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处理全书ppt完整版课件最全电子教案正本书教学教程.pptx
-
资源ID:74923561
资源大小:2.31MB
全文页数:388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劳动争议处理全书ppt完整版课件最全电子教案正本书教学教程.pptx
劳动争议处理北京劳动争议概述学习目标3学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了解工作场所冲突的相关概念。掌握劳动争议的内涵与外延。掌握劳动争议的范围与分类。了解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处理原则。了解我国劳动争议的发展与现状。01劳动争议的概念02劳动争议的范围与分类contents第1节 劳动争议的概念5一、工作场所冲突相关概念一、工作场所冲突相关概念(一)申诉(一)申诉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申诉是由雇员正式发起的抱怨程序,该程序由雇佣合同、集体合同或者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申诉是由雇员正式发起的抱怨程序,该程序由雇佣合同、集体合同或者其他由雇主主导建立的机制提供。其他由雇主主导建立的机制提供。在我国,非诉讼的申诉是指公民或者企业、事业等单位,因本身的合法权益问题不服行政部门在我国,非诉讼的申诉是指公民或者企业、事业等单位,因本身的合法权益问题不服行政部门的处理、处罚或纪律处分,而向该部门或其上级机关提出要求重新处理,予以纠正的行为。的处理、处罚或纪律处分,而向该部门或其上级机关提出要求重新处理,予以纠正的行为。工作场所的申诉,通常是指员工认为自己在工作中遭到不平等待遇或发现用人单位内部的不法工作场所的申诉,通常是指员工认为自己在工作中遭到不平等待遇或发现用人单位内部的不法行为时,提出要求解决的行为。行为时,提出要求解决的行为。第1节 劳动争议的概念6一、工作场所冲突相关概念一、工作场所冲突相关概念(二)冲突(二)冲突工作场所冲突可能起源于以下某个或者多个因素综合的作用:工作场所冲突可能起源于以下某个或者多个因素综合的作用: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世界观。世界观。对事实的争议。对事实的争议。第1节 劳动争议的概念7一、工作场所冲突相关概念一、工作场所冲突相关概念(二)冲突(二)冲突从不同理论视角出发,对于冲突的定义是不同的:从不同理论视角出发,对于冲突的定义是不同的:博弈论。博弈论。人际交往理论。人际交往理论。从分类情况看,工作场所冲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从分类情况看,工作场所冲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任务型冲突。任务型冲突。关系型冲突。关系型冲突。第1节 劳动争议的概念8一、工作场所冲突相关概念一、工作场所冲突相关概念(二)冲突(二)冲突工作场所冲突也可以细化为五种主要类型:工作场所冲突也可以细化为五种主要类型:事实冲突。事实冲突。专业专业/技术冲突。技术冲突。人际冲突。人际冲突。法律冲突。法律冲突。意见冲突。意见冲突。第1节 劳动争议的概念9一、工作场所冲突相关概念一、工作场所冲突相关概念(三)争议(三)争议在合同法上,争议是指交易的一方认为另一方未能全部或部分履行合同规定的责任而引起的业在合同法上,争议是指交易的一方认为另一方未能全部或部分履行合同规定的责任而引起的业务纠纷。务纠纷。工作场所的争议通常是指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的概念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动争议工作场所的争议通常是指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的概念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动争议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因劳动关系所发生的一切纠纷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因劳动关系所发生的一切纠纷;狭义的劳动争议是指用人单位狭义的劳动争议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争议。与劳动者因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争议。第1节 劳动争议的概念10二、劳动争议的界定二、劳动争议的界定从我国立法的实践来看,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劳资纠纷、劳资争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从我国立法的实践来看,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劳资纠纷、劳资争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基于劳动关系,因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人单位之间基于劳动关系,因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在我国相关法律中,人事争议与劳动争议是并行的概念,有时并称为劳动人事争议。在我国相关法律中,人事争议与劳动争议是并行的概念,有时并称为劳动人事争议。区别劳动争议和人事争议的关键在于职工一方的身份。区别劳动争议和人事争议的关键在于职工一方的身份。我国曾经有不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和人事争议处理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争议和我国曾经有不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和人事争议处理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争议和人事争议处理制度逐渐走向一体化。人事争议处理制度逐渐走向一体化。01劳动争议的概念02劳动争议的范围与分类contents第2节劳动争议的范围与分类12一、劳动争议的范围一、劳动争议的范围(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劳动关系定性问题发生的争议,如对劳动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劳动关系定性问题发生的争议,如对劳动关系是否存在、是否终止、是否有效等进行确认。关系是否存在、是否终止、是否有效等进行确认。(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涉及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全过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涉及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的争议,都属于劳动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的争议,都属于劳动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是指由于解除和终止劳动关系而引发的争议。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是指由于解除和终止劳动关系而引发的争议。第2节劳动争议的范围与分类13一、劳动争议的范围一、劳动争议的范围(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发生的争议主要涉及用人单位规定的工作时间是否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发生的争议主要涉及用人单位规定的工作时间是否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劳动者是否能够享受到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带薪休假的权利而产生的争议。