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docx
-
资源ID:74423086
资源大小:39.11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docx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 . “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 康,汉言文景,美矣! ”此段文献描述的是()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I).开元盛世解析:材料中“汉言文景”是对文景之治的赞誉,故A项正确:光武中兴是指东汉光武 帝刘秀,故B项错误;贞观之治指的是唐太宗,故C项错误;开元盛世是赞誉唐玄宗,故D 项错误。答案:A2 .公元前127年,汉皇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 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8 .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解析:材料中采取“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不是恢复西周的分封制,故A项错 误;“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导致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故B项错误;“推恩 令”削弱地方封国的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地 方封国的实力,故D项错误。答案:C3 .有学者认为,古代推行的某种制度是该王朝“无为而治”治国思想的体现,它增大了 地方行使政治经济的自主权力,促进了地方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发挥地方 优势。此学者论述的制度属于()A.郡国并行制B.节度使制C.转运使制【).地方三司制解析:古代推行的某种制度是该王朝“无为而治”治国思想的体现,“无为而治”思想 是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实行的,分封的诸侯国能够促进地方生产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故A项正确;节度使制是唐朝实行的,与材料所指的汉朝不符,故B项错 误;转运使制是宋朝实行的,与材料所指的汉朝不符,故C项错误;地方三司制是宋朝实行 的,与材料所指的汉朝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4 .汉武帝曾经告诫大臣们,”在位上,而不能进贤者;不举孝,当以不敬论;不察廉, 不胜也,当免。”材料主要说明西汉()A.选官与任官的制度开始确立B.加强了对文官队伍的监察C.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官僚制度D.形成了完善的官员考核制度解析:中国占代的选官制度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的汉武帝 对官员们提的要求,并没有提到对官员的监察,故B项错误;据材料“在位上,而不能进贤 者;不举孝,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也,当免”得出西汉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官僚 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汉武帝对官员们提的要求,没有体现官员的考核制度, 故D项错误。答案:C5.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 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参与机 要。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A.选拔道德学问优异的人才B.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C.削弱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D.适应反击匈奴的军事需要解析:材料说明了用的人身份低微,故A项错误;中朝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改变削弱丞相 的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王侯的处理,故C项错误;材料“让他们能够出入宫 禁参议要政”不能确定与反击匈奴有关,故D项错误。答案:B6 .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 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A.分封制的瓦解B.专制王朝制确立C.郡县制的实行D.郡国并行制实施答案:B7 .下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宜接统治区域。该王朝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唐朝解析:此王朝的疆域中通过河西走廊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西 域都护府,作为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管理西域。答案:C8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独立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西部的高原与沙漠使占代中国与其他文明 间交流极少。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与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交流发生于()A.商周时期B.两汉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与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交流”发生在两 汉时期。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成为东西方商业和文化往来通道,促进 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东西方沟通的桥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9 .古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之路、商贸之路、友谊之路。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上发 现大量古代的遗迹、遗物。下列遗物中,可能出现在汉代的是()A.葛布、曲辕犁B.玉米种子、水排C.绒类织物、罗马金币D.丝绸、定窑孩儿枕解析: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玉米种子传入中国,故B项错误; 汉代纺织业已出现绒类织物,罗马金币经由汉代丝绸之路流入中国,故C项正确;定窑孩儿 枕属于北宋定窑的代表骁器,故D项错误。答案:C10 .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接受大农丞(九卿属官)桑弘羊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 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B.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C.强化市场的统一管理D.用内臣削弱外朝相权解析:材料中强调“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体现, 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并不导致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故B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强化对货币的管理,不能等同于市场的统一管理,而且加强货币的管理是手段, 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接受(九卿属官)桑弘羊建议,九卿属于外朝, 故D项错误。答案:A11 .下图所示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做出重大调整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A.汉朝B.宋朝C.唐朝D.明朝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郡国并行制,符合“初期对 地方行政设置做出重大调整”,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武 帝“盐铁官营”符合“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符合“中国丝绸远销亚洲、 欧洲”,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答案:A12 .从汉代画像砖图中,可以看到大量使用的农具有倒三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 此外涉及田间管理、捡拾牲畜粪肥的图像也很多。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C.农耕经济已普及全国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解析:精耕细作就是通过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农业产量的一种生产模式, 与材料相符,故A项正确;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这种耕作方式早在春 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仅凭一幅汉代画像砖图,不能推出农耕经济普及全国, 故C项错误;生产经验仅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一部分,后者涵盖前者,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 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 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康庾皆满, 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 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司马迁史记平准书你如何理解材料一 “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汉初七十余年的“无为”给汉武帝留下怎样的历史遗产?解析:第(1)问,西汉建立后,“汉承秦制”,例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 同时又有所变通,为维护刘氏天下的统治,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而且实行“黄老之 学”、休养生息等政策。第(2)问,通过实行“黄老之学”、休养生息等政策,西汉迅速恢复 了元气,经济得到发展,为汉武帝的“有为”提供了经济基础。但是“郡国并行”使王国力 量逐渐强大,产生王国问题。为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加强中央对地方的 管理。答案:(D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秦制, 如沿袭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国并行的局面;且政令实施宽简舒畅,与秦的急切苛刻全然不 同。(2)汉初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复苏,财富日臻丰厚,为汉武帝的“有为”提供了经济基础。 但汉初的王国势力依然膨胀,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等民生问题严重,有待汉武帝解决。针对 王国势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汉初郡国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设刺史制度,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 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 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一一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材料二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 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 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二,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2)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解析:第(1)问,考查对新儒学的评价,概括材料一、二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考查 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第(1)问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材料一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二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 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2)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