等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地域,由于区内行政分割的影响,致使开原市和清河区都以各自的发展为主,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统一的综合整治,造成近几年的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4)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 开原市和清河区基础设施建设各成体系,没有统一的规划,没有形成区域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 (5)城市建设局部有序整体无序 开-清整合区内的开原市和清河区由于行政问题的影响,城市建设各自为政,形成小而全的特征。 三、开原-清河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开-清整合区的发展定位 开原-清河空间整合区发展定位是根据城市空间内部的经济资源共享、产业联动、优势互补等所彰显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比较优势所确定的,根据对整合区比较优势的认识,确定未来该区的发展定位为: 1、功能定位: 是东北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基地;东北区重要的生态与文化旅游基地;辽宁中部经济区的能源电力基地;辽宁中部经济区的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基地。是辽北地区现代物流中心。 (1)东北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基地定位依据 东北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是和开-清整合区乃至铁岭市的农业发展优势相适应的。整合区及其腹地土地生态环境好,为发展优质农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整合区周边半径百余公里范围内有辽吉两省的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长春、吉林、四平、辽源等10余个大中城市,总人口3000万。这些大中城市均以重化工业为主,唯有铁岭在区域分工上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及开发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加之整合区内一些农副产品的加工企业已形成一定的品牌优势,凭借其位于辽宁中部城市群和吉林中部城市群的中间地域便捷的交通网络,有望将该产业通过提升专业品质,强化现代化管理来做大做强,成为开-清整合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2)东北区重要的生态与文化旅游基地定位依据 开-清整合区成为东北区重要的生态与文化旅游基地的态势已经凸现。山水相依的清河水库风景区和极具传统古镇风韵的开原老城的空间整合,加之底蕴深厚的东北文化与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使整合区内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与特色优势在东北区独树一帜。 (3)辽宁中部经济区的能源电力基地定位依据 清河发电厂是铁岭市的两大发电厂之一,从未来发展看,铁岭地区自有电煤供应能力800万吨,可满足清河电厂的用煤需求,水资源丰富的清河也为电厂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从市场需求来看,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未来发展也急需电力支持,所有这些优势条件均为把清河建设成为辽宁中部经济区的能源电力基地奠定了基础。 (4)辽宁中部经济区的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基地的定位依据 装备制造业是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经济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在未来的发展中必然需要配套基地的支撑,如果开-清整合区能利用现有基础率先规划建设配套产业基地,极有可能在辽宁中部经济区中抢占发展先机。届时,整合区内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必将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 (5)辽北地区现代物流中心定位依据 开-清整合区介于辽中城市群和吉林中部城市群两个城市型经济圈的结合部,辐射区范围较广,依托优质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逐步壮大和开原市区内规划修建的18座专业市场和8处基层农贸市场的形成,整合区作为辽中城市群及更广域城市生产、生活物质供应和保障基地的地位必将得到迅速提升。物流中心的腹地范围现已初具规模,呈扇形展开,辐射吉林省的东丰、辽源、四平、沈阳市的康平、法库、抚顺市的清原、铁岭市的昌图、西丰等地。基本形成了功能完备、类型齐全、初具规模,效益显著的市场网络。 2、空间定位: 是辽北地区副中心城市,是京哈、哈大经济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定位依据:开-清整合区位于辽宁中部城市群和吉林中部城市群的交汇点上,如果能形成一个3040万人口的中心城市,不仅能带动铁岭北部的发展,也可成为辽北地区的副中心城市,促进辽中城市群和吉中城市群的经济社会联系。