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伯牙鼓琴》.docx
-
资源ID:74565925
资源大小:11.6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伯牙鼓琴》.docx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2 .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 阅读体验。3 .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教学重难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教学过程一、纵情吟诵识知音1 .读题解题(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2)齐读课题。(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2 .初读感知。(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铺子 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读好语气词“哉” “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三、高山流水遇知音.感受语言。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 “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呢?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 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 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1 .体验“知音”。(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理解锤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3)师生配合 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 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三、破琴绝弦祭知音.痛失知音。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1 .想象补充。出示:“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2 .纵情朗读。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四、朗朗诵歌怀知音.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 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它!1 .熟读成诵。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五、板书设计伯牙 鼓琴 志在太山、流水不复鼓琴伯牙鼓琴子期 听之 魏巍乎、汤汤乎子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