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十四五规划全文原文.docx
2023年十四五规划全文原文规划,意思就是个人或组织制定的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规划是融合多要素、多人士看法的某一特定领域的发展愿景。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十四五规划全文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十四五规划全文原文自去年年底中央和31省发布了十四五规划建议稿后,今年开始,各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内容陆续印发。截止至3月4日,共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甘肃、贵州云南、江西、重庆、青海、海南、内蒙古14个省市发布了省级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风光水火储、源网荷储两个一体化、综合能源、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成为各省十四五能源电力发展规划纲要的高频热词。北京(233页)推进光伏、热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规模化应用,有序推进源网荷储用一体化发展。对氢能、光伏、先进储能、能源互联网等领域采取负面限制清单+正面鼓励清单管理模式。推动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未来科学城等重点功能区创建绿色能源示范区,新建功能区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不低于20%。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到2025年,全市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左右,煤炭消费量控制在100万吨以内。推动公交(通勤)、环卫、出租、渣土以及市内邮政、快递、旅游等车辆基本实现纯电动或氢燃料电池汽车替代。推动存量燃油汽车更新为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累计保有量力争达到200万辆。优化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推进氢能源汽车加氢站规划建设。建设坚强智慧城市电网。优化完善环京特高压环网及下送通道,推进北京东-通州北、北京西-新航城500千伏等通道建设,提升北京电网多方向、多来源、多元化受电能力。到2025年,外送通道输电能力增加到4300万千瓦。规划建设亦庄南、CBD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完善主网结构和城市重点负荷区域220千伏电网结构,建成源网储辅协调、分区互联互济的高可靠智能化城市配电网。上海(151页)以新能源、智能网联为方向提升汽车产业特色优势和规模。到2025年本地新能源汽车产值占汽车行业比重达到35%以上。加大新能源车推广力度,到2025年力争全市公交、巡游出租、邮政、环卫、公务用车等新增或更新全部选用新能源车。到2025年新建20万个充电桩、45个出租车充电示范站,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加氢站、智慧燃气体系建设。分行业、分领域实施光伏专项工程,稳步推进海上风电开发,到2025年本地可再生能源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高到8%左右。大力推进岸电设施建设,到2025年五类专业化泊位配备岸电设备基本实现全覆盖,岸电使用率显著提高。加大支撑电源和电网调峰能力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市再新增600万千瓦电力供应能力。新增电力供应以市内布局为主,重点实施煤电等容量替代和灵活性改造,推进燃气调峰电源建设,积极争取低碳清洁的市外电源。完善5+X市内电源布局,其中吴泾闵行奉贤基地逐步从煤气并重转向全为气电。甘肃(66页)着力增加风电、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抽水蓄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供给,形成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协调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省风光电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装机占电源总装机比例接近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30%,外送电新能源占比达到30%以上。启动酒湖直流输电工程配套400万千瓦风电项目、陇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配套1000万千瓦风光电项目,全面建成通渭风电基地200万千瓦风电项目、武威松山滩风电基地100万千瓦风电项目、中东部地区分散式风电100万千瓦项目,持续扩大光伏发电规模,开工建设玉门昌马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推进张掖盘道山、武.威黄羊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谋划实施黄河、白龙江干流甘肃段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加快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推进河西第二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开工建设。建成甘青断面武胜至郭隆输电工程、兰临输变电等工程。强化750千伏主网架建设,优化330千伏及以下电网网架。贵州(186页)加快推进抽水蓄能前期工作,建设贵阳、黔南等抽水蓄能电站。科学发展风、光等新能源,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建设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黔南等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鼓励分散式、分布式光伏发电及风电项目建设。依托已有的大型水电基地,打造乌江、北盘江、南盘江、清水江水风光一体化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开发基地。适当发展分布式气电。推进电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负荷侧与源网协调发展,优化用电负荷结构,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多能互补、协调智能的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到2025年,发电装机突破1亿千瓦,发电量超过3000亿千瓦时,清洁高效电力产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实施钟山野马寨、金沙燃煤电厂供热改造项目,推进习水电厂燃机综合能源,贵州百灵分布式天然气,贵阳、织金分布式天然气,贵阳、六盘水、毕节等加油、充电、加气、加氢、加甲醇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站等示范项目建设。海南(18页)持续建设清洁能源岛。至2025年,初步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海南清洁能源岛初具规模,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约400万千瓦,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50%左右,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82%,公共领域新增和更换车辆100%使用清洁能源汽车,电动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总体车桩比在2.5:1以下。打造智能电网综合示范省。加快构建500千伏主网架,打造全岛环形坚强主网。到2025年,电网累计投资约270亿元,全省户均停电时间力争降至3.5小时,重点园区降至5分钟,全面建成智能电网综合示范省。江苏(104页)加强综合能源网络建设,构建以智能电网为基础,多种能源形态协同转化、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协调运行的能源互联网,发展新能源微电网、分布式能源微电网。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布局城市和城际充电服务网络。有序推进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陆上风电平价项目,打造国家级海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因地制宜促进太阳能利用,鼓励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推动分布式光伏与储能、微电网等融合发展,建设一批综合利用平价示范基地。