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核算基础知识简介.doc
GDP核算基础知识简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干部对经济指标的涵义缺乏了解,如有人把“国内生产总值(GDP)”叫成“市内生产总值”或“区内生产总值”,有的把“进出口”与“净出口”混为一谈,更有甚者把“增加值”理解为“增加额”,增长1%和1个百分点使用混淆等等。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其以GDP为龙头的核算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国民经济的规模、结构、速度和效益。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按照这一目标,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2000年价格计算)将超过35万亿元,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GDP成为衡量全面小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GDP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四大指标之一,是考核各级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因此,各级干部特别是从事经济工作的领导同志,了解国民经济核算尤其是GDP核算的基本原理,知晓GDP及主要相关指标的涵义,很有必要。一、GDP指标的由来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是世界上通用的衡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四大指标。经济增长率一般用GDP来反映,可见GDP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GDP是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规模和发展状况的主要综合指标,我国从1985年开始进行GDP年度核算,1992年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在全国各省市区开展了季度GDP的试算。目前一般按季公布GDP。国际间存在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种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又称东方体系,简称MPS,主要是原苏联和东欧等计划经济国家采用的核算体系,指标主要有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净产值、积累和消费等;另一种是国民帐户体系,又称西方体系,简称SNA,主要是市场经济国家采用的核算体系,指标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值、最终消费(也称总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也称总投资)和净出口等。两大体系都是联合国推荐使用的,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SNA,只有几个国家使用MPS。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扩大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国务院国发(1992)48号文件决定建立和实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四川省人民政府也以川府发(1992)142号文件下发了在全省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通知。经过10年的不断完善,四川与全国一样,基本完成了转轨工作。主要体现在:基本核算制度由MPS体系逐步过渡到SNA体系,经济总量从MPS体系的国民收入核算转入SNA体系的GDP核算,逐步开展了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和循环帐户核算。同时,每一项核算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如GDP核算,从最初以国民收入核算为基础的间接核算发展到直接利用原始资料的直接计算,从生产核算发展到使用核算,从年度核算发展到季度核算。2003年初, 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八部门以国统字200271号文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通知,标志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正式实施。省统计局、计委、经贸委、财政厅、国税务、地税局、工商局、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等9部门就我省2002年版新核算体系的实施提出了贯彻意见。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是对1992年颁布实施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做了重大修订,取消了其中的MPS核算的内容,清理了基本概念,修订了机构部门和产业部门分类,调整了基本框架,补充了核算内容,修改和细化了有关表式的指标设置,基本上与新的国际标准相衔接,形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新体系在结构上更加严谨,充分反映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在内容上更加丰富,涵盖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环节和主要方面;在方法上更加科学,既考虑到需要,又考虑到可能。新体系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增强国民经济核算在总体框架、基本原则、计算方法上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以及指标的国际可比性。新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和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由5张基本核算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和2张附属表组成。5张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2张附属表即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在整个核算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处于核心地位,其他核算是它的延伸和补充。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2-1984年,采用MPS体系;第二阶段为1985-1992年,是MPS与SNA两种核算体系并存;第三阶段为1993年至今,取消MPS,采用SNA。采用什么核算体系是由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它源于统计、会计和业务核算,但高于三大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观察宏观经济运行与进行管理的“数据库”、“平衡仪”和“晴雨表”,是地区经济与国际经济交往中的“标准语”和“普通话”。