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对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的创新方式.doc
-
资源ID:74635439
资源大小:34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课程标准下对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的创新方式.doc
新课程标准下对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的创新方式张承承(1975-),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附中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贵州都匀55800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强调了这一基本观点。2这代表现阶段对中学语文课程的价值论、本体论、方法论的最新认识。新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强调了语文学科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中学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然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却普遍存在着人文情怀缺失的现象,对此应予以充分关注。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缺失的现象 语文课历来被认为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基本学科,它所涉及的内容上下五千年,纵横全世界,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语文课中的字、词、句、篇以不断提高其读、写、听、说的综合能力,更要提高其文化修养,学会如何做人处事,这便涉及到语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人文情怀。 所谓人文情怀就是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现象,人们一般把与之相关的文学、史学、哲学、政治经济学、语言学和艺术等统称为人文科学。3而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指的“人文”则是指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上,为人类优秀文化熏陶而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的心理品质和气质的综合体现,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怀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人文熏陶。4当前,尽管新课程标准在全国全面推广实施,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学生人文素质仍有走下坡路的趋势,其反映出来的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的缺失。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已升入高二的学生对“雅”和“俗”无法做出有效的判断;有的班级交上来的自由命题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描写学生们心目中如童话一般的爱情幻想,绝大部分为港台版的影视作品再现,令人啼笑皆非,从中很难真正感受到中学生应有的那种鲜活纯真的闪光思想,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散发出的人性温暖和求真向善的思想行为。而在一次语文单元测试中,一道名句补充题“_共长天一色”全班仅有三人答对,而大部分对王勃的经典名句闻所未闻。 类似的问题屡见不鲜。而教师在教学中大多数也只是按照教参将课本知识一带而过,接下来的便是无休止的试题训练。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升学率也很少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们应如何去思考社会、现实、人性、价值、理想 这不能不让人们联系到我们中学语文教育普遍存在的不足在语文教育强调工具性的同时却忽视了重要的人文性。 二、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缺失的主要原因 新课程标准全面推广实施以来,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教育模式也从单一的应试教育逐渐转为素质教育。但目前已处于这种教育转轨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仍未将语文的人文教育提升到一个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素质教育高度,造成了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中学语文教学重心仍有较大偏离 考试的权威性与选拔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怎样强调、怎样淡化,中考与高考始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中考与高考选拔淘汰的可操作性决定了试题要追求精确性与公平性。而这种追求使中学语文教学片面地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的训练上、答题的技巧上等,只去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和处理语文问题的技巧性,忽视了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结果学生成了答题机器。虽然,近几年在中考、高考试题中增加了一些诗歌鉴赏等内容,但多数只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做这类题时无须融入自己对试题的“人文情怀”,只需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标准化试题使学生被迫投入相当多的精力进行标准化训练,很少有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这样的一种教学和追求,使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被悄然淡化,学生的人文情怀出现缺失。须知,语文教育是对学生灵魂的教育,而并非智力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如果把学生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识上,即使他们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但人文精神是匮乏的,人格是不健全的。 2.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缺乏创新 可以说,现今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绝大部分都深受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对语文的工具性亦步亦趋,对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关注较少。