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发展学》第七章贫困与发展.ppt
第七章 贫困与发展n贫困贫困的概念与测量的概念与测量n贫困贫困与发展相关理论与发展相关理论n中国农村中国农村贫困贫困与发展实践与发展实践n城市贫困城市贫困贫困与发展n 一一组组数据数据 2005年,全球贫困人口数量为14亿(世界银行,2008年),占全球总人口的22%左右 2013年,中国贫困人口数量为1.28亿,约占中国人口的10%n一一组图片组图片第一节 贫困的概念与测量一一 贫困的概念贫困的概念(一)贫困概念演变(一)贫困概念演变 朗特里朗特里1899年提出了“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1979年,汤森汤森提出“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所谓贫困的”1981年,阿马蒂亚森,阿马蒂亚森看来,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或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贫困和真正含义是由于贫困人口获取收入的能力受到剥夺以及机会的丧失,低收入是导致贫困人口获取收入能力丧失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因素,疾病、人力资本不足、社会保障系统的失灵、社会歧视等都是造成人们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贫困被认为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这里所谓的“最低生活水准”不仅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和人均的支出,还要考虑那些属于社会福利的内容,如医疗卫生、预期寿命、识字能力以及公共货物或共同财产资源的获得情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了能力贫困的概念,能力贫困是指缺乏在教育、医疗和营养三个基本的人类发展方面的能力;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能力贫困概念扩展到人类贫困,人类贫困是指“人们在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而限制了人的选择”。世界银行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贫困则被理解为:“穷人生活在没有最基本的行动与选择的自由的境况中,而这种自由是使他们生活改善理所当然应具备的。通常他们缺少必要的食品和住房、教育和医疗,以便使他们能过上所有人都向往的那种生活。面对疾病、经济混乱和自然灾害他们十分脆弱。同时他们经常遭受国家和社会的不公正对待,在涉及决定他们生活的重大问题上没有发言权”。贫困的内涵贫困的内涵 1)收入不足 2)资源不足 3)能力缺乏 4)脆弱性 贫困的特征贫困的特征 1)缺乏性)缺乏性:贫困直接表现为低收入、缺乏物质和服务,直接有效需求不足;2)相对性)相对性:不同社会的贫困标准是不同的;3)综合性)综合性:贫困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还体现在权利、能力、社会设置等多方面 贫困贫困 定义:定义: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的基本需求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水平标准,缺乏基本的发展能力和权利,在社会生活中处于被排斥的边缘状态,在面临风险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生计模式非常脆弱的社会现象(二)贫困的类型(二)贫困的类型 1、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缺乏起码的资源、以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甚至难以生存。条件:贫困线位于仅能满足生活的需要 贫困者的消费计算和他们的生活模式有严格意义上的规定 概念不与社会整体收入发展水平相关,只作客观的衡量比较 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源,虽然可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不足以使其达到一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通常只能维持远远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状况。条件:确定相对贫困要与其他社会成员比较 其是一个动态概念,标准随经济发展变化而变化 其反映的是社会不同成员间的差距和不平等 其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二)贫困的类型(二)贫困的类型 2、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与发展型贫困、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与发展型贫困从发展的角度进行区分从发展的角度进行区分生存型贫困生存型贫困人口是一种处于绝对贫困状态下的人口,表现为最低的生活条件都难以满足。温饱型贫困温饱型贫困表现为人们基本解决了温饱,但生活水平依然很低,经济上还相当困难,抵御灾祸的能力较弱,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的状况。发展型贫困发展型贫困是指在稳定解决温饱之后,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对贫困。