京哈和哈大交通走廊是东北地区与关内外、国内外交通联系的主要通道,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该通道正成为东北经济社会集聚的新热点,整合区应力争成为这一地带中重要的节点城市。 3、形象定位 是山水型生态城市,是东北文化名城。 (1)山水型生态城市定位依据 开-清整合区的山水型自然景观是松辽平原少有的,区内的大清河、清河水库及周边山林是建设山水生态型城市的自然基础。随着大清河开发工程的启动建设、清河水库旅游区的有序开发、生态产业的发展和生态人居环境的建设,该区将成为松辽平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型城市。 (2)东北文化名城定位依据 东北文化是汉、蒙、满等文化长期融和发展的产物,而开-清整合区恰处于汉满文化交汇融合的地带,以汉满为主的传统东北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弘扬,随着近些年来东北文化在全国的崛起,区内涌现了一批具全国影响的名人、名戏,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形象氛围。 (二)开-清整合区发展规模预测 1、开-清整合区人口规模预测 (1)人口现状及发展特征 开-清整合区由开原市区、清河区两部分构成,其中开原市区2023年总人口约为18.8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约为12.67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2.5万人;清河区2023年总人口为约为9.7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约为3.51万人,城镇人口约为3.4万人。 表1给出了开-清整合区近年人口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开-清整合区人口变化特征。 表1:开-清整合区近年人口变化情况单位:万人 可以看出,开-清整合区人口增长变化比较稳定,历年人口增幅变化不大。其中,开原市区人口增长变化相对较缓,清河区人口增长变化较快,主要原因是清河区的行政区划在98年时做过一次调整,将开原市的杨木乡和聂家乡划归清河区,导致清河区人口机械增长较快。 (2)开-清整合区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开-清整合区现状人口变化特征,考虑开原、清河一体化后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开-清整合区人口发展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一是人口自然增长趋于平缓 根据开-清整合区十余年人口发展特征,总体看来人口增长比较平稳。考虑到198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受计划生育控制而变得比较低、比较稳定,这样,开-清整合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将会变小,未来的人口增长将主要依赖人口的机械增长。 二是人口机械增长将会加速 开-清整合区未来将成为铁岭市的第二大中心城市,其作为铁岭市的次中心城市,会拉动周围市(县)产业向该地集聚,从而促进人口的大规模集聚。 三是城市化将迅速推进,人口结构将迅速变化 人口结构变化加快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开-清一体化后,将实现资源开发统筹安排、产业发展分工互补、城市用地协调布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从而促进整合区的功能优化,带来整合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用地的大规模调整,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从而促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人口转变,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业人口转变。 (3)开-清整合区人口发展规模预测 开-清整合区规划人口规模预测是在分析历年人口的基础上,结合现状人口结构特征,采用综合增长率法、逻辑斯蒂增长曲线法、容量规模法、趋势回归模型法、经济相关法等五种人口预测方法,分别对开原市、清河区人口预测,加以汇总,并运用开原、清河的人口数据综合预测加以校正,初步确定开-清整合区人口发展规模见表2。 表2开-清整合区人口发展预测统计表单位:万人 2、开-清整合区用地规模预测 (1)开原市区、清河区用地现状与趋势 2023年底,开原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20平方米;清河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为147平方米。 开原市区面临着南面低山丘陵和开清铁路专线,西部京哈高速公路,东部行政边界,北部开丰铁路、大清河等自然和其他因素干扰,难于向周边发展,开原市的城市用地以向北跨越清河发展为主,同时做好向东连接,与清河区整合发展。 清河区发展用地试图向西发展,在三台子收费站处建物流中心,清开公路东段南北两侧分别作为一类工业用地和二类工业用地,清河电厂附近建重工业区,昌盛路未来实现与开原新华路对接,并加快沿路用地开发。 (2)开-清整合区用地发展趋势 开-清河一体化后要实行统一的用地部署,按开原、清河各自现状用地发展方向、用地局限,并综合开-清整合用地考虑,未来整合区用地发展主方向为昌盛路以北、清河以南,开原、清河现状建成区所围成的区域。另外,在开原以东与清河接壤处、清开公路以南可作为商贸居住用地;清河电厂以东可划出部分土地作为工业用地。 (3)开-清整合区用地规模预测 对于城市建设用地,我们在遵照国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定的前提下,结合开-清整合区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用地结构和用地发展趋势,确定开-清整合区规划近期人均用地指标为120平方米/人,远期人均用地指标为110平方米/人,开-清整合区近期城镇人口为28万人,远期城镇人口为40万人,得出开原-清河空间整合区用地规模近期为34平方公里,远期为44平方公里。 (三)开-清整合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功能组织 1、开-清整合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开-清整合区是由开原老城、开原市区和清河区组成的三角形区域。开原老城是开原市的一个街道,清河区与开原市区相毗邻并隶属于铁岭市。从地缘看,清河与开原属同一经济区划范围,两者的经济腹地具有同一性。因此,在开-清一体化过程中,城市的功能在综合三者区位条件和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区域范围内重新进行战略上的调整,使整个区域在未来实现运行状态的最优化。 开-清整合区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按照一城两翼三中心的扇形城市空间结构构建。其中: 一城:开-清整合区按一个城市进行建设。 两翼:以开清线和开老线为两翼面向大清河开敞的扇形城市结构。 三中心:以开原为中心、清河为副中心、老城为片区中心。 2、城市功能组织分区 根据一城两翼三中心的总体思路,调整开原市区和清河区的功能,构建开-清整合区的主中心和副中心,同时,继续完善开原老城的旅游服务中心功能,构成城市主、副中心之外的一个独立片区中心。 (1)开原市区 基于开原市区现状的功能及其分布特征,开原市区在整合区的功能定位为工业、物流、行政和居住的综合功能区。 (2)开原老城 充分挖掘古城的历史文化,在保护古城风貌的同时,开发古城旅游。使古城在未来的整合区中,成为以古城风貌旅游为主导功能的旅游服务中心。 3、清河区 以清河水库风光为特征的清河旅游是清河区在未来整合中发展的主导功能之一。同时,基于清河区现状基础,在清河区建立以清河电厂及其链条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和轻工业基地。 4、三角形待建区 在开原市、开原老城和清河三者组合而成的三角形待建空间,主要依托大清河发展商贸居住区。 3、各功能区的空间组织 (1)开原市区 依托开原现有的铁东、铁西工业区并向北延伸,作为整合区的工业用地;依托京哈高速公路开原出口,在现有物流集散地的基础上,建设物流中心;对开原城区的居住、行政和商贸用地进行改造建设整合区的行政和居住的综合功能区,形成开-清整合区的主中心。 (2)开原老城 调整开原老城的城市用地性质,在工业外迁的同时严格保护古城风貌,形成以古城风貌旅游为主导功能的旅游服务中心。 (3)清河区 在清河区开清路南部建立以清河电厂为主体的重工业基地,在开清路北侧建立一个封闭性的一类轻工业区;依托以清河水库为主体的清河旅游度假区,调整清河区现状的城市用地性质,建立清河旅游服务中心,形成开-清整合区的副中心。 (4)三角形待建区 开-清整合区的新型商贸居住区在开原市、开原老城和清河区三者组合而成的三角形待建空间中建设。形成一个面向大清河开敞的、亲水型商贸居住空间。 4、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从开-清整合的城市结构入手,综合处理开原市区、清河区和开原老城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解决自然水体与城市、铁路交通与用地布局、城市对内对外交通以及古城保护、旅游业发展与城市的关系,确立整合区三环、三带、两楔、一心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空间格局。 三环即在开原市区、清河区和开原老城区的三个组团外围构建三个环形绿带,形成空间环境的有效分隔和对历史的记忆。 三带即由开原市区与清河区之间的交通带、开原市与开原老城的交通带、清河与开原老城之间的交通带构成的三条带状联系廊道,使三个组团有效的融为一体。 两楔即在开原区与清河区之间,开原市区与开原老城之间建立两处楔形绿地,共同构建城市生态环境绿肺,为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持。 一心即在整合区的三角形待建区中心建立一个绿心,面向大清河开敞,成为整合区的生态绿肺和生态环境良性运行的起搏器。 通过三环、三带、两楔、一心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空间格局的建设,使开原清河整合区城市建设及其生态环境建设达到最佳的模式。 四、建议 体制整合与城市管理体系的理顺将从根本上决定开-清一体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决定开-清整合区的未来发展。由此,开-清一体化的建设必须体制整合先行,以管理体系重构作为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多年以来政府主体利益与区域整合发展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