加强源网荷储协同,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以能源结构调整倒逼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重大能源装备先进技术和生产制造水平,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十四五重点工程:白鹤滩江苏±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华能南通、大唐南电、江阴燃机、华电望亭燃机创新示范项目,南通、盐城海上风电场,句容、连云港抽水蓄能电站。江西(80页)坚持多元互补、合理布局、有序开发,发展光伏、锂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快上饶光伏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新余国家硅材料及光伏应用产业化基地、宜春国家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平台建设,培育形成若干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风电、光伏、生物质装机分别达到700、1100、100万千瓦以上,新能源产业规模达1700亿元左右。优化发展支撑性兜底电源,建成瑞金二期、丰城三期、信丰电厂、新余二期等项目。积极引入优质区外电力,建成雅中直流工程,争取引入第二回特高压直流入赣通道。稳妥推进核能综合利用。加快发展绿色供应链、节能和环境服务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内蒙古(109页)建设绿色清洁能源基地。统筹推进风光氢储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建设千万千瓦级风光电基地。坚持大规模外送和本地消纳、集中式和分布式开发并举,推进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重点建设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巴彦淖尔、阿拉善等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到2025年,新能源成为电力装机增量的主体能源,新能源装机比重超过50%。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火储一体化综合应用示范。实施数字能源工程,推进大型煤电、风电场、光伏电站等建设智慧电厂。推进柔性直流输电、智能局域电网和微电网等技术应用,以及各类储能规模化示范。实施灵活电网工程,打造蒙西电网四横五纵、蒙东电网八横两纵主干网架结构,积极推进甘迪尔至川长、宁格尔至巨宝庄、巴林至金沙至阜新(内蒙古段)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青海(168页)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加快海西、海南清洁能源开发,打造风光水储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促进更多就地就近消纳转化。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促进电力、天然气、热力管网等能源网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推广多表合一。建设智能充电服务平台,构建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利用冷凉气候条件和丰富清洁能源优势,申请建设北斗导航国家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大数据云计算和容灾备份基地,争取建设国家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和战略性数据资源备份中心,创建青藏高原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新能源大数据平台。陕西(65页)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有序开发建设水电和生物质能,扩大地热能综合利用,提高清洁能源占比。按照风光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开发模式,优化各类电源规模配比,扩大电力外送规模。到2025年,电力总装机超过13600万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6500万千瓦。加快构建一区六基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一区,即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六基地,即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关中能化装备制造服务基地、渭北多能互补示范基地、大西安能源科技创新基地、彬长旬麟清洁低碳能化基地、陕南绿色清洁能源基地。发展智能电网。加快陕北湖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积极谋划陕北华东、华中特高压直流送电工程。十四五时期电力外送能力达到3000万千瓦,打造西北电网跨区电力交易枢纽。天津(93页)打造能源创新示范高地。扩大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规模,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加快储能关键技术研发,推进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分布式发电领域示范应用。推动能源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5G等新技术融合,积极发展综合智慧能源,推广智慧能源小镇技术,推动滨海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区建设。推动蒙电入津特高压电网建设,实施天津500千伏电网完善项目和天津南特高压变电站扩建工程,新增变电容量1814.7万千伏安,打造国内一流城市配电网。云南(208页)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立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大江干流水电资源开发,有序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推进氢能产业示范应用,推进园区综合实施能源梯级利用、能效提升、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工程。到2025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1.3亿千瓦左右,绿色电源装机比重达到86%以上,全省绿色能源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200亿元。规划建设31个新能源基地,装机规模1090万千瓦.建设金沙江下游、澜沧江中下游、红河流域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以及风光火储一体化示范项目新能源装机共1500万千瓦。浙江(123页)全面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安全高效发展核电,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和海上风电布局建设,加快储能、氢能发展,到2025年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占比超过57%,高水平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民生优先的综合供能服务网。加快电能替代,提高电气化水平。围绕核电基地探索建设零碳未来城(园)。推动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加快能源一体化综合利用和智慧用能示范工程建设,打造国家智慧能源示范区。核电。建成三澳核电一期,推进三门核电二三期、三澳核电二期,形成浙北、浙东南、浙南三大沿海核电基地,到2025年核电装机达1100万千瓦以上。海上风电。建成嘉兴1#、2#、嵊泗2#、5#、6#等海上风电,打造若干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到2025年海上风电装机达400万千瓦以上。抽水蓄能。建成长龙山抽蓄电站,建设宁海、缙云、衢江、磐安抽蓄电站,开工泰顺、天台抽蓄电站,打造华东抽水蓄能基地,到2025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达700万千瓦以上。清洁煤电。建成乐清电厂三期等清洁煤电项目。重庆(141页)建设多能互补分布式清洁供能体系,鼓励综合能源服务和智慧能源发展。加快建设疆电入渝输电通道,完善川渝电网主网架结构,推动西北电入渝第二输电通道前期工作。推进重庆电网双环两射主网架建设,论证渝东北与主城都市区电网第二输电通道,促进地方电网与统调电网互联互通。