(二)贫困的类型(二)贫困的类型 3、根本性贫困、诱发性贫困和意外灾难性贫困、根本性贫困、诱发性贫困和意外灾难性贫困从引发贫困的原因上区分从引发贫困的原因上区分根本性贫困根本性贫困是指资源短缺引起的贫困。诱发性贫困诱发性贫困是指由一种严重不合理的经济制度引起的,这种制度使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口受到剥削;意外灾难性贫困意外灾难性贫困是指由于一时的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等引发的贫困。(二)贫困的类型(二)贫困的类型 4、初级贫困和次级贫困、初级贫困和次级贫困英国社会学家朗特里提出英国社会学家朗特里提出初级贫困初级贫困实际上相当于绝对贫困,不过它更强调贫困的客观性,也就是生存资源的绝对缺乏。次级贫困次级贫困更强调导致贫困的主观因素。朗特里认为次级贫困是由于不当的消费行为所导致的(二)贫困的类型(二)贫困的类型 5、过渡性贫困与持续性贫困、过渡性贫困与持续性贫困从贫困状况持续的时间上进行区分从贫困状况持续的时间上进行区分 个人或家庭由于意外损失、失业、特定时期内供养人口过多以及其他因素,都会导致收入的下降或开销的增加,从而有可能使其生活水平下降,陷于贫困,但是随着相应条件的改善和风险的消失,个人或家庭又会很快摆脱困境,过上正常的生活,这种在特定时期内陷于贫困的状况可以看做是过渡性贫困。过渡性贫困。持续性贫困持续性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无法摆脱或不愿摆脱其贫困地位的一种情形。(二)贫困的类型(二)贫困的类型 6、公开贫困与隐蔽贫困、公开贫困与隐蔽贫困从贫困认定和测量的角度来区分从贫困认定和测量的角度来区分公开贫困公开贫困是指一种比较容易发现和测定的贫困状况。隐蔽贫困隐蔽贫困是指难以发现和测定的贫困状况(二)贫困的类型(二)贫困的类型 7、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与阶层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与阶层性贫困对贫困的成因进行区分对贫困的成因进行区分 制度性(结构性)贫困制度性(结构性)贫困,是指由于社会制度决定了生活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从而导致了特定地区、区域、群体或个人处于贫困状态。区域性贫困区域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由于各地区在自然条件和社会发育程度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特定区域生活资源供给的相对缺乏,贫困人口相对集中。阶层性贫困阶层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再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竞争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n(三)(三)贫困研究的不同学派贫困研究的不同学派n 空想社会主义n古典经济学n发展经济学n福利经济学n制度经济学n社会学和人类学n发展实践 n 空想社会主义n 古典经济学n 发展经济学n 制度经济学n 福利经济学n 社会学和人类学n 发展实践n总结总结n从古典经济学家使用财富的多寡、发展经济学者使用资本不足、福利经济学家使用福利缺乏和不足到社会学者和发展实践者从贫困群体自身以及社会环境等非经济因素来分析和考察贫困产生的原因n从关注贫困群体的“缺乏”和“不足”到肯定其也同样拥有“资产”和“能力”,n从宏观的讨论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状态到微观到社区、农户甚至个体层面观察贫困者的行动,n从以将贫困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到鼓励贫困者参与到研究过程中去 n二二 贫困的测量贫困的测量主要方法主要方法 货币法 指数法 参与式贫困评价法n货币法货币法:贫困线法:贫困线法n货币法货币法:基本需求法:基本需求法n货币法货币法:恩格尔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n货币法货币法:马丁法:马丁法n货币法货币法:线性模型支出法:线性模型支出法n世界银行贫困线n人均消费1.25美元/天,1美元标准n人均消费2.23美元/天,2美元标准n我国的官方贫困线我国的官方贫困线1994年,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根据世界银行所推荐的方法系统测定农村贫困标准,具体方法是:一是一是根据低收入人口的实际食品清单和食品价格,确定达到人体最低营养标准(即每人每天热量2100大卡)所需的最低食物支出(即食物贫困线);二是二是根据回归方法计算收入正好等于食物贫困线的人口的非食品支出,把这部分非食品作为非食物贫困线;三是三是把食物贫困线和非食物贫困线相加作为绝对贫困标准。1997年重新使用此方法进行了测算,其他年份根据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更新。我国确定农村绝对贫困标准的方法是与国际接轨的,但根据此方法确定的我国农村绝对贫困标准在国际上被称为低贫困线,仅仅是指能提供生存必须的衣食等最基本支出。收入水平在这一标准周围的农户仍难以解决发展的问题。因此,从2000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根据国家扶贫规划需要制定了低收入人口标准,基本方法是在上述食物贫困线的基础上,按低收入人口生活消费支出中的60%应是食物支出的比例计算的。