劳动者是否能够享受到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带薪休假的权利而产生的争议。因社会保险发生的争议是指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按照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规定,缴纳社会基本因社会保险发生的争议是指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按照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规定,缴纳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费用以及劳动者在发生劳动风险的情况下获得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费用以及劳动者在发生劳动风险的情况下获得社会保险待遇而产生的争议。社会保险待遇而产生的争议。因福利、培训发生的劳动争议,主要涉及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订立的劳动合同中规定的有关福因福利、培训发生的劳动争议,主要涉及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订立的劳动合同中规定的有关福利待遇、培训等约定事项的履行而产生的争议。利待遇、培训等约定事项的履行而产生的争议。因劳动保护发生的劳动争议,主要涉及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因劳动保护发生的劳动争议,主要涉及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等是否达标而产生的争议。件等是否达标而产生的争议。第2节劳动争议的范围与分类14一、劳动争议的范围一、劳动争议的范围(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劳动报酬即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的约定,按照自己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应当取得的工资收入。劳动报酬即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的约定,按照自己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应当取得的工资收入。工伤医疗费是指职工因公负伤或患职业病而花费的治疗费用。工伤医疗费是指职工因公负伤或患职业病而花费的治疗费用。经济补偿是指用人单位根据国家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在与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以经济补偿是指用人单位根据国家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在与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的补偿费用。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的补偿费用。(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包括因损害赔偿发生的争议,因违约金问题发生的争议,因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包括因损害赔偿发生的争议,因违约金问题发生的争议,因女工权益保护或患病、受伤的医疗和生活费用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等。工权益保护或患病、受伤的医疗和生活费用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等。第2节劳动争议的范围与分类15二、劳动争议的分类二、劳动争议的分类(一)按劳动争议主体划分(一)按劳动争议主体划分1.1.个别劳动争议个别劳动争议个别劳动争议又称个体劳动争议,是指劳动者一方当事人数量在规定人数限额以下,与用人单位发生个别劳动争议又称个体劳动争议,是指劳动者一方当事人数量在规定人数限额以下,与用人单位发生的纠纷。的纠纷。第2节劳动争议的范围与分类16二、劳动争议的分类二、劳动争议的分类(一)按劳动争议主体划分(一)按劳动争议主体划分2.2.集体劳动争议集体劳动争议集体劳动争议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集体劳动争议是指劳动者一方当事人数量在规定限额集体劳动争议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集体劳动争议是指劳动者一方当事人数量在规定限额以上,且因共同理由与用人单位发生的纠纷。广义的集体劳动争议除了狭义的集体劳动争议外,还包以上,且因共同理由与用人单位发生的纠纷。广义的集体劳动争议除了狭义的集体劳动争议外,还包括因签订集体合同的争议、因履行集体合同的争议和集体行动争议。括因签订集体合同的争议、因履行集体合同的争议和集体行动争议。第2节劳动争议的范围与分类17二、劳动争议的分类二、劳动争议的分类(二)按争议性质划分(二)按争议性质划分1.1.权利争议权利争议权利争议是指对既定的、现实的权利发生争议,因为权利已由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等约定产生或者已权利争议是指对既定的、现实的权利发生争议,因为权利已由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等约定产生或者已由法律规定确立,所以又称既定权利争议。由法律规定确立,所以又称既定权利争议。2.2.利益争议利益争议利益争议是指在集体协商时双方为订立、续订或变更集体合同条款而产生的争议,即对集体合同规定利益争议是指在集体协商时双方为订立、续订或变更集体合同条款而产生的争议,即对集体合同规定的权利及其变更提出新的权利要求而引起的争议。的权利及其变更提出新的权利要求而引起的争议。第2节劳动争议的范围与分类18三、三、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处理原则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处理原则(一)劳动争议的法律属性(一)劳动争议的法律属性1.1.劳动争议主体是特定的劳动争议主体是特定的劳动争议主体也称劳动争议当事人,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必然是劳动者。劳动争议主体也称劳动争议当事人,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必然是劳动者。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年满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年满1616周岁),且具有劳动能力,能够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独立给付劳动周岁),且具有劳动能力,能够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独立给付劳动并获得劳动报酬的自然人。并获得劳动报酬的自然人。根据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第二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第二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非企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第2节劳动争议的范围与分类19三、三、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处理原则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处理原则(一)劳动争议的法律属性(一)劳动争议的法律属性2.2.