GDP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美国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对美国的GDP核算给予高度评价,例如,萨谬尔森和诺德豪斯在他们的著名教科书经济学中指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与太空中的卫星能够描述整个大陆的天气情况非常相似,GDP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它能够帮助总统、国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是处于严重衰退还是处于通胀威胁之中。没有像GDP这样的总量指标,政策制定者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GDP和有关数据就像灯塔一样,帮助政策制定者引导经济向着主要的经济目标发展。” 美国前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马丁?贝利指出:“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及时的和准确的GDP或GNP数据,我和其他人怎样谈论美国经济和商业周期。”美国前财政部部长罗伯特?鲁宾指出:“GDP核算向国会和其他部门提供了美国经济健康情况的极其重要的特征。今天,我们制定出较好的经济政策,因为GDP核算使我们较好地了解政策的作用。我们应当为实现GDP核算的现代化提供更多的资源,以保持我们的统计基础建设跟上迅速发展的经济。” 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重要性和作用表现在:1、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工具;2、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3、是制定和检验国民经济计划的科学方法;4、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5、是经济统计的基本框架;6、是协调经济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7、国民经济核算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和享受的优惠待遇,以及在国际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如联合国根据六年的GDP和人均GNP来决定一个国家的会费;世界银行根据人均GNP来决定一个国家享受的硬贷款和软贷款等优惠待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GNP、黄金与外汇储备、进出口额、出口额占GNP的比重等因素来决定一个国家在基金中的份额,进而决定在基金的投票权、分配特别提款权的份额以及向基金借款的份额。要搞好国民经济核算,必须实行专业联动。国民经济核算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它不仅内部联系密切,而且与专业统计和部门统计联系也十分紧密。由于各地人力和财力的限制,目前市、州及以下只进行GDP的核算,其他核算都尚未开展。而GDP是反映国民经济全貌的综合指标,既从生产的角度反映各产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又从收入角度反映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还从支出角度反映了投资、消费和出口等社会产品的最终使用。这些指标综合性比较强,需要专业统计部门的配合,需要学习专业统计知识,加强对有关指标的分析和综合平衡,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全貌。可以说,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专业统计的概括和综合,这并不是说专业统计就不重要,专业统计是对国民经济某部门、某行业、某一环节的认识和把握,离开这方面的认识和把握,就不可能把握经济全局。GDP指标已成为反映当地经济运行情况和考核各级领导政绩的主要指标,使统计部的领导和核算人员常常感到较大压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加强领导,提高核算数据的质量。二、主要指标解释1、GDP(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和提供的最终成果的价值总和。这里的最终成果是指企业本期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的价值,可以用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从生产角度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和提供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的差额,即各行业增加值之和;从收入角度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使用角度看,它等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之和。GDP是生产概念,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经济领土范围内,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所生产的可供最终使用的货物和劳务价值。不论是本国居民投资,还是外来居民的投资;不论是本地居民生产,还是外来居民生产,只要是发生在本国或地区政府控制的经济领土范围内的常住单位生产的,都应计入该国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目前GDP采取国家、省、市(州)、县(市、区)和乡镇分级核算,各级一般不汇总下一级的数据,但要对核算结果进行报审,必须经上级审核同意后才能向当地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需要注意的是,国内生产总值是专用名词,不能叫“县内生产总值”或者叫“市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增加值的总和,只有作为一个国民经济总体时,才能称国内生产总值;一个行业、一个部门时只能叫增加值。目前能构成国民经济总体的,一般是指一级人民政府,也就是说只有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政府各行各业增加值总和称GDP,其他都称增加值。2、常住单位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或地区)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所谓经济领土是政府控制或拥有的地理领土范围。经济利益中心是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如厂房、住宅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持续经营或居住一年以上(季节性生产不低于三个月)的机构或个人。一个机构或个人只代表一个经济利益中心。3、GNP(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它是收入概念,用公式表示为: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自国外净要素收入4、来自国外净要素收入来自国外净要素收入是指该国或地区常住单位在国家或地区以外从事投资和提供劳务所得到的财产收入和劳动报酬,与非常住单位在本国或地区内获得的财产收入和劳动报酬相抵后的差额。净要素收入直接影响GNP与GDP的数量关系,净要素收入为正值,GNP大于GDP;净要素收入为负值,GNP小于GDP。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一般数量很小,有的国民生产总值接近甚至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如2002年四川省国民生产总值4909.23亿元中,国内生产总值4875.12亿元,占99.3;净要素收入34.11亿元,占0.7。