n我国的官方贫困线我国的官方贫困线n我国的官方贫困线n我国的贫困我国的贫困县县和贫困线相关的几个概念和贫困线相关的几个概念贫困发生率贫困发生率 是用来计算低于贫困线的人口数量,忽略了贫困密度以及贫困人口低于贫困线的程度,不考虑与贫困的距离,对收入变化反应不敏感;Ph=q/N(q贫困线以下人口数,N特定区域总人口)贫困深度指数贫困深度指数 有时也被称为贫困缺口,是用来计算贫困人口收入与贫困线之间的距离,该指数虽然对贫困人口的收入变化反应敏感,但对贫困人口数量变化不敏感 Pi=(Pl-Ia)/Pl(Pl为贫困线,Ia为贫困线以下人口的平均收入)森指数森指数 用公式表示为:P=HI+(1-I)G。P 是贫困指数,H 表示贫困人口的百分比,G 是贫困人口的基尼系数,I 是贫困人口收入差距的总和(即贫困人口的收入距贫困线的差距的总和)除以贫困线(二)(二)参与式贫困指数参与式贫困指数内涵:内涵:选择若干个能够综合反映贫困特征的指标,进行数据调查、赋值、分配权重,根据特定的计算公式得到能够说明调查对象贫困程度的数值。重要性:重要性:改变了传统贫困测量中自上而下的方式,让贫困群体自己参与到贫困的测量过程中,贫困群体的主体性作用得到了尊重和实现。参与式贫困指数参与式贫困指数的计算步骤:的计算步骤:1.贫困村识别指标的确贫困村识别指标的确定(定(3类类8指标)指标)指标类别指标类别指标指标指标含义指标含义生活状况生活状况人均年粮食产量人均年粮食产量平均每人一年生产的粮食总量,以斤计平均每人一年生产的粮食总量,以斤计人均年现金收入人均年现金收入平平均均每每人人每每年年从从各各种种渠渠道道获获得得的的现现金金收收入入,实物不作折算,以元计实物不作折算,以元计土石房农户比重土石房农户比重住住宅宅的的墙墙体体结结构构以以土土石石为为主主的的农农户户比比例例,以以百分比计百分比计生产生活条件生产生活条件人畜饮水人畜饮水用用水水的的持持续续性性得得不不到到保保障障的的农农户户的的比比例例,以以百分比计百分比计自然村通电率自然村通电率通电的自然村的比例,以百分比计通电的自然村的比例,以百分比计自然村通路率自然村通路率道道路路至至少少能能通通机机动动三三轮轮车车的的自自然然村村的的比比例例,以百分比计以百分比计卫生与教育卫生与教育妇女长期患病率妇女长期患病率全全年年因因病病不不能能从从事事生生产产性性劳劳动动三三个个月月以以上上的的女性劳动力占全村女性劳动力的比例女性劳动力占全村女性劳动力的比例儿童辍学率儿童辍学率应应接接受受9年年义义务务教教育育的的适适龄龄儿儿童童中中不不能能上上学学的的儿童的比例,以百分比计儿童的比例,以百分比计2.2.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的确定第一步:第一步:对各类指标的权重进行测定第二步:第二步:对每类指标中的各个指标进行测定3.3.指标标准化处理指标标准化处理 需要将各个指标的分值都转换为能统一表示贫困程度的同量度单位4.4.贫困村确定的基本数据收集贫困村确定的基本数据收集 确定完各个指标分值后,调查各个村的具体指标的平均值,收集、汇总、上报5.5.参与式贫困指数的计算参与式贫困指数的计算公式:公式:PPI=20(Ii wjk)wj=20 w1(I1 w 11+I2w 12+I3 w13)+w2(I4 w 21+I5 w 22+I6w 23)+w 3(I7 w 31+I8 w 32)其中,20 是常数;Ii 为8 个贫困指标,i=1 8;w j 为每一类指标的权重,j=1 3;w jk为8 个贫困指标的二级权重,k=1 3。w1+w2+w3=1;w 11+w12+w 13=1;w 21+w22+w 23=1;w 31+w32=1例如例如(三)(三)参与式贫困评价参与式贫困评价 它不倾向于设定一个固定的指标体系,而倾向于采用一种更开放的、易于贫困人口所接受的方式和指标,来展示和反映他们亲身体会的真实的贫困的各个方面。参与式参与式贫困评价的的具体操作方法贫困评价的的具体操作方法1.1.评价对象:评价对象:贫困人口和社会边缘人口,如妇女、老人、儿童、少数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2.参与式贫困评价的内容参与式贫困评价的内容经济:经济:家庭财产、收入来源、人均收入、食物安全、家庭支出;社会社会/政治:政治:参加选举与被选举、意见表达、社会交往、组织情况;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文盲率、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受教育程度、知识和技能、儿童入学率、入学门槛(包括学费、学校远近、师资情况和学习设施等)、培训与职业培训等;健康:健康:疾病及其控制、人均寿命、营养、生育观念和妇女生育保健、医疗与保健门槛(医护人员数量与质量,医院和诊所的数量、质量与远近,病床数,医疗与护理费用等);2.参与式贫困评价的内容参与式贫困评价的内容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电力和饮用水供应;环境与生态:环境与生态:室内环境和家居环境(市内通风情况,家居能源使用,如烧木柴、植物、煤炭、沼气、煤气或用点,厕所情况,家畜喂养方式,饮用水和清洁用水情况等)、社区生态环境(风蚀水蚀,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土壤退化,肥力下降,耕地减少,森林或林地减少,空气、水面和土地污染等);资源获得与控制:资源获得与控制:财政资源(借贷门槛级对象)、自然资源(土地制度及使用方式,水源分配及使用,其他资源的分配与使用)、市场(距离、交通、信息和价格)。3.评价步骤评价步骤制定评价计划制定评价计划(明确评价目的和内容,确定评 价时间、地点、对象和工具)评价的具体操作和实施评价的具体操作和实施评价材料的加工处理和分析评价材料的加工处理和分析撰写评价报告撰写评价报告第二节第二节 贫困与发展相关理论贫困与发展相关理论一一 贫困的原因贫困的原因(一)经济角度(一)经济角度1.纳克斯的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概述:概述:1953年,罗格纳纳克斯(Ragnar Nurkse)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投资的资金供给(储蓄)和产品需求(消费)都不足,这就限制了资本形成,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贫困之中。