一方面,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好的成绩,教师们不断地抠字眼,常常是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将所教的内容肢解成一个个考试的零部件、练习题。丰富的人文精神没有了,闪光的灵魂不见了,甚至学生初读课文时产生的思想火花、情感的共鸣也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一篇课文涉及到丰富的人文知识,教师却没有加以展示介绍。另一方面,受教参制约、束缚的现象很普遍,很多教师上课仅以教参为本,不敢越雷池半步,千篇一律,思想僵化,教学缺乏创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的教参却不允许全班五十个学生眼中有五十个“玛蒂尔德”(项链);只允许教师讲其揭露资产阶级的虚伪性,而不讲作品所具有的丰富的人生意味。教师在批判威尼斯商人夏洛克的同时却忽略了他也是一个饱受种族歧视的受害者。从小学到中学,教师们都在遵循着教参,学生经过这样十几年的教育后,形成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在他们的身上渐渐失去探求知识的欲望,缺乏了个性的张扬,最终必将导致他们身上既缺少适用的工具性也缺少丰富的人文精神。这应引起中学广大语文教师的警醒和深度反思。 3.中学校园及校园周边文化缺乏正确的导向作用 目前,有不少学校忙于抓升学,基本上不关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校园内与人文精神相关的宣传栏、板报,讨论会、讲座等几乎看不到,致使学生的课外时间有越来越休闲化的趋势。然而在学校周围,歌舞厅、录像厅、网吧、麻将室等各种娱乐设施却比比皆是,学生的休闲方式更多地受大众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作为一种消费性、娱乐性的文化,大众文化产业竭力追求商业利润。为此,它通过不断增强和更新其娱乐功能来尽可能地吸引消费者。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暴力、性犯罪等均被加以游戏化地渲染。有些文化产品甚至赤裸裸地向青年学生描绘了一幅幅“白日梦”一般的场景;没有规律,只有巧合,不用思考,只需感觉;一个个梦想成真,一次次化险为夷,在高科技的支持下被演绎成一个个煽情场面或“动人”的“真实”故事。而现实的社会矛盾、生活的艰辛却被这些“美丽的假象”掩盖了。这些大众文化产品多数缺乏真正的创造性和文化品位,它们是标准化、程序化、大批量复制的产物,而且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它们必然要迎合多数人水平不高的文化口味。在这种低水平重复的消费品味塑造中,不少受到影响的中学生的独立判断力日趋减弱,兴奋而盲目地追随“新潮”。5更为可悲的是很多大众文化产品具有突出的“非道德化”倾向,只追求感官刺激,不顾道德原则;只要个人情绪发泄而很少考虑其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在一味追求享乐的同时,淡化了人们的道德意识,如在伸张正义的幌子下竭力展示械斗滥杀场面;将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成为充满铜臭的网络游戏等等。这一切都与校园文化本应具备的高层次文化不符,使得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丧失,不少中学生迷失在低俗的大众文化之中,甚至连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影响。校园中越来越多的“新新人类”便是直接的受影响者。 三、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缺失的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缺失的诸多原因,结合目前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如何有的放矢地改进中学语文教学: 1.在中、高考改革的进程中改革语文考试的内容、发挥教材、教参应有的功能 近年来,我国的中、高考制度已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全国统一命题的局面已被打破。以高考为例,高考由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自主命题已几乎遍及全国(贵州仍未自主命题),一考统全国、一卷定终身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这也为语文考试改革提供了机遇。纵观各省、市自主命题试卷,考试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改革,如有的语文试卷在逐渐减少客观题数量,增设了阅读欣赏题,让考生自主去读,去赏,写出赏析型文章,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摆脱固定模式的束缚。这虽然会增加阅卷的难度,但从另一角度看,它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为广大中学教师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另外,有的省、市试卷还增加了听、说考试题,对正确引导教师和学生去写、去读、去赏,有效地改变学生机械地进行试题训练的现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语文的内涵,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同时,学校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教参的实际功用。近年来,中学教材、教参不断推出新的版本,入选作品也趋于多样化,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势必多样化。不少教师抛弃原有千篇一律的肢解式教学方法,而将眼光关注到德育、情感等教学目标上来,增加了赏析的成分,让学生领悟到作品中丰富的人文精神。 2.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文意识 实践证明,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已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者,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语文课内容的文化素材不能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而是要根据教育原理和多种文化素材的特点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中学语文教师除了掌握本学科知识外,还要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知识储备,并能兼收并蓄,吐故纳新。这样,教师在讲课时才能旁征博引,引导学生正确地获取人文精神的养分。语文教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型、探究型、实践型的老师,成为高素质高品位的学生领路人,不断提升语文教学品质,6用自己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带入人文殿堂。同时学校要大胆地有计划地从社会各界聘请专家学者举办人文知识讲座,让教师和学生直接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以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效果。 3.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教师要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展现其个性,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师讲得越深越透,学生受到的制约越严重。