5、GDP和GNP的作用建立和完善GDP核算,对于全面观察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速度和趋势,研究经济的增长与波动,反映产业结构和分配格局,观察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分析消费、投资及净出口的比重及贡献率,制定经济政策,以及进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比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GNP特别是人均GN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常住居民收入高低、贫富状况和小康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2001年四川GNP4445.88亿元,居全国各省市第10位,人均GDP只有5279元,居全国第24位。人均GNP居前5位的省市分别是:上海37971元、北京25529元、天津20154元、浙江14655元和广东13730元。后5位的是:陕西5024元、云南4866元、广西4668元、甘肃4164元和贵州2895元。全国人均GNP7418元,四川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1.2%,与全国有较大差距。将人均GNP人民币折算为美元的办法主要采用汇率法和购买力评价(PPP)两种方法。一般情况下,常用汇率法,用外汇汇率折算。根据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分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5452200美元为中下收入国家,22006000美元为中上收入国家,6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 1999年人均GNP世界平均水平为5020美元,居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瑞士38380美元、挪威33470美元、丹麦32050美元、日本32030美元、美国31910美元、瑞典26750美元、德国25620美元、奥地利25430美元、荷兰25140美元和比利时24650美元。2002年我国人均GNP按汇率折算为965美元,四川为702美元。三、GDP核算的一般原理1、生产活动的范围GDP核算的生产活动范围包括三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货物生产的基本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实物形态,可以用实物单位进行计量,生产过程从制作到使用可以分阶段独立进行,并可以在不同单位之间进行移动。货物生产包括商品生产(为了出售而生产的货物),也包括企业自制设备、农民自产自用的农产品及建筑产品的生产。服务生产的基本特点是不具有实物形态,提供服务与使用服务一般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直接为货物提供的运输、供应、销售等有关服务,称之为货物服务,它是运输邮电、商业物资部门的生产活动成果;直接为个人和公众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国家管理和国防安全等有关服务,称之为非物质性服务,它是文教卫生、金融保险、公用事业和政府部门的生产活动成果。服务的核算范围包括一切可提供给他人使用并能获得劳动报酬的服务活动,不仅包括通过市场交易的各种服务,也包括不在市场上出售但由有酬劳动提供的服务,如政府部门的服务、非经营部门的服务和居民家庭的有偿服务等,但不包括居民自我服务。作为计入GDP的生产活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生产性和社会性。2、产业部门分类 产业部门分类是按照主产品同质性的原则对产业活动单位进行的部门分类。所谓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并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产业活动单位是为生产核算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比较准确地反映各种经济类型产业活动的生产规模、结构等。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地点的唯一性。如果一个单位在不同的地点从事生产活动,哪怕是同一种类型生产活动,也要划分为不同的产业活动单位。(2)生产活动的单一性。一个产业活动单位要么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要么虽然允许有一种以上的生产活动,但主要活动在单位的增加值中占有绝对大的比重,也就是说,所有次要活动的总规模与主要活动相比是很小的。(3)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但是,在现行的GDP核算中,受资料来源的限制,产业部门分类所采用的核算单位,就是现行专业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单位。根据国家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考虑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社会公众和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和统计基础,目前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基本上兼容,分类如下: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1.农业2.林业 3.畜牧业4.渔业第二产业1.工业采矿业 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建筑业第三产业1.农林牧渔服务业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 邮政业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批发和零售业5.住宿和餐饮业6.金融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其他金融活动7.房地产业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2.教育1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5.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每个门类又进一步依次细分为若干大类、中类和小类。3、核算原则 GDP核算的总原则是要遵循权责发生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就是说,交易在债权债务发生、转换或取消时记录。这一原则适用于各种交易,包括同一机构部门内部交易。权责发生制原则意味着交易在其实际发生时记录,而不是在收入与支付发生时记录。4、记录时间GDP核算所涉及的各种流量原则上以债权债务发生的时间(即经济权益发生变化的时点)作为统一的记录时点。生产核算:货物的总产出在货物制成时记录,服务的产出按提供服务的时间记录;中间投入在投入使用时记录。收支核算:按收入权益和支出义务的发生时间记录。其中有关生产活动收入项目的记录时间必须与生产核算的时间相对应。使用核算:最终使用项目按获得货物所有权的时间记录。如果是以购买或者是以转移的方式实现的最终使用,则按货物所有权的变更时间予以记录;如果是自产自用的货物,则按该货物产出时间予以记录。进出口项目的记录时间,原则上以货物所有权的法定变更时间为准。5、估价方法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各种交易、资产和负债的记录价格,遵循以下规定凡发生货币支付的交易,都按交易双方认定的成交价格,即市场价格来估价;没有发生货币支付的交易,如同一机构单位内部的交易(如自制设备、自给性消费等),按市场上相同货物和服务或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来估价。