劳动争议的内容是特定的劳动争议的内容是特定的劳动争议的内容必须是在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关系双方因实现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而引发劳动争议的内容必须是在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关系双方因实现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而引发的纠纷。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争议并非都是劳动争议,只有当争议涉及的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劳的纠纷。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争议并非都是劳动争议,只有当争议涉及的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劳动权利和义务时,才是劳动争议。动权利和义务时,才是劳动争议。劳动权利和义务,既包括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也包括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劳动权劳动权利和义务,既包括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也包括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劳动权利和义务以外的其他权利义务争议,则不属于劳动争议的范围。利和义务以外的其他权利义务争议,则不属于劳动争议的范围。第2节劳动争议的范围与分类20三、三、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处理原则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处理原则(一)劳动争议的法律属性(一)劳动争议的法律属性3.3.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是特定的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是特定的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中,有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的程序,如协商和调解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中,有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的程序,如协商和调解;也有当事人无法逾越的程也有当事人无法逾越的程序,如仲裁。序,如仲裁。劳动争议当事人只有对仲裁裁决不服时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劳动争议当事人只有对仲裁裁决不服时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第2节劳动争议的范围与分类21三、三、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处理原则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处理原则(二)劳动争议的时代特征(二)劳动争议的时代特征1.1.劳动争议多发劳动争议多发2.2.劳动争议的易发性与多发性劳动争议的易发性与多发性3.3.集体劳动争议的强冲突性集体劳动争议的强冲突性4.4.劳动争议的复杂性劳动争议的复杂性第2节劳动争议的范围与分类22三、三、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处理原则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处理原则(三)劳动争议的处理原则(三)劳动争议的处理原则1.1.合法原则合法原则2.2.公正原则公正原则3.3.着重调解原则着重调解原则4.4.及时处理原则及时处理原则第2节劳动争议的范围与分类23四、四、我国劳动争议的发展与现状我国劳动争议的发展与现状2020世纪世纪90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劳动争议数量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劳动争议数量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趋势。第2节劳动争议的范围与分类24四、四、我国劳动争议的发展与现状我国劳动争议的发展与现状从劳动争议的案由来看,近十年来,劳动争议的主要内容基本上为权利争议,且劳动者主从劳动争议的案由来看,近十年来,劳动争议的主要内容基本上为权利争议,且劳动者主要是在维护自身的基本权益。体现在劳动争议原因上主要为劳动报酬争议、社会保险争议,要是在维护自身的基本权益。体现在劳动争议原因上主要为劳动报酬争议、社会保险争议,以及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争议。以及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争议。冲突劳动争议范围分类处理原则现状1.如何界定劳动争议?2.劳动争议的范围有哪些?3.劳动争议有哪些分类?4.劳动争议的处理原则是什么?劳动争议处理北京劳动争议处理概述学习目标29学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了解我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了解劳动争议协商、调解、仲裁与诉讼。了解其他国家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01我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02我国现阶段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contents03国外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第1节我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31一、我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的变迁一、我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的变迁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变迁摆脱不了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同样受到国家经济社会环境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变迁摆脱不了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同样受到国家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初,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劳资争议等不稳定因素,国家出台了改革开放之初,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劳资争议等不稳定因素,国家出台了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19931993年通过的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将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规范的主体扩展到所有企将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规范的主体扩展到所有企业。