适度超前规划建设配电网。重点发展:5MW及以上等级风力发电机组、智能电网装备等新能源装备;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整车,车辆控制核心软件,车规级芯片,辅助(自动)驾驶系统,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建成重庆电厂环保迁建、綦江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疆电入渝配套电源项目。建设丰都栗子湾抽水蓄能电站和五洞岩风电、石柱风电、巫溪风电、黔江五福岭和麒麟风电、奉节风光水清洁能源、城口大巴山新能源、巫山清洁能源项目。研究论证奉节、巫山、綦江(二期)等抽水蓄能电站和安稳电厂上大压小项目。十四五规划全文原文未来五年,各省市能源电力要怎么规划发展?近期,伴随部分省份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外公布,答案逐渐明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北京、上海、河北、天津、安徽、浙江、重庆、四川、江西、湖北、辽宁、吉林、山东、黑龙江、海南、贵州、湖南、宁夏、陕西、广西等20个省份,审议通过了本省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经小编汇总统计,20个省市十四五规划涉及能源电力方面的内容如下:北京支持量子、脑科学、人工智能、区块链、纳米能源、应用数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汽车、医药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平原地区无煤化治理成果,科学有序推进山区村庄煤改清洁能源。优化调整交通运输能源结构。严控、调整在京石化生产规模。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实施二氧化碳控制专项行动和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行动。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壮大绿色节能、清洁环保等产业,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海优先将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持续推进能源结构优化,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培育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新增长点,延展绿色经济产业链。在公共领域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进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建设,倡导低碳绿色出行,加快构建与超大城市相适应的绿色交通体系。以协同推进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和碳排放达峰为核心,以能源、产业、交通领域为重点,深化推进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深入实施移动源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加大对挥发性有机物等非传统污染物防控力度,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碳。河北因势发展奥运经济,建设张家口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国家级氢能产业示范城市,打造河北发展重要一翼,努力交出两份优异答卷。把唐山港打造成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能源原材料主枢纽港、综合贸易大港。发展壮大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钢铁、石化、食品、现代商贸物流、文体旅游、金融服务、都市农业等12大主导产业,大幅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规上工业中的比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综合能源体系,加快清洁能源设施建设,推进坚强智能安全电网建设,完善油气管网,强化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发展绿色建筑。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天津强化清洁能源供应保障,加快建设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增强智能科技产业引领力,着力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高端装备、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制定实施力争碳排放提前达峰行动方案,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率先达峰。持续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大力优化能源结构,打造能源创新示范高地。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安徽加快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建设。大力支持合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淮南大数据、新能源电池,安庆化工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建设。实施能源供给保障工程,支持长三角煤炭储备基地、长三角现代化煤炭物流体系、两淮坑口电站、煤层气开发等项目建设,加强骨干电网、城乡配电网和两淮电力输出通道建设,完善三纵四横一环省级主干天然气管网,建设智慧能源系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协同推进长三角能源应急供应保障基地建设,统筹整合两淮煤电基地、长三角特高压枢纽和绿色储能基地,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协同推进长三角大气、水、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合力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共建杭黄绿色产业带。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绿色建筑。推进重点领域减煤,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防止出现上马高耗能产业冲动强烈问题。浙江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加快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化电力、天然气体制改革。加强大宗物资战略储备,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构建电油气三张网,打造长三角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完善油品储备体系,打造国家级油气储备基地。重庆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完善能源保障体系,建设智慧能源系统。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源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推进疆电入渝和川渝电网一体化发展,统筹油气资源开发。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推进跨区域重大蓄水、提水、调水、防洪工程建设。四川统筹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中国气大庆、特高压交流电网、水风光互补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推进能源、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深化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建设。聚焦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加快组建天府实验室,建好国家实验室四川基地,争创国家实验室。江西重塑江西制造辉煌。聚焦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大力实施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加快工业强省建设步伐。聚焦光伏、锂电等领域,培育若干国际一流企业,打造世界级新能源产业集聚区。