一般来说,货物和服务产出按生产者价格估价;大多数货物和服务的使用(如中间消耗、固定资产形成和最终消费)按购买者价格估价。固定资产存量按编制资产负债表时的现价估价,而不是按原购置价格估价。为了消除价格变动影响以反映经济发展的速度,还必须采用不变价格或可比价格。按市场价格对产出和使用进行估价,具体表现为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两者的关系是:购买者价格生产者价格运输费用和商业加价。我国实行增值税后,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中均包含应缴的增值税在内。应缴增值税为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后的净额。 四、年度GDP的计算方法GDP的计算方法有三种: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一)生产法生产法是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和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从而得到各部门的增加值,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公式为:总产出中间投入增加值 GDP=各行业增加值之和1、总产出: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总和,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反映一定范围内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规模,也叫总产值。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各主要部门总产出的计算方法如下:农林牧渔业总产出就是农业总产值,按产品法计算,即以核算期农产品产量乘单位产品价格求得,其中农产品产量包括生产者自产自用的农产品产量。工业总产出采用工厂法计算,即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同一企业内部产品价值不允许重复计算。它包括核算期内生产的成品价值、工业性作业价值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在实行增值税后,工业总产出等于工业总产值加销项税额。建筑业总产出就是建筑业总产值,指建筑企业或自营施工企业单位在核算期内自行完成的工程价值。具体包括建筑工程产值、机器设备安装工程产值、房屋、构筑物修理产值、非标准设备制造价值。建筑业总产出一般按完成工程实物量或进度乘预算单价计算。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产出等于其营业收入,是核算期内各种运输邮电业务的总收入。具体包括公路、水路、航空、铁路、管道等运输总收入,电话、电报和传送邮件等邮电业务营业收入。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等于商业附加费,也就是商品的销售收入净额减去商品销售成本,即通常所说的毛利。为了避免流通过程中的重复计算,保持商品购进价格的一致性,需要扣除对外支付的运输费和装卸搬运费。住宿和餐饮业总产出等于其营业收入。银行业总产出等于金融媒介服务活动的虚拟服务收入加实际服务费收入。保险业总产出等于保费收入与理赔支出之差加其他营业收入。房地产总产出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总产出、物业管理总产出、房地产中介服务总产出和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总产出。其他服务业总产出,按营利性单位和非营利性单位两种情况分别计算。营利单位的总产出就是其营业(业务)收入,如社会服务业的营业收入。非营利单位主要是事业、行政单位和社会团体,一般没有经营收入,或有少量的经营收入但抵补不了支出,这些部门的总产出就是核算期内为社会提供服务发生的费用,按经常性业务支出加虚拟固定资产折旧,不计算营业盈余。2、中间投入:是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在生产过程中,消费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如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各种服务的价值。计算中间投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计算口径范围保持一致,即计算与总产出相对应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因此,各部门中间投入的计算方法是与其总产出的计算方法相对应的,如工业总产出按工厂法计算,工厂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那么其中间投入就应该按生产中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计算;农业总产出按产品法计算,其中间投入既包括外购的也包括自产自用的中间产品(如种籽、饲料)的价值。二是一般为本期一次性使用的,即本期消耗的不属于固定资产的非耐用品;低值易耗品则按本期摊销的部分计算。3、增加值:是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是生产单位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超过了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中间投入价值后的差额部分。反映一定时期内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二)收入法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各生产要素创造收入的角度计算GDP的一种方法。即各常住单位的增加值等于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四项之和。这四项在投入产出中也称最初投入价值。各常住单位增加值的总和就是GDP。计算公式为:GDP(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1、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而从生产单位得到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包括劳动者通过各种渠道从生产单位获得的一切货币形式和实物形式的收入和个体劳动者通过劳动而获得的收入。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工资,二是福利,三是从利润或成本中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相当于工资性质的劳动报酬,四是实物性收入,指农民自产并用于个人消费的农副产品的价值,以及劳动者免费或以低于市场价格从单位得到的实物的价值。2、固定资产折旧:是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生产活动中所消耗固定资产而提取的价值。固定资产折旧并非本期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而是生产中消耗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是属于转移价值。GDP之所以包括这部分转移价值,是由于固定资产折旧是从固定资产中游离出来作为折旧进入成本,记入成本中的折旧也作为折旧基金被提出来用于新的固定资产投资,进入企业的资金循环运动,而不是像其他成本一样消耗完毕,从这个角度讲,它类似于增加值的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另外,从收入的角度考虑,把折旧计算在增加值中,可以避免由于把折旧计算在中间投入中,因折旧的大小不同而带来营业盈余的大小不一,从而造成增加值的波动。