业。第1节我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32二、我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二、我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探索(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探索第一个阶段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探索,主要是指第一个阶段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探索,主要是指1987199219871992年,以年,以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规定的颁布实施为开始标志,这一阶段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和全面展开阶段。的颁布实施为开始标志,这一阶段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和全面展开阶段。(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初步建立(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初步建立第二个阶段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初步建立,主要是指第二个阶段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初步建立,主要是指1993200219932002年,以年,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标志。的颁布实施为标志。第1节我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33二、我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二、我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三)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不断完善(三)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不断完善第三个阶段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不断完善,主要是指第三个阶段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不断完善,主要是指2002200820022008年。这一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年。这一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建立,大规模的国有企业转制、员工下岗基本结束,劳动力市场处于较平稳的时期。基本建立,大规模的国有企业转制、员工下岗基本结束,劳动力市场处于较平稳的时期。(四)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体系确立(四)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体系确立第四个阶段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体系确立,主要是指第四个阶段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体系确立,主要是指20082008年至今,以年至今,以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调解仲裁法的颁布为标志。的颁布为标志。01我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02我国现阶段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contents03国外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第2节我国现阶段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35一、协商一、协商劳动争议的协商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为解决劳动争议,通过平等自愿、互谅互让的沟通劳动争议的协商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为解决劳动争议,通过平等自愿、互谅互让的沟通商谈,在澄清事实、明辨是非的情况下,化解矛盾达成共识的过程。商谈,在澄清事实、明辨是非的情况下,化解矛盾达成共识的过程。协商的方式由当事人进行自主选择,根据争议的具体情况,一般有如下三种方式:当事人协商的方式由当事人进行自主选择,根据争议的具体情况,一般有如下三种方式:当事人之间的直接协商之间的直接协商;劳动者邀请工会组织或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劳动者邀请工会组织或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当事人代表协商。当事人代表协商。第2节我国现阶段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36二、调解二、调解劳动争议的调解是指在第三方主持下,依据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劝说争议双方当事人,劳动争议的调解是指在第三方主持下,依据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劝说争议双方当事人,通过民主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协议,从而消除争议的一种方法与活动。通过民主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协议,从而消除争议的一种方法与活动。调解原则也贯穿争议处理程序始终,它不仅是调解组织的行为原则,也是处理劳动争议的调解原则也贯穿争议处理程序始终,它不仅是调解组织的行为原则,也是处理劳动争议的一般工作原则,在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中也是应进行的工作。一般工作原则,在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中也是应进行的工作。第2节我国现阶段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37三、仲裁三、仲裁一般而言,争议仲裁包括劳动争议仲裁与人事争议仲裁。劳动争议仲裁是指经争议当事人一般而言,争议仲裁包括劳动争议仲裁与人事争议仲裁。劳动争议仲裁是指经争议当事人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争议当事人因劳动权利、义务等问题产生的争议进行评价、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争议当事人因劳动权利、义务等问题产生的争议进行评价、调解与裁决的一种处理争议的方式。调解与裁决的一种处理争议的方式。我国劳动争议仲裁采取了我国劳动争议仲裁采取了“仲裁前置,裁审衔接仲裁前置,裁审衔接”的体制。的体制。需要注意的是,利益争议只能依靠劳动行政部门协调进行解决,不能申请仲裁。需要注意的是,利益争议只能依靠劳动行政部门协调进行解决,不能申请仲裁。