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内容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内容一是一是供给方面,“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二是二是需求方面,同样存在着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1.纳克斯的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经济含义: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经济含义:1、(核心)、(核心)资本形成不足是发展中国家陷入长期贫困的根源,也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其根本原因又在于人均收入水平过低发展前景悲观。“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2、贫困恶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由供给循环和需求循环两个序列共同构成,二者相互影响和制约。3、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形成各行业的相互需求,使恶性循环转为良性循环,“供给创造需求”。2.纳尔逊的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概述:概述: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R.R.Nelson)发表了以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为题的论文,利用数学模型考察了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与人均收入、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产出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并综合研究了在人均收入和人口按不同速率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资本的增长与资本形成问题,从而形成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的核心: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的核心:其理论核心理论核心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速提高的“陷阱陷阱”,必须大规模投资,使投资和产出超过人口增,必须大规模投资,使投资和产出超过人口增长,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长,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低水平均衡陷阱是由低下的人均收入造成的。若要冲出这个陷阱,人均收入就必须大幅度地、迅速地增加,使得新的投资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持续地快于人口的增长。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的意义: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的意义:第一、第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过低、投资量小和资本形成不足,而人均收入低的原因在于资本形成不足。由此可见,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关键所在。第二、第二、它提出了全面地、大规模地投资,以大幅度提高资本形成率,实现经济增长的要求。第三、第三、它从多方面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了资本稀缺对经济增长的障碍,强调了资本形成对摆脱“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决定作用。3.理性小农:贫困但有效率假说理性小农:贫困但有效率假说概述:概述:贫穷是否就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低呢?在20C50S,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农民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农民既没有经济头脑,又缺乏管理知识,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舒尔茨的观点却与此针锋相对,他认为,即使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也并不愚昧,他们精明能干,时刻盘算着怎样才能少投入,多产出,生产要素在他们手里,被配置得恰到好处,达到了最佳状态贫困原因:贫困原因:农民缺乏知识和高质量的投入农民缺乏知识和高质量的投入 人力资本是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到物质资本的增加,也不能忽视了人力资本的匮缺,而后者又正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二)社会角度(二)社会角度1.贫穷的文化2.不完善的制度3.历史上形成的先天不足4.沉重的人口负担1.