我们应该允许不同的学生对语文课有不同的感受,况且语文学习中的语境、语调、语言很多情况下不是靠教师能讲得出来的,而是靠一种领悟。教师应做学生的引导者,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激发学生开动脑筋,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用真诚的人文情怀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用平等的心做他们真诚的朋友。 其次要指导学生重视文化积累。一般而言,有成就者,都具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和较高的人格。而这又往往得益于某种丰富的传统文化熏陶。正所谓“我们降生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中,从感性到理性无一不被这种特定的文化渗透。”7因此,要有目的性地从以下方面去引导学生继承传统文化,提升、净化他们的人文情怀: 第一,引导学生较系统地继承经典文化。中学语文教师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中外经典著作,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把中外名著的教学列入教学计划,并贯穿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之中,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教育。尤其要注重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首位,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传统文化研究性课程,发掘现有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因素,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直至元曲以及古代、近代小说中吸取养分,丰富他们的人文情怀。仅仅把知道几个历史名人、记住一些名著的标题当作教育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有针对性地传承民间文化、乡土文化。目前中学语文教育中,对于本土的文化教育常常是空白。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可能对贝多芬略知一二,却对民族音乐家一无所知;可能都知道或从电视媒体上见过悉尼歌剧院,却从没有注意过家乡是否有古戏台。学校的语文教育更很少关注那些非官方的文化形态,如各种民俗仪式、民间手工艺制作、民间故事、民歌民谣等。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这些民间的、乡土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因为它们虽然“不登大雅之堂”,却充满了生机活力,其中也不乏艺术和文化价值很高的地方文化。如笔者所在地贵州黔南独山县的晚清布依族学者莫友芝的诗词文,三都水族自治县以水书为代表的水族文化,以及苗、布依、毛南、瑶等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等等。又如有的传统工艺绝活,进入现代社会后,其精妙之处,知道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如黔南的剪纸工艺、马尾绣工艺等。须知,这些不是简单的技术,其背后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历史、人文内涵。又如民间的艺术表演,黔南的独山花灯、民俗仪式,都匀石板街的婚俗仪式等文化活动,都具有保持地方特色、传承文化遗产的功能。教师一方面可通过组织学生观摩或亲自参加体验,或可利用假期,让学生回乡收集资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感性体验中认识、理解民间文化。另一方面,可精心挑选其中的一些内容来作为人文教育的材料,以增强教育的趣味性。 总之,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教师都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审美需要出发,使他们学会雅俗共赏,懂得什么是“真雅”,什么是“假雅”,抛弃那些低级庸俗的不健康的成分,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 第三,对学生进行美育和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突出高品位、低技巧的原则。“高品位”即是指有比较丰富的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艺术文化素质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领悟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低技巧”就是降低技巧的要求。多数学生往往因为技巧水平低而被排斥在高雅艺术的门外。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选择一些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优秀作品介绍给他们,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步入高雅艺术之门。 (2)要把健康的娱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看到,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主要是通过介入他们的娱乐生活而实现的。其实娱乐是人们正常的生活需要,对于未成年人的中学生亦是如此。一方面,人们在娱乐中得到休息,获得生活的享受;另一方面,人们也可在娱乐中获得一定的教育。但是,娱乐有层次高低之分,也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别,所以,寻求什么样的娱乐,如何娱乐,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趣味和修养水平,而且影响他的身心发展。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的娱乐生活,为学生利用文化设施(图书馆、文化宫、博物馆等)创造便利条件,提醒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娱乐生活等等。 第四,要根据学校特点,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我们清楚地知道,大众文化是一种良莠不齐的浅层次文化,而校园文化则应该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4因此,学校必须保证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学校的广播、电视、学生活动中心、宣传栏、舞台、计算机网络等文化设施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中学生心理的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当然,要真正提高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仅有以上几项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而更多地需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最终培养出具备人文情怀的为社会、为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