着力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坚持适度超前、以电为主、多能互补,推进一批支撑性电源点项目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建设第二回特高压入赣工程,构建一个核心双环网+三个区域电网的供电主网架,统筹推进油气管网、新能源等项目建设。推动节能环保装备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应用,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支柱产业。积极推行清洁能源,发展绿色建筑。大力发展节能和环境服务业。湖北围绕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智能汽车、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现代农业等,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动临门一脚关键技术产业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努力打造全国电网联网枢纽、全国天然气管网枢纽、两湖一江煤炭物流枢纽。建设一批大型支撑电源,有序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优化输送通道布局,争取提高三峡电能湖北消纳比例,提升城市供电能力。加快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和煤炭输送储配体系建设。构建能源生产、输送、使用和储能协调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挥三峡区域清洁电能、安全区位等优势。辽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精细化工、新材料、集成电路、洁净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部署一批创新链。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做强做大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等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面向增材制造、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量子科技、储能材料等领域加快布局。加强和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快形成煤、油、气、核和新能源协调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加强辽河储气库群等能源储备基地和通道建设。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氢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吉林加大重大技术装备、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研发投入。深化农林、能源、矿产等开发合作,推进重点流域水能和新能源开发。加快建设5G基础设施、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推进大水网、坚强电网、天然气管网建设。突破移动信息网络、云计算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培育壮大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企业。创新发展氢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整合东部抽水蓄能和西部新能源资源,建设吉林陆上三峡工程,扩大吉电南送,撬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加快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气化吉林建设,提高天然气、煤炭、石油、油母页岩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水平,探索天然气掺氢气技术应用,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山东建成先进制造业强省、新能源新材料强省、数字强省。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以核电、氢能、智能电网及储能等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优化煤炭开发布局和煤电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氢能,拓展外电入鲁通道,稳步推动核电、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完善油气储输网络。善高耗能行业差别化政策,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清洁能源倍增行动,积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黑龙江加速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培育新增长点。提升能源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气化龙江,推动中俄远东天然气管道建设,统筹推进省内天然气干支线管网建设,加快储油储气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多层次天然气储备体系。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高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争取建设以我省为起点的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实现500千伏电网市(地)全覆盖、220千伏电网县(市)全覆盖,完善电网网架结构。加快配电网智能化升级改造,补齐农网短板,构建坚强智能电网。建成全省统一的充电设施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国家电网车联网数据共享,构建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海南聚焦海洋科技、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航天科技、生态环保、新能源、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领域。建立智能电网体系。推进气化海南建设,建成田字型供气主干管网和环岛天然气管网复线工程,推进燃气下乡气代柴薪,在重点区域建设分布式天然气能源站。建设清洁能源岛。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双控行动。大力推进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全生物降解、清洁能源装备等生态环保产业,推动昌江清洁能源产业园建设。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规划建设全省充电桩设施。贵州大力发展基础能源和清洁高效电力,做优煤炭产业,扎实推进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推进煤层气、页岩气、氢能、地热能等加快发展,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小水电绿色改造。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降低产业用电价。加快推进现代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国家西电东送战略,建成三横一中心的500千伏骨干电网网架。加快城市配电网改造,实现城乡用电服务均等化。推动燃煤发电机组改造升级,淘汰能耗和排放不达标机组。优化调整水电布局。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电网改造,推动城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具备建设条件的加油站充换电设施全覆盖。构建贵州能源云智慧管理系统,申建国家新型综合能源战略基地和国家数字能源基地。湖南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等产业,壮大发展新动能,形成竞争新优势。夯实能源保障网,积极争取外电入湘,纵深推进气化湖南,建设煤炭、油气等能源储备基地,优化管网布局和能源调度。完善储能设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换电站及车路协同基础设施。