贫穷的文化贫穷的文化概述:概述:贫困文化理论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贫困现象的理论,它由美国学者刘易斯(OLewis)通过对贫困家庭和社区的实际研究而提出的 贫困对穷人的影响:贫困对穷人的影响:贫困是一种亚文化,脱离社会生活主流,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体现的是一种贫民窟的特征文化 家庭关系上表现为结构松散,孩子文化水平低,职业训练差 个人层次上表现为知识缺乏、生活无计划 评价:贫困文化理论基本上属于贫困的个人责任论评价:贫困文化理论基本上属于贫困的个人责任论 贫困文化理论夸大了穷人与其他人的文化上的差异,实际上穷人本身并不是同质性很强的群体,各群体观念和行为上的差异是社会地位的反映,贫困文化理论未能解释穷人贫困的起始原因2.不完善的制度不完善的制度概述:概述:在权力分配不平等的社会,弱小的群体与有权利的群体相比,会失去经济和其他报酬的有利竞争地位。不平等不仅仅表现在收入方面,还表现在就业、住房、健康、教育等诸多方面 救济制度:救济制度:长期的救济制度阻碍了穷人状况的改善,使穷人有一种依赖思想,安于平困,导致贫困的长久化3.历史上形成的先天不足历史上形成的先天不足概述:概述:贫困的国家战前都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独立以后,也因为基础比较落后和西方打压,一直得不到发展 在我国:在我国:贫困地区主要是老少边穷地区和山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比较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构成了脱贫发展的严重障碍。4.沉重的人口负担沉重的人口负担概述:概述:人口的迅速增长给土地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农业就是有增长,也被新增的人口所抵消,所以农村依然很贫困。人口变化四个阶段:人口变化四个阶段:传统社会: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 早期发展:出生率不变,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迅猛 晚期发展:低死亡率、低出生率,人口增长放缓 人口稳定阶段(三)贫困与环境(三)贫困与环境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恶化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表现为贫困人口居住在自然条件差、资源缺乏、生态环境弱且受到破坏的地区人口人口贫困贫困环境环境之间之间关系关系二二 贫困与发展战略贫困与发展战略(一)世界银行的贫困与发展战略(一)世界银行的贫困与发展战略1.创造机遇创造机遇2.促进赋权促进赋权3.增强安全保障增强安全保障1.创造机遇创造机遇促进总体经济的增长对创造机会至关重要注意经济增长的格局和质量市场改革向穷人倾斜,为穷人增加机会国家采取行动支持穷人增加财产(人力、土地、基础设施)实现社会公平最大化1.创造机遇具体行动纲领创造机遇具体行动纲领促进有效的私人投资向国际市场延伸增加穷人资产:人力、物质、金融等解决不同性别种族和社会群体之间的资产不均问题使城乡贫困地区拥有基础设施和知识2.促进赋权促进赋权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收到国家和各种社会机构的制约改变治理结构,使公共行政、立法机构为全体公民提供有效服务使穷人更多地参与政治进程和地方决策消除由于性别、种族等差异造成的社会和制度障碍建立稳健且具有反应力的机制,不仅利于穷人,也利于促进全面增长2.促进赋权的具体行动纲领促进赋权的具体行动纲领为包容性的发展建立政治与法律基础创建促进经济增长与公平的公共行政管理促进包容性的分权和社区发展促进性别平等消除社会障碍支持穷人积累社会资本3.增强安全保障增强安全保障减少经济动荡、自然灾害、疾病等不幸带来的脆弱性国家采取行动,降低经济动荡建立有效机制减少穷人面临的风险(健康、气候)使穷人增加财产、家庭经营多样化,提供一系列的保险机制3.增强安全保障具体行动纲领增强安全保障具体行动纲领构建规范化的途径,帮助穷人应付风险建立国家计划防治、预防和化解宏观冲击建立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国家社会风险应对体系解决国内冲突应对艾滋病传播(二)联合国的贫困发展战略(二)联合国的贫困发展战略千年发展目标千年发展目标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是联合国全体191个成员国一致通过的一项旨在将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的行动计划,2000年9月联合国首脑会议上由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正式做出此项承诺。2013年年4月月5日,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最后期限进入倒计时日,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最后期限进入倒计时1000天。天。1.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a 靠每日不到1美元维生的人口减半b 实现充分和有效的就业,使所有人包括妇女和年轻人有体面的工作c 挨饿的人口比例减半2.普及小学教育普及小学教育确保所有男童和女童都能完成全部小学教育课程3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力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力最好到2005年在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中消除两性差别,最迟于2015年在各级教育中消除此种差距4.降低儿童死亡率降低儿童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5.