而如果把折旧计算在增加值中就会避免这个问题。因此,如果把折旧计算在增加值中,既可以提高GDP计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也可以增强GDP的可比性。3、生产税净额:是指各部门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与政府向各部门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后的差额。生产税是政府向各部门征收的有关生产、销售、购买、使用货物和服务的税金。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销售税金,二是进成本的税,指国家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活动而征收的税金,但有的行业把这部分税统一作销售税金处理。三是各种附加和规费。生产补贴是政府为控制价格又要扶持生产而支付给某些部门的补贴,包括粮食企业的价格补贴和企业政策性亏损补贴。实行增值税后,生产税中还要包括本期应交增值税(产品销项税额与购买货物、服务进项税额之差)。4、营业盈余:是指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后的剩余部分,它是常住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对固定资产进行了补偿,对劳动者进行了分配和上缴国家税金以后所余下的份额。(三)支出法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来计算GDP及其使用去向的一种方法。GDP的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GDP(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1、最终消费:是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用于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其中,居民消费是常住单位居民在核算期内满足个人最终消费需求而购买的全部物质产品和服务,包括商品性消费、文化生活服务消费、住房及水电气消费;政府消费是社会公共服务部门为了满足公共的需要而向全社会提供的服务,以及企业为了满足企业职工的公共需要而向他们提供的服务。2、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投资支出的合计,分为固定资本形成和库存增加两项。固定资本形成是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购置、建造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包括各种有形的固定资产和无形的固定资产。库存增加是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末与期初存货变动的价值。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库存增加库存增加期末库存额期初库存额3、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是指出口总额减去进口总额的差额,如进口总额大于出口则用负数表示。出口是指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及无偿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总值;进口是指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及无偿得到的货物和服务总值。地区净出口还包括流入和流出。净出口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口总额从理论讲,通过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这三种不同方法计算出的GDP是相等的,即生产法计算的GDP等于收入法计算的GDP,也等于支出法计算的GDP,称为三面等值。也就是社会最终产品的生产及收入分配的结果与最终使用应是相等的,因此必须保持三种方法的计算口径一致。但在实际计算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一些差异,称为统计误差,是正常的。三种方法各有特点,相互补充。就我省而言,核算年度GDP时三种方法都采用,核算季度GDP时通常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 五、季度GDP核算的基本方法季度GDP与年度GDP在基本概念、口径范围上是一致的。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生产范围看,GDP不仅包括物质产品,即货物和物质性服务的生产,还包括非物质性服务的生产;从价值构成来看,它避免了中间消耗的重复计算,避免了象社会总产值那样受企业分化与组合这种非生产因素变化的影响。因此,GDP能够比较全面、确切地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成果。虽然年度GDP年度资料较全面、较准确,但时效性较差。一般情况下,年度GDP资料县(市、区)和市、州一级每年四月份上报省里、省一级要五月份才报国家,待统计年鉴出来,时间已过去半年多了。因此,为了满足各级领导和公众的需要,必须缩短核算时期,国际上大部分国家都采取季度核算,按季度公布。季度GDP由于核算期短,时效性强,更能够及时全面的反映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和进行短期经济分析的需要,因此,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经济界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 季度GDP核算与年度GDP核算的区别:一是资料来源不同;二是核算方法不同。季度GDP核算的资料来源远不如年度GDP核算资料来源详细,所以它更多地依赖于利用相关指标进行推算。 受资料来源的影响,特别是对地区来讲很难得到货物和服务流入流出的数据,乡镇季度GDP核算以收入法和生产法为基础,目前暂不考虑支出法。GDP的核算有可比价格和当年价格两种价格,由于各乡镇不易取得价格指数,故乡镇GDP只按当年价格计算。 季度现价GDP核算有以下几种方法可选择:1、收入法收入法就是直接利用原始财会资料计算增加值的各个构成部分,然后加总得出增加值,其计算公式: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2、生产法生产法就是利用原始资料直接计算出现价总产出和现价中间消耗,然后求出二者之差得出增加值,计算公式: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3、增加值率法 增加值率法就是先计算出现价总产出,再根据历史资料及当期有关生产情况确定现价增加值率,然后将二者相乘得出增加值,计算公式: 增加值总产出×增加值率4、速度推算法 速度推算法就是利用现价总产出的增长速度或相关价值量指标的增长速度代替现价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然后用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乘以此增长速度得出当期现价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 增加值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现价总产出增长速度,或: 增加值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相关指标的现价增长速度 上面所述的几种计算方法,总结起来可归为两大类,一是直接计算法如生产法和支出法,二是间接计算法,即利用相应的比率或指标进行推算。在有季度损益类财会资料的情况下,应以直接计算法为主,在缺乏企业财会资料的前提下,以间接计算法为主。下面逐个说明各行业增加值的核算范围、资料来源和核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