降低碳排放强度,落实国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宁夏聚焦特色农业、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清洁能源重点发展配套装备制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高水平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推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与吴忠太阳山开发区一体化发展,加快现代煤化工向下游精细高端化工链条延伸,打造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构建能源支撑体系,加快建设能源产供储销网络,合理开发煤炭资源,稳定石油生产销售供应,推进青石峁、定北气田开发,实施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工程,实施宁夏至华中特高压直流输电及配套新能源项目,推进电网主网架升级加强,实施青铜峡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宁夏能源(煤炭)物流交易中心。陕西推动能源化工产业清洁化高端化发展。实施煤化工延链强链行动,拓展煤油气盐多元综合循环利用途。推进大型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大煤炭优质产能释放,狠抓油气产能建设,提高煤炭回采率和石油采收率。调整优化煤电布局,积极发展风电、光电、生物质发电,加快陕北风光储氢多能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强输气管网、储气库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电力外送规模。高水平建设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和延安综合能源基地,推进能源技术融合创新和产业化示范,着力构建万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广西构建多元能源保障体系。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深度开发水电,积极稳步发展核电,适度发展清洁煤电。推进全区城乡用电一张网,加快绿色智能电网建设,增强农村、边远地区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理顺油气管网体制,健全油气管网体系,实现天然气县县通。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加快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推动北部湾沿海能源综合储备基地建设,提升油、煤、气等应急储备能力。强化能源监测预警,保障能源运行安全。十四五规划全文原文抓住用好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机遇,以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为重点,统筹区域联动协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健全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开展自然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提升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效率。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推动空间治理由指标管控向质量管控和功能管控转变。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监督实施机制,探索构建以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差异化绩效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空间治理体系。安康2.推动关中陕北陕南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坚持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升级、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关中以布局优化为重点加强协同创新,打造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陕北以能源革命为引领,推进综合能源发展,建设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和能化装备制造基地;陕南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为路径,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打造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深化一市一策,立足各市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明确发展定位,加强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优化产业布局,强化要素保障,推动各市发展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加强区际开放合作,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建设,支持陕南三市深度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积极推进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加快榆林交通枢纽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对接,积极参与分工协作,承接产业转移。国际港务区街景3.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围绕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强省级层面统筹,建立健全互助合作、利益共享等机制,推动西安、咸阳两市空间规划无缝对接,优化西咸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西咸新区城市发展方式。加大资源共建共享和有效整合力度,着力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生态环保、政策协同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促进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服务资源一卡通共享,推动产业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打造全国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金融贸易区4.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空间和功能布局,完善一群四带城镇化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加强与成渝城市群协同联动,打造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核心引擎。加快西安都市圈建设,促进西安与铜川、渭南、商洛等周边城市统筹规划、一体建设、融合发展。加快宝鸡副中心城市和汉中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培育壮大沿汉江、沿黄河、沿长城、沿包茂高速城镇带,增加中小城市数量,发展特色小(城)镇,形成产业转型升级、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新载体。坚持租购并举、因城施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加快旧城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健全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建设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西安高新区5.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强基础、立支柱、上水平,扎实推进一县一策、一园一业,培育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板块,形成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大县、生态旅游名县。加快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县域产业园区,提高县域产业承载能力,引导产业集约节约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促进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推进未落户农民工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