第2节我国现阶段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38四、诉讼四、诉讼(一)劳动争议民事诉讼(一)劳动争议民事诉讼我国的劳动争议诉讼属于民事诉讼,目前法院是由民事审判庭依据我国的劳动争议诉讼属于民事诉讼,目前法院是由民事审判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法和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的规定,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二)劳动争议刑事追诉(二)劳动争议刑事追诉刑事处罚是对违法行为最严厉的处罚。但并非每件劳动争议都会引发刑事追诉,因此严格说来,刑事处罚是对违法行为最严厉的处罚。但并非每件劳动争议都会引发刑事追诉,因此严格说来,刑事追诉程序并不属于处理劳动争议的方式之一。刑事追诉程序并不属于处理劳动争议的方式之一。法律规定: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罪名新增罪名“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01我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02我国现阶段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contents03国外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第3节国外劳动争议处理制度40一、美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一、美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一)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起源(一)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起源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伴随着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伴随着2020世纪世纪3030年代美国社会大动荡而诞生的。年代美国社会大动荡而诞生的。19351935年,美国国会通年,美国国会通过过国家劳动关系法国家劳动关系法。同年,美国成立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由雇主界与劳工界各出。同年,美国成立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由雇主界与劳工界各出6 6名杰出名杰出人士组成,作为独立的联邦机构负责执行和实施人士组成,作为独立的联邦机构负责执行和实施国家劳动关系法国家劳动关系法。(二)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基本框架(二)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基本框架雇主和雇员代表之间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端,政府通过使用调解中介的方法帮助雇主和雇员在雇主和雇员代表之间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端,政府通过使用调解中介的方法帮助雇主和雇员在发生工资、工时和劳动条件等纠纷时达成协议或当事人申请的仲裁作出裁决,这是美国劳动争发生工资、工时和劳动条件等纠纷时达成协议或当事人申请的仲裁作出裁决,这是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基本形式。议处理制度的基本形式。第3节国外劳动争议处理制度41一、美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一、美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三)美国企业内部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三)美国企业内部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美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重在企业内部予以解决。从企业层面通过集体谈判和协商解决劳动纠美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重在企业内部予以解决。从企业层面通过集体谈判和协商解决劳动纠纷是主要方式。纷是主要方式。(四)集体合同与个人劳动合同采取不同的争议处理方式(四)集体合同与个人劳动合同采取不同的争议处理方式美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雇员属工会会员的,由工会代表与雇主签订集体美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雇员属工会会员的,由工会代表与雇主签订集体合同以保障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合同以保障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另一类是雇员属非工会会员的,则由个人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另一类是雇员属非工会会员的,则由个人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第3节国外劳动争议处理制度42一、美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一、美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五)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特点(五)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特点1.1.突出预防与调解,注重在企业层面解决劳动争议突出预防与调解,注重在企业层面解决劳动争议2.2.差异化、多样化的劳动争议处理方式差异化、多样化的劳动争议处理方式3.3.仲裁员个人化与社会化,保证仲裁裁决的独立与公正仲裁员个人化与社会化,保证仲裁裁决的独立与公正4.4.仲裁终局制凸显了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高效仲裁终局制凸显了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高效第3节国外劳动争议处理制度43二、德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二、德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一)劳资双方协商(一)劳资双方协商德国制定有德国制定有解雇保护法解雇保护法等法律,对解雇决定不服的职工可以向企业职工委员会提出异议,等法律,对解雇决定不服的职工可以向企业职工委员会提出异议,也可以向劳动法院提起诉讼。企业为避免纠纷,首先会采取与职工协商并给予被解雇职工以经也可以向劳动法院提起诉讼。企业为避免纠纷,首先会采取与职工协商并给予被解雇职工以经济补偿的做法。济补偿的做法。第3节国外劳动争议处理制度44二、德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二、德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二)工会和企业委员会(二)工会和企业委员会1.1.工会工会德国工会联合会(德国工会联合会(DGBDGB)是德国最大、最重要的雇员工会组织。此外,比较大的工会组织还有德国职)是德国最大、最重要的雇员工会组织。此外,比较大的工会组织还有德国职员工会(员工会(DACDAC)、德国基督教工会联合会等。)、德国基督教工会联合会等。2.2.企业委员会企业委员会德国在企业中设立企业委员会。企业委员会由就业者或者就业者代表组成,它享有代表就业者讲话以德国在企业中设立企业委员会。企业委员会由就业者或者就业者代表组成,它享有代表就业者讲话以及决定部分企业内部关于就业者事务的权利。及决定部分企业内部关于就业者事务的权利。