改善产妇保健改善产妇保健a 产妇死亡率降低四分之三b 实现普及生殖健康6.与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疟疾和其它疾病作斗争艾滋病、疟疾和其它疾病作斗争a 遏止并开始扭转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蔓延b 实现艾滋病治疗的全面普及c 遏止并开始扭转疟疾和其它主要疾病的发病率增长7.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a 将可持续发展原则纳入国家政策和方案;扭转环境资源的流失b 降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到2010年显著减少丧失速度c 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减半d 到2020年使至少1亿贫民窟居民的生活有明显改善全球合作促进发展全球合作促进发展 a 进一步发展开放的、遵循规则的、可预测性的、非歧视性的贸易和金融体制。包括在国家和国际两级致力于善政、发展和减轻贫穷b 满足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需要。这包括:对其出口免征关税、不实行配额;加强重债穷国的减债方案,注销官方双边债务;向致力于减贫的国家提供更为慷慨的官方发展援助c 满足内陆国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要d 通过国家和国际措施全面处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使债务可以长期持续承受e 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为青年创造体面的生产性就业机会f 与制药公司合作,在发展中国家提供负担得起的基本药物g 与私营部门合作,提供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产生的好处千千年年发发展展目目标标进进展展情情况况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农村贫困与发展实践中国农村贫困与发展实践一中国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一中国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5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民积极性的激发。农村贫困人口:1978年,2.5亿1985年,1.25亿 贫困发生率由30.7%14.8%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86-1993年,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注重扶贫的开发性:利用贫困地区自身的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依靠的主要是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投入。贫困人口:1.25亿8000亿 贫困发生率:14.8%8.7%第三阶段第三阶段1994年-2000年,7年扶贫攻坚计划 以1994年3月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为标志。对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确定592个贫困县 到2000年,贫困人数下降到2000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中国的奇迹中国的奇迹 第四阶段第四阶段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尽快解决极少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二二 中国扶贫工作组织中国扶贫工作组织(一一)政府专职扶贫部门及其执行机构政府专职扶贫部门及其执行机构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财政部、发改委、农行系统 二二 中国扶贫工作组织中国扶贫工作组织(二)政府非专职扶贫部门和企业(二)政府非专职扶贫部门和企业(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国家中央机关及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单位共有272个,受帮扶的重点县481个分类:分类:1.拥有专门用于用于农村的专项财政资金支配权的部门,如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交通部 2.没有专项资金支配权的部门,主要依靠引进部门外部资金。如外交部发展:发展:无偿有偿(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可持续性,如国土资源部)二二 中国扶贫工作组织中国扶贫工作组织(二)政府非专职扶贫部门和企业(二)政府非专职扶贫部门和企业 A 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 国家中央机关及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单位共有272个,受帮扶的重点县481个分类:分类:1.拥有专门用于用于农村的专项财政资金支配权的部门,如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交通部 2.没有专项资金支配权的部门,主要依靠引进部门外部资金。