第3节国外劳动争议处理制度45二、德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二、德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二)工会和企业委员会(二)工会和企业委员会3.3.法院裁判法院裁判在德国,劳动纠纷由专门的劳动法院处理。在长期的实践中,德国劳动司法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比在德国,劳动纠纷由专门的劳动法院处理。在长期的实践中,德国劳动司法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比较完善的诉讼程序。较完善的诉讼程序。第3节国外劳动争议处理制度46三、日本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三、日本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一)行政机构主导的争议解决机制(一)行政机构主导的争议解决机制1.1.劳动委员会劳动委员会日本日本工会法工会法和和劳动关系调整法劳动关系调整法都明确规定,集体劳动争议的解决交由劳动委员会专门负责:都明确规定,集体劳动争议的解决交由劳动委员会专门负责:一是不当劳动行为的救济机制一是不当劳动行为的救济机制;二是集体劳动争议的调整机制。二是集体劳动争议的调整机制。第3节国外劳动争议处理制度47三、日本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三、日本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一)行政机构主导的争议解决机制(一)行政机构主导的争议解决机制2.2.都道府县劳动局都道府县劳动局劳动局为解决个别劳动争议提供了三种方式和程序: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劳动局为解决个别劳动争议提供了三种方式和程序: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提供建议或指导提供建议或指导;劳动局争议劳动局争议调整委员会斡旋。调整委员会斡旋。3.3.劳动基准监督机关劳动基准监督机关并没有法律明确规定,对劳动法的实施负有监督职责的劳动基准监督署拥有解决争议的职权,但在实并没有法律明确规定,对劳动法的实施负有监督职责的劳动基准监督署拥有解决争议的职权,但在实践中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起着解决劳动争议的作用。践中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起着解决劳动争议的作用。第3节国外劳动争议处理制度48三、日本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三、日本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二)法院主导的争议解决机制(二)法院主导的争议解决机制1.1.普通民事诉讼程序普通民事诉讼程序凡是属于民事性质的劳动争议案件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按照日本凡是属于民事性质的劳动争议案件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按照日本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由法院予以的规定由法院予以解决,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保全程序和小额诉讼程序,也都可以用来解决劳动争议案件。解决,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保全程序和小额诉讼程序,也都可以用来解决劳动争议案件。第3节国外劳动争议处理制度49三、日本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三、日本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二)法院主导的争议解决机制(二)法院主导的争议解决机制2.2.民事调解程序民事调解程序同样,凡是属于民事性质的劳动争议案件也都可以选择适用这一方式,按照日本同样,凡是属于民事性质的劳动争议案件也都可以选择适用这一方式,按照日本民事调停法民事调停法的规的规定,由法院通过调解予以解决,劳动审判程序即依据规定向法院提出申请,由法院组成劳动审判委员定,由法院通过调解予以解决,劳动审判程序即依据规定向法院提出申请,由法院组成劳动审判委员会对其进行审理解决。会对其进行审理解决。3.3.其他相关方式和程序其他相关方式和程序在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实务中,也存在自力救济等其他方式和程序。在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实务中,也存在自力救济等其他方式和程序。制度历史沿革现状国际视野1.试述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发展阶段与特征。2.试述劳动争议协商、调解、仲裁与诉讼的内涵。3.劳动争议适用刑事追诉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劳动争议处理北京劳动争议预防学习目标54学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理解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理解劳动争议预防的意义。掌握劳动争议预防的措施。掌握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原则与内涵。了解中国情境下的和谐劳动关系治理体制。01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02劳动争议预防的意义和措施contents第1节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56一、社会经济总体运行环境一、社会经济总体运行环境社会经济总体运行环境是产生劳动争议的客观原因。我国传统的单一型劳动关系被打破,社会经济总体运行环境是产生劳动争议的客观原因。我国传统的单一型劳动关系被打破,劳动关系趋于多样化,难免产生争议。劳动关系趋于多样化,难免产生争议。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企事业单位改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劳动争议的发生。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企事业单位改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劳动争议的发生。第1节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57二、劳动关系双方不同的利益追求二、劳动关系双方不同的利益追求劳动关系双方不同的利益追求是产生劳动争议的根本原因。劳动关系双方不同的利益追求是产生劳动争议的根本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劳动者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劳动者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差别所导致的相互不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以劳动争议的形式表现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差别所导致的相互不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以劳动争议的形式表现出来。出来。第1节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58三、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履行不规范三、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履行不规范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履行不规范是产生劳动争议的直接原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履行不规范是产生劳动争议的直接原因。劳动关系双方没有实际、全面地履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是劳动关系双方没有实际、全面地履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是产生劳动争议的直接原因。产生劳动争议的直接原因。第1节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59四、对劳动关系运行监管不足四、对劳动关系运行监管不足对劳动关系运行监管不足是产生劳动争议的间接原因。政府和社会对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对劳动关系运行监管不足是产生劳动争议的间接原因。政府和社会对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履行情况监督不到位、制度不健全,不能很好地监督劳动关系双方权益受保护的程度。的履行情况监督不到位、制度不健全,不能很好地监督劳动关系双方权益受保护的程度。01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02劳动争议预防的意义和措施contents第2节劳动争议预防的意义和措施61一、劳动争议预防的意义一、劳动争议预防的意义1.1.有利于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增加员工福利有利于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增加员工福利2.2.有利于用人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用人单位的发展有利于用人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用人单位的发展3.3.有利于降低争议解决的成本有利于降低争议解决的成本4.4.有利于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有利于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第2节劳动争议预防的意义和措施62二、劳动争议预防的措施二、劳动争议预防的措施(一)政府及有关部门(一)政府及有关部门1.1.加强并完善劳动立法加强并完善劳动立法2.2.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3.3.建立并完善劳动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并完善劳动监督检查制度第2节劳动争议预防的意义和措施63二、劳动争议预防的措施二、劳动争议预防的措施(二)用人单位(二)用人单位1.1.依法制定并完善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注重制度化管理依法制定并完善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注重制度化管理2.2.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注重契约化运行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注重契约化运行3.3.加强用人单位民主管理加强用人单位民主管理第2节劳动争议预防的意义和措施64二、劳动争议预防的措施二、劳动争议预防的措施(三)职工(三)职工1.1.提高职工的自主维权意识提高职工的自主维权意识2.2.合理引导职工诉讼诉求合理引导职工诉讼诉求第2节劳动争议预防的意义和措施65三、集体劳动争议预防的措施三、集体劳动争议预防的措施(一)预警防范(一)预警防范1.1.建立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信息排查网络建立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信息排查网络2.2.合理评估风险合理评估风险3.3.建立预警和预报制度建立预警和预报制度第2节劳动争议预防的意义和措施66三、集体劳动争议预防的措施三、集体劳动争议预防的措施(二)强化外部监督检查(二)强化外部监督检查(1 1)将企业建立和执行劳动标准的情况作为劳动保障监察、劳动用工年检的重要内容,加强执)将企业建立和执行劳动标准的情况作为劳动保障监察、劳动用工年检的重要内容,加强执法监督。对企业违反劳动标准的行为,及时依法予以纠正。法监督。对企业违反劳动标准的行为,及时依法予以纠正。(2 2)开展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联合检查,推动并积极参与人大、政协等就劳动标准实施工作开展)开展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联合检查,推动并积极参与人大、政协等就劳动标准实施工作开展监督检查和巡视。监督检查和巡视。(3 3)发挥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导向作用。)发挥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导向作用。第2节劳动争议预防的意义和措施67四、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四、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一)概述(一)概述“三方机制三方机制”是近百年来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并推广的一种社会关系和企业劳资关系协调机制。是近百年来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并推广的一种社会关系和企业劳资关系协调机制。三方机制在调解社会矛盾,解决劳资冲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各国协调劳资关系、处理三方机制在调解社会矛盾,解决劳资冲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各国协调劳资关系、处理劳资纠纷的共同准则。劳资纠纷的共同准则。第2节劳动争议预防的意义和措施68四、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四、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二)三方会议工作原则(二)三方会议工作原则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遵循以下工作原则。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遵循以下工作原则。1.1.合法、公正、及时原则合法、公正、及时原则2.2.相互理解、信任、支持、合作原则相互理解、信任、支持、合作原则3.3.兼顾国家、企业、职工三方利益原则兼顾国家、企业、职工三方利益原则4.4.平等协商原则平等协商原则第2节劳动争议预防的意义和措施69四、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四、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三)三方机制的运行规则(三)三方机制的运行规则我国国家级三方会议制度对三方的协商规则和程序作了如下规定:我国国家级三方会议制度对三方的协商规则和程序作了如下规定:(1 1)三方会议原则上每四个月召开一次。如有需要,可临时召开。)三方会议原则上每四个月召开一次。如有需要,可临时召开。(2 2)三方会议的例会轮流在三方机关或其他地点召开。)三方会议的例会轮流在三方机关或其他地点召开。(3 3)每次召开三方会议,指定专人记录并形成会议纪要。根据议题的重要程度,可将会议纪要上报)每次召开三方会议,指定专人记录并形成会议纪要。根据议题的重要程度,可将会议纪要上报或下发。或下发。第2节