如外交部发展:发展:无偿有偿(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可持续性,如国土资源部)(二)政府非专职扶贫部门和企业(二)政府非专职扶贫部门和企业 A 东西协作东西协作 东部较发达的省市对口支持西部省、自治区发展的方式,加快西部贫困地区脱贫步伐 协作原则:协作原则: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具体情况:具体情况:北京内蒙古,广东广西,厦门市、珠海市重庆市等等 D 省内扶贫省内扶贫 从1980S中期开始,采取机关干部下乡蹲点、区直单位定点扶贫等方式有计划地进行省内的扶贫开发工作(三)(三)国内非政府组织(国内非政府组织(NGO)代表组织:代表组织: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亲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全国妇联、全国工商联等 资金来源:资金来源:社会上个人与企业的捐赠 扶贫对象:扶贫对象:弱势群体,如残疾人、妇女、儿童等 代表活动: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幸福工程、巾帼扶贫行动、光彩事业等 意义:意义:唤起社会各阶层对贫困和贫困人群的关注(三)(三)国内非政府组织(国内非政府组织(NGO)代表组织:代表组织: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亲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全国妇联、全国工商联等 资金来源:资金来源:社会上个人与企业的捐赠 扶贫对象:扶贫对象:弱势群体,如残疾人、妇女、儿童等 代表活动: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幸福工程、巾帼扶贫行动、光彩事业等 意义:意义:唤起社会各阶层对贫困和贫困人群的关注(四)国际发展援助机构(四)国际发展援助机构 1.联合国系统联合国系统 2.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机构(世行、亚开行)3.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各种基金会)4.双边发展机构双边发展机构(各国政府支持的援华机构,如英国海外发展署)(四)国际发展援助机构(四)国际发展援助机构 特点:特点:1.广泛的参与性广泛的参与性 让贫困群体广泛的参与到扶贫活动中去,是主动的、从设计、实施、和检测评估全程真正的参与2.过程的规范性过程的规范性 规范性表现在制度、组织和程序上3.强调性别意识强调性别意识 一般项目中强调妇女的参与,有些项目中有意识的向妇女倾斜,另外还有专门为妇女设计的项目4.强调环境意识强调环境意识 所有的综合开发项目都将环境分析作为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并有专门的项目针对环境建设,强调可持续发展三三 参与式村级规划参与式村级规划以村为单元,强调贫困群体的参与以村为单元,强调贫困群体的参与制定程序和方法制定程序和方法1.村级基本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村级基本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基本情况了解:基本情况了解:自然地理情况、经济发展程度、人口、资源、社会状况。基本情况可以作为规划的基本素材,也是作为检测工作效益和进展的根据。获取方法:获取方法:参与式快速评估方法,如半结构访谈、关键人物访谈、实地考察等2.农户分类农户分类 其实确保扶贫资源优先支持最需要农户的第一步 将村民分为救济户、特困户、困难户、一般户 四种类型 确定不同类型所需要的扶贫支持类型三三 参与式村级规划参与式村级规划3.村级扶贫开发问题与原因分析村级扶贫开发问题与原因分析 对贫困问题和原因进行探讨 1)罗列问题、2)将问题的因果关系以问题树的形式归纳出来 3)将造成贫困的各种原因加以分类,形成可能解决问题的领域4.村级扶贫开发项目的形成村级扶贫开发项目的形成 找出形成问题的原因,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是是扶贫开发的项目内容。5.发展项目的优劣势及可行性分析发展项目的优劣势及可行性分析 基于本村可能的生产发展方向和潜力这个目的,对方案进行筛选、分析和论证,分析工具:分析工具:项目罗列、SWOT、可行性分析6.村级扶贫项目受益群体和参与群体的确定村级扶贫项目受益群体和参与群体的确定 确定谁将直接受益于该项目,谁将参与该项目(这个过程也是村民确定项目的最后一步)三三 参与式村级规划参与式村级规划7.所需支持的确定所需支持的确定 对从事这个、些项目需要获得什么样的支持和多大程度的支持听取农户意见8.项目的实施设计项目的实施设计 了解农民的需求以及他们掌握的技能技术,了解设计工程施工的具体细节9.村级扶贫开发的监测与评估体系村级扶贫开发的监测与评估体系 确保扶贫开发工作不偏离轨道,不偏离为贫困人口服务的方向10规范文本的形成规范文本的形成 内容包括:内容包括:村级基本情况、贫困状况和问题分析、村级发展需求、规划实施的外部支持条件、规划实施的资金预算、规划的组织实施、规划实施的行动计划、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价四四 新世纪中国反贫困策略新世纪中国反贫困策略策略介绍策略介绍 针对目前农村贫困状况和特点,新世纪我们在开发式扶贫中,做到“三个坚持”,抓好“三个重点”。“三个坚持三个坚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时推进;坚持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三个重点三个重点”:整村推进、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产业化扶贫:四四 新世纪中国反贫困策略新世纪中国反贫困策略特征:特征:1.从解决温饱到国际标准靠拢2.从集中投资生产项目到人力资本开发3.从扶贫县到乡、村、农户4.从政府主导到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5.从自上而下到参与式扶贫第四节第四节 城市贫困城市贫困一一 内涵:内涵:城市贫困是指生活在城市中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水平的人群,其中包括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人群、进城务工人员、孤寡老人、流浪儿童、乞讨者等。二二 现状:现状: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截至2009年底的城镇人口数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另外,从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和一些地方政府开展的调研情况看,城市贫困人口比例在7.5%-8.7%之间。根据数据,以8%的比例采用比例法计算,目前中国城镇贫困人口大约为5000万人,是目前低保标准和受保人数的2倍左右。三三 城市贫困的特点城市贫困的特点1.城市贫困人口数量上升速度快2.城市贫困人口的行业、地域分布上的集中性3.贫困人口年龄下移,有趋向年轻化趋势4.相对贫困为主,贫困程度加剧,贫富差距扩大5.中西部地区城市贫困问题较突出。6.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再就业困难。四城市贫困人口分类:四城市贫困人口分类:可大致分为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毕业大学生、孤寡老人和流浪者几类。可大致分为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毕业大学生、孤寡老人和流浪者几类。1、下岗职工:、下岗职工:90年代的国企改革使一大批员工成为了下岗职工,由于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所以造成了他们再就业困难。2、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低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因此收入较低。再加上从农村来到城市,并未纳入医保和社保的保障体系中,生活更加得不到保障。3、毕业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刚毕业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的聚集群体及“蚁族”。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大都是公司的基层,虽然有宽广的知识但工资较低。有些待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不正确,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成为了“啃老族”。4、孤寡老人和流浪者:、孤寡老人和流浪者:没有亲人的老人和孩子得不到社会的保障,成为了流浪者。五五 城市贫困的原因:城市贫困的原因:1、社会转型产生的结构变迁和企业改革、社会转型产生的结构变迁和企业改革 产业结构转型使原本从事一、二产业的人员转为从事第三产业,企业改革裁剪员工产生了一大批下岗职工,如90年代的企业转型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裁员。2、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中国的社保体系比起西方的社保体系来说差的还很远。西方人从生到死都包括在社保体系中,即使是失业也能依靠国家发放的低保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从前中国的农民没有纳入到社保体系中,现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已将农民纳入到社保和医保体系中。由于社保体系不完善使下岗职工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五五 城市贫困的原因:城市贫困的原因:3、分配体制不合理、分配体制不合理 在我国由于分配机制、竞争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分化趋势明显,一些适应能力较差的城市居民出现生存危机和生活困境,从而陷入贫困。4、文化水平和素质较低、文化水平和素质较低 无论是农民工还是下岗职工难以就业或收入低的一大原因是其文化水平和素质较低,无法从事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文化和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教育水平的差异也是导致城市贫困的原因之一。5、公共实施和慈善机构的不完善、公共实施和慈善机构的不完善 面对流浪人群和孤寡老人,必要的公共设施和慈善机构能很好的解决他们的困难,但现今慈善结构组织的不完善使其随时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因此这些城市贫困人群的利益就难以得到持续的保障。六 城市的反贫困对策城市的反贫困对策 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对做好城市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政策规定十分具体。核心是在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1、坚持、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